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台長岑智明(左八)和國泰航空嘉賓主持儀式,慶祝國泰航空及國泰港龍航空的航機全面投入「無紙化」運作。 天文台位於長洲的最後一個信號站於1月1日關閉,標誌著利用懸掛風球以目視方式傳遞風暴信息的時代的終結。 天文臺台長2025 香港─東京﹝1969﹞ 香港─曼谷﹝1970﹞ 香港─北京﹝1975﹞開始發展首個天氣預報數值模式。 尤德爵士紀念基金Facebook專頁介紹,陳栢緯是1992/93年研究生獎學金得獎者。
- 多年來均有都市傳說指「天文台台長因錯估颱風而自殺」,有指是1962年的溫黛襲港,又有說是1906年的「丙午風災」。
- 不論雷暴的影響範圍廣泛,還是只涉及香港的某一地區,天文台便會發出雷暴警告。
- 現代人往往輕視颱風帶來的傷亡,天文文台長岑智明說,只因他們未見識過香港於二十世紀最大的自然災害—「丙午風災」,造成過萬人死亡,並促使政府加建避風港以抵擋颱風。
- 強烈季候風信號初時跟熱帶氣旋警告一樣,以懸掛方式發出,由於懸掛信號是一個黑色的球體,因此又稱為「黑球」。
- 天文台事後解釋在決定是否更改信號時,會考慮所有相關因素,但公眾安全是首要顧及的,當時天文台預測的移動路徑及熱帶氣旋強度,是有需要懸掛8號風球。
- 達華南沿岸,該區氣溫顯著下降及有幾陣雨,隨後
樓高兩層的1883大樓為一長方形的磚砌建築物,成立初年設有台長辦公室、測風機、修正時鐘機及風雨針等儀器,室外設有量雨機、寒暑表、觀星儀及日光測驗機等儀器。 於1910年代,在對出草坪地底加建地震監測室,由樓梯連接1883大樓的地下外廊。 到今時今日,1883大樓設有台長級辦事處、行政部門辦公室、台長會議室和歷史展覽室。 而今日大樓外的草地則設有空氣溫度濕度計、地面和地底溫度計、雨量計、微氣候監測站、暑熱壓力計、風速計等儀器。 草坪旁邊亦掛有許多當年在鐵塔上懸掛的風球,以警告市民大眾和維港船隻颱風的來臨,但於 年代,隨着電台電視普及化,掛風球制度陸續取消,而天文台亦開始被重重大廈徹底包圍,外面難以窺探。 每當新界北部的低窪地區已經或預料會發生水浸,天文台便會發出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
天文臺台長: 天文台換台長|鄭楚明即將退休 助理台長陳栢緯接任呼聲高
至於加入天文台,他憶述碩士畢業時,剛好趕上興建赤鱲角機場的工程,當時天文台需要增聘大量人手為新機場的氣象所進行天氣觀測、發出天氣預報和警報等工作,他在此機遇下加入天文台。 在古代,人們將天空中的星星相對位置不會移動者稱作恆星,會移動者稱為行星。 在未有望遠鏡的時代,人們只發現會動的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及土星五大行星,直到人類使用望遠鏡進一步觀測夜空,才發現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有數量繁多且小顆的行星。 隨著望遠鏡技術的進步,及大型天文望遠鏡的普及,小行星的發現數量呈現了爆炸性的成長,目前天文學家已經發現超過百萬顆以上的小行星,其中有編號的約50萬顆左右,有真正名字的小行星僅2萬顆左右。 天文臺台長2025 小行星是目前各類天體中唯一可以由發現者進行命名,臺灣過去曾有以「陳樹菊」、「雲門」及地名等命名。 通常一顆小行星從發現到完成命名,大約要10年左右時間來完成命名審查程序。
而空中巡測方面,天文台亦會利用直升機在香港及鄰近海域進行巡測,然後分析巡測所得之樣本及數據,定期公佈監測結果。 香港天文台總部設於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4A號,建於1883年,建築物本身已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天文臺台長2025 其後於1983年於主樓旁邊加建新大樓,即百週年紀念大樓,以提供更多的工作空間。 每年3月或4月都會在總部舉行開放日來慶祝3月23日的世界氣象日(受COVID-19疫情影響,2020年暫停開放日,2021年改為網上舉行,2022年則順延至11月尾)。 天文台台長鄭楚明年屆60歲即將退休,誰會是下任台長? 現時四位助理台長中,以目前負責天氣預測及警告服務科的陳栢緯較資深,較大機會接任台長一職。
