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我們也分別列出了幾款不同使用面向上,受到外界較多好評的筆記型電腦,來協助你進行更順暢的選購。 我的建議是這樣的,你要效能就是買電競型,或現在有一種叫創作型筆電,例如MSI 薄型電競筆電2025 Creator 創作者筆電或技嘉Aero系列,這種筆電比較不強調遊戲效能,而是強調螢幕色域與色準。 請參考:文書需求希望筆電不要發燙,不要風扇不要一直吵,不要瘋狂運轉,怎麼挑? 九、廠牌與保固 簡單講,除非您有個人品牌偏好,否則建議選國產品牌,後續的維修保固服務真的會比較方便。 問:只是word、excel文書處理,處理器可以用低階(i3以下)的嗎?
文章都寫好了,我要講的都在文章裡面了(就是你現在看到的這一篇),然後你不想看,你只想一個一個問,如果每個網友都要這樣,那100個歐飛也不夠用。 我看型號是X系列但我開箱時,咦~怎麼那麼像S系列,原來這一台型號是X系列,但機身其實類似新款S系列的窄邊框。 ▲ 透過廠商為筆電打造的獨家軟體,消費者能一眼掌握系統運作狀況,例如溫度、風扇轉速等,某些特殊功能同樣也得透過專屬軟體才能啟用。 ▲ 薄型電競筆電 至少擁有兩個 USB Type-A 是遊戲筆電的基本,畢竟滑鼠、耳機等外接裝置都能用得到;至於 SD讀卡機的必要性,就得視消費者的相關需求。 若想接上的設備越多,那麼只要I/O越豐富、越多元,就能有效減少攜帶轉接器、擴充底座的麻煩,也能減少一筆不必要的開銷。
薄型電競筆電: 記憶體(RAM)與 儲存硬碟(ROM)
隨著固態硬碟(SSD)的價格持續下降,現在為筆電選配1TB、2TB儲存空間,其實已經不如以往如此昂貴,因此儲存空間當然是多多益善。 但是消費者通常會忘記,在筆電上即便是獨顯,仍有著顯著的效能差異與等級之分,這點筆者將在後面的章節深入講解。 隨著 AMD 與 Intel 不斷提升處理器的內顯性能,現今一些入門級的獨顯產品,雖然效能仍比起內顯高出一些,但在性價比、省電程度與產品體積上,反而失去了優勢,這就使得內顯成為了玩家執行小型作品的選擇之一。 會放在其他類型的電競筆電大多是已經停產、買不到的機型,但還是想做個整理所以都會放在這個類別,但如果要買二手的筆電就可以當個參考囉。 建議至少256G SSD + 1T HDD或是512G SSD,如果是遊戲加資料可以考慮第一種配置,而純粹玩遊戲的人就可以使用512G SSD,當然你也可以買256G SSD的版本,之後再考慮擴充方面要選哪款唷。
- 所以接下來,我們會介紹一些挑選筆電時的選購要點,是一些相對基礎但實際的認識。
- 近年來遊戲廠商更逐漸將「最低需求」與「建議需求」的定義明確化,方便玩家對作品的實際效能表現有所預期。
- 答:這是因為官網同一個主型號底下還有不同的子型號,例如:(ASUS X510UQ)這個是主型號,接下來還有子型號(0133B7200U)不同的子型號規格就會有一點不同,所以要直接看購物網站的規格會比較準。
- 2021年改良版的Razer Blade 15雖然價位較高,但帶來的性能是有所保證的。
- 在選擇顯示卡方面,比較簡單的判斷方式就是,去看希望進行的遊戲或是剪輯軟體,對於顯示卡的規格要求,再選擇比其規格好一些的,因為這樣才能夠確保筆電可以更順暢的運行圖像內容。
- 筆電的外在條件除了體積、重量外,擁有的連接埠種類與數量,對於消費者而言也相當重要。
- 隨著 AMD 與 Intel 不斷提升處理器的內顯性能,現今一些入門級的獨顯產品,雖然效能仍比起內顯高出一些,但在性價比、省電程度與產品體積上,反而失去了優勢,這就使得內顯成為了玩家執行小型作品的選擇之一。
