對此,蔡凱喻醫師指出,這主要可以從3個面向來討論,分別是病菌感染造成的淋巴結腫大,以及淋巴癌,或是癌症淋巴轉移。 上述3種情況出現的淋巴結腫大,在觸感上的軟硬、摸起來可不可以移動,和腫塊位置深淺,還有會不會痛都會有所差異。 另外,依據頸部腫瘤的位置也可大略判斷癌症類型。 例如正中頸部位的腫瘤,可能是甲狀腺腫瘤或甲狀舌骨囊腫等。
- 超聲波及超聲波導引活組織檢查 ── 是首選的檢查。
- 且醫師指出,好發族群不僅僅是有抽菸、酗酒習慣者,也可能是不明原因發生淋巴轉移癌症。
- 其特點是單純增大,質硬韌,表面光滑,鄰近淋巴結不腫大;過大的腫塊壓迫氣管,引起呼吸不暢或出現呼吸困難。
- 頸部硬塊確實不能輕忽,尤其40歲以上中年人頸部有腫塊更應小心謹慎。
- 上述方法是視診檢查,確切地說,能用肉眼看到的腫塊是比較大的腫塊,發現已經不是早期,因此提倡用手觸摸進行檢查。
- 值得注意的是,有種不明病毒感染也會引起頸部腫塊,以年輕女性為多,發生於兩側頸部淋巴結。
- 廖立人指出,最需要注意的頸部腫塊有3個:甲狀腺腫、淋巴腺腫及唾腺腫大,其中甲狀腺問題是最常發生、但也是預後最好的。
脖子出現腫塊還有很多原因,大致上可以分成3種類別:1. 余萬年提醒,有鼻咽癌家族史、抽菸、喝酒、都是頭頸癌的高危險群,如果摸到頸部有硬塊超過2公分、不會痛時,應盡快就醫檢查,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 工作滿檔的曾國城,日前洗澡時摸到頸部左側長了彈珠大小的囊腫,嚇得趕緊就醫檢查,幸好不是長了壞東西,只是因為工作太忙,免疫下降造成身體出現的發炎反應,醫師要他好好休息,追蹤半個月就可以。
頸後腫塊: 淋巴系統是人體重要免疫防線 脖子出現淋巴結腫大,原來是因為…
或者用手拿一小鏡子,對照後頭部,觀看頸後部情況,至此頸部的正面、左右側及後頸部均可以看清,一定能夠及時發現頸部異常。 甲狀腺腫塊長在頸部前側,腫塊會隨著口水吞嚥上下移動;淋巴結腫塊大都長在頸部兩側,腫塊不會隨著吞嚥上下移動。 我們也可以從頸部的肌肉區域,來判斷腫瘤的可能種類。
不管是感冒、鼻竇炎、中耳炎或是一些發炎性疾病等,都會讓淋巴結這個小警察局需要「擴大編組升級」,甚至會感到發熱疼痛。 其實,絕大多數摸到的頸部腫塊都是頸部淋巴結腫大。 我們的頸部天生就密布著大大小小的淋巴結,裡面聚集著專門對抗病毒與細菌的淋巴球,可以過濾並消滅這些外來物的侵略,所以淋巴結本來就存在,只是變大被你摸到而已。 頸後腫塊2025 三.腫塊的特性:堅硬度藉著觸診決定,可能是實心的或是囊腫性的。 紅、腫、熱、痛,表面平滑,與周圍組織不沾黏,具彈性等則較偏向良性腫大。
頸後腫塊: 頸部有腫塊就是癌症?耳鼻喉科醫師指出5個「生長位置」最危險
這也是為什麼民眾特別容易透過用手按壓、觸摸脖子,就能直接感受到異常、發現淋巴結腫大問題的主要原因。 蔡凱喻指出,臨床上就曾碰過,有些脖子淋巴結腫大症狀嚴重者,甚至可以直接透過肉眼,從外觀上看出脖子有一顆顆,或者一大團突起的狀況。 耳鼻喉科醫師對頸部構造相當熟悉,會根據一些線索來判斷一個頸部腫塊的性質。 除了問診、觸診,也會以小圓鏡或是內視鏡檢查鼻咽腔、口腔、喉部和下咽部,尋找可能之原發惡性腫瘤。 也可以安排頸部超音波檢查頸部腫塊,並同時會做細針穿刺檢查,確認頸部腫塊的性質。
- 當醫師發現民眾有淋巴結異常腫大的問題時,第一時間會先用內視鏡檢查有無明顯的原發部位腫瘤;並搭配頸部超音波,以及細針穿刺來看細胞性質,做初步的鑑別診斷。
- 就會好。
- 扁桃腺癌初期症狀大多不明顯,直到腫瘤侵犯到周圍組織,才可能出現喉嚨腫痛的症狀。
- 聲音、聽力突異常,可能潛藏癌症危機 林奐宇特別提醒,在耳鼻喉科的門診中,因為頸部出現腫塊而來就診的患者不在少數,且有日漸增加的趨勢。
