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主辦、恒生銀行全力支持的「恒生─YMCA快樂『球』學計劃」,透過氣球藝術提升有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 Needs ─ SEN)中學生的自信、專注力和溝通能力。 計劃於2018年10月20日(星期六)假iSQUARE國際廣場舉行2017-2018年度結業禮暨氣球藝術比賽,公開展示學生過去一年的學習成果,同場更邀得藝人森美分享成長經歷。 計劃期望活動能增加公眾對SEN學生的了解,幫助學生融入社會。 中聖書院2025 中聖書院多年來秉持「愛望誠信,尊己立群」的育人宗旨,以基督教信仰為根基,珍惜及尊重每位學生的獨特性。 陳惠華校長帶領教學團隊,除了承接以往優良傳統外,更透過發展學生的正向思維,全面推行全人教育,為學生打造舞台,發掘他們獨一無二的潛能。
學校老師嚴而有愛、擇善固執、堅守教學原則;教會以信仰和真理,使我身心健康發展。 中聖書院2025 兩者的配合使我這破碎的生命成長得更完全,感恩我能在這中聖歷史中有一份。 我理解到年青人對自身處境的迷惘與不安,在你們身上我仿佛看到昔日的自己。 感恩在中聖書院,我能與一群處處為學生設想,不辭勞苦的老師和同工並肩作戰。
中聖書院: 教學情況
中華聖潔會在70年代中期,已開始支持差傳,1981年和1984年分別差派周志豪宣教士和孫玉琴宣教士往南韓漢城,藉福音廣播領中國同胞歸主。 中聖書院2025 兩位宣教士在1984年底結婚,夫婦同心,堅守使命。 經過約二十年在韓國的宣教事奉後,因科技進步與廣播新發展,2004年周志豪牧師伉儷駐港事奉,翌年轉任香港同工,繼續福音廣播的召命。 周牧師夫婦於2005年加入中華聖潔會會籍,多年來投入教會事奉,關顧牧養弟兄姊妹。 「世界學堂計劃」是惠僑課外活動計劃的重點,早於2001年,惠僑配合教育改革建議開展該計劃,冀盼學生超越學科課程和考試的局限,擴闊眼界,體驗與別不同的學習經歷。 香港有 60 間直資中學,佔整體約 13%;香港有 394 間男女中學,佔整體約 85%;香港有 153 間基督教中學,佔整體約 33%;了解更多:中學分佈圖表。
現時,黃玉華老師能有更多時間照顧年邁的母親,亦可以抽身到外地探訪宣教士,並協助他們主領聚會,為神工作拓展努力。 耶穌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甚麼。」(約15:5)唯有與神的關係越密切,我們的生命才可獲得從神而來的祝福和喜樂。 願弟兄姊妹們應當一無掛慮,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 仁安醫院有不同職級的人士均異口同聲稱讚我的主診醫生是位有醫德和醫術好的醫生,評價甚好,讓我放下心,相信神仍是帶領着我向前行,內心平静地接受現實,把手術完全交託全能的神。
中聖書院: 學校簡介
1957年,新址落成啟用,中華聖潔會正式遷入,非牟利私立小學命名為「中聖學校」,開始招生。 中聖學校的學生人數逐年增加,1959年時,人數已達千二,財政穩定,升中考試成績優異,加上管教嚴謹,廣受街坊好評,福音工作漸見成效,很多學生參加團契和主日學,信主聚會,並加入教會成為會友。 陳惠華校長相信每位學生都是寶貴的禮物,有各自獨特之處和強項。 陳校長帶領教學團隊,發揮和持續學校的優勢,在充滿關懷氣氛的校園裡協助學生正向發展。 中聖書院奉行「愛望誠信,尊己立群」的育人宗旨,秉承過往優良傳統,靈活運用直資學校的優勢,按照不同學習需要改良校本教學,透過正向學習氛圍鼓勵學生找尋個人品格強項,成為自信、友愛、能夠獨當一面的自主個體。 陳惠華校長堅信每位學生都是神的託付,有其獨特性與光芒,寄望學校能成為成長的舞台,通過靈育和品德的全面發展,發掘個體生命與別不同之處,配合良師適切引導,成就美好人生。
