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藥物會殺死癌細胞,但同時也會損害身體正常細胞,導致某些副作用。 副作用取決於藥物的類型和劑量,以及接受治療時間長短。 大部份副作用是短期的,在治療結束後就會消失,但有些副作用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甚至是永久。 化療常見的短期副作用包括:噁心和嘔吐、食慾不振、脫髮、口腔潰瘍、疲倦等。 由於化療會損害骨髓的造血細胞,因此血細胞指數可能會變低,令感染風險增加和出現貧血等。 體外放射治療是利用電療儀器,從體外將X光照射到體內腫瘤部份。
後期的治療方案多以化療作全身性治療,並輔以荷爾蒙治療。 免疫治療的副作用包括疲倦、發燒、噁心、頭痛、皮疹、食慾不振、便秘、關節或肌肉疼痛和腹瀉。 此外,這些藥物的基本作用是消除身體免疫系統的辨認能力,有時會有免疫系統攻擊身體其他部位的副作用,例如會導致肺部、腸道、肝臟、腎臟或其他器官出現嚴重問題,但這些嚴重副作用的發生機率較低。
子宮內膜癌英文: 組織工作人員組織章程與我們聯絡
對特殊類型的子宮內膜癌(LIPSC,CCC,SC等)進行組織分級時應重視細胞核的不典型改變,若與結構分級不符合時,應將組織分級升高1級(G1、2向上提1級)。 含有鱗狀成分的腺癌應根據腺體成分,核分級進行分級。 3.臨床分期 國際婦產科聯盟規定,於1989年10月以前對子宮內膜癌按1971年之規定進行臨床分期,對無法手術而行單純放療者,或先放療後手術者仍用1971年臨床分期。 4.子宮內膜癌的癌前病變和原位癌 子宮內膜的非典型增生是癌前病變,已被廣泛接受。 據文獻報道,不同類型的子宮內膜增生其癌變率差異較大,單純性增生的癌變率為1%~10%、復雜性增生為3%~22%、非典型增生為29%~57%。
- CIN III(III級)不典型增生細胞幾乎浸及全上皮層,僅剩表面正常鱗狀上皮細胞。
- 她被安排在一星期後預約婦科腫瘤科醫生覆診,以檢查傷口及檢視最終的組織病理學報告。
- 但子宮內膜癌可與子宮肌瘤同時存在,所以子宮過大者不一定為晚期子宮內膜癌。
- 子宮內膜癌好發於 50 歲以上婦女,在美國是最常見的婦癌。
- 可幸的是,大多數患有子宮體癌的女性在早期都會出現停經後出血的情況。
- 然而女士經期長期紊亂,「遲到」或提早,或許是生理健康的警號,嚴重更可能與多囊卵巢症、子宮內膜癌有關。
澳大利亞伯格霍弗醫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新一期《國際癌症雜誌》上報告説,他們分析了全球30項相關研究獲得的懷孕數據,分析對象包括近1.7萬名患有子宮內膜癌的女性和近4萬名從未患過該病的女性。 澳大利亞科研人員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懷孕有助於降低女性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懷孕次數越多,患這種癌的風險越小。 子宮內膜癌英文2025 子宮內膜癌的原因迄今尚不明確,一般認為,子宮內膜癌根據發病機制和生物學行為特點可分為雌激素依賴型(I型)和非雌激素依賴型(II型)。 子宮內膜癌英文2025 雌激素依賴型子宮內膜癌絕大部分為子宮內膜樣癌,少部分為黏液腺癌;非雌激素依賴型子宮內膜癌包括漿液性癌,透明細胞癌等。
子宮內膜癌英文: 子宮內膜癌的症狀有哪些?
