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溫烹調帶脂肪的食物中較常見的苯並[a]芘已被世衞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令人類患癌」,應盡量避免攝入。 消委會測試後,發現雪印的植物牛油「Neo Soft Spread」樣本驗出苯並[a]芘為每公斤0.8微克,符合香港行動水平(每公斤10微克)及將在明年中生效的香港《2021年食物內有害物質(修訂)規例》(每公斤5微克)。 在環氧丙醇方面,16款人造牛油及塗抹醬樣本中,有15款驗出每公斤介乎60微克至1,500微克,其中Earth Balance的「Original Buttery Spread」脂肪塗抹醬的環氧丙醇含量超出歐盟標準上限(每公斤1,000微克)。 了解更多,請參閱【551期《選擇》月刊 脂肪?致癌物? 天然牛油、人造牛油、塗抹醬點揀好?】、【498《選擇》月刊 人造牛油2025 功能性牛油食品可降膽固醇?】及【498《選擇》月刊 18款牛油食品驗出污染物半數營養素含量與標籤嚴重不符】。
對高膽固醇人士來說,含植物固醇和植物甾烷醇的食物可作為功能性食品(functional food),可能對控制膽固醇水平有輔助作用。 不過需於進餐時同時食用,好讓它們與所進食的食物混合,阻礙身體吸收這些食物內的膽固醇。 分量方面,每天進餐時食用約1.5至2.4克植物固醇或植物甾烷醇,才能將膽固醇降低約7至10%,但攝入更多將不能再加強其效用。
人造牛油: 營養
此外,一些人造牛油可能含有人工添加劑,例如色素和香料,並且可能無法提供與牛油相同的天然營養成分。 最重要的是適量進食牛油,而且在購買時務必閱讀標籤以了解食物中含有什麼成分。 反式脂肪酸天然存在於牛油,其反式脂肪酸含量普遍較人造牛油及塗抹醬高,但不論人工抑或天然反式脂肪酸,都會增加「壞膽固醇」,同時降低「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水平,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此外,測試中約2成(6款)樣本達到食安中心的「高鈉」食物水平,即每100克食物含超過600毫克鈉,含量介乎680毫克至770毫克鈉。
然而,據本會所進行的牛油產品檢測所得,不同人造牛油產品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差異也頗大。 以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為例,每100克人造牛油產品的含量由13.5克到34.3克不等;再以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為例,每100克人造牛油產品的含量由6.2克到25.6克不等。 是次測試的唯一1款起酥油樣本的總脂肪含量,屬所有樣本中最高,按每100克計,含超過99.9克脂肪,而總脂肪含量最低的樣本是1款脂肪塗抹醬(47.6克脂肪),相差超過1倍。
人造牛油: Results for 人造牛油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Simplified) to Thai
不飽和脂肪酸能有效減低血液中的壞膽固醇水平,有助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其中1種不飽和脂肪酸 ——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更含有人體必須而身體不能自行製造的脂肪酸,像是有助胎兒或兒童視網膜及腦部發展的奧米加3。 所以消費者應選擇反式脂肪酸及飽和脂肪酸含量較低,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產品。 人造牛油2025 火腿煎蛋牛油多士是不少人經常點選的早餐選擇,然而按推算,進食1份所攝取的飽和脂肪酸(9.9克)和反式脂肪酸(0.43克),分別佔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成人的每日攝入限量的45%(飽和脂肪酸)和20%(反式脂肪酸)。 若改以脂肪塗抹醬塗多士,反式脂肪酸的攝取量則可大為降低。 至於港式經典菠蘿油,進食1份所攝取的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亦不容小覷,分別佔成人每日建議攝入限量的44%和21%,消費者進食時應適可而止,以免增加健康風險。
