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所含的卵磷脂和膽鹼,能增強和改善大腦功能。 其所含的茯苓素利尿功效較佳,有助於降血糖和減肥。 她提醒大家,如需清熱、袪濕、健脾,生薏米和熟薏米可同時用,不過生薏米具清熱功效,過量或長期進食令到身體寒涼,故脾胃差的人要慎用生薏米。 至於便秘人士,多吃熟薏米會令便秘情況惡化。 香港位處沿海地帶,易受潮濕天氣影響,加上平日休息及睡眠不足,引致脾胃弱、濕氣重,在春天的天氣下更容易出現身體不適的狀況。 去濕食材不只有薏米、赤小豆,土茯苓也是一種溫和的去濕藥材,能除濕解毒,通利關節。
- 茯苓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聚化生痰飲之症,具有治療作用。
- 【功效與作用】 江東春夏暑濕鬱蒸,毒氣攻擊,腳氣發動,兩腳酸疼,或浮熱腫滿,或皮毛焦干,或腳疼不能久立,筋急抽痛,時衝心悶,胸膈痰積,噁心欲吐,四肢(疒帬)痹,十指不仁,腹脹氣妨,頭旋目眩眼暗。
-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2盞,先煎山澤根,取水1盞半,入藥並生薑半分(切),大棗3個(擘破),同煎取1盞,去滓溫服,每早晨、日晚各1次。
-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2兩,木通(銼)2兩,芍藥1兩半,吳茱萸(湯洗,倍干,炒)1兩,郁李仁(湯浸,去皮尖)1兩,檳榔3枚(銼),紫菀(去苗土)1兩。
-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2兩,桑根白皮2兩,防己1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芎藭1兩半,甘草(炙)3兩,芍藥1兩半,當歸(切,焙)1兩半,麻黃(去根節,先煮,掠去沫,焙乾)1兩半。
- 大部分溫暖脾胃的食物也有助為身體保暖,脾胃好,促進氣血生成及循環,身體自然溫暖。
-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人蔘1兩,麥(薛米)(炒)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炒)1兩,陳曲(炒)1兩,半夏(薑汁浸2宿,切,焙乾)1兩,草豆蔻(去皮)3個,青橘皮(湯浸,去白)半兩(炒)。
近日天氣潮濕得很,天文台較早時間已預告「春分」(20日)當天,最高相對濕度達100%! 春天潮濕難免出現身體疲倦、皮膚痕癢等現像,此時少不了利用去濕食材如土茯苓、薏米等煲個去濕湯水,紓緩不適的狀況。 中醫經常強調健脾的重要性,當陽氣不足,氣血會不順,臟腑缺乏滋養。
茯苓湯: 濕重4大典型症狀 中醫推介陳皮茯苓瘦肉湯健脾袪濕
當脾虛的時候,這些津液就可能會滯留在體內,濕毒內積容易生病,造成身體水腫、精神不濟、大便溏爛等症狀。 【處方】 茯苓湯 赤茯苓(去黑皮)1兩,人蔘1兩,麥(薛米)(炒)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炒)1兩,陳曲(炒)1兩,半夏(薑汁浸2宿,切,焙乾)1兩,草豆蔻(去皮)3個,青橘皮(湯浸,去白)半兩(炒)。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澤瀉1兩,白朮1兩,黃連(去須)1兩,桂(去粗皮)1兩,甘草(炙,銼)1兩,大黃(生)半兩。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人蔘1兩,白朮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五味子1兩,黃耆1兩,桂(去粗皮)2兩。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炒)半兩,枳實(去瓤,麩炒)半兩,人蔘3分,白朮3分,五味子3分,半夏(湯洗7遍)1分。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防風(去叉)1兩,人蔘1兩,白朮(銼,炒)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甘草(炙)1兩。 【處方】 赤茯苓1銖,熟地黃1銖,半夏(制,炒黃)1錢半,旋覆花7分,人蔘7分,白芍(炒)7分,川芎7分,桔梗7分,甘草(炙)7分,橘紅7分。 【處方】 茯苓8分,川芎8分,蘇葉8分,前胡8分,半夏(制)8分,桔梗8分,枳殼8分,乾薑8分,陳皮8分,當歸1錢,生地1錢,白芍1錢,台黨5分,桑白皮6分,甘草3分。