大多數患者有異常的陰道出血情況,包括更年期後出血、不規律或月經週期縮短、大量或持續性出血。 子宮內膜癌英文2025 患者於子宮內膜癌晚期更可出現異常的盆腔腫塊、腹脹、骨痛或呼吸急促等等。 免疫治療是使用藥物來刺激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令自身細胞更有效地識別和摧毀癌細胞。 免疫治療可用於治療已擴散或復發的子宮頸癌。 抗體藥物偶聯物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疲倦、噁心、脫髮、嘔吐、出血、腹瀉、皮疹和周圍神經病變。
而一般人熟知的女性癌症多是子宮頸癌和卵巢癌,殊不知子宮內膜癌慢慢增加,已是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六名,一年增加2400至2500人左右,甚至有年輕化趨勢。 如果及早發現和治療,治愈率仍然相當高;反之,如果疾病已擴散到子宮 … 荷爾蒙和排卵因素:未曾懷孕、不孕、患有多囊性卵巢、長期沒有排卵的月經,或是初經在十二歲前/五十五歲後停經者,都有較高的罹患風險。 此外,賴瓊慧醫師提醒,乳癌病人長期服用 Tamoxifen,以及更年期使用荷爾蒙療法,但未充分使用黃體素等狀況,也需密切追蹤。 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由於與子宮頸癌的相關度高,通常需要手術切除。 LEEP或是圓錐形切除法是常用的方式,但仍須綜合病人的臨床狀況而決定。
子宮內膜癌英文: 臨床意義
另比較陰道近接放射治療與體外放射治療,發現存活率及復發控制沒有太大差異,但陰道近接放射治療出現較少胃腸道副作用,患者可有較佳生活品質。 子宮內膜癌是婦科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僅次於子宮頸癌。 女性子宮腔內覆蓋著一層上皮稱為子宮內膜,包含有基質與小腺體,子宮內膜癌是子宮內膜上的細胞變化長出癌細胞。 1.雌激素對子宮內膜的長期持續刺激 與無排卵性功血、多囊卵巢綜合征、功能性卵巢腫瘤、絕經後長期服用雌激素而無孕酮拮抗有關。 如果婦女因更年期症狀等問題有補充荷爾蒙,子宮內膜會增厚,月經也會來;如果沒有再補充荷爾蒙,子宮內膜的厚度應該不到0.5公分,若比0.5公分厚,就要小心病變。
子宮內膜癌英文: 接受子宮內膜癌治療後照護怎麼做?
比較多的資料表明順鉑(或卡鉑)、多柔比星(阿黴素)(或表柔比星)、異環磷酰胺及紫杉醇(泰素)等對子宮內膜癌有肯定療效。 一般說來,有效的單一藥物化療有效率在20%~40%,而有效時間較短,一般隻有4~8個月。 子宮內膜癌英文2025 目的:給予有或可能有淋巴轉移區術後放療可提高療效;對盆腔殘留或可疑區照射,減少復發;補充對陰道切除不足,減少陰道復發,提高生存率。 放射治療方法及放射源:對子宮內膜癌的常用放射治療方法為腔內照射及體外照射2種。 腔內照射多用後裝腔內照射,其放射源有低能放射源鐳或137銫,高能放射源為60鈷或192銥。
子宮內膜癌英文: 【女性癌症】子宮內膜癌年輕化6類女性屬高危 醫生:陰道異常出血是明顯警號
不少人亦以為自行服用避孕藥便可助調經甚至防癌,但其實這可能引起副作用,隨時帶來反效果。 想了解更多子宮內膜癌,不妨參考臨床腫瘤科專科張寛耀醫生的意見,小心提防這個徵狀不明顯的癌症。 如果化驗子宮內膜細胞後,發現沒有子宮內膜增生等惡性病變,那麼可能是荷爾蒙失調而造成子宮內膜過厚。 有些女性黃體素分泌得不夠多,子宮內膜要剝落又不剝落,就會造成非經期的不正常出血,這種情況需要用荷爾蒙調經,子宮內膜才不會越來越厚。 其他跟雌激素有關的危險因子:沒有生育過的婦女、太晚停經、無排卵的月經週期、長期使用促進排卵藥物等,體內經常都會有太多的雌激素,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查體陰道黏膜萎縮變薄,充血,有出血點,伴炎性分泌物,對症治療後可好轉。
子宮內膜癌英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重點:
如果再加上細胞變性或細胞核變性其惡性比例可高達8%及29%。 最後,服用乳房癌的預防或輔助荷爾蒙治療病患,也會有2到8倍的危險性,發生子宮內膜癌。 圍絕經期功血以經期延長、經量增多或陰道不規則出血為特點,與子宮內膜癌症狀相同,因此對於此類患者,即使婦科檢查無陽性發現,亦應行分段診刮病理學檢查排除內膜癌變方可對症治療。 子宮內膜癌英文2025 對於存在陰道不規則出血的年輕女性,特別是合併不孕、月經稀發或多囊卵巢綜合症的患者亦應謹慎,如B超子宮內膜增厚或回聲不均,亦應行分段診刮排除子宮內膜癌或癌前病變。 經期突然不規則、異常出血,再加上長期體重過重,當心可能是子宮內膜癌的警訊!
