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三水縣西南鎮及汕頭等地的天后廟,舊時每隔三、五年都會打醮、擺會。 南澳島漁民崇奉媽祖,是日家家戶戶做媽生,不出海作業,廟前演大戲。 真君廟(英語:Chun 青衣天后廟 Kwan Temple)是香港一所廟宇,位於新界青衣島,供奉靈昭真君(俗稱真君大帝)。 這座真君廟是香港地區僅存的一間真君大帝廟[1]。 香港唯一一座真君廟位於青衣楓樹窩路,廟內供奉「真君大帝」,每年的黃曆三月十五日為真君寶誕。 青衣天后廟2025 據陳天權所著的《香港節慶風俗》記載,真君古廟由約一百年前的海陸豐移民興建,原在青衣墟,面向舊青衣碼頭,一九八〇年代因填海和區內重建,而遷至今日的楓樹窩路。
- 所謂的「迎媽祖」(也作「迓媽祖」),是到外地去迎一尊本地居民普遍信仰或有淵源的媽祖來參與巡境的活動。
- 此後,只要每次擴修寺廟,坊眾爭先恐後捐助,盛況頻仍。
- 各村當其時會在村口、祠堂備好祭品迎神駕。
當時廣東各地檀越萬分感念,皆建廟奉祀,多有真君廟,以事供奉,至今香火不斷,港澳地區尤盛。 位於香港青衣的真君廟建於大約1900年代,原址位於青衣大街。 因為青衣新市鎮發展的源故,該廟先於1970年遷至青衣鄉事會路旁,再於1986年遷至楓樹窩路現址。 所謂的「迎媽祖」(也作「迓媽祖」),是到外地去迎一尊本地居民普遍信仰或有淵源的媽祖來參與巡境的活動。 青衣天后廟 不管自己村裡或是共同舉行迎媽祖的區域是否已有一尊「在莊媽」或「在地媽」,都可能會往外地去迎媽祖。
青衣天后廟: 青衣天后古庙
大部分地方的天后誕都有花炮活動,交換花炮是核心慶祝活動,也是信眾參與活動的主要方式。 青衣天后廟2025 花炮活動一般在正誕日舉行,由會社團體組成的花炮會準備一座新花炮送回天后廟還神,俗稱「還炮」。 值理會隨著把還神送來的花炮,以搶奪或抽籤方式重新分配予各花炮會,獲得花炮的會社可把花炮帶回社區奉祀,以得到天后的祝福和庇佑。 各花炮會會於翌年的神誕送還花炮,然後再「抽炮」,這個過程循環不息。
- 媽祖信俗已於2009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香港的天后誕是中國境內媽祖信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具有悠久歷史,而且植根社區,從未間斷,饒具特色。
- 據了解,有花炮會船隻從銅鑼灣避風塘出發,途經水上天后廟「三角天后平安堂」,拜過三角天后後前往青衣賀誕。
- 但天有不測之風雲,寶誕前三天(新曆5月17日),懸三號風球。
- 位於香港青衣的真君廟建於大約1900年代,原址位於青衣大街。
- 舊俗廣州疍家人視為大節,鄉村有天后廟的均打醮慶賀[2]。
- 其初,水陸居民誠虔崇敬,有數次特殊應驗。
同年也為青衣發展新市鎮,趨建設溝壑,也成康莊,準備興建青衣邨。 因此真君准於農曆四月初三(新曆5月7日)早,到臨時木廟坐鎮本會。 原本想在上午八時以隆重節日送行,但真君不准,反而要上午七時離古廟,八時前坐位。 殊不知,早上八時起,天降大雨,整日不停,港九新界如成澤國。 雖然下雨是平常的事,但送行者有一百餘人,如果遲至八時才起程,真君大帝和坊眾在路上就會受沐雨之虞,至此水陸居民對真君大帝更加的誠虔崇敬。
青衣天后廟: 青衣「一棚兩誕」 現代與傳統的交融