茯苓湯: 《聖濟總錄》卷二十七: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淡竹葉1握(切碎),白朮1兩,甘草(炙)1兩,枳實(去瓤,麩炒)1兩,人蔘1兩,梔子仁1兩,大黃(銼,炒)2兩,黃芩(去黑心)3兩。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半兩,大黃(銼,炒)半兩,升麻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遠志(去心)半兩,人蔘半兩,葛根(銼)半兩,甘草(炙,銼)半兩。 茯苓功效禁忌一體兩面,例如原本就容易尿頻者,在不便於跑廁所的期間就建議減少茯苓用量 ,以免茯苓的利尿效果讓你更加離不開廁所。 但臨床上也常以利尿來處理因為脾胃虛弱水濕內停導致的頻尿,健脾利水以從根本改善頻尿的問題,所以有頻尿困擾的患者若不清楚到底能不能使用,可以諮詢你的中醫師。 丹皮和芍藥看做是佐藥,丹皮可以散瘀,同時可以制約桂枝的辛溫,不至於溫之太過,因為桂枝茯苓丸做丸藥,服用時間較長。
另外,茯苓還被用於治療心悸失眠等與神經系統有關的症狀,幫助平衡情緒、促進睡眠。 為藥材茯苓塊切去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通常為中藥飲片。 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濕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藥具有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用。
茯苓湯: 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2兩,前胡(去蘆頭)2兩,生乾地黃1兩,人蔘1兩,桂(去粗皮)1兩,芍藥1兩,甘草(炙,銼)1兩,麥門冬(去心,焙)3兩。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人蔘1兩,海藻(洗去咸,焙)2兩,海蛤1兩,半夏(為末,生薑汁和作餅,晒乾)1兩,甘草(炙,銼)1兩,庵(艹閭)子1兩。 「四季脾旺不受邪」,一年四季中,如果脾胃的功能旺盛,人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襲。 茯苓最為人所知的功效是「健脾利濕」,能幫助調養脾氣。 中醫認為脾胃是負責吸收、運送營養津液至五臟六腑的重要系統,讓人體得以正常運作。
茯苓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聚化生痰飲之症,具有治療作用。 可用半夏、陳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 治痰濕入絡、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殼同用。 假如病位在體內的內濕,主要影響脾胃功能,脾喜燥惡濕,宜利小便、健脾,常用中成藥如六君子湯,或煲黨參白朮茯苓瘦肉湯飲用。 【處方】 半夏1兩(湯洗7次),茯苓2兩,熟地黃2兩,橘皮1兩2錢,細辛1兩2錢,人蔘1兩2錢,芍藥1兩2錢,川芎1兩2錢。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分,當歸(切,焙)1分,牛膝(酒浸,切,焙)1分,羌活(去蘆頭)1分,枳殼(去瓤,麩炒)1分,荊芥穗1分,檳榔(銼)1分,木香3銖。
茯苓湯: 《聖濟總錄》卷一五○: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桂(去粗皮)1兩,黃芩(去黑心)1兩,升麻半兩,常山半兩,蜀漆甘草(炙,銼)半兩。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3兩,紫蘇葉3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3兩,升麻3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3兩,柴胡(去苗)3兩,檳榔(銼)12枚,犀角(鎊)3兩,梔子仁3兩。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白朮(銼,微炒)1兩,防己3兩,黃芩(去黑心)3兩,射干3兩,澤瀉3兩,桑根白皮(炙黃色,銼)3兩,澤漆葉(切,微炒)1兩。 【處方】 茯苓2兩,防己1兩半,橘皮1兩,玄參1兩,黃芩1兩半,澤瀉1兩半,杏仁2兩半(去尖皮),白朮1兩半,大豆1升半,郁李仁2兩半,桑白皮2兩半,澤漆葉(切)1升,豬苓1兩半。 【處方】 茯苓5兩,黃芩5兩,梔子仁5兩,芒消5兩,赤石脂2兩,升麻2兩,紫菀2兩,生麥門冬5兩(去心),竹葉(切)1升,香豉1升(熬),石膏8兩(碎,綿裹),生地黃(切)1升。
