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前後,有意大利籍獲朗他尼神父(又稱和神父)在赤門海峽周邊活動,並到白沙澳傳教,村民陸續領洗入教,最終發展為教友村。 現時聖若瑟小堂為香港天主教信友的其中一個朝聖點,在2006年5月7日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授亞太區文化遺產優良獎,2010年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級為二級歷史建築。 西貢天主教堂2025 早於1996年後期,香港大學建築系的學生已前往製作量圖,至2000年10月香港教區開始勘察土地並訂定工地計劃。 到了2003年,教區於10月展開重修項目,於11月列出文物保存的要求,並於該年12月開始招標。
鹽田仔其後全體居民於1875年受洗,並於聖福若瑟在西貢宣教期間捐出土地給他作居住及作聖堂使用。 居民後來於1890年於島山的小丘上建立了第二座的聖若瑟小堂,作為村中的宗教活動的中心。 西貢天主教堂2025 期後聖堂先後於1948年及1962年進行大裝修,而香港教區亦於1979年開始每兩個星期於此聖堂舉行彌撒,但由於鹽田仔村到了1990年代已被完全空置,聖堂的活動幾近停頓。
西貢天主教堂: 西貢古道行
其側緊鄰建築原為祠堂及學校,破毀不堪;如往瞻望,務須注意安全。 西貢天主教堂2025 登大浪坳,如沿山坡北走蚺蛇蚴,就是上攀蚺蛇尖的挑戰路程。 西貢天主教堂2025 大浪坳向西走下赤徑海所在赤徑村,村內有「聖家小堂」,位置隱藏在「天水流芳」青磚大屋後側。 小堂建於1867年,至1874年遭颱風毀壞,小堂其後重建及歷經修葺;小堂後側建有銘新學校,為周邊村民孩童提供教育服務。
- 聖堂的外廊受樓梯加設了電燈,祭台上的聖像亦有射燈給了照明。
- 位處大灘海東岸的蛋家灣,早於1865年(清代同治年間)已有傳教士到來。
- 深涌現今有定時航班渡船來住馬料水碼頭,亦可乘車抵榕樹澳,沿海邊舒適步行約半小時抵達。
- 前篇述及大浪郊遊徑沿途三所小堂,以及白沙澳連走深涌的兩所小堂,以下接續分述西貢半島餘下數所可追溯百年以上歷史的天主教小堂。
- 聖堂周圍已損毀的矮擋牆則使用工地附近岸邊的石頭去修補,為求減低運送物料的成本,同時維持聖堂的鄉郊氣息。
- 蛋家灣亦發展成為教友村,1959年載錄教徒數目超過百人。
團隊踏遍西貢山頭,找到十間已空置、停用的小堂,分別位於深涌、白沙澳、蛋家灣、赤徑、大浪、西灣、浪茄、糧船灣、北潭涌及黃毛應,它們不但是重要的宗教歷史遺產,也承載了西貢鄉村風土人情文化。 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簽訂,繼香港島的割棄,九龍半島亦為英國人所佔;至於新界的租借,是沿於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簽訂。 但以意大利籍為主的天主教傳教士,卻早於 年間,即英國勢力尚未佔租新界前,已冒危難闖進偏遠的西貢半島各小村,個別傳教士更因而遇盜匪或不同原因遭謀害致死。
西貢天主教堂: 大浪村的聖母無原罪小堂及赤徑聖家小堂
聖若瑟小堂位於香港新界西貢區牛尾海一帶的離島鹽田仔,現時由西貢聖心堂管理,附屬西貢聖心堂區。 在教區有人提議停止在鹽田仔的瞻禮時引起了居民的反響,因而去信要求教區請求補救。 最後在資金的引入下,聖若瑟小堂被再次重修,並於2004年5月2日慶祝首台彌撒及重開儀式。 現時聖若瑟小堂為香港天主教信友的其中一個朝聖點,亦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1],更在2006年5月7日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優異項目獎[2]。