天后寶誕,即媽祖誕辰,也稱為天后誕、媽祖生、天妃誕、天妃祭,是慶祝天后(媽祖)誕辰的東亞傳統文化節日,在每年農曆二月廿三。 青衣天后廟 媽祖信俗已於2009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香港的天后誕是中國境內媽祖信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具有悠久歷史,而且植根社區,從未間斷,饒具特色。 在天后誕慶祝活動中,除了信眾會帶備祭品到天后廟參拜還神外,還有接神、神功戲、花炮及巡遊等儀式活動。 青衣天后廟 青衣天后誕慶祝天后誕的活動於農曆四月初一至初五舉行,包括表演中國傳統大戲及花炮比賽,近年也設有夜市。 靈昭真君本名吳剛厚,南宋閩南人,據說是一名道士,宋理宗年間,與兩名師兄弟協助朝廷,在廣東抵抗海盜有功,被封為靈昭威顯佑境安民真君,簡稱靈昭真君,又加封大帝,故稱真君大帝。
船隊從九龍灣出發,列隊慢駛至維多利亞港近會議展覽中心新翼對開海面,船上插滿寫有「天后寶誕」、「風調雨順」及「網網千斤」等旗幟。 一九五五年,重修廟宇,在其廟前公演粵劇。 只有青衣島是藍天白雲,太陽高照,不受雨水影響。
青衣天后廟: 香港天后廟列表
每年誕前必求神問杯,占卜到某街就把神像送其所在的公所或祠堂供奉。 是日一迎一送,各街均出儀仗、樂手,或舞獅舞龍,於各村遊行。 各村當其時會在村口、祠堂備好祭品迎神駕。 各家亦會擺上香花祭品,待天后像經過便放爆竹。
青衣天后廟: 青衣天后古廟
相傳她自幼會預測天氣,為漁民客商提供航海信息,在海難中救人無數,深受漁民愛戴,被沿海鄉民和漁民奉為「海上女神」,立廟奉祀,以祈求風調雨順、漁穫豐收。
青衣天后廟: 青衣天后廟
據了解,有花炮會船隻從銅鑼灣避風塘出發,途經水上天后廟「三角天后平安堂」,拜過三角天后後前往青衣賀誕。 最早期的廟址位於荃灣聖溪灣,又稱三百錢(今荃灣海濱花園旁),即青荃橋之下,因廟牆為白色,故稱為「白廟」。 鄉民在該處響鐘時,對岸一處卻發出回音,故於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將該廟遷往此地,即青衣警署現址。 1983年,政府發展青衣島,並選擇在廟址興建青衣警署,該廟再南遷到現址。
青衣天后廟: 傳統習俗
一連三天做神功戲,訪客亦住下三天,慶賀一番。 在真君誕與天后誕期間,少不了的是上演「神功戲」,以酬謝神恩,並祈求風調雨順,娛神娛人。 傳神的表演藝術——粵劇,演繹神話、歷史故事,內涵豐富,反映出濃厚本土氣息以及中國文化。
青衣天后廟: 「神功戲」表演 娛神娛人
香港現存以天后為主神的獨立廟宇有102間[1],下表始建年份以廟內留存最古有年份紀錄的物品為依據[2]。 青衣天后廟 近來學界人士從「祭祀圈」的概念來探討這些迎媽祖的活動,藉由「神界」的疆域觀念,重新解讀「人界」中不同地域之間的從屬關係。 香港漁民互助社主席林根蘇表示,該年是應官方邀請,首次安排船隊先在維多利亞港上演海上巡遊,以協助推廣香港旅遊業[3]。 天后姓林名默,誕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黃曆三月廿三日,福建莆田海濱賢良港。
青衣天后廟: 青衣天后古廟 Tin Hau Temple, Tsing Yi
青衣天后古廟是香港的一座天后廟,現址位於新界青衣島涌美路,其北為青衣警署及青衣消防局,其南為長青邨。 舊俗廣州疍家人視為大節,鄉村有天后廟的均打醮慶賀[2]。 舊日河南(海珠區)沙園一帶最為熱鬧,迎神出遊時非常多人。
青衣天后廟: 媽祖昇天日
坊眾喜不勝言,都說「真的應驗了!」寶誕正日晚上,真君誕正式開鑼,遠近市民都認為「真君大帝是活神仙」。 青衣天后廟2025 天后信俗在香港源遠流長,青衣的天后誕的賀誕時間與本港別處不同,一般為四月初一至初五,前往賀誕的善信不絕。 天后誕正日為黃曆四月初三,當日來自全港各地善信攜同大大小小的花炮來青衣賀誕,有的花炮大到要用貨櫃車運輸,且有遠至筲箕灣的花炮會前往賀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