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此,整個展廳變成「受傷的身體」,觀者可以在其中觀看每個傷口。 7月1日至7日,透過流動應用程式本地魚菜直送購買魚類統營處和蔬菜統營處銷售特定產品,可獲71折優惠。 願希克獎與你的結緣,能伴隨你日後的藝術探索之路,與你共同生長。 你會看到山頂觀景台和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的品牌宣傳資料,以及很有影響力的英文雜誌《The m+ 展覽 Asia Magazine》的美術設計,全部都是石漢瑞的傑作。
- 她並強調教育部門不是收到「二手」展覽資料再辦工作坊,而是一早參與策展過程。
- 回到M+定位以視覺文化為主題,其實某程度是順從大眾需求。
- 匣子會不時展示較早時的訪客回應,呈現累積下來的交流和獨特觀點。
- 因此,他沒有選擇以水墨為主要媒介,而是運用油彩和塑膠彩。
- 將於下周五(11月12日)開幕的M+博物館,開幕展覽之一「香港︰此地彼方」正是由她負責,該展覽是關於香港1960年代至千禧年的視覺文化。
- 這主題聚焦草間早期創作,探討她年少時在二戰期間目睹的破壞,同時也包括一些後期作品,表達她對自然界中生命、死亡與再生循環的觀察。
感覺這個展覽看下來會挺有趣的,一邊能直觀感受神秘人物的曝光,一邊能以研究者的角度去理解一個漂浮的奇幻世界。 在世時人稱宋女士的宋懷桂,是1980至1990年代中國精英文化圈中的傳奇人物,她的身上有太多「第一」的名號。 由中國兩個年輕博主「煎餅果子」和「夏天妹妹」出演的網路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近日爆紅網絡,劇情透過擬人化的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逃出大英博物館,想找回家(中國)的路。 m+ 展覽2025 贊助人可無限次攜同1位賓客免費參觀,若希望與更多親友一起觀展,則第2位同行人士起每人HK$120。 藝術創作讓草間排解對死亡的執迷,並能堅持不懈對抗抑鬱症。
m+ 展覽: 香港博物館推介|7. 香港太空館
「凝土為器」展出多個朝代昔日的陶藝作品,呈現工藝史及技術轉化,當中以明、清朝代的典藏最多,這更是香港首個大型故宮博物館陶瓷藏品展覽,多達169件展品,當中66件是國家一級文物。 「龍顏鳳姿」則主要展示繪畫肖像作品,其中《孝欽顥皇后朝服像畫稿》則是非常稀有的畫樣稿本。 m+ 展覽2025 戲院的開幕節目,將放映70部來自香港及世界各地的作品,設有近100場次,當中有涵蓋不同主題的影片、首映的修復經典、藝術紀錄片、M+藏品和其他特別放映作品。 包括於今年6月至8月獨家放映28場《阿飛正傳》4K修復版(1990),並在6月放映三場賈樟柯的《小武》(1998)等。
以下例子是一本宣傳小冊子,是陳幼堅在1972年為文華東方酒店設計的。 Tiffany Chung是生於越南的美籍藝術家,其作品《漂泊者》探索七十到九十年代來到香港的越南難民的歷史。 m+ 展覽2025 她發現,雖然只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但現在的香港人和越南人已都幾乎忘記了這段歷史。
m+ 展覽: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贊助人
「時尚教母」宋懷桂女士早於80年代將首批中國模特帶到巴黎走秀,亦常展現有別於主流的女性形象,可謂一代時尚先驅。 然而,現時主流時裝界和大眾媒體對「完美體態」標準仍相當單一,雖說近年有更多聲音開始倡導正面身體形象,鼓勵大家接納不同尺寸、體型、膚色、性別和身體能力等,但對不少人來說,要真正接納自己身體依然是一個挑戰。 「活出真我:擁抱正面身體形象」講座由M+設計及建築副策展人黃談雅主持,她將聯同大碼時裝設計師徐鉻瞳和性別研究學者黃鈺螢對談,從講者的親身經歷中學習接受自己的身體,共同建立更多元和包容的社會。
至於M+大樓B1層及展出大型雕塑《南瓜》(2022)和「香港:此地彼方」展覽的地下大堂將繼續免費開放予公眾參觀。 回到M+定位以視覺文化為主題,其實某程度是順從大眾需求。 何慶基說:「當年構思以香港為基礎的視覺文化(包括流行文化),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呼應公眾的文化認同。」被譽為「中國當代藝術之父」的鑑藏家張頌仁,認為以M+的條件,若香港的文化官僚有大志,應該可以在西方體系博物館以外走出全新的路線。 M+是可以扮演這個超越亞洲界限的平台,「香港是一個和中國大陸歷史同步,但又不完全附屬中國行政體系的地方,一向是國際交流金融、商業、貨物的中介港,比較中性,沒有那麼濃厚民族國家意味」。 m+ 展覽 他亦認為現時的館長及團隊有能力做得到,對於M+非常期待。 m+ 展覽2025 何慶基指出,M+入場費對比康文署博物館一般算是很高的。
m+ 展覽: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展覽
另外,藝術家、歌手王菀之亦留下錄音,分享草間彌生的創作美學如何影響她的人生觀。 隨着它的破圈融合,加之其自我顛覆的性質及短暫的當代歷史,人類似乎進入了一個藝術概念最不清晰的時代。 宗教、社會制度、價值觀等人類文明,在當下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而作為人類文明成果之一的藝術,在地緣政治、文化糾葛的大變局中,如何應對這新的世界現場? M+的Kevin Forkan和王蕾在這篇關於本館檔案藏品的文章中,介紹香港的王董建築師事務所及其負責的四個建築項目。 香港港口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而香港亞洲貨櫃大廈屬於世界上最早一批多層物流中心,容許貨車駛到大廈頂部的裝卸區。
持「宋懷桂:藝術先鋒與時尚教母」特別展覽門票可參觀M+所有展廳。 持票人士可免費參加由M+義工導賞員帶領的展覽導賞團,先到先得。 m+ 展覽 2022年11月12日(星期六)至2023年1月31日(星期二)期間入場的標準門票以及「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門票,將於2022年10月13日(星期四)上午10時起在網上公開發售。
m+ 展覽: M+博物館主題展覽 #1. 香港:此地彼方
颱風小犬香港八號風球機會大嗎?
