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早未夠10點,有「雀鳥茶居」綽號的端記茶樓,已經人山人海,樓上雅座、樓下露天座,有行山客、老街坊和闊太,拉小狗、拖女友、推輪椅,都來食大包,飲早茶。 習慣茶樓畫點心紙的我,觀察良久才出動拿茶葉、碗筷、點心和調味,還不小心在點心處險些「跣親」,一幅市區大鄉里的表情,成為茶客的奇異風光。 城門碉堡 叫了四個點心和西洋菜,埋單兩位合共只是110元,抵食又好味。 機槍堡功能-五個位於隧道盡頭的機槍堡(Pillbox,簡稱為PB),設計為一個有石屎頂的房間,各機槍堡守軍負責一方,並放置槍械。 離開主徑往右邊走,隨即進入城門水塘最受歡迎的景點 ── 綠洲一般的白千層樹林。 置身於茂密樹林間,你也來拍拍美照,或是閉目養神,深呼吸一下,讓自己逃離煩囂,靜靜感受大自然樂土的氣息。
戰後初期,史蹟紀念館曾作為安平區長宿舍使用,[58]1975年,史蹟紀念館在經重新整修後闢為展示空間,分別介紹安平地區臺灣荷蘭統治時期至今歷史和風貌。 內容則安平廟宇古蹟分布圖、荷人的對外貿易、鄭氏史蹟、鄭荷條約、沈葆楨在臺事略等圖文資料;同時還展有熱蘭遮城、德記洋行、東興洋行、海山館、單伸手民宅等的模型。 目前史蹟紀念館則作為展覽廳及販賣部對外開放參觀,另外館舍對面則在二戰後塑立鄭成功雕像一座。 自1993年及2003、2006年起,臺南市政府曾委託建築師、教授等學術及考古團隊進行對於熱蘭遮城遺跡群的調查。
城門碉堡: 城門棱堡
導賞員 Johnny,手上拿住地下城的地圖及資料,帶大家走入碉堡,親嘗守軍的戰火歲月。 現場所見, 有人於隧道內塗鴉,寫滿「到此一遊」無聊字句,也有心心甜言密語,當然唔少得紙巾、膠袋、糖果包裝散落陰暗隧道中,歷史建築變成洩慾機地。 又由於碉堡隧道 建於地底, 泥土和樹枝隨著雨水, 深入隧道,有部份通道已被汙泥塞滿。 1937至1938年期間,駐港英軍以城門水塘一帶為樞紐,建造了醉酒灣防線,以防禦九龍及香港免受日軍從北面陸路侵襲。 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衛戰爆發,日軍於12月9日由針山向城門碉堡進行突擊,12月10日突破了城門碉堡防線,整條橫越金山、城門水塘、獅子山、大老山、飛鵝山至牛尾海全長18公里的醉酒灣防線隨即瓦解。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6年6月9日,時任安平區副區長林勇接到市政府要撤除碑文內容的指示,因此該石碑原題字因而遭到撤去[60],改以第二任臺南市市長卓高煊所題款之「安平古堡」四字保留至今。
- 從城門水塘遠足徑起點(小巴站)拾級而上,隨即進入被動植物環繞著的菠蘿壩自然教育徑,適合親子同行。
- 碉堡設計咁專業,勁旅「皇家蘇格蘭團士兵」可 以頂住戰線14天,為何會在3小時內失守?