子宮內膜癌英文: 子宮內膜癌的病因
宮腔鏡不僅可觀察宮腔,而且又能觀察頸管,尤其是顯微宮腔,而且又能觀察頸管,尤其是顯微宮腔鏡的應用,觀察能更加細緻。 而近年研製的接觸性宮腔鏡,不需膨宮使檢查更加簡便和安全。 宮腔鏡下既可觀察癌腫部位、大小、界限是局限性或彌散性,是外生型或內生型,及宮頸管有否受累等;對可疑病變行活檢,有助於發現較小的或早期病變。 宮腔鏡檢查診斷內膜癌的準確性為94%,子宮內膜上皮瘤為92%。 正常女性的月經周期是21天至35天,超過35天便屬於異常,而每隔三個月才來經一次則為俗稱的「四季經」,部分女士更可能相隔長達半年至九個月才來經一次。 子宮內膜癌英文 如持續出現經期紊亂現象,伴隨陰道分泌物增多且帶惡臭,除了與一般婦科疾病有關,亦有機會是初期至中期子宮內膜癌的徵兆。
子宮內膜癌英文: 復發
癌灶向周圍浸潤,子宮固定或在宮旁或盆腔內捫及不規則結節狀塊物。 子宮內膜癌的陰道細胞學檢查診率比宮頸 癌低,其原因:①柱狀上皮細胞不經常脫落;②脫落細胞通過頸管到達陰道時往往已溶解,變性,不易首席認;③有時頸管狹窄閉鎖,,脫落細胞難於達到陰道。 為了提高陽性診斷率,不少學者對採取標本的部位、方法進行了改進,加上診斷技術水平的提高,子宮吶膜癌的陽性診斷率也大大提高。 子宮內膜癌患者多為老年婦女,絕經期延遲,或月經不規則;常為不孕或產次不多,合併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若絕經後又有不規則陰道流血或排液臭則更宜引起注意。 對年輕患者有不規則陰道流血者,也要慎重弄清其原因,尤其經過治療而無效者也應做診刮。
子宮內膜癌英文: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得到子宮內膜癌一定要切除子宮?
C.低分化肉瘤:免疫組化波形蛋白陽性;若懷疑平滑肌肉瘤,免疫組化,結蛋白、肌動蛋白等陽性。 B.子宮內膜鱗狀細胞癌不是轉移性癌;即宮頸內沒有鱗狀細胞癌存在,或即使宮頸有鱗狀細胞癌,也必須與子宮內膜的鱗狀細胞癌沒有任何相連關系,與宮頸扁平上皮也無關連。 ③透明細胞腺癌:少見,約占子宮內膜癌的1.5%~5%。 癌細胞的排列結構,可呈實性片狀、管囊狀、乳頭狀,或這些結構的混合。 子宮內膜樣腺癌的組織學分級:依上述癌的分化程度分為3級,在各級子宮內膜樣腺癌中,以高分化型最常見,Ⅰ、Ⅱ、Ⅲ級癌的發生率分別為50%、35%和15%。 因此,不典型增生具有癌變傾向,屬於癌前病變。
子宮內膜癌英文: 子宮內膜癌預防重點?
