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文化人梁文道一連數月,在《蘋果日報》週日專欄撰文評論香港「本土派」的論述,對本土論者提出不少質疑。 6月,他點名批評陶傑,指他多年來將民族性具體化成「DNA」,論述不夠嚴謹且過時,形容這種論調無法解決當下問題。 陶傑出身左派報業世家,後到英國升學,回港後曾任職《明報》,撰寫《黃金冒險號》專欄。 又在香港電台主持每週節目《講東講西》,亦曾在無綫電視與劉天賜主持電視節目《犀牛俱樂部》及於《都市日報》撰寫《光明頂》專欄。
有澳門報章專欄作家發文對此事作出評論:「母語是廣東話的人自然不難辨認,外國人反而更有可能看不明白。這兩三句話寫給誰看?讀過西班牙文或葡文的人看到『Avenida Del Alma』,大概會明白它本義是「心靈馬路」。 把心靈反斗創作成粗口爛舌,嘲笑一條馬路的名字,美其名曰『娛樂大眾』……一個人是斯文敗類,還是才德兼備,和是否學好外語沒有必然的聯繫。 ……(筆者)曾經學過一段時間西班牙文,看到『Avenida 陶傑2025 Del Alma』便想起它的眾數,有許多談基督教教義的西班牙文書籍都會提到它暗喻眼睛。 ……這些西文作家除了引用聖經中的暗喻『眼睛是心靈的窗口』,還將眼睛看成心靈的馬路。 他們常常說要保護心靈馬路,意思是不要看撒旦,不要看邪惡的事物。
陶傑: 陶傑:由彭定康日記解讀馬克龍問題
陶傑在2009年7月,因為以網民偽撰之假新聞「感冒男童對周秀娜瘋狂打飛機後暈倒」信以為真,並於電台節目中提及,因而獲得高登每月之星的2009年7月之星榮譽。 顯示香港電影繼功夫、警匪之後,在港版國安法籠罩之下,在「背靠中國」的亂局之際,又在電影創作的座標上找到另一個起點。 陶傑2025 16歲的孩子才開始對人生有認知,對父子情不會有感觸,所以父子關係比較冷酷一點。 父母與孩子有不同性格、不同經歷,天生就必然有很多錯位,產生衝突,這是天下間所有父母必經的痛苦,亦不能用錢彌補,父母需學懂將矛盾減到最少。
這些外國作家的講法,不難令人想起《論語》中的『非禮勿視』。 眼睛和靈魂有關,『唔(不)serious』也不需要用來滋養惡趣的……這條提督馬路,既是澳門半島的一條交通主幹道,也是連結起好幾個主要居民區的一條生活紐帶。 這幾天大家都走到馬路上清理路面雜物,努力恢復原本生活的面貌。 也許沒有靈魂的人對於嘲弄不嘲弄,或者道歉不道歉,都不會有什麼感覺。 」有另一名澳門作家在臉書轉發陶傑開玩笑的發言,並評論說:「做人不要太陶傑」[47]。 陶傑 2003年4月2日,陶傑在香港明報《黃金冒險號》專欄撰文《下台吧,董建華》,嚴厲抨擊當時的香港特首董建華,以及擔任特首6年以來的種種失誤。
陶傑: 中國小農DNA社會論
陶傑與兒子的半生程路已走了近半,他笑言三父子很少窩心片段,較動情的只是送機,以及去英國探望讀大學的兒子時,帶他周圍見識。 不過,21歲的大仔最近與他的關係,開始變得感性,走出了最無情的青春期。 細仔較受爸爸影響愛閱讀,在文理科皆有好表現,無論中國、日本、歐洲歷史等也有涉獵。
- 他認為養育孩子是一大學問,尤其孩子步入青春期,對父母特別冷酷,他正正經歷了孩子最無情的時間。
- 例如,他在同年4月3日的专栏提及“心高气傲的港女不再需要搬运石油汽罐和汽水的苦力”时,就声明“对这个劳动层绝无嘲讽之意”。
- 熟知西方民主政治者,就知道每一個民主政府,只要有多黨制,有選舉,有政府公務員,就有語多出源、政出多門的亂象。
- 他的專欄與該報其他一些隱含「性」的副刊內容,就被教育界及家長界齊斥該報內容色情,不適合學生閱讀。