雖然16吋、17吋筆電的重量通常都十分驚人,但開闊的螢幕能幫助玩家獲得更深的沉浸感,全尺寸且附有數字鍵區域的鍵盤,在多工操作時也更為直覺、方便。 ▲ 玩家可經由系統設定,為裝置在效能與省電上,依照不同使用情境取得平衡,所以即便是電競筆電,其實也具備著長續航工作的能力。 當前遊戲筆電支援的螢幕更新率十分多樣化,主流產品以120Hz、144Hz與165Hz較為常見,至於240Hz、360Hz通常搭載於旗艦款,未來則還有更進化的480Hz螢幕接著問世。 有些玩家對於筆電的 SSD 讀寫性能十分計較,但若反應到實際的遊戲中,只要不考慮極端狀況,大多數PCIe 4.0 NVMe M.2 SSD 的效能差異其實相當小,玩家甚至會很難感覺到不同 SSD 之間的差異。 以遊戲需求而言,電競筆電擁有至少1TB容量算是比較合理的選擇,若僅512GB則有些不太足夠,此時消費者就應該再考慮筆電的額外擴充性,或者儲存裝置的升級難易度。 至於在 AMD 方面,雖然台灣市場上能見到搭載 Radeon RX 6000M 系列行動顯示卡的產品並不多,但部分電競筆電亦將其當作 NVIDIA 獨顯之外的新選擇。
薄型電競筆電: 商品優惠資訊通知 Q & A
但輕薄體積所換來的代價,即是這類產品的核心效能,在極限狀況下無法與16吋、17吋的大筆電互相比擬。 此外,輕薄款遊戲筆電非常講求 OEM廠商在散熱系統上的設計,若發熱位置正好涵蓋鍵盤區,或者廢熱的出風位置不佳,那麼對於玩家的遊戲體驗而言可能就會有所打折。 假如玩家偏好遊玩的作品,實際於筆電上執行時,畫面幀率的極限約落在120fps上下,那麼其實螢幕僅需選擇144Hz規格就已經足夠。 對於玩家來說,現在許多 PC遊戲動不動就要求5、60GB的安裝容量,再加上廠商已較少推出讓使用者自行更換、新增硬碟的產品設計,事先考慮好電腦的儲存裝置大小,可以說跟決定記憶體容量一樣重要。
這裡推薦的電競筆電在右側都會有我推薦的型號連結,還有詳細介紹的文章,懶人包就是直接點旁邊的網址,也可以看一下評價和介紹再考慮適不適合你唷。 CPU相當於筆電的核心,從筆電運行的效能、推動畫面呈現的GPU等等都有所影響。 如此配置應可滿足到大多數人的日常使用情況,需注意的是,對於像是16寸的MacBook、多孔使用下只有65W的輸出仍可能稍嫌不夠,使用高階筆電的朋友需再斟酌。 而本款除了適合定點使用,隨身攜帶也不會太笨重,算是能廣泛對應的款式。 薄型電競筆電2025 CPU影響筆電的面相可以說是最廣的,相當於筆電的核心,從筆電運行的效能、推動畫面呈現的GPU等等都有所影響。
薄型電競筆電: 硬碟
為遊戲玩家準備的 薄型電競筆電2025 Intel 旗艦處理器 HK系列,目前各家筆電廠商已有相應的產品陸續推出,例如 MSI Raider GE76 Deluxe Edition 就是其中之一。 本次借測的12UHS版本,光是隨附的變壓器瓦數即高達330W,獨顯卡皇 NVIDIA RTX 3080 Ti亦支援最高功率,換句話說這台筆電的核心硬體全都是頂規,遊戲效能自然不需質疑。 若玩家願意進一步挑戰 UHD畫質,將會驚訝發現原來筆電也能具備如此強大的性能,其流暢性不只是「能玩遊戲」,更可以讓玩家「享受遊戲」。
薄型電競筆電: 規格重點四:尺寸、重量與攜帶性
會推薦這個型號是因為大部分人會考慮這款,應該都是預算相對充裕的,而我會覺得如果都要買到這麼好的筆電,那麼在顯卡部分上到頂規可以撐得更久些。 記憶體是用來暫存CPU即將要處理的資料,可以減少往返硬碟存取的步驟。 記憶體的部分會影響筆電的多功處理,像是開啟剪輯軟體時,需要同步運算大量素材時,記憶體就會影響他的流暢度,進行較高畫質要求的遊戲時,如果記憶體(RAM)不足,也可能會產生延遲的現象。 比起將近十萬的這種高階電競筆電,GF系列算是MSI中相對價格較實惠的電競筆電選擇,在效能其實也非常堪用。 薄型電競筆電 GF75 是一款只有厚度只有2.3公分、17 薄型電競筆電 吋的筆記型電腦,不僅相對較薄,整體採用金屬材質與髮絲紋的設計,質感非常不錯。 重點在於,ENVY x360移植了HP先前推出的旗艦款Spectre x360的許多優點,輕薄的機身與極細的編筐,在僅1.3kg的重量下也能搭配達 88%的螢幕與機身比。
薄型電競筆電: 推薦Macbook的Mac OS還是Windows?
