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主辦團隊於澳門舉辦「澳門復古遊戲展覽RETRO MACAU Game Expo」(詳見香港復古遊戲展覽的Facebook專頁)。 2007年6月29日至8月中旬,宋代原版曾罕見地在香港展出,以紀念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十週年。 據估計,除了為這件無價藝術品投保的未公開費用外,這幅畫的運輸費用高達數千萬美元。
- 貫穿全卷的的汴河為當時南北交通樞紐,對汴京具有極大重要性,在陸路交通不發達的年代,城中的物資供給全靠汴河供應。
- 香港展覽的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與世博會中國館版本有所不同,中國館的投影幕牆是折線形,而在香港的則改成波浪形。
- 在一幅超過一百二十米長,六米高的巨大銀幕上,《清明上河圖》中的人物都以動畫形式活動起來,圖中水流人動,百貨紛陳,河上縴夫叫號,船舶亦搖曳行進。
- 香港華洋雜處的環境,使從生活方式以至文化、藝術各方面既保存中國優良傳統,又見西方思潮的影響,形成多元化的社會和文化特色。
- 2007年,一幅《清明上河圖》,掀起全城一片「古畫熱」。
畫中隨處可見穿梭的船舶,搬運貨物的苦力,彰顯汴河對於宋代不可取代的地位。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雪藏十年的《清明上河圖》、首度亮相的《伯遠帖》、傳世名畫《五牛圖》……被稱為故宮史上最牛展覽的90周年慶特展「石渠寶笈特展」,8日在故宮武英殿書畫館和延禧宮展廳同時開幕。 在兩個月的展期中,283件國寶級的書畫藏品將分兩批與觀眾見面。 清明上河圖展覽香港2025 其中,十年未曾露面的《清明上河圖》更是全部展開,並連同題跋、印章等為觀眾帶來一場全套「走秀」。
清明上河圖展覽香港: 設計營商周2020「BODW城區活動」
展覽又設有一個叫《開放之城》部分,是今次香港展覽新加的內容環節,內裡有 8 個場景、10 個裝置藝術,帶領觀眾感受傳統文化與古老工藝在當今生活中煥發的生機。 我對《清明上河圖》有著特別深刻的印象,認識這幅畫作是從中學的語文課本,第一次看到的真跡是 1990 年第一次外遊時在北京歷史博物館看到北宋張擇端的版本,早幾年在香港藝術館的「國之重寶」展覽中展出時也去看了。 我並非中國歷史或中華文化專家,不懂欣賞惶論品評中國的琴棋書畫,不過正因如此,那些抽象書畫我只匆匆瞄幾眼,看到《清明上河圖》時卻反而興致勃勃地細看畫上的「人仔」在幹什麼。 或許這顯得我很膚淺,但我想《清明上河圖》之所以聞名的原因之一,正是它仔細地展露出宋代的人文生活細節。 《清明上河圖3.0》展覽中的「開放之城」及專為親子群體打造的「宋『潮』遊樂園」均為首次亮相。 此作品首先於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展出,隨後移師到香港[1]、澳門、台北市、台中市及高雄市展出。
《清明上河圖》不僅僅是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工具等詳實形象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歷史文獻價值。 其豐富的思想內涵、獨特的審美視角、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都使其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被奉為經典之作。 備受關注的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位於武英殿正殿,此次全長528厘米的書畫作品全卷鋪開陳列,難得一見。 十年前在故宮博物院成立80周年之際,這幅作品曾全卷展開展出,之後分別在香港和日本展出,但都未曾全卷展出。 「會動的清明上河圖」由臺灣聯合報系與中國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主辦,於2011年7月1日至9月4日共66天在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爭艷館展出[6]。 香港展覽的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與世博會中國館版本有所不同,中國館的投影幕牆是折線形,而在香港的則改成波浪形。
清明上河圖展覽香港: 原作
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現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其真跡及電子動態版曾分別於2007年及2010年來港展出,吸引大量市民入場一睹名畫風采。 日前,《清明上河圖3.0》數碼藝術展覽來到香港,在亞洲國際博覽館展出,展覽截止日為至本月25日。 該展覽為觀眾呈現高5米、長超過30米的《清明上河圖》動態投影。 這段日子,香港的「政治低壓槽」讓人感到壓抑,社會紛紛擾擾,閒時抽空,細味這幅記錄了中國十一世紀北宋都城汴京繁華景象的名作,也許能稍稍平靜心情。 其中,展覽的核心內容“開放之城”以及專為親子群體打造的“宋‘潮’遊樂園”在香港的展出均為首次亮相。
胡耀東認為香港電影有「香港電影資料館」和香港漫畫有「香港漫畫星光大道」,電子遊戲也需要文化保育。 清明上河圖展覽香港2025 透過展覽媒介載體,主辦團隊聚集到參加者,將電玩文化和集體回憶傳播給公眾和年青人。 [3]及後主辦團隊於2017正式成立非牟利團體「香港遊戲協會」HKGA,向公眾教育電子遊戲文化保育[4]。 清明上河圖展覽香港 展覽將於下月26日至8月25日在亞洲國際博覽館3號館舉辦,明天起在Cityline網上預售,票價為10元,球幕影院需另加25元。
