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中要根據腸管和腹腔污染情況採取不同的手術方式。 乙狀結腸扭轉 盲腸,橫結腸及乙狀結腸或直腸癌都有可能表現低位腸梗阻,但病史都較長,往往無突然腹痛史,結腸癌的腫塊堅硬,邊界清楚,而結腸扭轉則是膨脹的腸管,觸診時質地較軟,邊界不清,較易區別,當然鋇劑灌腸可以確診。 大腸扭結因國家﹑地區之不同﹐其發生率及發生之部位皆有明顯之不同。
腸扭轉是一段腸袢沿腸系膜長軸旋轉或兩段腸袢扭纏成結而造成閉袢性腸梗阻,前者常見患者中下腹有陣發性劇烈絞痛、腹脹,排便排氣停止。 中期以後可出現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胃腸內容物。 註意禁食,胃腸減壓,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抗感染,維持營養。 乙狀結腸扭轉 (二)在上述解剖因素的基礎上,如腸袢本身的重量增加,由於重力的關系容易促使扭轉發生,扭轉後也不易自行復位。
乙狀結腸扭轉: 乙狀結腸扭轉(20%):
表現為突發性全腹或臍周的劇烈疼痛伴腹脹、嘔吐、便秘及排氣停止,有壓痛及反跳痛,全身情況迅速惡化甚至出現休克現象。 2乙狀結腸切除術:對扭轉復位後的腸管應仔細觀察腸段的活力。 切除的適應證是:A.腸管壞死,失去生機;B.扭轉同時伴有其他器質性病變;C.復位後防止再復發。 腸扭轉一經確診,應及時處理,早期手術治療不僅能減少腸管切除的可能,甚至避免迅速發生壞死穿孔和腹膜炎,對於搶救生命具有重要意義。
- 這種情況,被稱為冗餘結腸,通常健康上沒有直接的影響,但少數發生腸扭轉導致阻塞,必須立即就醫[6]。
- 小腸扭轉時可見擴張的小腸腸袢呈小跨度並有位置和排列的紊亂。
- 1乙狀結腸扭轉復位術:適用於乙狀結腸扭轉無腸壞死者。
- 3) 已有腸壞死或穿孔,則切除壞死腸管,近端外置造口,遠端造口或縫閉,以後擇期行吻合手術,可視情況完成一期吻合或二期縫合。
結腸扭轉180°~360°為非閉襻性腸梗阻;若扭轉360°以上可形成閉襻性腸梗阻。 乙狀結腸扭轉 此時扭轉梗阻處可顯示螺旋狀變細腸管或在變細腸管中見到扭曲交叉的黏膜(沿腸管縱軸),甚至見到鋇劑通過梗阻處進入近側腸管。 鋇灌腸檢查閉襻性乙狀結腸扭轉,會見到結腸扭轉處顯示鳥嘴狀狹窄,加壓多次灌鋇此征象均存在且鋇劑不能通過此狹窄處。
乙狀結腸扭轉: 診斷
腸扭轉導致出現絞窄性腸梗阻,腸管血運不暢時出現腸脹氣,但是腸脹氣不是腸扭轉的原因,也就是說只是腸扭轉的其中一種影像學表現。 乙狀結腸扭轉 乙狀結腸扭轉 如身體突然旋轉用力彎腰,也能促使腸扭轉的發生,因此,避免在飽餐後立即進行重體力勞動及劇烈運動。 這種情況,被稱為冗餘結腸,通常健康上沒有直接的影響,但少數發生腸扭轉導致阻塞,必須立即就醫[6]。
結腸外部有三條名為大腸條帶(taenia coli)的平滑肌分別附在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與乙狀結腸上。 由於這三條平滑肌比結腸短,使結腸外型局部膨大和環形的縮窄交互間隔。 (2)腸切除術:適用於已有腸壞死的病例,小腸應作一期切除吻合。 在發生率方面﹐因國家地區不同而有明顯之區別。