- 當天我述說了約書亞的故事,旨在為你們迎戰文憑試打氣,讓你們不要懼怕前面的挑戰,勇敢向目標奮力跑去……這一幕一幕不停地浮現於腦際,莫不教人甘之如飴。
- 感謝耶和華以勒的神,既為中聖書院預備新校舍作長遠發展,亦為中華聖潔會安排穩固的基址繼續見証服事。
- 人稱葉sir的葉偉明老師是中聖書院的舊生,1995年,大學畢業旋即加入中聖書院擔任老師,仼教科學、數學、物理、電腦和聖經科,葉sir最深印象的就是教導聖經課,傳遞神的話語,而最開心的就是可以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們一起工作。
- Miss Tsang對學生真誠和委身,陪伴他們經歷犯錯和成長,過程縱然困難,却同時也有很多快樂的印記。
中聖書院屬於直資中學,需要繳付學費,中一級學費$4200,中二級學費$4200,中三級學費$4200,中四級學費$9250,中五級學費$9250,中六級學費$9800 。 有需要的學生(包括來自綜援家庭的學生及領取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的學生資助處財政資助的學生)可申請學費減免。 – 學校學費減免計劃詳情包括家庭入息限額,請瀏覽網上版的超連結。 誰能想到中聖書院由教會建學直到今天,不少生命被建立和改變。
中聖書院: 深水埗區的中學
中聖書院培養孩子建立「成長思維」,「成長思維」有助孩子以正向思維面對困難和挑戰,藉著愛與教育潤澤心靈,在青蔥的歲月裡擴濶視野和識見,活出豐碩美滿的人生。 各位家長和同學,讓我們挽手擁抱「成長思維」,以困難為成長的契機,抱著積極正向的人生觀昂首邁向成功。 自50年代至70年代初,中華聖潔會一直在深水埗以堂校合作模式貢獻社區。 隨著區內人口年齡的轉變,加上中學學額的需求增加,中聖學校遂調整轉型為中學,在1976年,易名「中聖書院」。
根據《身體弱能兒童課程指引》指出,SEN學生的身體弱能引起不少問題,如手部大小肌肉不協調及專注力不足,更有可能因自信心下降而衍生情緒行為問題。 Chinese YMCA of Hong Kong 於早前透過屬下社會企業YM Balloon推行「快樂『球』學SEN學童支援計劃」。 中聖書院 計劃由YM Balloon聘請並培訓的聽障氣球師帶領,有助促進共融。 參與SEN學生及社工認為學習氣球藝術有助學生提升專注力及感知肌能,並能增強學生自信心及人際溝通能力。 計劃是香港首個針對特殊教育需要學童的氣球藝術計劃。
中聖書院: 學生感想
所以校方在2000年代初向教育局申請設施改善工程撥款。 [25]其舊址原宣佈於2006年初建成,因地基問題延誤,最後新校舍於2008年中建成,並於2009年1月正式啟用[9][24]。 新校舍樓高7層,新建設施包括語言學習室、多媒體學習室、有蓋操場、小農圃、視覺藝術室、多用途室(作話劇、舞蹈等用途)、生物實驗室、化學實驗室、綜合科學實驗室、籃球場、圖書館和音樂室等等。 [9]而進行改善工程期間一度自2003年12月起借用荔景邨荔景慕光小學校舍上課[24]。 十年人事幾番新,原來曾玉鳳老師離開中聖書院到姊妹學校靈風中學任教,已經20年了,她對教學的熱誠,風趣幽默的性格, 爽朗的笑容,你還記得嗎?
