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蓮強調土瓜灣昔日是工業區,今傲雲峰一帶當年全是工廠,區內工廠都很有規模,有些製衣廠、紗廠、布廠、煙草製造廠、味精廠等佔用全幢廠房,中午工廠區樓下全是流動食檔,過了午飯時間便消失。 李蓮指出土瓜灣養活了不少基層,這是個就業和生活交叉之地,不少住本區的人都在附近找工作,總之這是一個有得生活的地方,在這區流連便有生機。 1.) 包伙食,即一組工人(約4、5名)集體訂飯餸,由包伙食人送來工廠門口,用膳後工人交還餐具,包伙食人再來廠取走,隔一段時間來廠收錢。 李蓮認為包伙食可節省工人用膳時間,當年午飯時間是1小時,工人請人包伙食,20至25分鐘便吃完,剩下不少休息時間。 大環山徙置區 大環山徙置區 中午滿街是運食物的木頭車,一組人的飯餸連餐具用布包裹,餸菜以碟盛放用銻蓋吸着,幾組人的伙食疊在一層。
後來人的學歷提高,服務行業逐漸取代工業,區內大廠或遷出或停產,包括天廚味精(改建成傲雲峰)、煤氣公司北廠(改建成翔龍灣)、南洋煙草、牛骨廠、牛房等,大廠消失令環境得以改善,大型住宅區甚至豪宅不斷落成,例如翔龍灣、欣榮花園、農圃道18號、半山壹號等,土瓜灣開始有些像樣的商場,公園和長者設施也增加,李蓮認為今天的土瓜灣算是宜住的地方。 大環山徙置區2025 大環山徙置區 土瓜灣昔日是基層市民聚居地方,有能力的新一代都遷出,留下年老的父母,現時土瓜灣則有生氣,隨着新住宅落成,吸引年輕的核心家庭進駐,加上將來地鐵出現,這區長遠有發展潛力。 她認為收購、重建有利有弊,好處是居民生活改善,但缺點是造成地價飛升,她希望重建後原來的土瓜灣特色得以保留。
大環山徙置區: 大環山為何不見山? —黃埔花園和海逸豪園的前世今生
當年各行各業工會盛行,負責處理勞資糾紛,替失業工人覓工;並組織同業聯誼,探訪清貧工友。 大環山徙置區2025 她參加過工會的木屋區、徙置區探訪活動,養成關心窮人的精神。 大環山徙置區2025 李蓮10多歲時已聯同幾位朋友,到港九新界的工廠找工作,她主要在土瓜灣、觀塘、深水埗等工廠區返工,尤其是最近家的土瓜灣,不用搭車上班。
工廠大多是流水作業式,工人只在一個部門工作,容易掌握技術。 她認為工人求生意識強,適應能力高,希望多學技能,確保不會因某行業式微而捱餓;例如1970年代假髮業興旺,吸引不少人入職,行業沒落後便改往毛衫廠打工。 大環山徙置區2025 她感慨當時的人能吃苦,大家都希望超時工作賺更多錢,勞工署已有工時的規定,他們派人巡廠時工人便要走鬼。 李蓮10多歲已跟同伴一起找工作,穿梭各類工廠大廈,熟識工廠區的運作。
大環山徙置區: 香港老照片(
午飯時間工廠區街道有不少推車仔,載着各類飯餸,工人或站或座用膳。 李蓮感慨這難以講究衛生,她曾吃過一粒釘,日後只好加倍小心。 工廠有水甑向工人供給飲用的熱水,水甑用不銹鋼製成,工人把銻飯盒放在發熱的水甑上保暖。 李蓮求學時未及法定工齡,便利用課餘時間,到環字街的山寨廠接外發工。
- 此外,港鐵荃灣車廠現址亦曾規劃採用同款徙廈的政府廉租屋項目,名為「白田壩政府廉租屋邨」。
- 新設計結合早期第四型所提供的獨立廁所,並向每個家用單元抽入獨立的供水[3]。
- 最後一幢清拆的第三型徙置大廈原型建築是黃大仙上邨第15座(長頌樓),於2002年清拆。
- 但徙置大廈型號自第一型徙廈起,一直出現至第七型,就已經出現工人偷工減料的情況,以致於1980年代爆發「26座問題公屋醜聞」。