乙狀結腸扭轉: 結腸動力改變 (30%):
當扭轉絞窄的結腸被大量氣體過度充盈膨脹時,則可出現穿孔。 一旦絞窄性梗阻發生,除了體液和血漿喪失外,來自於絞窄腸袢的毒性物質,可危及生命。 腸梗阻後,還可產生嚴重的代謝紊亂和水、電解質平衡失調。
2.好轉:癥狀體征基本消失,扭轉腸道大部分重定;但腸道功能未完全恢復正常。 3.未愈:經保守治療癥狀體征無改善或加重,或術後再次出現腸梗阻等。 佔大腸扭結之第二位(25~30 乙狀結腸扭轉 %)﹐主要形成原因是因盲腸及上昇結腸未能與腹壁固定在一起﹐形成一活動性盲腸﹐因易與迴腸扭在一起而形成盲腸扭結。 (1)小腸扭轉:腹部絞痛,突然發生,多位於臍周圍,常因疼痛難忍而在床上翻滾不安。 乙狀結腸扭轉 疼痛並向腰背部放射,伴嘔吐,患者面色蒼白,脈搏細弱,甚至發生休克。
乙狀結腸扭轉: 急性橫結腸扭轉: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①乙狀結腸扭轉復位術:適用於乙狀結腸扭轉無腸壞死者。 取左下腹正中旁切口,開腹後,即可見到脹大扭轉的乙狀結腸。 術者右手伸入盆腔,引導輔助人員自肛門插入肛管,通過扭轉處,直達膨脹的乙狀結腸,當即有大量氣體和稀糞自肛管排出,膨脹的腸管立刻得以緩解。 如腸管擴張明顯,肛導管不能進入扭轉之腸襻,則在膨脹腸襻的對系膜側,放置荷包縫線,在其中央穿刺吸引減壓,完成減壓後,結紮荷包縫線,將乙狀結腸提出腹外復位。
乙狀結腸扭轉: 盲腸扭轉的治療方案是什麼?
當歸15克,芍藥、川芎、紫草各9克,大黃、忍冬各4.5克,升麻、黃芪各6克,特蠣12克,甘草3克,水煎取汁,分兩次服用。 乙狀結腸扭轉2025 本方主要被用於惡性腫瘤,據中醫臨床經驗,效果還頗令人滿意。
乙狀結腸扭轉: 急性乙狀結腸扭轉常見症狀:
常見的診斷方式為醫學影像,如普通X光片(英語:Projectional radiography)、 乙狀結腸扭轉2025 乙狀結腸扭轉 大腸鋇劑灌腸造影或電腦斷層掃描[1]。 本徵具有一般腸扭轉腸梗阻的臨床表現,起病急驟、發展迅速。 患者中下腹有陣發性劇烈絞痛、腹脹,排便排氣停止。 乙狀結腸扭轉 中期以後可出現噁心嘔吐,嘔吐物為胃腸內容物。
乙狀結腸扭轉: 臨床表現
我國乙狀結腸扭結之比率要較美國明顯偏高﹐男女比亦是男性明顯升高﹐或許是因我國女性運動量不及美國﹐腹部肌肉較為鬆弛之故。 術前之正確診斷非常重要﹐如此可行肛門減壓術﹐而免去緊急之剖腹手術﹐降低其罹病率與死亡率。 本院有極佳之治療結果﹐亦可能與術前正確診斷率(96 %)有關。
乙狀結腸扭轉: 結腸扭轉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統計發現:小腸扭轉好發於 20~40 歲間的青壯年,盲腸扭轉好發於 40 歲以下的成年,而乙狀結腸扭轉則好發於 40~70 歲的中老年。 雖然非手術治療的成功率高達76%~92%,病死率和併發症較手術治療低,但扭轉的病理機制沒有解決,所以治療後復發率高達57%。 