天文臺台長: 香港天文台總部
十二月十二日(星期二) 天文臺台長2025 微風2級,漸轉東至東北風4級,稍後離岸5級。 明日部分時間有陽光,氣溫介乎22至28
自1884年開始,香港已經採用一套以圓柱形、球形和圓錐形為信號的系統向港內船隻發佈關於熱帶氣旋之情況及大約位置的消息。 當熱帶氣旋迫近香港的時候,則鳴砲警告居民烈風將會吹襲香港。 除此以外,天文台亦會定期利用一輛由貨車改裝而成裝有輻射測量儀器的氣象車在偏遠地區進行陸上巡測。
天文臺台長: 天文現象及活動月曆
一年後的2001年,天文台增強網站服務,開始提供文字版及有聲版網頁,讓視障人士也可以在網上獲得天氣資訊。 另外,天文台亦推出網站的無線應用系統規約(WAP)及個人數碼助理版本,供流動電話用戶使用。 天文臺台長2025 天文臺台長2025 2010年,推出我的天文台服務,提供網頁及智能手機版本,方便市民隨時按需要查詢天氣情況。 香港天文台的香港氣象中心每日24小時工作,向公眾發放最新的天氣消息,包括最高及最低氣溫、分區氣溫、相對濕度、降雨量、潮汐資料、紫外線指數、風速、氣壓等資訊。
他在去年5月曾以署理台長身份出席記者會,解釋連場暴雨成因,以及預測出現暴雨的困難。 天文臺台長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表示,陳栢緯能幹而敬業,在氣象和科學研究的實力非凡。 他掌握深厚科學知識及專業技術,領導才能出色,定能帶領天文台迎接未來挑戰,繼續為市民提供優質服務。 科學主任可能須在本地接受專業培訓,亦可能被送往海外進修氣象學及/或其他有關課程。 天文臺台長2025 天文臺台長2025 他/她也可能須「隨時候召」工作及執行戶外職務、輪班、在正常工作時間以外及惡劣天氣情況下工作。 天文台、機管局及中電合作的節能項目「香港國際機場能源管理大數據分析」獲能源工程師協會頒發「亞太地區能源項目獎」。
天文臺台長: 香港天文台
度,早晚有一兩陣微雨,局部地區能見度較低。 吹 微風,明日漸轉吹和緩東至東北風,稍後離岸風勢 天文臺台長 清勁。
天文臺台長: 香港天文台的歷史
香港天文台在1948年加入國際氣象組織(世界氣象組織前身),開始進一步使用高技術的儀器進行氣象預測,天文台於1949年開始利用無線電探空儀及雷達探空系統預測氣象資料,並於1959年引入第一座天氣雷達。 1964年1月1日,天文台用攝氏報告氣溫,與華氏同用兩年,至1966年1月1日不再使用華氏。 1973年,天文台首台電腦系統啟用,在兩年後的1975年,天文台使用世界氣象組織的全球電信系統交換氣象資料,包括香港至東京(1969年)、香港至曼谷(1970年)及香港至北京(1975年)。
天文臺台長: 天文青 AstroChing
颱風過後數天,仍有屍體沖上岸,九龍倉位於尖沙咀的數個碼頭全「消失」。 天文台於1990年代開始租用於美麗華大廈內的一個達1.1萬平方呎的單位,供70多名職員使用、另外京士柏氣象站和機場氣象所亦有同事駐守。 香港天文台總部(英語:Hong Kong 天文臺台長 Observatory Headquarters,又稱尖沙咀天文台),是香港天文台的主要建築物,位於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4A號,坐落在天文台山上(舊稱伊利近山)。 天文台總部建於1883年(140年樓齡),其中主要建築物為樓高兩層的1883大樓(於1984年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其他包括於1983年落成的香港天文台百周年紀念大樓。 天文台從「社區天氣觀測計劃」Facebook群組的活躍會員、空童軍、航空青年團及天文台之友招募「天氣觀測大使」,以協助推廣天氣和氣候方面的公眾教育。 天文台與國家環境保護部輻射環境監測技術中心簽署合作協議,是天文台首次與內地環境輻射監測部門簽訂技術合作協議。