- 紅磡邨所在地是位於家維邨和黃埔新邨的中間,重建後的紅磡邨除了能繼承重建前的優勢外,也因屋邨所在地是前大環山的山峰,地勢上仍然比紅磡大部份地方高,現時第一期最高的紅暉樓及第二期樓宇頂層部份住戶更可以隔海逸豪園頂層遠望九龍灣、觀塘、鯉魚門及維多利亞港的海景。
現存僅有一座第一型徙置大廈:石硤尾邨第41座(美荷樓)為全港首批落成的徙置大廈之一,因有歷史價值而保留,已活化為青年旅舍。 大環山徙置區2025 第四型徒廈是根據之前的第三型徙廈建築基礎而建造的新型號,徙廈主要呈「T」字型設計,少數呈「I」字長型(見下列不設升降機的座數)、「E」字型(東頭邨23座)、倒「F」字型(元朗邨3-5座)或「日」字型(慈雲山邨61-65座)。 原裝第二型大廈只有大窩口邨第6座、東頭邨第9座及第11座是單幢式設計,所有單幢式第二型均不設天台學校。 徙置區源起於1953年的石硤尾大火,之後香港政府在鄰近山邊興建多層式大廈(「徙置大廈」)安置災民,即香港首個公屋「石硤尾徙置區」(今石硤尾邨)。 大環山徙置區2025 香港房屋委員會於2010年12月6日發表新聞稿,宣布6個新屋邨租金,將以所屬地區現行最高租金水平釐定,紅磡邨第二期租金為每月每平方米58.6元[3]。
大環山徙置區: 紅磡歷史相片
她從事過不少行業,到過電池廠(位於今興華中心)、假髮廠、紗廠、布廠上班,當時工資理想,工人為生計轉工頻繁,很少人長期任職一間廠。 工廠有養成工制度,例如製衣女工入職時先學車衣,收取10至20元的微薄日薪,幾個月學成便可找工,求職者要接受管工的車衣考驗。 大環山徙置區2025 李蓮等年輕女工都是陳寶珠、蕭芳芳的影迷,對她們扮演的自信工廠妹深有共鳴。 土瓜灣有不少戲院,如珠江戲院、榮光街的華樂戲院,早場和工餘場門票都很便宜,看電影是流行的消遣。 徙置事務處合共於香港不同地區先後興建了25個徙置區;樓宇共分七種類型(只有第一至六型大廈在徙置事務處時期完工,以下僅列出此等樓宇),當中第一、二型只有七層高,故俗稱「七層大廈」。 隨著石籬邨10-11座於2023年拆卸(拆卸時樓齡長達57年,是眾多被拆的第三至六型徙置大廈中最長壽者),第四型徙廈终于成為歷史。
- 此外,鄰近的石籬天主教小學舊校舍,亦將於2022年中租期屆滿時收回並一併重建。
- 此外,亦有23座第四型大廈會連接一至兩所「火柴盒」小學[2],方便邨內學童上課,包括慈雲山邨其中八座、藍田邨其中四座、石排灣邨第4、5座、石籬邨第4、8座、元朗邨第3、4座、柴灣邨第13座、牛頭角下邨第3座及東頭邨第22座,可以90度或直線連接於樓宇末端外,又或以90度連於樓宇中部。
- 由於家庭用電量提升,導致不少後期興建的徙置區,以及屬甲類屋邨的第七型徙置大廈,時常因供電不穩而停電。
- 1.) 包伙食,即一組工人(約4、5名)集體訂飯餸,由包伙食人送來工廠門口,用膳後工人交還餐具,包伙食人再來廠取走,隔一段時間來廠收錢。
- 樂富邨第5座、黃大仙下邨第8座(黃大仙上邨長欣樓)及佐敦谷邨第4、5座在建築時已經為獨立廚廁。
- 亦有網民分享以前這種「東南西北中座」房屋,「要兩戶共用一格廁所,而家啲公屋住得咁舒服其實誘發到好多上面落嚟嘅人插隊搶公屋,呢棟嘢會唔會都係跟返以前個住法」。