- 1937至1938年期間,駐港英軍以城門水塘一帶為樞紐,建造了醉酒灣防線,以防禦九龍及香港免受日軍從北面陸路侵襲。
現今的安平古堡主體,是由熱蘭遮城主體殘蹟[48]、史蹟紀念館(原安平稅關官舍)、瞭望臺、安平稅務司公館及其他歷史遺跡所構成。 日本統治時期,1897年,日本人將內城的斷垣殘壁剷平,以紅磚圍繞成階梯平台,在平台上建造日式房舍作為安平海關長官宿舍[30]。 1908年,原設於安平埠頭的安平燈塔改設於平台上[30]。 1748年(乾隆十三年),協鎮沈廷耀於外城南門內建造兩間塘房,撥兵防守[26]。 城門碉堡2025 1749年(乾隆十四年),城西北海岸沖崩計一百八丈,邑監生方策捐銀三百兩築沙堤,協鎮沈廷耀成之[26]。
城門碉堡: 城門水塘觀景台
從城門水塘遠足徑起點(小巴站)拾級而上,隨即進入被動植物環繞著的菠蘿壩自然教育徑,適合親子同行。 注意,踏進郊野公園範圍沿途都有機會遇上猴子,牠們三五成群,雖然十分可愛,但切勿餵飼牠們。 此外內城兩角之中間有北、東、西三門,提供人員進出城堡使用。 城門碉堡2025 [43] 外城則為長方形碉堡,與內城西北處相連,外城設有有兩個棱堡及一個半月堡,其西北角棱堡名為荷蘭地亞棱堡(Hollandia)、西南角稱為黑德爾蘭棱堡(Gelderland),並裝備數門大砲。
- 全園區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古蹟營運科負責營運,內有安平古堡史蹟紀念館及熱蘭遮城博物館,以及1975年由日治時期瞭望塔修建而成的瞭望臺[1]。
- 離開主徑往右邊走,隨即進入城門水塘最受歡迎的景點 ── 綠洲一般的白千層樹林。
- 英國自1841年鴉片戰爭後就佔領了港島,為了保護香港島嶼的安全,維護維多利亞港的貿易,維持英帝國在東亞的影響力,英國政府當時在香港建築成套的軍事設施,砲台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項。
- 魔鬼山炮台及碉堡遺址長期無人管理,有不少地方被人破壞及非法改建已變得面目全非。
- 要塞由營房、五個炮台、指揮總部及多座瞭望台與掩蔽體組成,其中大炮口徑為9.2吋。
臺灣日治時期末期,因應為紀念1628年所發生荷蘭東印度公司日本貿易衝突的濱田彌兵衛事件的事蹟,日人於1941年3月23日於臺南海關宿舍前設立一石碑「贈從五位濱田彌兵衛武勇之趾」。 城門郊野公園(英語:Shing Mun Country 城門碉堡2025 Park),於1977年6月24日劃定,是香港的一個郊野公園,佔地達1,400公頃。 公園位於北起鉛礦坳,南至城門水塘道;西起大帽山,東至草山及針山。
城門碉堡: 城門水塘半日遊行山路線 穿梭優美白千層樹林
城門郊野公園遊客中心位於小巴總站旁,於1987年落成,內設展覽介紹菠蘿壩地區之客家鄉民歷史(清代祖籍:五華、興寧縣一帶)與搬遷、水塘的建設與及早期採礦工業的資料,還有林地生境模型等展品。 2012年1月,有關單位耗資143萬港元為城門郊野公園遊客中心作行大型翻新,歷時逾7個月,於2012年7月14日重新開放。 工程包括增設兩個立體模擬影像裝置,以展示針山一帶的礦坑,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軍事要塞及碉堡。 城門碉堡 透過增設的模擬立體影像及體感控制遊戲,訪客可以模擬當年在針山的礦工採礦,甚至扮演駐港英軍在城門碉堡投手榴彈以對抗日本皇軍的入侵,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認識城門郊野公園[1]。
黎偉聰和團隊仍然持續做碉堡研究,他們期望政府可以把全香港的碉堡,列入保育範圍,他又提醒大家,眼看手勿動,不要拿走碉堡碎片,保留其完整性。 他們研究指,防線本來稱之為Grasett 城門碉堡2025 防線,後來改個地道點的香港名,叫「醉酒灣防線」,整條防線包括多個機槍堡、戰壕及城門碉堡所組成。 城門碉堡2025 跟住Johnny 行碉堡,實地導賞,聽下舊故仔之餘,其實香港也有學者持續做緊城門碉堡研究。 港大學者黎偉聰,主打房地產同測量,近年走去做埋古蹟研究,原來他小時候住港島,和爸爸通山走,見過不少軍事遺跡,問了十萬個為甚麼,父親也被問到口窒窒。 菠蘿壩這個有趣的名字,源於建水塘之前,張氏客家族群居於此,當中有幾個村落以種植水稻和菠蘿(鳳梨)維生,菠蘿壩因此而命名。
