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主地盤內計劃興建的一個地下停車場,可提供約360個公眾車位,令區內公眾泊車位倍增。 林鄭月娥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舊區重建將成為私樓供應較快的途徑,又指政府會在兩方面扮演「促進者」,包括放寬強拍門檻及轉移地積比。 她又指,市建局在「油旺研究」內提及地積比轉移、整合街區發展等工具,認為有關規劃及地政手段亦適應於發展商。
第三,研究降低《土地(為重新發展而強制售賣)條例》下的強拍門檻,以加快舊樓重建。 地積比轉移 在過程中,發展局會充分考慮小業主利益、樓宇狀況等因素,並聽取持份者意見。 同樣為九龍城市區更新地區諮詢平台成員、現任九龍城區議會主席的何顯明亦認為,「五街」對出位置發展成優美海濱,可增加區內休憩空間,改善現有殘舊市容、讓居民享受臨海環境,海濱日後有望將土瓜灣及啟德新區連貫,整體對城市及社區規劃有很大的幫助。
地積比轉移: 落實方法/擬公布`接收地盤」供發展商申請
韋志誠認為可靈活運用區內部分樓宇的地積比「盈餘」,轉移於更具發展潛力的地盤上,增加重建的經濟效益,減少虧蝕。 市建局近年多次指出須探討全新的市區重建策略,應付未來舊區老化挑戰。 以市建局正研究中的油旺區重建計劃為例,逾3,000多幢樓宇有重建需要,惟按現行模式重建成本不低。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多次指局方財政「告急」,倡議政府放寬油旺區的發展密度限制,以及研究轉移不同地段的地積比,提升特定地段的重建潛力,否則計劃或會造成逾2,000億元的虧損。
- 雖然政府在1969年再次引入76度的採光要求,但此「街影法」的計算方法乃由建築物的對街計起,大約相當於街闊四倍的高度以上才開始要退台,可見要求較以往寬鬆,樓宇亦能建得更高。
- 項目並建議在賈炳達道公園部分土地,興建一棟新政府綜合大樓,待新大樓落成後,才重置九龍城市政大廈、九龍城長者健康中心及李基紀念醫局三項社區設施,透過個整體規劃,解決了重建期間需要暫停相關公共服務的憂慮。
- 高緯環球大中華區評值及資訊部董事張翹楚則鼓勵政府,發展更多新市鎮去滿足住宅需求。
- 自二零一一年宣布「起動九龍東」措施,九龍東的商業樓面面積供應量增加了七成至現時約290萬平方米,連同正在興建當中及已取得有關許可之項目,會額外提供約100萬平方米,令總供應量於未來數年增至約390萬平方米。
- 至於部分未有寫入報告的居民提議,平台成員亦有向居民清楚解釋政策上的不可行性或規劃困難。
關於會否有適切的居民安置政策,市建局表示,如有特別需要的個案,會轉介至社工隊協助跟進。 現時房委會和房協每年都會預留一定配額的公屋單位,予市建局作安置之用。 隨着香港的住屋需求以及商業活動增加,社會對於建築物——尤其市區——的需求自然增加。 但直接或間接放寬高度限制的同時,建築物也有目共睹地愈來愈高,甚至出現屏風樓現象。 不論是「街影法」、地積比或是上蓋面積,政府也要在社會需求及社區環境之間取得平衡,還未算上發展商的利益考慮。 目前的市區更新策略是重建和復修並行,除由市建局或發展商收購拆卸舊樓和進行重建外,本屆政府先後撥出合共超過190億元,資助舊樓業主保養和維修其物業。
地積比轉移: 相關推薦