中聖書院: 香港中學搜尋
中華聖潔會乃華人基督徒在香港建立的獨立教會,始於創辦人吳仲連牧師伉儷及幾位熱心肢體在深水埗街頭的佈道與信徒的聚會。 1930年11月15日,中華聖潔會正式成立,一直奉行自養自治自傳的自立精神。 成立初期,租用青山道一所車房聚會,人數增長後,遷往福榮街95號地下,為方便內地的福音工作,一度在中山設置佈道所。 1941至1945年,抗日戰爭香港淪陷期間,教會遷至鴨寮街6號三樓,聚會未有停止,戰後,教會遷至白楊街25號地下繼續聚會。
中聖書院: 計劃內容:
此外,學校亦是香港少數未有開設經濟科的文法中學[27]。 新高中課程實施後,班級結構將更改為中一至中六各三班。 中聖書院與廣州市番禺區石碁中學結為姊妹學校[28]。 在2017年,該校曾有一名男教師涉嫌非禮兩名女學生而離職[29]。 辦學宗旨:本著聖經的真理,幫助學生成長,建立良好品格及增進知識。 引導學生認識基督教,透過老師的關懷及見證,使學生體會基督的愛。
中聖書院: 學校參與要求:
人稱葉sir的葉偉明老師是中聖書院的舊生,1995年,大學畢業旋即加入中聖書院擔任老師,仼教科學、數學、物理、電腦和聖經科,葉sir最深印象的就是教導聖經課,傳遞神的話語,而最開心的就是可以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們一起工作。 2003年他離開中聖書院,加入聖道書院任教數学科,2006年至今在九龍灣一中學仼教物理科,繼續作育英才。 雖然他已沒有在中聖任教,但仍然十分關心中聖的近況,常常回校參加學校的活動,如四十週年校慶,他亦是中華聖潔會的會友,參加主日崇拜。
中聖書院: 計劃目的:
藉小組共學模式,讓學生在安穩及有歸屬感之課堂氛圍中,與朋輩砥礪切磋,互學共學;IV. 中聖書院 老師以成長思維及正向語言回饋學生,鼓勵及促進學生嘗試,樂於挑戰難點;亦能適時針對其弊,懲罰合宜,以補其不足。 當孩子對此滿有信念,明白自己擁有這些能力,且能夠透過努力把能力增強,輔以家長及老師的教導和鼓勵,相信孩子更能勇於嘗試,不會輕言放棄。
中聖書院: 中聖書院
至於同學們最關心老師的感情生活,大家可以放心了,葉sir於2018年1月結婚,婚姻生活愉快。 課餘時間,他學習拉二胡和小提琴,最大的興趣是閲讀科普、哲學及宗教等書籍。 中聖書院2025 葉sir對工作和家庭充滿熱誠和熱情,感謝上帝的恩典和帶領。 我在中聖書院曾任教師十年,之後經歷在不同學校創校及再進修,重回中聖擔任校長,轉眼已踏入十三年,在這校園我學習及體會到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的工程,溫暖的師生情誼讓學生感受愛,經歷團隊共同努力而帶來師生生命的成長。 教育的關鍵不在乎校舍大小,而在乎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及生命榜樣。
中聖書院: 教學語言
《態度定高度》1.一書記載了哈佛大學37節讓菁英邁向成功的必修課堂,有趣的是這些課堂並非甚麼艱深難解的專題研究,也非甚麼高深莫測的機械算式,而是與生活息息相關、涉及待人接物的處世「態度」。 Miss Tsang有一個幸福的四口之家,兩位公子,分別就讀中四和中六。 教學之餘,她喜歡閱讀,題材多與心理輔導、個人身心修養為主;也愛寫作,寫寫生活瑣事和感受;也會做瑜伽抒展肋骨;更愛相約一兩知己,享受著咖啡,傾心吐意。 她又給衆校友彼此勉勵的話:我們可能無法為這個世界做什麼大的事情,但我們可以帶著偉大的愛多做很多的小事。 主診醫生知道我常有運動及踩單車習慣,所以出院前特別忠告只能多作輕便運動,如拉筋和游泳,勸我要耐心不能焦急,康復期一般需要3~4個月,至今快6個月了,仍未完全恢復正常,但我深信神會保守和醫治。 中聖書院 在「統一派位乙部」,校網屬深水埗區,但有部分學位會分配給油尖旺區、九龍城區、荃灣區、葵青區。