城門碉堡: 沙田至菠蘿壩行山路線介紹及交通方法
雖然土井成功在醉酒灣防線打開缺口,最終迫使英軍提早撤回九龍,但他違反原有設立陣地的命令,結果遭到斥責,第3大隊也被罰於進攻九龍時擔任後備。 城門碉堡 攻破城門碉堡的戰功,因而記入攻陷觀測站的第10中隊隊長若林東一身上。 12月10日,日軍第230聯隊東海林俊成聯隊長亦私自行動,帶兵攻入金山及256高地,最終擊退蘇格蘭營,迫使英軍提早撤離醉酒灣防線及返回港島。 不過第230聯隊的行動再次擾亂日軍部署,故此左翼英軍主力及時在下午撤回港島,而日軍的追擊也因而延遲。 醉酒灣防線(原稱Grasett內防線[1])是太平洋戰爭香港保衛戰中,駐港英軍為了防止日軍進入香港九龍半島及香港島,於新界南所設置的大型防禦工事,從葵涌一直分布到牛尾海沿岸。 在1941年12月9日深夜至10日清晨,日軍摸黑用了不到2天的時間就將其防線瓦解,加速了香港淪陷。
城門碉堡: 安平古堡
要塞配合位於西高山的機槍堡,扼守著維多利亞港西部及硫磺海峽等航運要道。 由于鲤鱼门扼守维多利亚港东面入口,具有重要军事价值,因此鲤鱼门军营一带早于1845年已有英军驻守。 1880年起,该处开始建立碉堡,并于1885年至1887年期间陆续添置三个炮台,而军营其余建筑则大多不迟于1895年建成。 然而,1941年香港保卫战中,日军在成功登陆香港岛后迅速攻陷军营。 1948年起,鲤鱼门军营主要被香港军事服务团用作新兵训练,仓库及资料记录室。
城門碉堡: 荷蘭統治時期
1941年12月9日:晚上日軍經針山突襲城門碉堡,歷時約3小時。 1941年12月10日:凌晨日軍已全面控制城門碉堡,並俘虜駐守英軍。 城門碉堡中,保存得最完整的地面建築物是「炮兵觀察所」,三合土及鋼筋造成牆身,厚度為15至18吋,正面向外有一個大窗, 頂部有通風用的氣窗,經過同層的軍火庫、會議室、兩個厠所,沿著樓梯向下落三層樓,便會抵達兩個相連的廚房。 碉堡設計咁專業,勁旅「皇家蘇格蘭團士兵」可 以頂住戰線14天,為何會在3小時內失守? 黎偉聰和團隊翻查英國的The National Archives,以及日軍將領的回憶錄,發現原來當時英兵並無人留意到,在銀禧水壩的側面,已有日軍潛入。
城門碉堡: 城門郊野公園
2009年12月,古物諮詢委員會把「新界城門水塘以南及金山郊野公園」的城門碉堡[2],評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3][4]。 漁護署在城門水塘郊野公園內的麥理浩徑,樹立新的指示牌「城門戰地遺跡徑」,穿過麥理浩徑第六段的牌坊,上山約10分鐘可看到碉堡機槍堡的遺址,再上多10 分鐘,碉堡的各入口清晰可見。 摩星嶺之友及旅行家,即將舉辦兩日一夜的保育營,一邊介紹碉堡古蹟,一邊做簡單的清理垃圾、剪除雜草等護理工作。
城門碉堡: 城門標本林
12月,荷蘭援軍指揮官攜帶精良兵力、軍火和糧食臨陣逃脫返回巴達維亞,熱蘭遮城士氣幾乎潰散,陸續有荷軍為求活命向鄭軍投降。 1639年,為了加強城堡的安全性,東印度公司在熱蘭遮城旁的制高點湯匙山建造了烏特勒支堡碉堡(Fort Utrecht)[21]。 並在1653年於赤崁行省普羅民遮市街旁興建歐式城塞普羅民遮城(Fort Provintia,為紀念尼德蘭七省聯省聯盟,Zeven Verenigde Provintia)。 新竹古地名竹塹,1826年,進士鄭用錫等人奏請改建竹塹城為磚石造城牆,並建四座城門,東門「迎曦門」、西門「挹爽門」、南門「歌薰門」、北門「拱辰門」,於1827年起興建,為期兩年建成。 1902年日治時期,總督府開始實施「市區改正」,拆除竹塹城西南北三門及城垣,僅保留東門迎曦門[2][1]。 水塘主壩一帶設有燒烤設施,並設廁所、茶水亭、避雨亭、護理員站崗、緩跑徑、菠蘿壩自然教育徑及觀景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