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當時的香港浸會學院獲政府全面資助,成為公立專上學府,至1994年獲得正名,成為香港浸會大學(浸大)。 2020年度,香港浸會大學位居英國QS世界大學排名第261位,亞洲50強大學; 2022~23年度,英國QS世界大學排名第281位, 年度,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第111位,世界百強大學。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幼稚園(浸幼)自2000年成立至今,已有十多年歷史。
- 幼兒班及低班上學期採用主題教學,低班下學期及高班以方案教學,亦會按孩子的個別差異設計適切的活動。
- 校園主要分為五部分,分別為位於筆架山窩打老道的「善衡校園」、位於聯福道的「逸夫校園」、位於浸會大學道的「浸會大學道校園」、位於前皇家空軍軍官俱樂部的「啟德校園」、位於新界沙田的「石門校園」和位於新界荃灣的「荃灣校園」。
- 2006年,「石門校園」落成啟用,總實用面積為30,000平方米。
- 眼看着同房其他病友相繼離世,頓覺死亡離自己很近,樂觀的她內心不禁充滿無奈和無力感。
- 校園由著名建築師甘洺設計,於1966年落成啟用,並曾於1990年進行局部重建(由著名建築師何弢設計)。
後在各方關注下浸大續以象徵式租金續租,校園得以保留[23]。 2005年,香港浸會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在中國內地的珠海市以中外合作辦學形式建立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浸大採用不同先進科技,令師生不受地域所限進行虛擬教學。 香港浸會大學2025 我們亦積極推行網上學習,並在校內外落實創新的授課形式。
香港浸會大學: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幼稚園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 Kindergarten
浸大學生會不滿校方在考試期只作一輪諮詢,反對校董會在5月14日即進行表決;學生會要求新校長必須支持學生,在政治上中立,不會如政協身份的陳新滋否定學生在雨傘運動中的付出[31]。 香港浸會大學2025 「善衡校園」的名字,是紀念積極推動該校成立的商人何善衡。 校園由著名建築師甘洺設計,於1966年落成啟用,並曾於1990年進行局部重建(由著名建築師何弢設計)。 此部份的校園佔地22,000平方米,內有11座主要建築物,共提供48,000平方米可用空間。 1978年5月,位於善衡校園內的「大專會堂」(即現今的「大學會堂」)落成啟用,是當時香港的一個主要藝術表演場地[18]。
校園以邵逸夫(Shaw)命名,佔地9,000平方米,特色是設有開揚的空間和廣場,以及一條貫通整個校園的大道「李作權大道」。 鄰近的「聯校運動中心」亦於同年落成,由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及香港城市大學共同使用。 2020年度,香港浸會大學位居英國QS世界大學排名第261位,亞洲50强大學; 2022~23年度,英國QS世界大學排名第281位, 年度,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第111位,世界百强大學。 浸大提供多元的學習機會,為學生提供最佳的學習體驗,並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以及全球合作和領導能力,讓他們為在未來複雜多變、聯繫日益緊密的世界中服務和就業做好準備。 本科學位課程包括大學核心課程、通識教育,以及主修和選修科目。
香港浸會大學: 院校禁止公眾進入
[77]而《文匯報》指活動宣傳海報有2019年反修例運動常見的元素,有“煽暴”意味,涉嫌誤導校方,並指引起校內及校外人士投訴。 自2017年起,浸大要求學生須在普通話課程成績合格才可畢業,雖已推出豁免試,惟首批考生中只有約三成人合格。 隨後學生不滿評分機制缺乏透明度,加上學生會早前亦發起公投,逾9成投票學生要求校方取消修讀普通話課程為畢業要求,因而引發風波[44]。 鄭松泰、林忌等抨擊,只要求本地生符合普通話要求,是種族歧視,其認為「浸大自動豁免對大陸學生與外地生的粵語及普通話能力要求,等如優待非本地學生」,並質疑大學有否將粵語能力列為大陸學生的畢業要求[45][46]。 浸會大學在2009年爭取政府撥出九龍塘前李惠利校舍南面用地興建中醫教學醫院。 2013年,政府提出將前李惠利校舍南面約0.88公頃(9.4萬平方呎)土地改劃為住宅,浸大、校友會及學生代表表明強烈反對[29]。
在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浸小)成立之前,畢業生升讀全港不同的直資、私立、津貼及官立小學。 自2006年浸小成立後,經兩校商討,同意讓報讀浸小的學生獲得優先考慮。 2015年5月14日,浸大學生會帶領約60名學生多次衝擊,一度「佔領」聘用委員會的會議室,令會議受阻,最終校方宣布加開諮詢會,未有即日通過校長任命[32]。 為應付正名為大學後所增加的收生人數及未來發展,「逸夫校園」於1995年落成啟用。
香港浸會大學: 排名聲譽
2014年3月10日,城規會審議申請時發動近百名師生抗議,浸大校長陳新滋及四十幾名代表向城規會申述理據。 毗鄰的林護國際會議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於1996年7月正式啟用,中心的設備包括1個多用途會議廳、2間研討室、1間圓桌會議室及用作展覽的門廊。 為推動創意藝術發展,香港浸會大學於2022年7月1日成立創意藝術學院,為香港培育新一代創意人才,並致力協助香港發展成為國家和全球性的創意藝術樞紐。