有關非手術治療的長期結果仍有爭論,有的學者主張非手術治療回復後還應積極做好全身和腸道準備,擇期行手術治療解除扭轉原因,除非患者有手術禁忌證。 老年病人多見,病史較長,多有典型的便秘史及反覆發作史,病人對其發作的規律及緩解方式多能較明確描述;而青年病人病史較短,喜運動或活動,常使乙狀結腸扭轉在不知不覺中緩解,往往沒有明確的病史及發病規律。 凡急性腸梗阻患者均應考慮有本征的可能性,X線檢查可證實診斷。 但需和腸套疊、機械性腸梗阻、糞便嵌塞、腫瘤等進行鑒別。
乙狀結腸扭轉: 手術治療
在台灣﹐乙狀結腸扭結佔腸阻塞之5 %﹐而佔大腸阻塞之10%﹐約為第二位﹐次於大腸癌。 在美國﹐乙狀結腸扭結佔腸阻塞之3.4 %﹐佔大腸阻塞之9.6 %﹐為大腸阻塞之第三大原因﹐次於大腸癌及大腸憩室炎。 但在伊朗﹐其乙狀結腸扭結佔大腸阻塞之85 %﹔衣索匹亞為54.2 %﹐其他如巴基斯坦﹑印度﹑巴西﹑東歐及蘇聯都是高發生率之地區。 ②乙狀結腸切除術:對扭轉復位後的腸管應仔細觀察腸段的活力。 在非手術治療過程中,除禁食、胃腸減壓、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早期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外,還需針對扭轉的乙狀結腸進行處理。 橫結腸扭轉的處理原則是若單純機械扭轉,可分離粘連後複位。
乙狀結腸扭轉: 腸道血管畸形: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③手術復位後再次復發,或非手術治療復位後,由於乙狀結腸冗長,為瞭防止復發,施行根治性乙狀結腸切除術。 (1)乙狀結腸鏡解除脹氣:患者膝胸臥位,將乙狀結腸鏡由肛門插至扭轉處,此時對黏膜應仔細地檢查,如發現黏膜顏色有改變,或見到血染的液體征象,應懷疑腸壁已有壞死,此方法顯然不宜采用。 觀察黏膜正常,將一根滑潤的胃管或直腸管小心地通過扭轉處進入擴張的乙狀結腸閉襻內,會有大量的氣體和腸內容物順利地排出,使膨脹大的腸管排空,而扭轉可能自行復位。 1.非手術治療 適應於全身情況良好,臨床癥狀較輕的早期扭轉。 對年老體弱患者,估計尚未發展為絞窄性腸梗阻時,可考慮采用非手術療法。
乙狀結腸扭轉: 乙狀結腸扭轉術後會復發嗎?
但對乙狀結腸扭轉患者在積極治療過程中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包括臨床癥狀、體征以及實驗室檢查結果。 在保守治療24h後,當發現癥狀體征不減輕反而加重時應果斷手術探查。 移動盲腸扭轉多為逆時針扭轉,橫結腸多因腸管過長及粘連引起扭轉,而乙狀結腸冗長可順時針或逆時針扭轉,扭轉輕度時可以不到1轉(360°),重者則2、3轉。 發生扭轉時腸管狹窄梗阻,腸系膜也隨著腸管旋轉,其系膜血管受壓阻塞而發生腸絞窄。
有的學者在無腸壞死的情況下實施瞭腸切除腸吻合術,認為死亡率不高,而且無復發。 甲方:藤梨根60克、野葡萄根15克、水楊梅根4.5克、鳳尾草15克、黃藥子30克、蚤休15克、半枝蓮15克、半邊蓮15克、土貝母15克、白茅根30克。 乙方:藤梨根12克、瞿麥12克、瘦肉12克。 【丙方制法】全鴉膽子研碎,加水煎兩次,合並濃縮後加乙醇處理,地濾,回收乙醇濃縮,再加水稀釋至20%,分成2毫升安瓿,消毒後備用。