清明上河圖展覽香港: 建築物評審
此外,館藏還包括《成化鬥彩蓮花紋高足杯》、《天順五年青花螭龍纏枝牡丹紋瓶》及徐展堂捐贈的《明初水月觀音雕像》等,均為館藏精品。 至於「盛世長卷」則會呈現一幅近5米高、約30米長的《清明上河圖》動態高清投影,相比上次在港以3D技術呈現,今次2D動畫版本更能保留原汁原味的宋代畫作效果;如付25元加購球幕影院門票,更可於「汴河碼頭」球幕影院,坐在豆莢椅看畫作中汴河景色。 清明上河圖展覽香港 2013年,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15周年,將位於北京故宮內,乾隆皇帝的私家花園,從未開放的花園「遷移」香港,讓港人率先觀賞,展期持續數月。
- 被譽為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的鎮館之寶──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移師香港展出。
- 何氏家族於2018年慷慨無私捐贈355件/組藏品予香港藝術館。
- 外銷藝術既能反映出當時知名或佚名畫家的藝術成就,亦是研究歷史的重要實物。
- 之前升級版《清明上河圖3.0》已於北京故宮博物館展出,展覽由高清多媒體長卷、全息互動劇場以及虹橋4D球幕影院三個展廳組成,當中更採用8K高清技術,非常震撼。
- 20世紀80年代中期,鄒身城先生在中國宋史研究會上提出論文《宋代形象史料〈清明上河圖〉的社會意義》,認為“清明”既非節令,亦非地名。
- 有興趣前往參觀「清明上河圖3.0」的朋友可乘搭機場快綫前往亞博館。
- 2006年9月30日至12月3日,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巴黎龐比度中心聯合主辦、法國駐香港總領事館協辦;並由香港藝術館及巴黎龐比度中心聯合籌劃的「大師對象—巴黎龐比度中心珍藏展」參觀人次達133,986人。
被譽為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的鎮館之寶──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移師香港展出。 這項在港舉行的矚目展覽名為「智慧的長河: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於今日(十一月八日)在香港國際機場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行開幕禮。 展覽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聯合主辦,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及康文署聯合策劃,並得到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獨家贊助。
清明上河圖展覽香港: 中國書畫
金人在畫面上留下的跋文說:“當日翰林呈畫本,承産風物正堪傳。 清明上河圖展覽香港2025 考張擇端行年,他於徽宗朝在翰林書畫院供職,此畫的第一位收藏人便是宋徽宗,證畫家意在稱頌盛世,討最高統治者歡心。 歷史上對張擇端創作《清明上河圖》的年代,以及“上河”一詞曾有過一些爭論;對畫中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從金代以來似無異議。 明代的《味水軒日記》中記載,這幅畫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體題簽、雙龍小印,並且還有宋徽宗的題詩;詩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 這樣一來,這畫卷描繪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懷疑了,中國近代及當代美術史家鄭振铎、徐邦達、張安治等均主“春景”之說。
清明上河圖展覽香港: 時間:2017-01-06 03:15:09來源:大公網
黃醫生素與滬上名家建交多年,對海派作品尤有偏好,當中以朱屺瞻(1892 – 1996)、謝稚柳(1910 – 1997)、陳佩秋(1922 清明上河圖展覽香港 – 2020)不同時期的畫作收藏最為完備。 黃醫生的攝影創作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深受國畫大師朱屺瞻的影響,作品結合中國書畫審美,與其收藏互為呼應。 「至樂樓藏中國書畫」是已故慈善家何耀光所建立的私人收藏。 何氏家族於2018年慷慨無私捐贈355件/組藏品予香港藝術館。 2021年,再捐贈8件/組藏品,先後共捐贈363件/組藏品予香港藝術館,作長遠公共展示和教育用途,永久與市民大衆分享[19] [20]。
清明上河圖展覽香港: 展覽
早期從事外銷藝術製作的畫家以西方人士為主,知名的有郎世寧及錢納利等。 但隨著這些西方畫家所聘用的華人助手掌握了西方繪畫技巧後,他們亦可製作出非常出色的作品,從事外銷藝術製作的畫家也漸漸變成以華人為主,當中知名的有關喬昌(啉呱)、關聯昌(庭呱)及煜呱等。 【大公報訊】北京故宮的珍藏數次來港,次次掀起全港熱潮,萬人空巷。 2007年,一幅《清明上河圖》,掀起全城一片「古畫熱」。 清明上河圖展覽香港2025 為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而設的「國之重寶」展覽,將故宮的稀世珍品《清明上河圖》,首次搬離北京,來港展出,市民不惜烈日輪候入場「朝聖」,令參觀人數突破十萬大關。
清明上河圖展覽香港: 香港復古遊戲展覽