香港浸會大學: 畢業生升學概況
關於這頁:這裡是由「升學天地」網站製作,匯集及陳述關於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幼稚園多方面的資訊。 這裡並不是該校的官方網站,如發現這網頁有任何不準確的地方或有改善之處,請電郵到: 或使用這表格:回報功能。 學校設有上午班和下午班,沒有全日班,以下是 3-6 歲各班學生人數(2021 年 香港浸會大學2025 9 月資料)。 2012年1月14日,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被質疑因受院長趙心樹施壓而公開一份尚未完成的特首選舉民意調查的結果。 香港浸會大學2025 由於該結果顯示參選人唐英年民望落後的差距收窄,與最終完成並於1月17日公開的結果不符,公眾質疑提前公佈結果是有心為唐英年造勢,並質疑浸大民調的公信力。
香港浸會大學: 學生會長被捕風波
中心除為大學舉辦的各種本地及國際會議提供場地外,也歡迎外界人士預約使用。 因此,香港浸會大學竭力提供優質的幼兒教育,並把幼兒教育的理論融會在教學上。 學校提供一個安全和資源豐富的學習環境,讓孩子享受學習的樂趣,同時培養孩子正確的學習態度,使學生在各方面均得到平衡的發展。 學校以基督教的信仰作教學理念,讓孩子從小認識創造主,明白真理。
香港浸會大學: 要求學生修讀普通話課程才能畢業 兩名學生抗議遭停學
學校有參加「幼稚園教育計劃」,以下列出扣減政府資助後不同班別的全年學費和期數。 這裡資料每年十月更新,有關學校的最新學費詳情,請參看教育局提供的 收費證明書。 2015年5月,浸會大學安排新校長人選會見師生和校友。 唯人選只有香港大學首席副校長錢大康,他將於7月初約滿港大,剛可接替卸任的現任校長陳新滋。
香港浸會大學: 校園
校徽於1956年創校後開始使用,由三種圖案:聖經、波浪和繩結組成。 香港浸會大學2025 聖經代表優質獨特的基督教育,包括學術研究和對倫理及靈性的培育;波浪代表香港以島為主的地貌,也與儒家的「智者樂水」呼應,代表大學不斷努力改善質素;繩結代表在主的懷抱中基督徒能夠聯結一起。 浸大在藝術及人文領域堅實的基礎上,提供適切的教學及研究環境,推動以人為本的科技發展,同時利用科技不斷開拓人類在藝術和文化的想像空間,並在科學及中醫領域上不斷帶來突破,銳意建立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及仁愛的社會。 香港浸會大學 香港浸會學院是由香港浸信會聯會於1956年創辦的私立高等學府,致力提供全人教育。
香港浸會大學: 學生編委會宣布總辭
傳理學院最負盛名,轄下新聞系在2011年經Asian Correspondent新聞網評定為「亞洲學生心中的全球十大新聞學府」[16],和榜內的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齊名,乃校內招生志願的前三名[17]。 2006年,「石門校園」落成啟用,總實用面積為30,000平方米。 毗鄰港鐵石門站、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及碩門邨。 主要供浸大自資銜接學士課程及國際學院的副學士課程、副學士基礎課程作教學之用,亦為持續教育學院的其中一個教學地點。 校園設施包括室內泳池、健身室、演講廳、心理學實驗室、環境生態資源中心和傳播學實驗室等[22]。 2021年SCImago期刊排名发布,香港浸會大学位列全球科研能力排名(Research Rank)358位[9],香港院校第6位。
香港浸會大學: 學校收費
香港浸會大學前身為1956年成立的香港浸會書院(曾被邀請加入其時的中文專上院校聯會,以爭取及籌備成立香港中文大學,但最後拒絕加入[2]),首任校長為林子豐博士。 該院於創辦初期只開設外國文學系、社會學系、數理學系、土木工程學系及工商管理學系的文憑課程,後來於1968年開設傳理系。 1972年始改稱香港浸會學院,1983年,受大學及理工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院校得以於1986年開始,該院開辦學位課程,成為資助大專院校。 作為亞洲最優秀的高等教育學府之一,浸大致力培育未來世代成為貢獻社會的英才,為他們提供廣泛多元、跨學科及具創意的教育,浸大設有八個學院,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科選擇,由藝術、工商管理、傳理、社會科學以至科技、中醫及體育等等。 香港浸會大學2025 香港浸會大學自創校以來一直增設多項創新課程,以配合香港社會的發展,較著名的包括傳理學、中醫藥學、社會工作學、人力資源管理學及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等。 1998年,「浸會大學道校園」落成啟用,佔地18,000平方米。
香港浸會大學: 學生會幹事會成員遭校方紀律處分
香港有 73% 香港浸會大學 幼稚園參加「免費幼稚園計劃」,入讀這些學校可獲得政府的學費資助。 教學以遊戲為主,配合主題及方案教學,兒童透過探索、討論及思考來建立自信心和正確的學習態度。 幼兒班及低班上學期採用主題教學,低班下學期及高班以方案教學,亦會按孩子的個別差異設計適切的活動。 有記者從浸大語文中心的普通話自學網站中,下載豁免試的樣本試卷,以及「及格準則描述」。 不過,有普通話老師、母語為普通話的內地人均認為,試卷丙部的說話題難度高,即使自身母語為普通話,仍有一定難度,認為試卷並非單純考核學生的普通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