盲腸扭轉較少見,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以20~40歲發病率較高。 (1)乙狀結腸鏡解除脹氣:患者膝胸臥位,將乙狀結腸鏡由肛門插至扭轉處,此時對黏膜應仔細地檢查,如發現黏膜顏色有改變,或見到血染的液體徵象,應懷疑腸壁已有壞死,此方法顯然不宜採用。 腹部X線檢查符合絞窄性腸梗阻的表現,另外,還可見空腸和迴腸換位,或排列成多種形態的小跨度蜷曲腸袢等特有的徵象。
乙狀結腸扭轉: 乙狀結腸扭轉病因
扭轉(Volvulus)是指腸道以腸繫膜為中心軸旋轉,造成腸道部分或完全的阻塞。 扭轉並不常見,整個消化道中以結腸扭轉較多,當中又以乙狀結腸為最多。 結腸扭轉是外科急症,一但發生必須盡早診斷解套,以免結腸缺血壞死破裂。 腸扭轉表現為急性機械性腸梗阻,根據其發生的部位,臨床上各有特點。
X線腹部平片梗阻以上腸襻明顯擴張,鋇劑灌腸檢查,可見扭轉部鋇劑受阻,鋇影尖端呈鳥嘴狀。 ②結腸造瘺術:對腸管壞死嚴重,病程較晚,或治療延誤,腹腔已有感染,中毒癥狀較重者,應以搶救生命為原則,進行壞死腸襻切除,雙腔造瘺術。 如果扭轉使乙狀結腸直腸受累范圍較大,壞死遠端的直腸不能到達腹壁作遠側造口時,可選擇施行Hartman式切除術,待術後3個月左右再將近端與遠端作重建吻合。 結腸襻以其系膜為固定點沿系膜的長軸旋轉所致的腸腔部分或完全閉塞,稱為腸扭轉。 扭轉一般呈順時針方向,扭轉在180°以上時即可發生梗阻。
回腸套入盲腸多見,且可延至乙狀結腸,發病急,呈低位腸梗阻的表現,多發生在5~6月的幼兒,癥狀為陣發性哭鬧、惡心、嘔吐,有果醬樣大便,觸診右下腹部空虛,右上腹部臘腸樣腫塊。 盲腸、橫結腸及乙狀結腸或直腸癌都有可能表現低位腸梗阻,但病史都較長,往往無突然腹痛史。 而結腸扭轉則是膨脹的腸管,觸診時質地較軟,邊界不清,較易區別。 2.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失敗或可以有腸壞死都應該積極采取手術治療,有的病人反復出現乙狀結腸扭轉梗阻,一經診斷也可立即手術治療。 手術中要根據腸管和腹腔污染情況采取不同的手術方式。 乙狀結腸扭轉的初步治療有時會藉由結腸鏡檢查或加上大腸鋇劑灌腸造影檢查以確定病灶[3]。
而如果腸本身仍然健康,則有可能將其移回正常位置並加以縫合固定[1][3]。 此症的危險因素包括胚胎時期發生中腸扭轉(Intestinal malrotation)先天性缺陷、結腸過大、先天性巨結腸症(Hirschsprung’s disease)、妊娠以及腸沾黏[1]。 長期便秘及高纖維飲食可能增加罹患風險[3]。 此症最常影響成人腸道的部位為乙狀結腸,盲腸次之[1];在兒童中則是以小腸較為常見[5]。