後來,在香港教區出現了要求停止於鹽田仔的瞻禮,就此引起了居民的反響,最後教區於2000年引入資金,開展了修葺的工程。 西貢天主教堂 最後聖若瑟小堂於2006年5月2日進行彌撒及重開儀式。 教區「古道行」工作小組現正管理十間西貢小聖堂,其中三間,白沙澳無玷之心小堂、北潭涌聖母七苦小堂和黃毛應玫瑰小堂,較為人所熟悉及受團體歡迎。 目前進行文化保育的有五間小堂,包括大浪聖母無原罪小堂、赤徑聖家小堂、西灣海星小堂、蛋家灣聖伯多祿小堂及深涌三王來朝小堂。
西貢天主教堂: 重修工作
深涌,前臨企嶺下海,是往昔海路來往大埔墟較方便的鄉村。 深涌位處兩座大山向西匯流而成大片海岸冲積地,或因河涌出海口水深而得名。 所在鄉村遍布約5條小村,當年另一位和神父在此地傳教,原有教堂建於1870年後期。 現有的「三王來朝小堂」建於1956年,傳教士並以教堂興辦鄉村學校,名為「公民學校」。
西貢天主教堂: 聖母七苦小堂
北路由大埔乘船來往半島北面的深涌、海下、赤徑、蛋家灣、大浪、 西灣;南路由筲箕灣乘船來往半島南面的大網仔、北潭涌、 糧船灣洲、浪茄、沙咀、鹽田梓。 並在沿岸或海路或山徑遊走,也因此,各小堂皆建於臨海或近海鄉村。 他說,小堂1923年重建,但早在1880年已存在,1941年東江縱隊借用小堂,宣佈成立港九獨立大隊,又在小堂駐紮游擊隊,收集情報,招募村民加入,抗擊日軍。 後來大隊轉到1867年建成、位於西貢赤徑的聖家小堂成立總部,專門出海營救文化界人士,玫瑰小堂才不再是抗日基地。
西貢天主教堂: 古道行:走逛西貢半島天主教小堂
穿越兩個沙灘,走到大浪村,不難找到新界最東端的天主教聖堂:「聖母無原罪小堂」。 大浪村小堂原建於1867年,稱作「聖家小堂」,至1931年小堂重建,即現今所見建築物。 1950年代,村民教友多達600餘人,當年是西貢半島聚集教徒人數最多的小堂(小堂側旁原建有鐘樓,因颱風破壞而拆卸)。
西貢天主教堂: 鹽田梓文物陳列室
目前小堂後方相連兩層高的房間,地下是廚房,樓上是雜物房,以前是神父休息的地方。 阮志偉表示,神父不會定期每周日在小堂主持彌撒,可能每月主持一次,每次會提前到達,在小堂內、或在村民家中休息睡覺,翌日早上再舉行彌撒。 直至70、80年代,村民漸漸搬走,小堂失去宗教作用,為免浪費空間,教區將小堂交予黃大仙童軍117隊作訓練中心近二十年,直至近日才正式交還。
西貢天主教堂: 西貢百年教堂荒廢被霸佔 天主教徒倡保育重塑「朝聖之路」深度遊
一天早上,我們相約古道行正、副主席蔡神父及梁憬慧參觀西灣海星小堂,它算是古道行中交通最為不便的小堂之一。 搭的士或村巴至西灣亭下車(自駕需申請禁紙),然後需步行約半小時至一小時才到達西灣,視乎當日天氣及各人體力。 穿過西灣的村屋、士多,便可見一座米白色的建築,上面寫着醒目的「1963天主堂」、「海星學校」及「海星聖堂」,樸素的牆身飾有可愛的彩色雕花。 平時,他熱愛行山,曾數度參加「毅行者」,西貢是他熟悉的山頭。
西貢天主教堂: 近年教區開展「古道行」計劃,重修重建各小堂,探索以不同模式傳教同時,既是歷史與文化的延續,亦是宗教文物建築的保育,也為山友行者,在走逛郊野過程增添別具特色的人文內涵。
其實早在重修之前,每年的5月,各散東西的陳家村村民都會聚首於聖若瑟小堂慶祝一年一度的聖若瑟節。 西貢天主教堂2025 在2004年5月後,西貢堂區及香港明愛在聖言會及香港教區的協助下每月組織朝聖團及生態遊,除令人認識鹽田仔的歷史文化外,更有助平衡聖若瑟小堂的收支。 重修工程完成後,出身於鹽田仔陳家村的香港天主教教區副主教陳志明神父於2004年5月2日進行了首台彌撒,以及進行了重開儀式。 如從歷史交通發展看,傳教士應是從南北兩條海路進出西貢半島各鄉村傳教。
西貢天主教堂: 古道之行 見證堅毅