超聲波掃描中發現陳先生頸部淋巴異常腫大,細針穿刺確定為惡性淋巴轉移。 醫生立刻安排他接受正電子掃描,結果診斷出原發腫瘤是鼻咽癌。 頸後腫塊 蔡凱喻醫師提醒,民眾只要發現自己出現任何的頸部腫塊,第一時間都應儘速尋求專業耳鼻喉科醫師的協助釐清原因。 耳鼻喉科醫師的專長可不只是看感冒而已,頭頸部的檢查和手術,也是耳鼻喉科醫師的專業。 但由於淋巴結的外觀、大小,在正常狀態下應如同米粒般、不大於1公分,且多埋在人體肌肉深處。
頸後腫塊: 脖子摸到小腫塊會不會是「歹咪仔」!?1分鐘判別4個危險關鍵症狀
又長時間消炎治療不愈, 那就需要中藥治療了:一是避免它的進一步加重惡化, 二是身體需要讓它恢復功能, 發揮它的免疫殺菌作用, 增強體質。 淋巴結 ── 頸後腫塊 它是頸部新的腫塊最常見的成因。
頸後腫塊: 脖子出現「硬塊」…軟的還硬的?深的還淺的?會不會痛?醫師教你判斷是不是「腫瘤」
但發現有單個、質地不硬的腫塊時,除了自行消炎治療外,還應去醫院作進一步檢查,以免誤診。 癌症常見轉移的方式有局部轉移、透過淋巴結轉移,以及血液轉移。 如果民眾發現自己出現流鼻血、耳朵悶塞,甚至是長期口腔潰瘍、吞嚥困難、聲音沙啞、咳血等症狀時,就要當心可能是頭頸部癌症轉移。 頸後腫塊2025 由於頸部腫大的原因多元,除了小毛病引起之外,大家最怕就是跟癌症有關。 廖立人指出,最需要注意的頸部腫塊有3個:甲狀腺腫、淋巴腺腫及唾腺腫大,其中甲狀腺問題是最常發生、但也是預後最好的。 要提醒的是,50歲以上有脖子腫的問題都要注意。
頸後腫塊: 健康報導
大多發生在小孩,一出生就出現,大部分屬於良性囊腫。 平常不一定摸得到、看得到,但當身體免疫力差,遭受感染時,頸部就會出現腫塊。 這類型的腫塊通常不會變成惡性腫瘤,但有些家長還是會很擔心。 若經檢查確認為良性腫塊、且無症狀不影響生活時,可先觀察,不用急著動手術,因為這類良性囊腫有些會隨著年齡而消失。 若有疑慮或是有症狀,當然也可以接受手術切除。
頸後腫塊: 甲狀腺結節診斷:超音波檢查+細針穿刺
例如有些女性後頸部淋巴結出現一長串腫塊,伴隨發燒、疼痛等症狀。 出現這些症狀,常會讓人誤以為是淋巴癌,它其實是一種特殊的良性發炎性淋巴結腫大,醫學上稱為Kikuchi disease(菊地氏病)。 一般頸部腫塊多數以淋巴結居多,一旦出現頸部腫塊,須先考慮是否潛藏有惡性腫瘤所致的頸部淋巴轉移,且根據腫塊發生的不同部位,也是一項有利於鑑別的考量。
頸後腫塊: 情況1/病菌感染
而在甲狀腺手術中,可能產生喉返神經的損傷,喉返神經是控制聲帶的活動,若受損會聲音沙啞,對此廖立人說,不過現在有提供新型喉返神經監測系統,可大幅降低喉返神經的損傷。 另外,若是過度腫大的良性甲狀腺結節,擔心影響美觀或有壓迫症狀,可透過非手術式的酒精注射方法來治療,此療法今年已通過健保給付。 2.腫塊硬硬的不會動:摸起來不會痛,甚至硬邦邦像石塊,不會移動,就要擔心是不是有腫瘤轉移引起的淋巴結腫大。 淋巴結腫大如果情況輕微的話, 過一段時間,
頸後腫塊: 後頸部腫塊是什麼原因
因病毒感染引起的頸部腫塊,一般只要休息,1~3個月內腫塊就會消失,若是細菌性感染必要時醫師會給予抗生素治療。 然而,它們亦可能是惡性腫瘤或慢性感染的跡象。 如果這些異常的結構持續超過兩個星期及成因有可疑,患者應被轉介作專科評估。 年輕患者則較常見因炎性、先天性和外傷性的因素而出現腫塊,但亦有可能是腫瘤性的成因 頸後腫塊 [1]。 如果癌症出現,及早發現能提供成功率最高的治療。
頸後腫塊: 頭頸部的腫瘤常見問題
反之若按壓時不太會疼痛,較硬,不可移動,且逐漸變大,則惡性的機會相對提高。 她指出,腫塊靠近頸部前方,以甲狀腺腫居多,靠近耳下、腮骨下方的腫塊多與口腔癌如咽喉癌、唾液囊腫有關,但也有可能是血管瘤。 必要時也會安排電腦斷層,以及核磁共振來做更詳細的檢查。 總之,蔡凱喻醫師再次重申,脖子淋巴結腫大代表的問題可大可小,民眾切勿小看其嚴重性,若有異常,一定要儘速就醫較有保障。