就海旁建築物高度而言,有關的指引主要包括三方面,即「較高的建築物應建於內陸地區,而較低矮的建築物則在海旁地區」、「應鼓勵發展多元化的建築群,避免海旁的面貌單調乏味」及「應在沿岸發展出一個高低有致的建築物高度輪廓」。 (一)香港的土地資源寶貴,而不同區域的土地價值亦相距甚遠,因此「可轉移地積比」這概念在實施時有很大難度,亦會引來很大的公眾關注。 地積比轉移 有見及此,目前這概念只非常有限度地以個別個案形式適用於二○○七年經行政會議通過的文物保育政策。 身兼市建局非執行董事的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鄭泳舜回應指,歡迎有關計劃。 地積比轉移2025 兼善里等樓宇老化失修,消防安全設施不足以及充斥劏房等問題,區內居民經常向他反映重建的意願,有關項目亦討論多時,今次終於踏出重要的一步。 該重建計劃大致分為兩個部分,其中兼善里的項目涉及兼善里、福榮街及青山道等共90個街號,牽涉大批樓齡約62年、樓高9層的唐樓,多數不設電梯,樓宇普遍日久失修,且有不少劏房單位。
這次重建計劃將「八文樓」以及附近適合地皮例如文昌街公園,都一同納入「西九龍門戶綜合發展」,建議發展為甲級寫字樓、零售商業、酒店、文化藝術及住宅等混合用途。 地盤面積由1.5公頃增加至約5公頃,住宅單位總數,由目前約3200個,增加到6,500個,發展規模絕對可以媲美觀塘裕民坊重建計劃。 地積比轉移是推動油旺重建的主要新規劃工具,但如何落實推行呢? 市建局建議透過行政模式,由政府主動修訂油旺的分區計劃大綱圖(OZP),公布油旺區內的「送出地盤」、「接收地盤」位置。
地積比轉移: Land Use & Development 土地運用與物業發展
筆者近日經過規劃研究內的其中一個項目,位於佐敦的文華新村,又名八文樓,當地三鐵匯聚,若能夠轉型成為西九龍門戶,可望媲美日本的大阪難波。 兩個重建項目將提供25米闊的海濱廣場,以及一段20米闊的海濱長廊,與啟德發展區的海濱發展連接。 黃澤恩指出,重建後的海濱長廊、海濱廣場以及餐飲零售活動,只要經營及管理得宜,將有助改善附近一帶的環境,讓小區變得有活力,而長廊更與其他海濱路段連繫,將促進舊區與啟德新區的融合。 有人調侃道「中國憲法直接把美國包含進去不是更讚」,也有人指出中國大陸和台灣是「一邊一國,互不從屬」。 另外,根據去年的《長遠房屋策略》周年進度報告推算,2021/22至2030/31年度10年總房屋供應目標為43萬伙,其中公屋單位目標為30.1萬。 地積比轉移2025 黃偉綸指出,過去數年公營房屋供應不斷上升,由2年前的料10年內可供應24.8萬個單位,上升至去年的27.2萬,再上升至今年的31.6萬,超出《長策》30.1萬的預期。
地積比轉移: 規劃主導結合轉移地積比新規劃工具 創造開揚景觀
在未來12至18個月內,我們會進行政策檢討,研究其他司法管轄區的強拍安排及多年來審結的強拍申請個案,並聽取業界、業主代表及其他持份者的意見,以期稍後提出政策建議。 在過程中,我們會緊記必需在加快市區重建與保障私人物業權益之間取得平衡,尤其是要保障小業主的利益。 (大公報記者 地積比轉移 梁少儀)舊樓林立、人口稠密的油麻地與旺角區,可能將會大變身,成為宜居、具活力、加強本地潮流文化、傳承地區特色的都市核心圈。 市區重建局完成歷時四年的「油旺地區研究」,建議全面重新規劃該區,提出將花墟水渠改建為水道公園等五大發展節點,改善地區面貌,並透過地積比轉移等新的規劃工具,提高重建的財務可行性。 地積比率轉移的機制最先見於局方於本年2月發表的油麻地及旺角地區研究。
地積比轉移: 地積比轉移熱烘烘起來
然而,八文樓並非所有部份也高層退台,文景樓及文華樓的南面便是垂直而上。 這是因為當年的規例要求,建築物只在一定高度以上才要符合斜角要求,而此高度大約而言為建築物面向街道的闊度的兩倍。 又例如1961年落成的重慶大廈樓高17樓,悉數垂直而上,皆因其面向的彌敦道相當寬闊。
地積比轉移: 立即下載 Yahoo 新聞 app