茯苓湯: 《古今醫鑒》卷十五:茯苓湯
【用法用量】 水4升,入藥熬成2升,去滓用汁,再對入好酒2斤。 再入金銀花、生地、桔梗、當歸各5錢,熬成2升,渣再煎減半,服之。 【功效與作用】 妊娠稟受怯弱,受胎一月,便有阻病,顏色如故,脈息和順,但覺肢體沉重,頭目昏眩,擇食,或作寒熱,嘔吐痰水,恍惚不能支持。 茯苓湯2025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竹葉5片,煎至1盞,去滓,下芒消1錢匕,分2次溫服,早食後、日午各1次。 闕麗容中醫師指出,濕疹患者平時就應注意飲食及生活習慣,以避免食物對身體帶來過敏、加重濕熱,甚至加重炎症反應。
茯苓湯: 茯苓的功效及好處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3分,黃連(去須)3分,生乾地黃(焙)3分,梔子仁3分,桂(去粗皮)3分,栝樓根3分,大黃(銼,炒)1兩,黃芩(去黑心)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1兩。 【處方】 赤茯苓(去皮)3兩,桑根白皮(銼)3兩,防己3兩,木香3兩,黃芩(去黑心)3兩,郁李仁(湯浸,去皮,研)2兩半,木通(細銼)2兩,大腹七顆(連皮子銼)。 【處方】 半夏3兩(湯洗10次),茯苓1兩8錢,熟地黃1兩8錢,橘皮1兩2錢,細辛1兩2錢,人蔘1兩2錢,芍藥1兩2錢,川芎1兩2錢,旋覆花1兩2錢,桔梗1兩2錢,甘草(炙)1兩2錢。 【處方】 麥冬1錢半,茯苓1錢半,半夏1錢半,陳皮1錢半,白朮1錢半,人蔘1錢,甘草1錢,烏梅半個。
茯苓湯: 《聖濟總錄》卷一二二: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3兩,桔梗(銼,炒)2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透)2兩,白朮2兩,人蔘2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半。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3分,桂(去粗皮)3分,芍藥半兩,當歸(切,焙)半兩,生乾地黃(焙)半兩,木香半兩,芎藭半兩,鬼箭羽3分,桃仁(去皮尖雙仁,炒)3分。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2兩,木通(銼)2兩,芍藥1兩半,吳茱萸(湯洗,倍干,炒)1兩,郁李仁(湯浸,去皮尖)1兩,檳榔3枚(銼),紫菀(去苗土)1兩。 茯苓湯 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半兩,桂(去粗皮)半兩,乾薑(炮)半兩,甘草(炙,銼)半兩,芍藥半兩,食茱萸半兩,熟乾地黃(洗,焙)3分。
茯苓湯: 茯苓的禁忌和副作用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半分(切),大棗2個(擘),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請教註冊中醫師楊恩劍寧,她謂「同氣相求」,春天外在環境的濕引動了體內的濕,使濕氣加重,易出現「春困」的症狀,如困倦、疲乏、頭昏欲睡,即使睡醒後精神依然不佳及發熱出汗等。 故此,清熱利濕、健脾益氣的湯水更易排走體內濕氣。 譽為中藥「八珍」之一的茯苓可利水滲濕,多配白朮使用,白朮有補氣健脾、祛濕利水的作用,兩樣材料在藥行中皆可找到,價錢相宜。
茯苓湯: 《嵩崖尊生》卷九:茯苓湯
主治中醫內婦科、皮膚科、針灸科、埋線與美顏針。 利水滲濕與健脾功效能改善人體代謝、使氣色變佳,且茯苓內含多醣類可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以減少黑色素生成,因此茯苓也經常用於美白保養品中。 茯苓的功效主要是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特別常用來治療水腫、泌尿問題,以及脾虛所造成的消化不良、疲倦、暈眩以及心悸、 茯苓湯2025 失眠等症狀。 茯苓的藥用部位主要有4個 ,並且各自功效都略有不同,分別是靠近松樹根部的茯神、外皮的茯苓皮,以及最常用的菌核內部白茯苓,此外在靠近菌核與表皮間會有淡紅色部分,則稱為赤茯苓,在台灣屬於較難以取得的藥材。 白茯苓粉15克,粳米100克,胡椒粉、鹽、味精少許。
茯苓湯: 《外台》卷七引《廣濟方》:茯苓湯