- 稍後在6月7日,蕭裕均留言為自己「發表留言前沒有向有關學生會的其他同學引証」,承認「在是次事件的處理上確是有欠周詳考慮」,向「陶先生及十一個學生會表示歉意」。
- 现时只为光明顶担任主持及“CUP媒体”上撰写时评[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因為 80、90 年代西方電影全球化開始,沒有意識形態的束縛,那時是真正的開放,因此才有「末代皇帝」和「戰場上的快樂聖誕」的創作幅度。 因為社交媒體和網絡,在全人類之中,就是最大的分化劑和分水嶺。 中國大城市裡的躺平一族,與美國下一代 Online 打機的消費族群,其實並無分別:雖然雙方各自屬於不同的民主和獨裁社會,但是心態一樣。 雙方都對 1945 年戰後出生的嬰兒潮 —— 今日已經變成老人,其掌控的權力和建制不滿。 熟知西方民主政治者,就知道每一個民主政府,只要有多黨制,有選舉,有政府公務員,就有語多出源、政出多門的亂象。
陶傑: 電視廣告
第一句英文的大意指颱風席捲澳門,令澳門變得「Macao Fan」,此謂「馬交友」,但亦可取其諧音變成粗口「麻x煩」。 第二句為大馬路「創作」的街名,當中「Del Alma」、「Dailunwoga」都與廣東話粗口諧音相似。 陶傑 稍後在6月7日,蕭裕均留言為自己「發表留言前沒有向有關學生會的其他同學引証」,承認「在是次事件的處理上確是有欠周詳考慮」,向「陶先生及十一個學生會表示歉意」。
陶傑: 陶傑:百年之後看胡適
现时只为光明顶担任主持及“CUP媒体”上撰写时评[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94年9月15日陶傑在機場隧道遇嚴重交通意外,留醫深切治療部逾月。 陶傑 陶傑 陶傑曾形容夫妻關係是「一床兩制,高度自治」,又說「婚姻是刑期,要終身監禁;但有時要保釋一下,出去放風,但總會回來向監獄長報到」[10]。 於2004年8月10日,《東周刊》報道稱揭發陶傑風流韻事,記者目擊他涉攜同一名女伴離開九龍塘某時鐘酒店,更以「廁紙纏臉」的方法離開現場而受到網民注目[11][12]。 1991年,陶傑應武俠小說名作家查良鏞的邀請,回港任《明報》副刊副總編輯,兼寫專欄《泰晤士河畔》、《黃金冒險號》。 後來曾任《華僑日報》副總編輯,1993年任英文日報《東快訊》政治編輯。
陶傑: 事件
現時陶傑在《蘋果日報》撰寫專欄,並在商業電台雷霆881擔任晚間節目《光明頂》主持,曾於2007年10月和劉天賜在亞洲電視主持節目《班馬在線》。 陶杰其后称,“仆人国家”是指菲律宾人相信天主教,而耶稣鼓励人要当世人的仆人。 他又表示该文章是一种反讽形式的文章,只是以虚构处境剧(当时他无聘用菲佣)讽刺一个才大气粗的香港小男人[30] 当雇主时的傲慢态度[40]。
陶傑: 陶傑:再說全人類兩大共通的年齡政黨
陶傑自言是幸運的一群,過去20年香港待他不薄,自己讀文科出身也無後顧之憂,但新一代父母十分艱辛,樓價動不動兩萬多元一呎,大多要將自住的居所留給子女,所以子女想成功,最好有父幹。 一年365日,十年3650日,三十年也是10950日,還要乘3分2,因為每天有8小時睡眠。 最近父子倆去倫敦的國家肖像館(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陶傑一如以往邊行邊講歷史故事,指出誰是亨利八世,誰是伊利沙白一世,以前兒子聽不入耳,但他發覺兒子今次耐心聆聽。 孩子可能30歲後開始領會父母的道理,40歲才看透真理,但想告訴父母或許已太遲。 男孩於13歲至20歲是不講感情,他們以為自己有毛有翼,其荷爾蒙分泌令他們在青春期對父母叛逆,沒辦法……這是上帝創造出來。