就搬遷沙田污水處理廠往岩洞,我們已於二零二一年七月展開主體岩洞建造工程。 地積比轉移2025 地積比轉移2025 此外,我們將由二零二一年年底起,陸續展開搬遷九龍灣工務中央試驗所、油塘食水及海水配水庫群和荃灣二號食水配水庫往岩洞的勘查研究和設計。 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現正檢視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的發展密度。 為跟進《發展策略》,我們會進行籌備工作,目標是在二零二二年進行研究,以檢視把新發展區範圍擴展至涵蓋流浮山和尖鼻咀,以及流浮山至白泥一帶發展潛力。 雖然政府在1969年再次引入76度的採光要求,但此「街影法」的計算方法乃由建築物的對街計起,大約相當於街闊四倍的高度以上才開始要退台,可見要求較以往寬鬆,樓宇亦能建得更高。 及至1987年,當局又以地積比及上蓋面積足以規限建築物高度,以及「街影法」作用有限為由,再次修例取消此角度要求。
地積比轉移: 香港高鐵長途重啟 省力省時還省錢
當局曾容許發展商在古蹟附近的地盤享有更高的地積比,讓他們得到差不多的利潤,以換取放棄清拆古蹟重建。 灣仔和昌大押和旺角中電公司鐘樓的潛在發展面積,便曾被轉移到隔鄰重建項目,並因而獲得保留不拆。 有學者建議政府可以採取「先到先得」的原則,讓發展商自行尋找未用盡的地積比空間,作接受地積轉移的對象,並向政府提出申請。
地積比轉移: 社區重建
苦等多時的油尖旺地區報告雖然終於出爐,但距離整個項目開始還有數年時間,而完成期甚至應該在2032至2040年之間。 在這18年的時間內,筆者認為政府應盡快落實及加快新界東北發展,以安置受影響的油尖旺居民,例如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應在2025至2029年便安排入伙,而明日大嶼計劃亦可以在2027年開始建造,那麼2034年亦可入伙,變相可以分批安頓受影響的居民。 透過早前與內地合作設立的大灣區備案制度,多間特區政府認可名冊內的建築及工程顧問公司以及相關註冊專業人士已相繼完成備案。
地積比轉移: 地區規劃研究
高緯環球大中華區評值及資訊部董事張翹楚則鼓勵政府,發展更多新市鎮去滿足住宅需求。 理工大學建築及房地產學系教授許智文建議,將西九龍和啟德地段提高住宅發展地積比,甚至撥出部分觀賞和保育價值較低的郊野公園範圍改發展用途。 行政會議成員林奮強昨再次回應發展新界東北的爭議,強調如不發展就沒有將來,最終取捨必須以人為本。 不過他無聽聞政府打算推出的按揭利息稅,又強調現時本港樓市面對「乾性需求」,而非泡沫,要令樓市降溫,須從增加供應着手。 於過去二十年,油旺區內只完成一個大型重建項目,以及約五十個住宅重建項目。 韋志成表示,「油旺研究」提出在區內引入的五個核心發展節點,由於容量較大,可多建樓面,日後多數會成為「接收地盤」,並可採取全新的規劃布局,作出一些特別的城市設計。
地積比轉移: 轉移地積比是禍躲不過
政府最新公布的《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及鐵路項目等多項新基建,同時提出新思維重建舊區,包括轉移地積比措施及考慮減少強制拍賣所需的業權成數,本行認為,上述措施利好投資市場,當中舊區重建的措施,料會增加商舖投資吸引力。 八文樓樓高18層,每棟400多個單位,各住了超過1,300人。 只規管採光角度的建築要求衍生了建築過密的問題,八文樓的地積比高達17.6倍,遠超現時九龍區的最高水平,可謂過密問題之表表者。 港英政府在1962年再次修例,引入地積比的概念,以八倍為標準,樓高限制約莫在100米,並容許建築物首15米高為多用途平台,可佔用較多的上蓋面積。 •常見於油旺區內,毗鄰的舊樓先重建了,變成夾在兩座新建高樓之間,發展潛力大減。 地積比轉移 若將這幢夾在新建高樓之間的舊樓清拆,地皮改為公共空間或重建低矮樓宇,部分地積比可轉移到其他「接收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