m+ 展覽: 藝術館出版
踏進M+大堂,瞥見的首個展覽是《香港:此地彼方》,以香港自一九六○年代的視覺文化為主題,是展現博物館獨特定位的重要開幕展覽。 放在眾多藝術、設計和建築作品後,為展覽作結的,是M+委約藝術家江康泉(江記)創作的錄像裝置《海市鏡花》——在鏡房裏,一段奇幻動畫反覆播放,畫內的人在無盡的城市中奔走,或與城市糾纏融合。 2023年適逢武打巨星李小龍逝世50週年,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館即日至2024年1月1日舉行李小龍特展。
m+ 展覽: 香港週末活動好去處推介2023
第一年期間,市民更可以免費入場,因此吸引不少藝術愛好者到場參觀。 m+ 展覽2025 M+除了藝術展覽外,更設座談會、工作坊、放映會等不同活動。 參加之後更可去大樓內的商店、餐廳及天台花園逛逛休息,享受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假日。 M+館藏合共接近8000件,涵蓋設計及建築、視覺藝術及流動影像,是次開幕展覽則精選當中逾千件作品,由6個不同主題展區組合而成,並分布在博物館的地下大堂及2樓,以各有特色、琳琅滿目的多項展品,展示20及21世紀視覺文化故事。 香港故宮博物館除了展示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其他世界著名博物館的文物藝術珍藏,以三大元素體現,包括傳統中國視藝文化、傳統中國空間文化及當代香港都市文化。
m+ 展覽: 博物館推介|13. 香港海防博物館
網上預約系統由每天零時預約未來7天入場方法改為逢星期一早上10時更新,每次開放預約未來一星期之入場時段(星期四除外),及後於每星期更新一次。 2019年亦是著名「五四運動烈士」郭欽光逝世100周年。 王拓透過出演的民工,呈現張扣扣復仇前的複雜心態,又藉書生角色重演郭欽光的死亡。 龍雲指出,王拓希望呈現另類的時間觀念,「人在循環往復的時空波動中掀起的漣漪」。 龍雲稱,今年6個入圍者的作品,都在回應社會最急切的問題。
m+ 展覽: 二、M+博物館 門票
這個展覽探索了中國由1970年初起的文化發展及歷史足跡,當中不乏具衝擊性及爭議性之作,50多位中國藝術家在今次展覽以全新的媒介呈現出自己的創作風格,讓觀眾可以看到當年的歷史。 當代文化生產經常橫跨或牽涉不同領域,現今不少藝術實踐,都是設計及建築、流動影像、視覺藝術的創意等領域交叉孕育的成果。 跨領域實踐是全球趨勢,但在香港以至亞洲地區,協作與跨界合作更見蓬勃,創作更有活力,因而情況更為明顯。
m+ 展覽: 台北展覽|圓山花博爭豔館
博物館劇院將於活動開始前15分鐘開放觀眾免費入場,名額有限,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m+ 展覽 展覽亦回顧M+設計方案的評選過程,及介紹M+如何逐步發展。 展覽期間,大會亦有舉辦公開講座、工作坊及周末導賞等等,以及舉辦「香港建築之旅」,由建築師領隊以獨特的角度欣賞香港市區的建築物,探索不為大眾所注意的城市空間[22]。 M+博物館主要收集及展示二十世紀至今世界各地跨領域的視覺文化創作,設計及建築、流動影像及視覺藝術等項目包羅萬有,館藏作品超過6400件。
m+ 展覽: 開放時間
他在語言學和符號學方面的創作廣受讚譽,被視為是當今重要的概念藝術家。 1999年獲美國最高創造性人才獎項──麥克亞瑟獎;2004年獲首屆「Artes Mundi國際當代藝術獎」;2018年獲中央美術學院教育發展基金會頒發「徐悲鴻──藝術創作獎」。 m+ 展覽2025 作品曾展出於中國美術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古根海姆美術館、大英博物館、威尼斯雙年展等,並被藝術機構廣泛收藏。 即將在大關揭幕的全新藝術群展「追殺TV」旨在探討當代藝術家如何運用、顛覆和解構電視作為創作媒介。 展覽展出從1970年代至今,15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的作品,探討電視如何影響藝術,尤其是當代藝術家如何反思及挑戰電視對整個文化的廣泛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