聖母聖殿主教座堂建築物的所有原始材料都是從法國進口的。 包括教堂所用的紅磚,直到今天紅色的磚仍然沒有褪色,其中瓷磚上刻有「Guichard 西貢天主教堂2025 Carvin, Marseille St André France」字樣,說明了生產瓷磚的地區來自馬賽。 有些瓷磚上則刻有「Wang-Tai Saigon」字樣。 其中沙特爾的洛林公司提供了56個玻璃窗,而大教堂地基的設計可承受建築的十倍重量。 蔡神父表示,不論西灣海星小堂或其他小堂,日後的定位都不會再像一般教堂般定期提供彌撒、禮儀服務,也不會有駐堂神父;他期望這些小堂成為集行山、教育、自然生態、歷史及文化五大元素的綜合活動場所。 說起本地早期天主教教堂建築,普遍都會聯想起造型宏偉、華麗的西方古典建築:仿歌德式的,有位於堅道的主教座堂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和尖沙咀玫瑰堂,仿羅馬式的,有跑馬地聖瑪加利大堂和九龍塘太子道聖德肋撒堂。
西貢天主教堂: 聖母聖誕小堂
聖堂的外廊受樓梯加設了電燈,祭台上的聖像亦有射燈給了照明。 在室外設了兩支射燈照亮聖堂上寫有「天主堂」三字的西面正牆。 這範圍由西往東分別有接近大網仔的黃毛應村玫瑰小堂、近傍北潭涌的上窰村聖母七苦小堂丶北丫村龍船灣天主堂、浪茄村聖母聖誕小堂。 大浪遠足徑是頗熱門而又行程不短的郊遊徑,步道修整完善,全程自吹筒坳開始,與麥理浩徑第2段後半程重疊。
1970年代,政府於官門水道修建萬宜水庫,糧船灣洲東、西兩端築設大壩與西貢半島連接,西貢半島南岸與糧船灣洲的百年小堂現時皆可較便捷前往。 「古道行」的團隊曾訪問過黃毛應的老村民,有人說當年日軍曾捉拿一批參加游擊隊的村民到小堂審問,並予以火刑。 「訪問嘅村民曾經目擊過程,見到其中一位村民被吊起,畀火燒,嗰個人皮膚都爛晒,返到屋企冇耐就死咗,另一位就重傷。但佢哋仍然無供出東江縱隊成員,結果犧牲。」阮志偉說。 由於建築圖則無從考證,他們僅能參考零星幾張老照片、西灣村民分享,以及現場考察,嘗試去還原其舊貌。
西貢天主教堂: 西貢聖母聖殿主教座堂
這範圍的馬路,大概要到1965年前後興建萬宜水庫及預備發展馬鞍山市鎮才修建,而西貢公路則略早在二次大戰結束前後修建完成。 古道行的各個小堂,昔年傳教士與村民對外主要依靠船艇往來大埔墟或西貢墟。 在停止在鹽田仔的瞻禮的要求引起了居民的反響後,香港教區引入了來自L&T慈善基金的15萬美元去進行包括聖若瑟小堂本身以及鄰近建築如庭院、籃球場及澄波學校總面積共1437平方米的重修工作。
西貢天主教堂: 鹽田梓遊記總覽
聖堂的百年粗石地台在工程中沒有被取替,但在上面加添一層鋪地石以保行人的安全。 胡志明市各天主教典禮都在此主教座堂進行,對外也是著名觀光景點。 位處大灘海東岸的蛋家灣,早於1865年(清代同治年間)已有傳教士到來。 1872年載錄當地村民教徒有16人,1873年建置小堂,翌年因颱風摧塌;1880年重建,又因毀塌再覓地重建。
阮志偉近來一有空檔便來到小堂「執頭執尾」,看看哪裡需要維修及跟進。 十年前,他受洗成為天主教徒,研究興趣因此多了宗教元素。 去年他又義務加入天主教區屬下的「古道行」歷史研究小組,致力填補天主教在西貢區的歷史空白。
除了傳統村落文化,如沙頭角慶春約的客家村落,還有蒲台島的漁村風情,香港鄉郊也保留了重要的宗教歷史文化遺產。 一八四一年香港開埠,西方宗教傳入香港,同年羅馬天主教會在港成立設立傳教區,香港脫離澳門教區,成為「宗座監牧區」。 小堂建築規模屬19世紀末新界鄉郊天主教小堂的典型,簡約而實用的硬山式瓦頂與羅馬式建築結合。 正門設於山牆,進入小堂即受建築物縱深及高聳設計的感應。 小堂主建築側旁有一座鐘樓,或當年作「三鐘經禮儀」的用途,即召喚村民早、中、晚前依時誦經,或參加彌撒,或神父到村,通傳村民參加禮儀等。 不是教徒的,行山路程偶遇小堂,能夠認知當年傳教舊事,基督宗教如何與客家村民生活融合,客家村屋與教堂建築型制與境況的異同,可以為山旅之行,增添一份人文關懷與歷史意義。