石醫師表示,最簡單的袪濕方法是煲薏米水飲,可添加茯苓、眉豆、赤小豆以增強袪濕功效。 茯苓湯2025 薏米分生薏米和熟薏米(又稱炒薏米),生薏米具清熱、袪濕、利尿功效較強、消瘡排濃等功效,熟薏米性平微溫,健脾、止瀉功效佳,反而利尿功效一般。 註冊中醫師石敏棋表示,從中醫角度,天氣潮濕會加重人體的濕氣,這是外濕引起內濕。 外濕是天氣,內濕是脾胃功能障礙,天氣的外濕會影響脾胃。
茯苓湯: 《聖濟總錄》卷六十三:茯苓湯
苦心驚悚粟,男子因讀書損心氣,傷思慮,過損心,吐血,心煩多忘,失精神,或身體癢瘙,風癬,或胸中氣滿。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半分(拍碎),大棗2個(去核),煎至6分,去滓,空腹溫服,日午、臨臥再服。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先別用麻黃1分,水1盞半,煎5-7沸,掠去沫,下藥並生薑1分(拍破),同煎至6分,去滓,空腹服,日晚再服。 【用法用量】 每服先用水3盞,黑豆半匙,大棗2個(擘破),生薑半分,煎至1盞半,去滓;入藥末5錢匕,煎至1盞,去滓溫服,空心、日午、夜臥各1次。 【功效與作用】 太陽病,若小便少者,津液當還入胃中故也;凡發汗太過,大小便難者;太陰病,無大熱,其人煩燥,此為陽去入陰。
現代醫學研究:茯苓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顯的抗腫瘤及保肝臟作用。 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濕,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洩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白朮、山藥等配伍。 茯苓功能利水滲濕,而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為利水滲濕要藥。 凡小便不利、水濕停滯的症候,不論偏於寒濕,或偏於濕熱,或屬於脾虛濕聚,均可配合應用。 如偏於寒濕者,可與桂枝、白朮等配伍;偏於濕熱者,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屬於脾氣虛者,可與黨參、黃耆、白朮等配伍;屬虛寒者,還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 用於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洩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咳逆,嘔逆,惡阻,洩瀉,遺精,淋濁,健忘等症。
茯苓湯: 《醫心方》卷二十一引《深師方》: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2兩,人蔘2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兩,紫蘇(微炒)1兩,酸棗仁(炒)5兩。 【處方】 茯苓湯 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桑根白皮(銼)1兩半,防己1兩半,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半,旋覆花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兩,麻黃(去根節)1兩,白朮1兩,紫蘇莖葉1兩。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銼)2兩半,桑根白皮(炙,銼)2兩半,白朮2兩半,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半,防己1兩半,旋覆花3分,檳榔(銼)、大黃(銼,微炒)、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80枚。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沉香半兩,甘菊花3分,訶黎勒皮2兩,藿香(去梗)1兩,木香半兩,檳榔(銼)1兩,白朮1兩,枇杷葉(拭去毛,炙)10片,枳殼(去瓤,麩炒)1兩,甘草(炙)1兩。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2兩,防風(去叉)2兩,當歸(焙)2兩,白前2兩,乾薑(炮裂)2兩,甘草(炙,銼)2兩,獨活(去蘆頭)3兩,遠志(去心)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人蔘1兩。