該畫為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現存最古老的紙本中國畫。 翻新工程還包括美化外牆,將外牆改成灰色波浪形,並以水泥纖維板製造,有助隔熱。 在地面樓層建當代設計意味的玻璃結構和走廊,並且連接在地面新興建的入口大堂及重新設置餐廳及書店。 又會建造樓梯方便公眾由文化中心廣場及尖沙咀海濱公園到達藝術館1樓入口及多功能廳,並且將會改建大堂,增加更多出入口,方便公眾由彌敦道、梳士巴利道及香港星光大道等不同地點前往香港藝術館,並且配合經過重新設計及組合的路標指示。 考慮到香港藝術館迄今有逾20年歷史,館內不少設施老化,展廳和儲藏空間不敷應用,藝術館的建築外觀亦欠缺獨特風格,難以成為文化地標。 2012年年底,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計劃翻新香港藝術館的設施及外觀設計。
清明上河圖展覽香港: 故宮十年首展清明上河全圖
我們希望參觀展覽的市民及旅客可順道參觀這些景點,有助於進一步推動大嶼山地區的旅遊發展。 很多到過上海世博會的朋友,都未必有機會進入中國館參觀,只有望門興嘆,以未能一睹這條「智慧的長河」為憾,亦有更多的市民可能未有機會或時間到上海參觀歷史上最盛大的世博會。 我們能夠把握十一月中國館閉館這個黃金機會,將這個「鎮館之寶」的展覽移師香港展出,實在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亦是由於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上海世博局的大力支持方能成事。 我相信香港展會受香港市民的熱烈歡迎,我亦希望香港展可以達到「傳承中華文化,延續世博熱潮」的目的。 我亦希望傳媒朋友廣泛報道這些展覽及往後的宣傳活動,不讓香港廣大市民錯失了參觀機會。 最後,我再次由衷感謝各主辦、協辦及贊助機構的鼎力支持,讓我們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落實香港展,並解決了多項技術性問題及安排細節。
清明上河圖展覽香港: 交通
此外,港鐵公司及其他交通運輸機構為參觀者提供便捷及價格相宜的交通工具前往展館,例如,參觀人士可於香港或九龍站以四十八元購買「機場快線」即日來回車票來往展館;而港鐵東涌線和城巴的機場巴士亦會提供回程的票價折扣。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全力支持設立「《智慧的長河》香港展──賽馬會交通費津貼計劃」,為二十萬名學生、長者、殘疾人士等資助乘搭旅遊巴士參觀展覽。 有關展覽的內容及交通等安排,請瀏覽展覽網頁 qingmingriverside.hk ,查詢請電一八二三。 展覽開始後的幾天,筆者跟隨鳳凰衛視新媒體藝術事業部總經理李利逛畢這個4,000平方米的展覽,在現場所見,是次展覽規模頗大,形式亦多元化。 除了有巨型的動態《清明上河圖》外,亦有球幕影院的180度「汴河碼頭」,採用一鏡到底的技術,描繪汴河從白天到傍晚的景象,將原作畫面還原成視覺上可移動的立體空間。
清明上河圖展覽香港: 畫作之謎
展覽現場還為觀眾打造一個小型「圖書館」,將展覽策劃過程中參考的重點書籍提供給觀眾進行閲讀參考。 涵蓋宋代文化、藝術、建築、服飾、歷史、社會、民俗、經濟等內容的近百部書籍中,有四十餘部來自故宮出版社。 有傳《清明上河圖》將會在7月於香港展出,雖然消息尚未確實,不過之前旅發局總幹事劉鎮漢透露,《清明上河圖》會是今年文化活動之一。
清明上河圖展覽香港: 清明上河圖展覽交通安排
有統計指出現存《清明上河圖》有30多本;包括中國大陸藏10余幅,台灣藏9幅,美國藏5幅,法國藏4幅,英國和日本各藏一幅。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以清明時節作為引子,展開對汴京的精描細繪,是寫實風俗畫的杰作,受到歷代畫家的喜愛因而有許多仿本出現。 清明上河圖展覽香港2025 其中“明四家”之一仇英仿作的《清明上河圖》最有影響,蘇州一帶仿間大都以“仇本”為底本。 明朝后期,大量蘇州仿制的《清明上河圖》散落民間,后來紛紛進入清內府,一時間魚龍莫辯,清宮不得不組織畫工,另起爐灶再畫了一張「加長版」《清明上河圖》,是為歷代版本中內容最為富麗的一幅,幅度也較張本及仇本長,今人稱為“清院本”。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藝術史上最著名的畫卷,中國館以先進的三維動畫科技,將《清明上河圖》重新演繹,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展示昔日宋朝盛世的都市風貌、民生百態,這項展品受到中外遊客擊節讚賞。 香港人對《清明上河圖》有一份特別的感情--在二○○七年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之際,故宮博物院借出國寶宋朝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原件真跡來港展出,引起極大的哄動,參觀人數創下香港藝術館有史以來最高的參觀人數。 為了延續港人對欣賞中國文化藝術及上海世博會的熱潮,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在今年七月中接觸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提出在本年十一月,趁中國館閉館整修期間,在香港展出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的建議。 我們很高興這項建議得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上海世博局的大力支持,令香港展計劃得到落實,並同意將香港展作為滬港兩地的重點文化交流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