中聖書院: 正向翱翔 自主閃耀 讓學生發光發亮
邀請本港大學進行成效評估,以實證為本,評估學習氣球藝術對SEN學生的影響。 過程中將邀請參與計劃的學生、對照組學生、家長及老師協助評估。 胡志瑩老師雖然後來到其他學校任教,但一直與中聖保持聯繫,關心中聖的發展,曾參與校慶晚會,校友同樂日等活動,支持中聖校友會的工作。 於去年九月提早退休的黃玉華老師, 曾在中聖書院任教超過十四年,任教科目為生命教育,地理、經公、音樂及英文科,亦曾任課外活動主任、訓育主任及學生發展組主任。 《明校網》為「明報」専為家長而設的學校資訊網,提供全面的入學資訊及選校分析,助家長選取合適的學校讓子女入讀。
中聖書院: 中聖書院 China Holiness College
每年,他都多次往返大陸(特別在廣東一帶),與志同道合的學者和朋友作歷史考察。 按牧禮中,馮Sir特別感謝當年在中聖書院的日子,他遇到了很多生命的師傅,好幾位當年的戰友,今天也成了傳道人,牧養群羊。 離開中聖書院後,馮Sir進入神學院受裝備,畢業後成為傳道人,於聖經教導上尤為盡心。
感謝耶和華以勒的神,既為中聖書院預備新校舍作長遠發展,亦為中華聖潔會安排穩固的基址繼續見証服事。 在1950年,中華聖潔會向政府申請在深水埗懷惠道撥出土地建立會堂和辦學學校。 [5]獲得批准後便在1956年至1957年動工[22];[5]過程耗資40萬元建築費,由商人陳湛波捐出15萬元(佔建築費三分之一)作為資助[13]。 中聖書院2025 [5]學校於1957年創辦時為一所幼稚園,由時任助理教育司唐露曉主持校舍啟用禮[22]。 直至1975年因社區需求而改建為中學,並於同年舉行奠基禮,翌年啟用。
中聖書院: 中學分區名單
直至被按立為牧師,生命的事奉又進入了另一個階段。 與大家相聚的時間只有匆匆半載,加上疫情下的停課,實在能見面的時間更短。 中聖書院2025 然而,你們卻給我深刻的印象─每早8時10分59秒前,眾大男孩及女生搶閘衝關般湧進校門的壯觀景象;在校長室內與你們小組、個人的談未來說理想,你們眼中或有迷網,或有困惑,更有熱誠和盼望……凡這種種,都讓我回首過去。 故我關上房門、屈膝、頷首低眉、撫著一幀幀的學生照,於禱告中一個又一個的唸著你們的名字,盼望你們活出精彩、豐盛的人生。
中聖書院: 學校設施
我們都尊稱她為湯太的吳霞坤老師,相信大家都不會忘記她的為母心腸,縱使同學們多頑皮,她總是循循善誘。 湯太當年主要任教中國文學和中國語文,亦是宗教教育組的主要負責老師。 離開中聖書院後,湯太於姊妹學校 – 中聖書院2025 靈風中學繼續她的教育夢,直至2014年正式退休。 中聖書院是孕育李樂成老師教學理想的第一個職場,1985年入職的他任教生物及科學科,亦曾擔任行政組、宗教教育、科學科主任等崗位。
中聖書院: 計劃內容:
自1976年開始,中聖書院四十多年來一直秉持著「愛望誠信 尊己立群」的育人宗旨,本著基督精神改變了許許多多年青人的生命,而我正是云云莘莘學子中的一員。 同學們,不要懼怕及驚慌,要堅強勇敢,班主任和老師們仍會不斷的為你們打氣、祈禱,我們一直都在。 以下有幾件個人值得感恩的事情與大家分享:1.先後住院2次,期間共7日6夜,所顧慮的是郭太在家能否自理,因我預備只是幾天的麵包餅乾之類糧食,感謝神的保守,讓她平安無恙。
中聖書院: 深水埗區的中學