由於家庭用電量提升,導致不少後期興建的徙置區,以及屬甲類屋邨的第七型徙置大廈,時常因供電不穩而停電。 因此,政府於1980年代尾起,為此等屋邨加建額外的變電站;然而,由於第四及六型徙置大廈需於短期內拆卸,為該等樓宇作出同類加建不符成本效益,此等工程僅於較遲或不用拆卸的第五及第七型徙置大廈進行。 大環山徙置區 不過從相關學校的設計上,學校雖然與第五型徙廈的設計模稜兩可(統稱為「火柴盒小學」),初期的牛頭角下邨第4、5座第五型大廈與一所「火柴盒」小學連接,但後期已經改為獨立式設計,不再相連着徙廈,及後部份位於非徙置屋邨的同類校舍再加建一層作禮堂之用(而此等學校設計一直沿用至1981年為止)。 李蓮嘆息今昔生活對比強烈,她憶述土瓜灣早期是工業區,後來工業式微,工廠變成住宅區,例如偉恆昌新邨和定安大廈,李蓮當年覺得這些有電梯的住宅十分高級。 隨後社會注重康樂,越來越多地方開闢了公園,酒樓、食肆亦陸續普及。 她記得土瓜灣道當年有「嘉賓」、「歡喜月」等酒樓,但每次她只能望門興嘆。
大環山徙置區: 紅磡邨
1911年的人口普查指,大環有97名華人居民,比紅磡三約及老龍坑村少很多。 [1]1920年代,戴安街以南的山體已被平整,戴亞街、大環道通車,[2][3]東面大環灣村落陸續被多幢船塢外籍職員宿舍、船塢俱樂部和草坪所取代,海濱有一沙灘,設有海浴場,環境優美。 1954年重新啟用至1960年代中(現今大環山公園),紅磡三約街坊亦曾在對開海面舉辦龍舟、遊艇競賽。 [4][5][6]1940年,東北面新填地建有中華電力鶴園發電廠,其後1948年大元紗廠亦遷到大環。 1950年代初,國內難民陸續於大環山的東面和西面聚居,成為大環山村木屋區,居民以海陸豐人為主,主要從事打石或在附近的工廠工作,亦有貧民野居在舊炮台的洞穴內。 [7]1954年12月20日,大環山西面的木屋區發生火災,焚毀600間木屋,香港政府於1955年夷平山坡以興建徙置區。
大環山徙置區: 第五型
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同時徙置事務處和市政事務署轄下的屋宇建設科合併為房屋署[2],專責管理香港政府所有出租公共房屋(公共屋邨)至今。 大環山(英語:)是香港紅磡區的一個山丘,因山丘東面的大灣誤譯為大環而得名,位於九龍大環。 大環山原山麓範圍位於現今佛光街至德安街一帶,原山峰高248英尺(75米),位於現今西九龍交通行動基地旁之紅磡道;現高15米,位於和黃公園內。 大環山(英語:Tai Wan Shan)是香港紅磡區的一個山丘,因山丘東面的大灣誤譯為大環而得名,位於九龍大環。
大環山徙置區: 第一型
亦有網民分享以前這種「東南西北中座」房屋,「要兩戶共用一格廁所,而家啲公屋住得咁舒服其實誘發到好多上面落嚟嘅人插隊搶公屋,呢棟嘢會唔會都係跟返以前個住法」。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Uwants.com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大環山徙置區2025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 Uwants.com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大環山徙置區2025 大環山徙置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
大環山徙置區: 大環山