- 她觀察到有人對人造牛油出現誤解:「大眾覺得(植物牛油內含)橄欖油便較健康,但當牛油經氫化處理後,所產生的反式脂肪會影響人體新陳代謝。」因此她不建議學生選用。
- 所以消費者應選擇反式脂肪酸及飽和脂肪酸含量較低,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產品。
- 雖然所有樣本皆含有對身體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但同時含有「壞脂肪酸」—— 飽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應該少吃。
- 此類物質進入人體後會在胃腸道內被水解,分別釋出損害腎臟功能、中樞神經等的氯丙二醇(3-MCPD)和致癌物環氧丙醇(glycidol)。
由於牛油是由動物產品製成的,因此與人造牛油相比,它的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含量會較高,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有關。 人造牛油是由植物油製成的,飽和脂肪酸含量會較牛油低,不含膽固醇。 人造牛油是生產商將液態的植物油以氫化加工轉為固態而成。 人造牛油2025 雖然這能製造出類似牛油的軟滑口感,可是氫化的過程會令脂肪變成反式脂肪,而一般來說,愈是硬身的植物牛油所含的反式脂肪量便愈高。 消委會測試共28款樣本,涵蓋12款非人造牛油及16款人造牛油和塗抹醬。 昨日出版的最新一期《選擇》月刊公布的測試結果顯示,全部12款非人造牛油均沒有驗出污染物氯丙二醇及其脂肪酸酯,亦沒有驗出基因致癌物環氧丙醇,其中一個原因是這類牛油是奶類製品,必須由奶類或忌廉攪製而成,不應含任何高溫加工的植物油。
人造牛油: 健康貼士
維他命B在消化食物、製造能量、代謝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有效將脂肪、碳水、蛋白質轉變為能量。 另外,調整良好的睡眠作息、充分的運動,都可以更好的維持新陳代謝。 製造免疫細胞需要蛋白質參與,可選擇豆類、魚肉等優質蛋白質;鋅則有助於生長發育、維持免疫系統。 而不同顏色的蔬果,有不同的植化素功效,都能有效抗發炎、抗老化。 人造牛油 牛油果有「森林中的奶油」美稱,因其富含油脂、脂溶性植化素、葉酸等維他命與礦物質,更曾被健力氏世界紀錄認定是最營養的水果。
- “我们吃火锅时可能会好奇,牛油很香,但香气主要来自哪些物质?
- ”杨礼学说,以前就是粗放式管理,对于香气的管理,几乎为零。
- 若要在牛油和人造牛油中二擇其一,「兩害取其輕」下張智良建議選用牛油,因為人造牛油除了有高含量反式脂肪外,亦被驗出有致癌的風險。
- 至於港式經典菠蘿油,進食1份所攝取的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亦不容小覷,分別佔成人每日建議攝入限量的44%和21%,消費者進食時應適可而止,以免增加健康風險。
- 牛油都由牛奶或忌廉等奶製品,經過劇烈搖動和攪拌,令當中的鮮奶油從牛奶中分離後變成固體狀。
消委會提醒,脂肪提供熱量及身體需要的脂肪酸,幫助身體吸收脂溶性維他命,但進食過量會引致肥胖。 不少人聽到「植物牛油」一名,相信它會比一般的動物牛油健康,但原來事實並非如此,當中亦內含健康風險。 人造牛油又名植物牛油,利用液態的植物油,經過氫化及加工後形成固體牛油。 人造牛油的脂肪含量相對較低,大部分均來自人工半氫化植物油的過程,不過,同時亦令反式脂肪含量較高,有機會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縮水甘油脂肪酸酯(glycidyl esters)在油脂於超過200℃脫臭加工過程中形成,進食後會在胃腸道內被水解並釋放出環氧丙醇(glycidol)。 由於環氧丙醇是基因致癌物,因此建議人們應盡量減少從食物內攝取基因致癌物。
人造牛油: 天然牛油較植物牛油/人造牛油更好嗎?