乙狀結腸扭轉: 乙狀結腸間疝: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如有壞死,則行壞死腸管切除,橫結腸對端吻合術及必要的腹腔引流術。 乙狀結腸扭轉 在扭轉的相關梗阻部位可見有狹窄,如扭轉無絞窄可借結腸鏡將扭轉複位(注意不能注氣過多,以防增加閉袢腸管內的壓力),但如有腹膜刺激征,疑腸絞窄時,切不可行內鏡檢查。 如非先天性發育因素而引起的結腸扭轉,則針對致病因素(如習慣性便秘的老人、手術後腹腔內粘連、吃高纖維素食物、飽餐後前屈運動等)進行預防。
乙狀結腸扭轉: 乙狀結腸扭轉
在這以後50多年的時間裡,一直把手術解開腸管的扭轉作為標準的治療方法。 由於術後死亡率仍高,人們很快就清楚瞭預後更多是受腸壞死是否存在所影響,也註意到瞭治療方法的選擇是由有否腸壞死而決定,強調對兩種不同情況的處理對策十分重要。 腹部平片,盲腸扭轉時腹部平片可見右下腹部有充氣或含液氣平面的巨大腸袢,鋇灌腸顯示橫結腸梗阻;乙狀結腸扭轉X線片上可見單個脹大的雙袢腸曲,自盆腔延至左膈下,占絕大部分或「鳥嘴」形。 低壓鹽水灌腸也有助於診斷,若灌入液體尚不足500ml不能再灌入(正常可灌入3000~4000ml),即可證明梗阻在乙狀結腸。
乙狀結腸扭轉: 結腸
盲腸扭轉是移動盲腸的並發征,表現右側腹部急性絞痛,伴嘔吐、腹脹、不排氣、排便等典型腸梗阻症状。 乙狀結腸扭轉2025 乙狀結腸扭轉2025 常可在右中腹部或上腹觸及壓痛性腫塊,腹部叩診呈鼓音,可有不同程度的腹膜刺激征。 橫結腸扭轉,多為功能性,表現為上腹部急性腹痛,待排氣排便後好轉。
腸扭轉是一段腸袢沿其系膜長軸旋轉而造成的閉袢型腸梗阻,同時腸系膜血管受壓,也是絞窄性腸梗阻。 常常是因為腸袢及其系膜過長,系膜根部附著處過窄或粘連收縮靠攏等解剖上的因素,並因腸內容重量驟增,腸管動力異常,以及突然改變體位等誘發因素而引起。 腸扭轉部分在其系膜根部,以順時針方向旋轉為多見,扭轉程度輕者在360度以下,嚴重的可達2-3轉。
乙狀結腸扭轉: 胸悶「心跳每分鐘剩50下」56歲男「急性心肌梗塞」
我國其他醫院之病例皆顯示極低比率之盲腸扭結。 可能是因種族之差異性﹐國外約有11 %的人有活動性盲腸﹐而我國則比率極低﹐此可能為兩者發生率差異之原因。 1、顛簸療法:病人取膝肘體位,加大膝肘間的距離,充分暴露下腹。
乙狀結腸扭轉:多見於老年男性,常有便秘習慣,或以往有多次腹痛發作經排氣、排便後緩解的病史。 乙狀結腸扭轉2025 臨床表現除腹部絞痛外,有明顯腹脹,而嘔吐一般不明顯。 乙狀結腸扭轉治療主要分為內窺鏡治療和手術治療。
肛管穿過梗阻部位後,常有稀便和氣體猛力衝出,患者立即感到異常輕鬆,為複位的標誌。 3、乙狀結腸扭轉發病呈多樣化,可急性發作,也有的患者呈亞急性或慢性起病,多有便秘病史,或反復的腸扭轉梗阻病史,有的能自行緩解。 是結腸絞窄性梗阻較為多見的一種,患者年齡多在4O歲-50歲,北方多見而南方少見,主要原因是乙狀結腸冗長而系膜相對較短,又或由於炎症粘連引起。 主要表現為中腹或右下腹急性腹痛,陣發性加重,噁心嘔吐,不排氣排便,右下腹可觸及壓痛,腹部不對稱隆起,上腹部觸及一彈性包塊。 凡急性腸梗阻患者均應考慮有急性腸扭轉的可能性,X 線檢查可確定診斷。 但是需要和腸套疊、機械性腸梗阻、糞便嵌塞、腫瘤等進行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