這種徙廈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香港徙置屋邨中相當極之稀有的型號,大廈的設計大致與改裝第一型相似,惟住戶仍需使用中間的共用廁所(廁格獨立)。 大環山徙置區2025 大環山徙置區2025 隨着啟德機場的遷出,香港的土地需求增加,故獲改裝的第一型徙廈因應「土地浪費」為由,加上石硤尾邨打斷廁樓後樓宇出現傾斜的問題需要以石屎架支撐,而於1991年至2008年把這些徙廈清拆重建。 紅磡邨所在地是位於家維邨和黃埔新邨的中間,重建後的紅磡邨除了能繼承重建前的優勢外,也因屋邨所在地是前大環山的山峰,地勢上仍然比紅磡大部份地方高,現時第一期最高的紅暉樓及第二期樓宇頂層部份住戶更可以隔海逸豪園頂層遠望九龍灣、觀塘、鯉魚門及維多利亞港的海景。 紅磡邨第2期原本已作非標準型居屋設計,亦已完成打樁,後來因房屋政策改變停售居屋,最終要重新設計改為3座出租公屋,期間令地皮丟空多年,所以令第1及第2期相差達11年之久,最終第2期的樓宇全部在原有的樁柱上繼續興建,第2期計劃包括了一座40層及兩座41層的非標準公屋大廈,分別命名為紅日樓、紅昕樓、紅曜樓,於2011年分2階段落成入伙 。 李蓮小時侯已厭惡土瓜灣的污染,到了馬頭角道便聞到臭味,不太願意走到那邊。
大環山徙置區: 歷史
隨著家庭用電要求提高,第七型徙置大廈原有供電系統因無法負荷,而時常發生故障停電。 因此,絕大多數第七型徙置大廈均已於1990年代初加建新變壓器房,以提升供電可靠性。 七型徙廈早在房委會成立前已完成設計,但嚴格來說,這些大廈在房委會成立之後才落成,因此屬於「甲類屋邨」。 直至目前,已展開或擬議的七型徙廈重建只有兩個:白田邨(第七型大廈部份)及美東邨美東樓。 不過從相關學校的設計上,學校雖然與第五型徙廈的設計模稜兩可(統稱為「火柴盒小學」),初期的牛頭角下邨第4、5座第五型大廈與一所「火柴盒」小學連接,但後期已經改為獨立式設計,不再相連著徙廈,及後部份位於非徙置屋邨的同類校舍再加建一層作禮堂之用(而此等學校設計一直沿用至1981年為止)。 隨着家庭用電要求提高,第七型徙置大廈原有供電系統因無法負荷,而時常發生故障停電。
大環山徙置區: 歷史
[8][9]1956年,共有4座7層樓高大廈的大環山徙置區落成。 各單位大小約10至20平方米,沒有獨立廁所和廚房,因此連接著兩翼中間的樓層會用作為公共廁格和廚房用地,而徙廈亦會在天台搭建天台小學給徙置區的學童提供基本教育,此類天台學校一直沿用至第三型徙廈為止(石硤尾邨首批落成的8座第一型及樂富邨其中4座第一型不設天台學校)。 1970年代中期,少數公共屋邨把原有的第一型徙廈改建成「改裝第一型」。 樂富邨第5座、黃大仙下邨第8座(黃大仙上邨長欣樓)及佐敦谷邨第4、5座在建築時已經為獨立廚廁。 最後一批清拆的共用廚第一型型徙廈,於1991年清拆;最後一批清拆的獨立廚廁第一型徙廈,於1996年清拆。 第七型徙置大廈,在房委會系統中與政府廉租屋、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長型大廈一併算作「舊長型大廈」,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與徙置事務處合併後,於1974年至1982年間竣工的公屋大廈類型。
大環山徙置區: 大環山
長大後她在土瓜灣找工作,做過大廠、小廠和山寨廠,主要在工廠大廈返工,每間廠工作期以月為單位,一年可轉多份工。 當年開工時間不固定,有時沒有原料,老闆便叫工人休假5、6天,有時生產空檔期長達1個多月,工人便聯群結隊找其他日薪工,相互介紹工作。 