將1茶匙牛油塗抹在麵包上,或者在烤魚時使用少量牛油,以增加風味並防止乾燥。 食安中心資料顯示顯示,基因致癌物是透過直接破壞脫氧核糖核酸(DNA)而誘發癌症。 這類致癌物沒有一個絕對安全的攝入量,即使少量也有可能破壞基因物質,從而增加發生癌症的機會,因此不可能為基因毒性致癌物釐定一個安全參考值。
人造牛油: 香港文匯報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衞生組織聯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JECFA),以及歐洲食物安全局(EFSA)報告,長期每日過量攝入氯丙二醇,會損害腎臟功能、中樞神經,甚至影響雄性生殖系統。 消委會測試發現,坊間部分人造牛油樣本含有對腎臟功能及雄性生殖系統有影響的氯丙二醇(3-MCPD),以及具基因毒性及致癌性的污染物環氧丙醇。 香港營養學會會長張智良表示,人造牛油除了有高含量反式脂肪外,亦被驗出有致癌的風險,如果要在牛油及人造牛油兩者之間選擇,「兩害取其輕」下會選牛油,不過他提醒,牛油本身亦有飽和脂肪,市民應盡可能減少食用。 榮獲米芝蓮一星級的點心專門店「添好運」創辦人麥桂培就指出,牛油成本雖較高,但其炮製出來的食物味道亦較香,業界近年已普遍改用牛油。 食物中的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體內壞膽固醇水平,有助降低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人造牛油: 人造牛油含反式脂肪不比牛油健康!消委會報告10款不含致癌物牛油品牌
消委會建議若改以脂肪塗抹醬塗抹多士,可降低反式脂肪酸的攝取量,並應盡量揀選污染物含量較少的產品,並注意塗抹醬並不適宜用於烹調食物。 測試中逾6 成,共 17 款樣本,包括天然牛油及人造牛油,含有塑化劑DEHA、DEHP、DINP及/或ATBC。 反式脂肪除了增加身體的壞膽固醇,亦會降低好膽固醇(High- density cholesterol)的水平。
人造牛油: 最高瀏覽
你攰了,但你仍然要面對身體同精神壓力,能量飲料係幫助克服疲勞嘅最好朋友。 佢哋大多數都含有 “能量混合物” 如咖啡因、牛磺酸、瓜拉納、維他命B同葡萄糖醇酮,如果你飲好多,就可能唔再安全。 同時,部分樣本包裝上的產品標籤資料存在背景顏色與字體的對比度不足、印刷模糊、字體間距不足或反光等問題,令消費者難以閱讀。
人造牛油: 牛油不適合高溫煎炒
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體內壞膽固醇水平,有助降低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但過量攝入仍然會致肥,測試中天然牛油組別的平均含量較人造牛油組別高。 不過近年來的新製程可以製造出反式脂肪極低或零的植物奶油。 [1]植物奶油制品会在营养成分表中表明人造反式脂肪的含量。 市面上常見「人造牛油/植物牛油」及「動物牛油」,原來兩者有莫大分別。
人造牛油: 人造牛油含致癌物氯丙二醇 earth balance最高
而總脂肪含量最低的樣本為「Flora」,每100克含47.6克脂肪,該2款樣本的總脂肪含量高低相差超過1倍。 根據實驗動物結果顯示,長期攝入過量會損害腎臟的功能、中樞神經系統,及影響雄性的生殖系統。 牛油含有 80-82% 人造牛油 的乳脂、約 16-17% 的水、1.5-2% 的鹽和 1-2% 的除脂肪以外的凝乳。 牛油中的脂肪大約為 63% 飽和脂肪酸、26%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 4%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另外天然牛油含有共軛亞麻油酸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的脂肪,研究表明它可能有助於減少體內脂肪、調節免疫和炎症反應、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風險。
