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種常見的惡性肉瘤,我們稍微做個整理。 短管狀骨的生內軟骨瘤的病理改變可能表現相當惡性,但實質屬於良性。 軀幹或四肢長骨內生軟骨瘤病理檢查時,可能表現相當良性,但卻有10~15%的複發和惡性變率。 在選擇治療方法時,應該注意,位於手、足部的軟骨瘤,可行徹底刮除,50%氯化鋅燒灼骨壁,並用松質骨碎骨片填充植骨,位於軀幹和四肢長骨者,一般認為宜採用局部整塊切除和植骨術。 臨床上對青少年有近膝關節的骨端疼痛,腫脹等應認真檢查,根據病史、體征及X線片表現,大多可以診斷,必要時作活體組織檢查。 應注意與下述病變鑒別:骨化肌炎、掌骨和跖骨結核性骨炎(此處骨肉瘤極少發生),慢性骨髓炎、骨囊腫與巨細胞瘤等。
但所報導的數字小,確切療效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2、一般患者會感覺關節周圍疼痛,最初是間歇性疼痛,一段時間後逐漸加重,轉為持續性疼痛,夜間更為明顯,服用止痛藥無效。 软骨肉瘤是一种罕见的癌症,通常始于骨骼,但有时也可能出现在骨骼附近的软组织中。 與上皮組織惡性腫瘤(carcinoma,癌)和血液及骨髓的惡性腫瘤(血癌和惡性淋巴瘤)一道,肉瘤屬於惡性腫瘤病變。 尤其是靠近關節面的地方,若持續變形,以後容易造成關節破壞並產生其他的後遺症。 骨軟骨瘤在X光片下,會看到一塊腫瘤從正常的骨頭邊邊生長出來,如同樹葉從樹枝長出。
軟骨肉瘤: 症狀
1.成軟骨細胞瘤 軟骨肉瘤2025 良性腫瘤,多數學者認為其來源於骨骺軟骨,病程較長,平均2年以上。 軟骨肉瘤2025 常見部位是長骨骨端中央或偏心生長,表現為圓形或卵圓形溶骨樣破壞,皮質隆起變薄,可有不規則鈣化及粗糙紋理,但其邊界清楚,大體標本見周邊硬化,瘤壁有不規則骨嵴隆起。 軟骨肉瘤 軟骨肉瘤 軟骨肉瘤 位於胸腔和骨盆的腫瘤,一般難以發現,直至腫瘤壓迫內臟,產生相應癥狀後才被發現。 原發性軟骨肉瘤,發病年齡一般都在30歲以下,男性多於女性,好發於四肢長骨,尤以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肱骨上端的幹骺端最為多見。
- 化療的副作用包括脫髮、食慾不振、嘔吐及疲累等。
- 骨肉瘤易與中央型軟骨肉瘤混淆,特別當軟骨肉瘤內並無鈣化時頗與溶骨性骨肉瘤相似,但若見骨肉瘤具有的特徵性腫瘤骨化,以及骨膜反應顯著者可於區別。
- 醫生在臨床上會先檢查病人有否患上骨癌的可能,例如身體有否明顯的腫塊,痛楚的位置、持續時間或特徵,骨骼有否明顯或不尋常的變形。
- 可由間歇性轉為持續性,並影響鄰近關節使之活動受限。
- 單憑病理所見不能估計腫瘤生長的速度、轉移的途徑和患兒生存的時間。
良性骨軟骨瘤惡性變前後的組織學鑒別,主要根據細胞的排列,在軟骨肉瘤中細胞排列雜亂無章,而在骨軟骨瘤中軟骨細胞呈顆粒狀排列。 3.顯微鏡檢查 在軟骨肉瘤當中,對高度惡性及分化差的軟骨肉瘤診斷容易,而區分低度惡性及分化較好的軟骨肉瘤與內生軟骨瘤則很困難。 有人提出,基於軟骨肉瘤的腫瘤細胞數目、細胞分化程度、核分裂程度等組織學特點,可將軟骨肉瘤分為4級(Ⅰ~Ⅳ),數字越小,表明腫瘤分化程度高,侵襲性小,據統計多數病例屬於Ⅰ、Ⅱ級。 軟骨肉瘤是常見的惡性骨腫瘤之一,發生於髓腔者為中心型,發生於骨膜者為骨膜型,另有少數可發生於軟組織。 腫瘤好發於四肢長骨與骨盆,也可見於椎骨、骶骨、鎖骨、肩胛骨和足骨。 本病分原發和繼發兩種,後者可由軟骨瘤、骨軟骨瘤惡變而來,這也是發病年齡較晚的原因之一。
軟骨肉瘤: 軟骨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2)、一般患者會感覺關節周圍疼痛,最初是間歇性疼痛,一段時間後逐漸加重,轉為持續性疼痛,夜間更為明顯,服用止痛藥無效。 早期醫學技術較不發達時,骨癌的截肢率的確不低,不過現在已經有了許多骨頭重建手術(肢體保留)的方式,除非骨癌的腫瘤範圍真的過大或是長在難以施行重建手術的部位,基本上都可以免於截肢一途。 伊文氏肉瘤(Ewing 軟骨肉瘤 軟骨肉瘤2025 sarcoma,也稱尤文氏肉瘤)與骨肉瘤同樣都比較容易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身上,而且好發於四肢和骨盆,尤其是大腿股骨。 放射治療 過去認為軟骨肉瘤對放射治療不敏感,因而很少採用放療作為單獨的治療軟骨肉瘤的手段。 近年來有少量報導,認為一部分軟骨肉瘤仍對放射治療有一定的敏感性。