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在近年蒐集了一份歷史檔案,當中收錄了前徙置事務處在1955年至1958年間的季度報告,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公共房屋政策開展初期的情況,例如寮屋區人口和寮屋數目、清拆的寮屋區和興建七層徙置大廈的進展,當中又有大量珍貴圖片,有助於我們認識徙置事務發展和公共房屋政策的發展片段。 徙置事務處共於香港不同地區先後興建了9個「徙置工廠大廈」,後改稱「工廠大廈」(英文 Factory Estate),供小型工廠或家庭式作坊(俗稱「山寨廠」)租用;樓宇共分兩種類型,所有樓宇均參考了第一、二型徙置大廈的設計。
大環山徙置區: 第五型
1950年代起,大環山再陸續被削平,建成紅磡道、大環山邨、黃埔新邨及黃埔公園(即是電在的和黃公園)。 1980年代,黃埔船塢、中電和青洲英泥的廠房都陸續撤出大環山一帶,原址經填海之後發展成為新住宅區,黃埔花園落成了,成為現在紅磡的一個重要地標。 大環山徙置區 愚公移山的故事是這樣發生的…1954年12月20日,紅磡大環山木屋區發生火災,造成5死40多人受傷,焚毀600間木屋,七千多人無家可歸,散居馬頭圍道一帶非法興建的寮屋。 為防止意外再次發生,政府在1955年宣布夷平部分大環山,興建徙置大廈。
共擁有4幢改建第一型「工字型(又可說為「H字型」)」七層徙廈,其中第1座的設計頗為特別,兩翼的長度不一,是所有第一型徙廈中獨一無二的,所有徙置大廈於1995年至2000年間相繼拆卸重建。 徙置事務處共於香港不同地區先後興建了25個徙置區,樓宇共分七種類型(當中第一型至第六型是由徙置事務處管理,之後的由房委會接管),當中第一二型只有七層高,故俗稱「七層大廈」。 第一、二型及加插於以第二型為主徙置區的第四型樓宇在落成初期均以英文字母命名,各徙置區皆跳過容易與「1」混淆的字母「I」,只用餘下25個字母;當單字母座號用盡時就會以A-A、B-B等重疊雙字母命名。 李蓮十分熟悉土瓜灣,她小時侯因家長無瑕管教,已習慣獨自出門,常在土瓜灣活動,在公園、海心廟遊玩,又到珠江戲院看戲。
大環山徙置區: 紅磡歷史相片
有些山寨廠只有10多個工人,一般從大廠接單,從事簡單加工。 接外發工的人要留下地址,有時要給山寨廠按金,交貨時不一定立即收工費,山寨廠要先驗貨,不合格者便打回頭。 她曾任職的大廠有梅珍妮製衣廠、偉綸紗廠、布廠、電筒廠等,大廠就業機會多,她看街招找到工作。
大環山徙置區: 第一型
因歷史緣故,該等樓宇連同大十字型大廈,皆由工務司署為房委會代建[4]。 各單位大小約10至20平方米,沒有獨立廁所和廚房,因此連接着兩翼中間的樓層會用作為公共廁格和廚房用地,而徙廈亦會在天台搭建天台小學給徙置區的學童提供基本教育,此類天台學校一直沿用至第三型徙廈為止(石硤尾邨首批落成的8座第一型及樂富邨其中4座第一型不設天台學校)。 而石籬邨的第10和11座:曾作為中轉房屋用途,除美荷樓外,亦為香港最後兩幢仍然用作居住用途的徙置大廈。 至2020年11月,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正式宣佈,將在2022年12月拆卸重建石籬中轉房屋第10及11座,並於2020年12月8日起給予為期兩年的遷出期,可於2028年完成重建,將提供2,600單位[5]。 此外,鄰近的石籬天主教小學舊校舍,亦將於2022年中租期屆滿時收回並一併重建。 至2023年1月16日,隨著以上樓宇正式封閉並準備拆卸,除美荷樓,由徙置事務處興建的大廈成為歷史,而石籬邨歷時39年的重建工程亦將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