在中六最後上課天的周會裏,我們一起回顧片段中的「小幸運」,讓人捧腹大笑,其間閃爍著專屬於你們的青春光芒、透現著你們的無限創意。 當天我述說了約書亞的故事,旨在為你們迎戰文憑試打氣,讓你們不要懼怕前面的挑戰,勇敢向目標奮力跑去……這一幕一幕不停地浮現於腦際,莫不教人甘之如飴。 親愛的中六同學,在此祝願你們能以閒庭信步的姿態,本著正直善良、堅強勇敢的心迎接未來的挑戰,為夢想努力拼搏,相信前路定必風景盎然,美不勝收! 且記著,中聖書院這個家定會本著上帝的愛成為你們的後盾,永遠愛著你們。 在我們中聖這個家裡,老師諄諄善誘、悉心關愛;學生尊師重道、克盡己任,呈獻各自的美好,便能拼湊出團隊的榮譽,對田徑隊如是,對所有校隊、整所學校,甚至社會、國家亦然,這也正是我們所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1.。 讓我們努力恪守崗位,努力閃出獨特的亮光,聚集成群,點綴繁星璀璨的夜空,榮耀主名。
中聖書院: 學生感想
在中聖書院的日子裡,親身感受到老師的關心和教導,他們以身作則教會了我們學習知識外還要懂得關心別人。 因為懂得關心所以學會「飲水思源」並敬愛著他們,跟他們的愛一樣是永不止息的。 任教科目為旅遊、通識、經公、地理、世史及德育科,曾擔任學生培育組(SGC)的崗位,培育學生心靈成長。 中聖書院2025 丈夫李慶宏老師(曾在中聖任教四年)亦剛於2018年12月離任中華聖潔會堂主任一職。 二人選擇同時提早退休,盼望一同在人生下半場上同行,發展。 中聖書院2025 中聖書院 1986年教會以「中聖教會」名稱註冊為日後分堂。
1988年10月,中華聖潔會在將軍澳臨屋區開設「睦鄰中心」,作社區關懷與植堂工作,中聖教會亦開始聚會。 中聖書院 2014年,胡志瑩老師喜獲麟兒,謙謙,遂逐漸減輕工作量,爭取更多時間陪伴兒子成長,及至2015年成為一個幸福的全職媽媽。 今次的經歷使我聯想起基督徒的生命,若然感到孤單無助,心煩氣餒,靈命枯乾,生命乏力,好像有東西蠶食著我們的生命,阻礙我們親近神,以致吸收不到從神而來的話語滋潤及幫助。 我們應當時刻省察自己,悔改認罪禱告,尋求從神而來的幫助去面對每天不同的挑戰,因為我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忙這忙那,當問題越積越多,也就更不願來到主前尋求幫助,離神越遠,便越枯竭乏力。 關於這頁:這裡是由「升學天地」網站製作,匯集及陳述關於中聖書院的資訊。 這裡並不是該校的官方網站,如發現這網頁有任何不準確的地方或有改善之處,請讓我們知道。
中聖書院(英語:,簡稱CHC)是香港一間中學,由中華聖潔會所創立,本為幼稚園,後改為私立小學,再發展為香港首批直資中學之一[2]。 該校原址位於深水埗懷惠道,但因改建校舍而曾遷至荔景邨一間小學校舍[3]。 中聖書院2025 中聖書院(英語:China Holiness College,簡稱CHC)是香港一間中學,由中華聖潔會所創立,本為幼稚園,後改為私立小學,再發展為香港首批直資中學之一[2]。
中聖書院: 學校簡介
培養「三感」 達至教學相長 中聖書院2025 學校的正向教育強調「三感」,分別是自主感、能力感及關係感,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去學習和成長。 老師會按學生能力設計分層工作紙,學生可按自己的程… 回顧分堂的開拓成長後,再談母會在千禧後的恩典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