根據不同遊戲類型以及觀看螢幕時的習慣,每個人對螢幕大小的需求都不太相同,只要挑選到符合喜好的尺寸,相信在玩遊戲時也能加倍享受。 我會推薦這款是因為多了16G記憶體,而且因為這款目前在台販售版本都相同,一樣都是i H+RTX G,所以多購買好記憶體就省了之後升級的麻煩。 記憶體一律建議至少使用16G,而會多開遊戲、分頁,或是會開實況的人就建議可以依照使用情況及需求在擴充。 這篇文章是電競筆電的整理,也就是整理我寫過關於電競筆電的文章,還有分別推薦的型號,如果想看更詳細的介紹也可以點進去看唷。
薄型電競筆電: 電競筆電應以GPU為重
不過也別忘了,除了效能、價格之外,一定要選擇最符合自己需求的筆電,才不會買了後才後悔。 Macbook Pro(M1 Pro)搭配Apple專利的 Retina 螢幕,放 HDR 內容時可以達到 薄型電競筆電2025 1,000尼特,並且音響設備也完全是頂級的水準。 Apple在2021年推出這款分別有14、16吋兩種選擇的Macbook Pro M1 Pro,可以說是迄今效能與功能都是最直得購入的一款工作站筆電。
薄型電競筆電: 電競筆記型電腦產品比較表
單純執著於高更新率,但卻忽略自己所玩的遊戲,根本無法在筆電的效能限制下,得到對應的畫面流暢性,那麼選擇再好的螢幕就不免有些浪費。 只不過,搭載P系列處理器的產品,通常不會以電競為主打,主要仍面向中階創作者客群,因此玩家還是挑選H系列 CPU 較為適合。 現今的筆記型電腦排除商用機種,面對一般消費者的產品大致上可分為「電競」與「創作者」兩大分野,雖然它們同樣都以高效能為主打,但在很多方面也針對玩家需求進行特化,因此造就出了十分多樣化的規格搭配與組合。 除了電競筆電這個主要角色以外,玩遊戲時必備周邊之一的「電競滑鼠」也是會影響體驗的商品。
薄型電競筆電: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答:買筆電沒有在分科系的,要輕薄就是買13~14吋的消費機,要效能就是買15~16吋的電競機。 如果您明明是3D遊戲用途,您就不要看3萬以內的筆電了,那通常是輕薄的消費型筆電,主打上網、文書、輕量遊戲。 答:如果你只是文書上網看影片,勉強還夠,但建議還是8G會更好。 薄型電競筆電2025 筆電無論您的用途是什麼,我建議最少要i5以上,就算是文書+上網,一樣請選擇i5以上,筆電是自己在用,請不要為難你自己,買了一台全新卻很慢的筆電。 第一種:512G SSD+8G記憶體 第二種:256G SSD+1TB HDD+8G記憶體
薄型電競筆電: 螢幕
在本次的特別企劃中,筆者將主要從硬體規格切入,統整不同等級玩家於處理器、顯示晶片、記憶體、儲存空間等項目,挑選電競筆電時可以進行辨別與關注的部分,期待消費者能藉此在市場上入手適合自身需求的產品。 經常攜帶筆記型電腦出門的話,除了要確認螢幕尺寸以外,還要注意機身的重量及電池續航力。 由於目前固態硬碟與一般傳統硬碟的價差已經縮小,建議一定要選擇搭配 SSD 的機種,才能享有最佳體驗;如果比較要求規格的話,也可購買內建 M.2 PCIe 介面 SSD 的電競筆電, 既輕薄又能提供極高效能。 你創作好不好,跟你有沒有買創作型筆電沒有關係,就像你不是買一台吃雞型筆電,你就能吃雞,筆電只是工具,關鍵在於是你自己。 當然啦,如果你是創作型的使用者,筆電最好還是不要效能太差,因為你的時間寶貴。 十五、不要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