人造牛油: 牛油食品驗出污染物 半數營養素含量與標籤嚴重不符
消費者委員會測試了市面上28款預先包裝非人造牛油、人造牛油及塗抹醬,結果發現16款含植物油成分的人造牛油及塗抹醬樣本當中,逾80%(13款)驗出污染物氯丙二醇(3-MCPD);逾90%(15款)驗出基因致癌物環氧丙醇。 牛油、塗抹醬及人造牛油產品均屬於高脂食物,消委會建議消費者少吃,並保持均衡飲食。 選購牛油時應細閱包裝上的產品描述、配料表及營養標籤,留意產品的成分比例,建議選擇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含量較低的產品。 不少人喜歡吃火腿煎蛋牛油多士做早餐,進食1份已等於攝取9.9克的飽和脂肪酸和0.43克的反式脂肪酸,佔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成人的每日攝入限量的45%(飽和脂肪酸)和20%(反式脂肪酸)。 而港人最愛的菠蘿油,進食1份佔成人每日建議攝入限量的44%和21%。
人造牛油: 香港仔
在16款含植物油成分的樣本中,13款樣本(佔含植物油成分樣本的81%)檢出的氯丙二醇脂肪酸酯(3-MCPD),含量由每公斤77至1,200微克,含量最高的樣本為「Earth balance」,只有3款含植物油成分的樣本沒有檢出3-MCPD。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報告顯示,長期攝入過量3-MCPD會損害腎臟的功能、中樞神經系統,及影響雄性的生殖系統。 只不過,參考歐盟標準,雖然全部樣本檢出的含量均沒有超出歐盟標準上限(每公斤2,500微克)。 測試結果顯示,全數12款牛油未檢出有毒的氯丙二醇(3-MCPD);16款人造牛油及塗抺醬中,有13款都檢出3-MCPD,含量最高的樣本為「earth balance」每公斤含1200微克,惟含量未超過歐盟標準上限。
這裡亦讓消費者參考一下,平日常吃、會用上牛油或人造牛油的早餐或下午茶,其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平均含量,佔每日建議攝入限量有多少。 人造牛油2025 但亦要提提消費者,即使攝取不飽和脂肪酸對身體有好的影響,亦不宜攝取過量。 曾有研究顯示,過多攝入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能會提高血脂受氧化和血管發炎的風險。
消委會測試發現,部分市面上的人造牛油樣本含有3-MCPD,吸取過量有可能損害腎功能及影響雄性生殖系統,而另一種檢測出的污染物環氧丙醇則具基因毒性及致癌性。 比牛油或人造牛油更健康的替代品,包括橄欖油和其他以植物油為基礎的塗抹醬,它們含有有益的單元和多元不飽和脂肪。 人造牛油 人造牛油2025 下次吃麵包時,不妨考慮配搭橄欖油,而不是塗上大片牛油。 在安全測試結果方面,有6成樣本含有塑化劑,惟全部符合歐盟標準上限,因此在一般食用份量下不會構成健康風險。
建議大家購買牛油時,可以先查看成份表,「純牛油」的成份只有忌廉/cream,如有添加鹽,成份表便會一同列出。 人造牛油2025 人造牛油2025 「純牛油」並無其他添加化學劑/鹽,可減低攝入加工成份,也避免攝取額外鈉質。 牛油是飽和脂肪的來源,因此建議每天進食不多於1-2茶匙。
根據世衛建議,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每日攝入量建議為每日所攝入能量的6至11%。 至於起酥油,其主要配料亦是植物油,不過總脂肪含量超過99%,水分含量極少。 由此可見,牛油、人造牛油及起酥油的成分比例各有不同,用在烘焙曲奇或其他食品時,成品在口感上會有不同,未必能完全互相替代。 過去的人造牛油多經植物油氫化增加飽和脂肪酸含量製成硬質的脂肪,其代表有起酥油等。 測試樣本中有15款檢出的環氧丙醇由每公斤含60至1500微克不等,最高含量的樣本為「earth balance」,每公斤(1千克)含1500微克環氧丙醇,即5克(約1茶匙)含7.5微克環氧丙醇,同時超出歐盟標準(每公斤1,000微克)。 環氧丙醇具基因毒性和致癌性,歐洲食物安全局報告結果表示攝入「偏高」環氧丙醇(「偏高」攝取量指每公斤體重攝入0.6至4.9微克)對所有消費者的健康所造成的影響值得關注。