對於早期患者,手術目的為手術-病理分期,準確判斷病變範圍及預後相關,切除病變的子宮和可能存在的轉移病灶,決定術後輔助治療的選擇。 子宮內膜癌英文 手術步驟一般包括腹腔沖洗液檢查、筋膜外全子宮切除、雙側卵巢和輸卵管切除、盆腔淋巴結清掃+/-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切除術。 對II期患者,術式應為改良子宮廣泛切除(子宮頸癌子宮切除術II類術式),應行盆腔淋巴結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掃術。 III期或IV期亦應儘量縮瘤,為術後放化療創造條件。 相當一部分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可僅通過規範的手術即得以治癒,但對經手術-病理分期具有復發高危因素的或者晚期患者,術後需要給予一定的輔助治療。 由於子宮內膜癌患者常年紀較大,且有較多合併症,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以及其他心腦血管疾病等,因此對於具體患者需要詳細評估其身體耐受情況,給予個體化治療。
子宮內膜癌英文: 治療
婦產科醫師解釋其實兩者出血的時間點不同,但都需要至婦產科給醫師進行完整檢查。 經上述檢查方式,若不幸確診子宮內膜癌,可透過4種方式治療:荷爾蒙、手術、放射線、化學藥物治療。 其中,手術多為治療優先選項,在術中會檢視腹腔內器官有無腫瘤侵犯,根據其結果決定之後的治療,如是否要接受化學、放射線或荷爾蒙等治療。 據最新衛生福利部癌症登記報告中顯示,「子宮體癌(corpus carcinoma)」已列入十大癌症之中,而其中超過9成的子宮體癌都屬於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經多變量因素分析表明子宮外轉移灶的部位與遠處或腹腔內復發有顯著相關性。 有癌瘤細胞侵入間隙者復發和死亡率為27%,無者為9%,復發的相對危險性增高2.4倍。 對819例臨床Ⅰ、Ⅱ期(病變局限於子宮者),采用相同治療方法,有淋巴及脈管間隙受累者5年生存率為61%,無受累者為86%(Zano,1996)。 若比較手術-病理分期為Ⅱ期患者,淋巴及脈管間隙受累,則不是獨立影響預後的因素。 子宮內膜癌英文 CLS常見於低分化及有深肌層受累者,無CLS與有CLS患者的復發率分別為2%及44%;腹腔及盆腔淋巴結轉移率分別為7%,3%與27%及9%。
从流行病学意义上,子宫内膜癌有两类 I类发生于围绝经期妇女伴发雌激素过多症;II类发生于子宫内膜萎缩患者。 随着癌症病情加重,癌症可能会渗入子宫肌层。 其他子类的子宫内膜癌很难发现,比如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和透明细胞癌。 最近研究显示,血清p53抗体的检测可以用于识别高风险的子宫内膜癌,此外c2erbB22、CD44v6、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 免疫组化检测也可以用于诊断。 无症状的妇女在定期检查中无法发现子宫内膜癌,而这种疾病在早期是高治愈的。
子宮內膜癌英文: 常見問題2015-20182011-20142007-2010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新竹馬偕醫院婦產部主任黃閔照認為,子宮內膜癌與荷爾蒙有關,現代人肥胖比例提高,也增加了罹癌風險。 子宮內膜癌英文2025 因為體脂肪多寡會影響女性荷爾蒙分泌,也就是俗稱的「雌激素」。 若子宮內膜不斷受到雌激素刺激,會增加罹癌風險,尤其BMI值超過25的肥胖者會比一般人高出3倍風險,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家族史者也得小心。 子宮內膜癌與荷爾蒙有關,現代人肥胖比例提高,也增加了罹癌風險。
子宮內膜癌英文: 子宮體癌
婦科腫瘤學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探討針對婦科癌症患者的最新循證治療方法,從而了解當中哪些治療方法和程序,可以於港怡安全且有效地應用在婦科癌症患者身上。 癌症治療的發展一日千里,團隊除了必須追上最新的研究步伐外,亦同時要考慮為港怡的病人提供全面治療方案包括手術、放射治療、化療、標靶療法和其他證實為有效的治療。 當透過組織學檢查確診為子宮體癌後,病人通常會被轉介至婦科腫瘤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