陶傑: 風格
于发行《HK Magazine》的Asia City Publishing Group陶杰发表道歉启事[37][39],指“很多人读出非文章本意,该公司向读者保证绝对尊重菲律宾人”[30]。 1979年11月出版的《香港文學》雙月刊有名為曹捷小輯的專訪,內容提及他21歲還在英國時,筆名是楊非劫,主要寫詩及散文,也發表過素描畫,得過多個詩詞獎和散文獎。 內容還提及他是當年一份文藝刊物《新穗文刊》的成員,專訪簡介形容他「個性沉默寡言,溫文爾雅,性好藝術」[8]。 《爽報》自2011年9月19日起至12月初,淫審處評定該報23件刊登的物品,列為不雅評級,當中部分為陶傑專欄《眼兒媚》內容及其聲音朗讀版本。
陶傑: 陶傑
眼睛和灵魂有关,‘唔(不)serious’也不需要用来滋养恶趣的……这条提督马路,既是澳门半岛的一条交通主干道,也是连结起好几个主要居民区的一条生活纽带。 这几天大家都走到马路上清理路面杂物,努力恢复原本生活的面貌。 也许没有灵魂的人对于嘲弄不嘲弄,或者道歉不道歉,都不会有什么感觉。 ”有另一名澳门作家在脸书转发陶杰开玩笑的发言,并评论说:“做人不要太陶杰”[47]。 陶杰曾在不同香港媒体撰写《苹果日报》“黄金冒险号”、《壹周刊》“坐看云起时”、《am730》“陶杰醒你”、《头条日报》“踏莎行”、《明报周刊》“摩星岭上”、《爽报》“透心凉”等专栏,并在香港商业电台晚间主持《光明顶》节目。 此外,陶杰亦与TOM集团大股东周凯旋合作,担任和记黄埔(长江和记实业前身)旗下内容供应商“威震四方”的创作总监,为和记黄埔3G手机提供内容和担任“CUP媒体”副顾问。
陶傑: 就「評論菲律賓事件」部份學者意見
大仔則較鍾情戰爭電影,閱讀亦多與戰爭及槍械相關,陶傑曾建議大仔多接觸其他類別如宗教、歷史等,但沒興趣就是沒興趣,不能勉強。 2021年9月23日,陶杰傍晚在facebook宣布自己抵达英国牛津,表示自己要放长假,未来应该会回港,并提及“在阴霾和幽雨的日子,愿大家一起坚毅忍耐”。 [13] 2022年3月10日与鲍伟聪成立YouTube Chanel 风云谷。 [14] 放大假后,陶杰继续于“CUP媒体”的平台上发表时事文章[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陶傑 2009年,散文《爱的迷踪》首获香港教育局列作香港高中课程中国语文科中四级学习单元五“文学与人生——人生百味”读本课文之一。
陶傑: 陶傑:晶片戰役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前的熱身
由於他曾為不同政治文場的報章撰寫專欄,有人稱他為「文妓」。 陶傑曾在不同香港媒體撰寫《蘋果日報》「黃金冒險號」、《壹週刊》「坐看雲起時」、《am730》「陶傑醒你」、《頭條日報》「踏莎行」、《明報周刊》「摩星嶺上」、《爽報》「透心涼」等專欄,並在香港商業電台晚間主持《光明頂》節目。 此外,陶傑亦與TOM集團大股東周凱旋合作,擔任和記黃埔(長江和記實業前身)旗下內容供應商「威震四方」的創作總監,為和記黃埔3G手機提供內容和擔任「CUP媒體」副顧問。 現時只為光明頂擔任主持及「CUP媒體」上撰寫時評[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