茯苓湯: 《聖濟總錄》卷一七九:茯苓湯
【處方】 茯苓1錢,阿膠1錢,吳茱萸1錢,麥冬1錢,人蔘1錢,芍藥1錢,白朮1錢,甘草5分,生薑3片。 【處方】 茯苓4兩,乾地黃4兩,人蔘3兩,桂3兩,甘草2兩,麥門冬1升(去心),半夏6兩(洗去滑),生薑1斤。 【處方】 茯苓2兩,芎藭1兩,乾薑1兩,芍藥1兩,白朮1兩,當歸1兩,人蔘1兩,枳實3分(炙),甘草(炙)1兩。 【處方】 茯苓(去粗皮)1兩,知母1兩,白朮1兩,枳殼(麩炒,去瓤)1兩,人蔘(去蘆頭)1兩,蘆根(切)1兩,甘草(微炙赤,銼)1兩,半夏(湯洗,去滑)1兩。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3兩,陳橘皮(去白,焙)3兩,澤瀉3兩,桑根白皮(銼)3兩,芍藥4兩,白朮4兩,人蔘2兩,桂(去粗皮)2兩,石膏8兩,半夏6兩(湯洗7遍)。
茯苓湯: 《聖濟總錄》卷七十四:茯苓湯
所以溫得太過容易動血,芍藥益陰養血,又能緩急止痛。 在仲景時代,赤、白芍是不分的,所以在《神農本草經》講到芍藥的時候,可以利小便,破陰結,利小便包括疏通津液,破陰結包括活血,利血痺,所以芍藥丹皮同用,既有活血作用,同時又有防止過於溫通。 茯苓是第二組佐藥,和桂枝相配,可以增加溫陽化氣,利水消痰,考慮針對了痰和瘀。 【處方】 生黃芩3分,當歸身4分,肉桂5分,炙甘草5分,豬苓6分,茯苓6分,澤瀉1錢,芍藥1錢5分,蒼朮2錢,生薑2錢,升麻2錢,柴胡2錢。
茯苓湯: 《聖濟總錄》卷三十一:茯苓湯
【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3升,1日服3次。 【用法用量】 每服6錢匕,水2盞,加大棗3個(擘破),薤白5莖(細切),煎至1盞,去滓,分服,空腹溫服,如人行10里,再服,至晚亦然。 茯苓湯 此藥內消,不吐利,服1劑訖,津液未通,血脈未行,肌膚未潤,更服1劑。
茯苓湯: 《聖濟總錄》卷一五六:茯苓湯
【處方】 茯苓湯2025 白茯苓(去黑皮)2兩,旋覆花2兩,生乾地黃(微炒)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半,細辛(去苗葉)1兩半,芎藭1兩半,人蔘1兩半,芍藥1兩半,桔梗(去蘆頭,炒)1兩半,甘草(炙令赤色)1兩半。 【處方】 茯苓1兩,麥門冬(去心)1兩,黃芩1兩,秦艽(去土)半兩,柴胡(去苗)半兩,杏仁(去皮尖)1分。 【處方】 赤茯苓(去皮)2兩,桑白皮2兩,防風1兩半,官桂1兩半,川芎1兩半,芍藥1兩半,麻黃(去節)1兩半。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4兩,澤瀉2兩,白朮1兩半,乾薑(炮)1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甘草(炙,銼)1兩半,小麥2兩。
茯苓湯: 《蘭室秘藏》卷下: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1兩,蘆根1兩(銼),黃芩1兩,知母1兩,栝樓根1兩,瞿麥穗1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1兩(炙微赤,銼),木通1兩(銼)。 【處方】 茯苓1兩,當歸3兩,甘草2兩(炙),黃芩1兩,術3兩,石膏如雞子1枚,杏仁30枚,芍藥2兩,芒消1兩。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吳茱萸(湯浸,焙,炒)1兩,人蔘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2兩,白朮3兩。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石膏1兩半,芍藥3分,半夏1兩(湯浸7遍,炒令干),細辛(去苗葉)半兩,桂(去粗皮)半兩,五味子半兩,麻黃(去根節,沸湯掠去沫,焙)1兩,桑根白皮(銼)1兩。 【處方】 茯苓半兩,黃柏半兩,黃連半兩,龍骨半兩,人蔘半兩,乾薑半兩,黃芩半兩,桂心半兩,芍藥半兩,當歸半兩,梔子仁半兩,甘草半兩,赤石脂1兩,大棗12個。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9升,煮2升合,絞去滓,分溫3服,每服約去如人行7-8里。 須利,加檳榔末1兩5錢,湯欲熱時入之,3日服1劑,屢服5-6劑,可則停。 以水3升,先煮麻黃10沸,去沫,納諸藥,煮1升合,分為4服,100日兒1日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