其餘兩間,浪茄聖母聖誕小堂和糧船灣龍船灣天主堂,暫未有復修計劃。 西貢天主教堂 除十間西貢小堂之外,第十一間錦田長莆村聖若望小堂已向政府發展局申請歷史建築維修資助計劃。 隨着1960年前後村民棄耕及大量外移,不少鄉村及村屋荒棄,小堂亦全遭棄用。
西貢天主教堂: 傳教歷史比租借新界長久
一九六二年颱風溫黛襲港,小堂也未能倖免,嚴重損毀,翌年才完成重修。 蔡神父依稀記得,當他還是中學生的時候,曾在海星小堂裏宿營,但在他印象中,小堂不過是個「有瓦遮頭」的地方而已。 不過,海星小堂其中一個建築特色,正是其傳統客家屋頂,現場所見為按照傳統重新訂造的客家磚瓦。 「最少的變動,最大的保留,能重用就重用,保留原有功能。」已退休的資深工程師梁憬慧指出復修保育的原則。 西貢半島,是指西沙公路以東半島,大部分範圍納入西貢東、西郊野公園內。
但靠着能與客家村民的文化融合,不但不少村民領洗入教,並在各村內提供社會服務,尤其村童的教育,建學校、築小堂,更有不少鄉村發展為教友村;當年天主教在西貢半島的傳教成果是豐盛的。 然而,遠在新界的西貢半島,其實也是香港早期天主教傳教的重要基地,原為沿海路北上廣東傳教,此後一直有傳教士留在西貢鄉村傳教、服務當地社羣,大浪村、赤徑村及白沙澳村等村落全村篤信天主教。 因此,西貢擁有歷史價值極高的宗教建築羣,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小堂,是建於一八六七年的大浪聖母無原罪小堂及赤徑聖家小堂,迄今已有一百五十五年歷史。
這段行程可經過香港最美海灣大浪灣4個沙灘其中2個,也可感受昔年客家人為求生存,走到遙遠的天涯海角,不惜艱難的開村落户。 起點西灣亭,沿山腰繞行至吹筒坳,步下西灣,經西灣村越西灣沙灘古道行穿越岬角下鹹田灣,越鹹田灣沙灘可抵達大浪村(大圍)。 沿登山路徑上走至大浪坳,沿路下山即到位處海灣的赤徑村,繼續前行上走北潭坳完成步程。 1880年,傳教士在村後土地興建小堂,後小堂面積不敷應用,1925年於舊小堂附近山坡處另建面積較大的小堂, 翌年新的小堂落成,即座落現今位置的小堂。 小堂曾稱「聖神小堂」、「聖母聖心小堂」,1960年易名「聖母無玷之心小堂」,沿用至今。 聖堂周圍已損毀的矮擋牆則使用工地附近岸邊的石頭去修補,為求減低運送物料的成本,同時維持聖堂的鄉郊氣息。
天主教香港教區於2018年成立教區「古道行」工作小組,主要負責復修、保育及管理西貢半島的天主教小堂;整理、研究及出版教會早期在該地區的傳教歷史;活化、推動及發揮這些小堂在靈修、朝聖、文化及福傳方面的潛在功能。 阮志偉指出,自1850年代,已有一批西方傳教士行山進入西貢,到不同鄉村傳教。 選擇西貢,除了因為其地理位置,方便經大鵬灣進入中國內陸(昔日的寶安縣),亦因為西貢多散村及客家群體,需要協助他們對抗當時大族控制。
西貢天主教堂: 近年教區開展「古道行」計劃,重修重建各小堂,探索以不同模式傳教同時,既是歷史與文化的延續,亦是宗教文物建築的保育,也為山友行者,在走逛郊野過程增添別具特色的人文內涵。
前篇述及大浪郊遊徑沿途三所小堂,以及白沙澳連走深涌的兩所小堂,以下接續分述西貢半島餘下數所可追溯百年以上歷史的天主教小堂。 聖堂在1948年及1962年進行大裝修時轉用的普通玻璃窗在是次的重修工程中改回使用初建時使用的彩色玻璃,更在外加上了蚊網,一方面防止蚊蟲飛入滋擾崇拜人士,另一方面亦防止野戰愛好者所使用的塑膠彈可能造成的損壞。 內部地台的著色英泥沙漿層已因年月而磨損,工程方面在修葺地台後塗上三層還氧漆,並以綠色為地台顏色。 黃毛應村玫瑰小堂原建於1875年,1923年重建,現址小堂建於1939年。 日本侵華及佔港時期,抗日游擊隊的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在玫瑰小堂成立,各村村民不惜犧牲,英勇抗日。 大網仔與北潭涌之間的斬竹灣,政府置立有抗日英烈紀念碑,以兹紀念(另一置立於烏蛟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