- 早期症状是患部發生間歇性麻木和疼痛,進而轉變為持續性劇烈疼痛伴有反射性疼痛;腫瘤迅速生長,破壞牙槽突及頜骨,發生牙鬆動、移位,面部畸形,還可發生病理性骨折。
- 软骨肉瘤系起源于软骨组织的恶性肿瘤,从其发生部位来看,可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
- 骨軟骨瘤轉變為惡性的機率,因為病患樣本的選擇有所不同,所以目前的研究差異頗大。
- 除瞭血液系統腫瘤外,軟骨肉瘤是肩胛骨、肋骨、胸骨、手和足的小骨最常見的惡性腫瘤。
- 顯微鏡下可見許多瘤細胞、細胞及細胞核大小,形狀不一,有小型多核巨細胞,梭形細胞,不成熟的軟骨細胞及惡性成骨細胞,細胞核大,染色很深。
- 若是為第一期(低度惡性)或是特定位置之第二期(中度惡性),因為腫瘤不易遠處轉移且較不易復發,因此我們可以使用『病灶內腫瘤切除』加上『輔助治療』,以期可以達到較佳的肢體功能。
软骨肉瘤系起源于软骨组织的恶性肿瘤,从其发生部位来看,可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 軟骨肉瘤 前者发生于骨髓腔或皮质内部,后者发生于骨膜下皮质或骨膜。 根据肿瘤的发展过程又可分为原发及继发两种。
軟骨肉瘤: 軟骨肉瘤病因
根據骨癌的類型與大小不同,手術切除的範圍也可大可小,為避免癌細胞擴散,手術範圍除了患部的骨頭之外,也可能包含周圍正常組織的刨除。 手術切除恐怕仍是治癒性療法的主要手段,通常並需將化學療法和放射療法結合使用。 35歲以下的人被診斷出他們中有約50%的骨肉瘤患者以及20%的軟組織毒瘤患者。 相比兒童,有一些例如平滑肌肉瘤、軟骨肉瘤以及胃腸道基質腫瘤的肉瘤在成人患者中更為常見。 大多數低分化骨肉瘤,包括尤文氏肉瘤和骨肉瘤在青少年和兒童中更為常見。 骨軟骨瘤轉變為惡性的機率,因為病患樣本的選擇有所不同,所以目前的研究差異頗大。
軟骨肉瘤: 臨床表現與影像學表現
多數的黏液樣軟骨肉瘤(myxoid chondrosarcoma)歸類為第二期之軟骨肉瘤。 部分患者的腫瘤會壓迫周圍組織,或腫塊表面的滑囊發生炎症,進而產生疼痛。 例如,腫塊發生在脊柱時會壓迫神經,導致酸、麻、脹等感覺。 醫生所採用的手術形式會視乎癌細胞有否擴散,若屬於沒有擴散的原發性腫瘤,醫生會選用局部腫瘤切除術,以盡量保存正常組織;若癌細胞已擴散到鄰近的範圍,則有機會需要進行大範圍的腫瘤切除術甚至截肢。 不同種類的原發性骨癌的存活率都不同,而隨著醫學的進步,骨癌的存活率亦有所提升。 若能及早診斷並接受適當的治療,死亡率亦可大為減低。
軟骨肉瘤: 软骨肉瘤
骨肉瘤易與中央型軟骨肉瘤混淆,特別當軟骨肉瘤內並無鈣化時頗與溶骨性骨肉瘤相似,但若見骨肉瘤具有的特徵性腫瘤骨化,以及骨膜反應顯著者可於區別。 大多数软骨肉瘤生长缓慢,且一开始可能不会引起许多体征和症状。 某些罕见类型的癌症肿瘤生长迅速且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的风险较高,因此难以治疗。 軟骨肉瘤2025 可以在分為原發性的軟骨肉瘤與次發性的軟骨肉瘤。
軟骨肉瘤: Living with 软骨肉瘤?
軟骨肉瘤一開始多出現在手臂、腿骨、骨盆等位置,也常在頭骨被發現,而其他有軟骨的地方也都有可能長出肉瘤。 2.好發部位 在大宗病例統計中,長管狀骨是軟骨肉瘤的好發部位,約占全部病例的45%,其中股骨又是最常見的部位,約占全部病人的25%。 下肢骨骼發病約占軟骨肉瘤的35%,而上肢發病則為14%。 其餘常見部位是髂骨(25%)和肋骨(8%)。 發病較少的部位是脊柱(7%)、肩胛骨(5%)、胸骨(2%)。 罕見的部位是顱骨、下頜骨、上頜骨、腓骨、橈骨、尺骨、鎖骨、髕骨及手足部的小骨。
軟骨肉瘤: 骨肉瘤 Osteosarcoma
區內有許多散在的不規則的點狀、圈狀或片狀鈣化灶,常被描述成“棉絮樣”、“面包屑樣”或“爆玉米花樣”。 至後期,方有骨皮質的破壞,腫瘤穿透的骨皮質變模糊。 軟組織內有腫瘤浸潤,但不一定有密度增加的鈣化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