牛油的煙點(約150°C至175°C)比一般精煉食用植物油低。 當加熱至100°C時,當中水分蒸發後,易燒焦變黑,因此牛油不宜高溫煎炒,較適合製作醬汁、蛋糕、曲奇及其他烘焙糕點。 是次研究邀請了15位年齡介乎20歲至61歲或以上、視力正常的男女,以用家角度根據《業界指引》中的5項主要元素評估55款樣本的標籤資料是否清楚易讀。 小組的檢示結果顯示,除1款樣本外,其餘54款樣本都有成員認為其標籤的可閱程度有不同的改善空間,最多成員不滿意標籤字體的大小。 ”杨礼学说,以前就是粗放式管理,对于香气的管理,几乎为零。
此外,攝入過量飽和脂肪酸會增加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影響心臟健康。 飽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1款混合脂肪(69克)與最低的1款添加植物固醇或甾烷醇的脂肪塗抹醬(9.5克)樣本,兩者相差逾6倍。 人造牛油 就環氧丙醇而言,16款含植物油成分的人造牛油及塗抺醬樣本中,除1款牛油及植物油混合脂肪塗抹醬樣本外,其餘15款(94%)均有檢出,而檢出量亦差距極大,以每公斤計算,最低(60微克)及最高(1,500微克),相差達24倍。 其中環氧丙醇檢出量最高的1款脂肪塗抹醬的檢出量,更超出歐盟標準上限(每公斤1,000微克)。 人造牛油2025 反式脂肪酸會增加體內壞膽固醇水平,同時降 低好膽固醇水平,對身體的影響較飽和脂肪酸大,長期攝入大量反式脂肪酸,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測試結果顯示「安佳」所含的反式脂肪酸是最高,每100克含5.0克反式脂肪酸,而「OraSi」則沒有檢出反式脂肪酸。
人造牛油: 香港文匯網
整體來說,各類人造牛油及塗抺醬樣本的單元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平均含量,均較牛油組別的樣本為高。 雖然不飽和脂肪酸對身體有益,但仍需注意攝入量,過量攝入也會致肥。 測試結果又發現,人造牛油、起酥油及塗抹醬樣本的單元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平均含量,均較天然牛油樣本高。 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應攝取較多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減低「壞膽固醇」水平,但不飽和脂肪酸仍屬脂肪,過量攝入同樣可使人肥胖。 事實上,人造牛油產品裡所含脂肪亦能分為幾種,例如反式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而前兩者都被認為是增加患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主要原因,但最後的不飽和脂肪酸卻是對人體有著正面影響。
人造牛油: 人造牛油
測試中以蒜味人造牛油樣本的平均鈉含量最高,達660毫克鈉;世衞建議一般成年人每日的鈉攝取量應少於2,000毫克(5克鹽)。 若以測試中鈉含量最高1款樣本計算,食用分量為14克,進食1份便會攝入108毫克鈉,佔世衞建議約5%,消費者要不時留意不同食物的鈉含量,以確保日常飲食不會超出世衞的建議限量。 植物油如花生油、粟米油、芥花籽油、橄欖油都含有豐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並不含膽固醇,有助降低體內的壞膽固醇。 椰子油雖然是植物油,卻含有超過90%為飽和脂肪酸,比含66%飽和脂肪的牛油更高。 所以,植物油和牛油各有優點缺點,而且同樣攝取過量亦會導致體重上升。 攝取過量飽和脂肪酸會增加血液中的「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影響心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