天文臺台長: 時間標準及地球物理服務
1883年3月2日,第九任港督寶雲成立了香港天文台[4],由杜伯克博士(Dr. Doberck)出任首任天文台台長。 香港天文台最初的職責包括天文、地磁、氣象及水文觀察,並參照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做法,每天降下時間球提供授時服務。 杜伯克博士自稱政府天文司,並出版了香港首冊恆星目錄。 1912年,英皇佐治五世對香港天文台頒賜皇家香港天文台(英語:Royal Observatory Hong Kong)的稱號,直至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為止。 現時他主要管理天氣預測,確保市民能獲得準確的天氣預報。
天文臺台長: 科學主任職系
相當清涼及乾燥的天氣。 經「我的天文台」應用程式、天文台網站及天文台Facebook專頁推出試驗版「度天隊長」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服務。 天文臺台長2025 天文台台長岑智明(右)及國泰航空航務總經理Mark Hoey 機長(左)在模擬駕駛艙內示範使用「我的航班天氣」應用程式。
天文臺台長: 【颱風山竹】1906年香港打風萬人死亡 天文台長掛錯風球自殺?
1873年,首屆國際氣象會議在維也納舉行,成立國際氣象組織,提出氣象是國際關注事宜。 翌年1874年九月,香港遭受颱風蹂躪,史稱甲戌風災。 天文臺台長2025 甲戌風災為香港帶來巨大破壞,奪去超過 2,000 人的性命,是當時香港人口近 天文臺台長2025 天文臺台長2025 8%。 時任總督軒尼詩及其副官龐馬少校(Major Henry S Palmer)後來修訂計劃,勾勒出天文台早年三大工作方向:一、進行氣象觀測;二、提供觀象授時服務;三、進行地磁觀測。 [2]1879年,第二屆國際氣象會議在羅馬舉行,推動國際氣象合作。 由於惡劣天氣下,香港政府及私人機構的上班,以及學校停課的準則多與天文台所發出的警告信號(專業及科技)掛勾,香港天文台在發出熱帶氣旋及暴雨警告信號時經常受到來自各界的壓力。
天文臺台長: 事業@香港天文台 – 科學主任
若海嘯持續,將會在3小時以內到達香港,而海嘯高度可能會超過正常潮水高度0.5米。 多年來均有都市傳說指「天文台台長因錯估颱風而自殺」,有指是1962年的溫黛襲港,又有說是1906年的「丙午風災」。 由於「丙午風災」傷亡嚴重,市民不滿天文台未能預警,有外商更舉家出海遊玩而溺斃,故當時首任天文台台長杜伯克博士(1852至1941年)被問責,翌年更離開工作24年的崗位。
此外台徽中有兩個「S」,一個是白色的「S」,內有另一藍色的「S」,這兩個「S」代表了科學(Science)及服務(Service)代表天文台「以科學為基礎,以服務為目的」(Service based on Science)之宗旨。 天文台推出為世界氣象組織開發及運行的「惡劣天氣信息中心」網站。 天文臺台長 天文台早期的工作包括氣象觀測、觀象授時服務、地磁觀測和發出熱帶氣旋警告。
天文臺台長: 科學主任
雖為一個獨立氣象警告,但建基於香港在整理河道的技術已使香港的水浸個案減少,一般只可能出現在暴雨警告信號或較高的熱帶氣旋警告生效時,才會因應情況而發出。 天文臺台長 他在機場氣象科工作超過20餘年,最深刻的莫過於把氣象浮標丶激光雷達等科技引入至新機場的天氣預報中。 香港國際機場因地理因素而經常受風切變影響,天文台是當時首個使用激光雷達監察風切變的氣象局,並成為了其他氣象所的參考對象。 他亦曾經擔任天氣先生,在電視上為廣大市民報告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