頸後腫塊: 以上摸到頸部腫塊 小心惡性腫瘤引起
甲狀腺腫大可概分為2種,一是「功能性異常」如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亢進會有的症狀如身體燥、怕熱、凸眼症、小腿黏液水腫等,低下的狀況則是怕冷、四肢冰冷、便祕、眼皮浮腫等。 頸後腫塊2025 第二就是「結節」也就是腫瘤,外觀上可能有腫起來,或出現壓迫症狀如壓到呼吸道,或造成不好吞嚥的情況。 當我們去看感冒的時候,醫生常會做觸摸「脖子」的動作,這個基本動作是醫生要判斷是單純的免疫系統異常所產生的發炎反應,或是癌症造成器官出現腫塊。 1.只有身體單邊出現的腫塊:若是新陳代謝或免疫問題方面產生的腫塊,位置是對稱性的,例如感冒喉嚨發炎,脖子兩邊都會出現淋巴腫脹,但如果是單邊腫脹,就要特別注意。 淋巴系統遍布全身,是人體重要的免疫防衛兵,為什麼要特別小心頸部的淋巴結?
目前甲狀腺癌發生的真正原因並不清楚,可能與荷爾蒙、基因有關。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並邀請各專科醫師撰稿,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頸後腫塊2025 只要免費註冊會員就能使用整合診所、藥局等醫療機構的地圖資訊,便捷的搜尋功能,是您的就醫好幫手。 再就是, 用手指捏著推動它, 它的活動性好的話,
頸後腫塊: 頸部出現腫塊 耳鼻喉科醫師:不痛的要比會痛的更當心
邱正宏說,頭頸部最常見的是口腔癌和鼻咽癌,大都出現在頸部中間以上的部位;在頸部左邊鎖骨上有淋巴腫大的話,大部分是胃癌轉移,也有可能是肺癌、肝癌或腸癌。 約九成的頭頸癌症是由吸煙和飲酒引起,而這些癌症導致的死亡大多是可以預防的。 口腔癌和咽喉癌在不吸煙和飲酒的成人身上幾乎是不存在的。 頸後腫塊2025 曾經暴露於輻射的人,包括兒童時代接受的醫學治療 (在過去幾十年很常見) 或核輻射來源,都有頗大的風險罹患甲狀腺癌,應定期進行篩檢。
頸後腫塊: 頸部腫塊
以小孩居多,亦有可能於成人時出現,包括鰓裂囊腫(約佔小兒頸部種塊的20﹪)、甲狀舌骨囊腫、真皮囊腫、血管異常(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等。 彰化基督教醫院耳鼻喉暨頭頸部頭頸癌科主任余萬年指出,當頸部摸到囊腫、腫塊時,可先找耳鼻喉科醫師做初步診斷。 這也是頸部常見的腫物,多發於成年人,質地堅硬,或為橡皮樣硬度,開始時可以活動,以後傾向於固定,其增長時間不等,一般比較快。
頸後腫塊: 脖子腫塊別輕忽!五大迷思要破除!
想檢查頸部腫塊沒有想像中困難,有以上症狀應先尋求耳鼻喉科醫師協助,是最安全的作法。 頸部硬塊確實不能輕忽,尤其40歲以上中年人頸部有腫塊更應小心謹慎。 民眾可透過以下症狀,初步了解惡性腫瘤跟良性腫瘤的差別。 頸後腫塊2025 一般而言,感冒或身體不適、口腔衛生不好如牙周病等,都會造成淋巴結腫大。 感染引起的淋巴結腫大,不吃藥也會自行痊癒;但如果是細菌感染引起的淋巴結腫大如牙周病,醫師會給予3天抗生素緩解症狀。
頸後腫塊: 發炎感染腫塊
儘管頸部的長短、粗細個體之間有明顯差異,但對每個個體來說其比例恰到好處,仍不失健康之美。 正電子掃描及單光子掃描 ── 在診斷後有助確定腫瘤的等級,或區分癌性的和壞死/傷疤組織。 一.年齡:在小孩子,以發炎性最常見,其次是先天性,而腫瘤性的則很少見。 成年人則大不相同,以腫瘤性的最常見,接下來才是先天性及發炎性。 血管瘤可分為毛細血管瘤和海綿狀血管瘤,主要位於頸部皮膚。
頸後腫塊: 健康百科
並且這個淋巴結與周圍的皮膚、肌肉不相粘連的話, 也是淋巴結炎。 不是淋巴結核, 更不是所擔心的癌啊瘤啊那種大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