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香港的《施政報告》提及,醫管局會重啟2017年被暫停的「醫院認證計劃」。 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11月29日表明計劃是採納大陸訂立的標準,而不再如同以往採用國際標準。 不過早在2022年,深圳市衛健醫院評審研究中心已經編制並發布《國際醫院評審認證標準(中國)》(2021版),並取得國際醫療質量協會外部評審會(ISQua EEA)的認證。 2017年,醫管局檢討「醫院認證計劃」的結果,認為以同樣方式繼續推行該計劃的「邊際效益已逐漸減少,並不符合整體成本效益。」因此,醫管局於2019年正式終止與澳洲醫療服務標準委員會的合作計劃。 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今年香港的《施政報告》提及,醫管局會重啟2019年被暫停的「醫院認證計劃」。
去年七月,醫管局於黃大仙、觀塘及屯門推出先導計劃,為患有高血壓或高血脂症、原本在公立醫院普通科門診的病人,提供每年最多十次(包括四次高血壓及六次偶發性疾病如傷風、感冒)到區內私家診所就診。 私家醫生除了每次可收到病人繳付的四十五元「公院門診」診金外,更會獲二百二十五元的政府資助。 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2025 計劃下醫管局會分批邀請正在公立醫院輪候接受大腸鏡檢查,及被列為穩定個案的病人參加。
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計劃簡介
香港特首李家超於今年10月發表《施政報告》,香港醫管局將重啟醫院認證計劃,唯將放棄國際標準,採用中國大陸的認證標準,與此同時也在醫療衞生服務體系方面全面與中國大陸接軌。 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分析認為,這將對香港醫療帶來負面影響,讓曾處於領先地位的香港被中國大陸進一步侵蝕,遠離國際標準。 李立業又呼籲私人執業醫生及中醫師在長假期應診,以及在服務高峰期期間,延長每日應診時間及支援醫管局的服務。 同時,醫管局會加強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為每名參與病人提供額外的資助門診服務名額,以及將流感口服抗病毒藥物納入協作計劃,協助紓緩公營醫療機構的服務需求,釋放私營醫療機構潛在服務量。 當時《施政報告》亦提出,會在明年推出「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擴大「長者醫療券」適用範圍,至大灣區內合適的醫療機構;並於合適的大灣區醫療機構(包括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為香港市民策略性採購醫療服務,紓緩本港公立醫院服務壓力,縮短市民輪候時間。
- 公私營協作計劃的效益良多:緩解公共醫療機構的壓力、善用資源和鼓勵專業知識交流,從而提高香港醫療服務的質素。
- 醫管局會繼續密切監察計劃的實施情況,並留意私家醫生、病人及其他有關方面的意見。
- 旅英香港學者、原香港民意研究所社會政策研究名譽總監鍾劍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對於香港大力引進大陸醫療人員、採用甚至豁免大陸藥物的審核感到擔憂。
-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表示歡迎,認為家庭醫生有能力處理穩定專科病人,但醫管局應多向病人釋除疑慮,並需確保私家醫生與公立醫生有良好溝通,以實現共同醫治病人。
- 不過,在與中國的醫療保健機構合作超過20年後,美國JCI仍決定於2023年關閉在中國的業務,JCI表示,主要是由於過去幾年「中國複雜的監管環境」所致。
彭又透露,以其了解,相關計劃明年會推展至精神科,至於有沒有推展至其他專科的時間表,他認為涉及一籃子考量,除了公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亦涉及私家醫生的反應。 他又認為計劃可減輕公院醫生負擔及促進公私營合作,估計在公院已覆診一年以上的骨科病人中,約1至2成患者適合轉介;對於1,000個名額是否足夠,他認為計劃屬起步階段,可用作先觀察其成效。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服務轉型)陳允健透露,今會先向新界西聯網內約100名內科病人發邀請信,至第4季會推展至所有聯網內的骨科及內科病人。 應邀病人可自行相關私家醫生,亦可更彈性安排就診時間,陳承諾如已轉介病人病情轉差,可隨時返回原本的專科門診跟進,不會視為新症輪候。 醫管局表示,今次調整幅度是根據政府統計處《消費物價指數月報》內刊出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醫療服務)去釐定,按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間的指數變動去計算調整金額。
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香港文匯網
符合資格獲得豁免的計劃病人,可在本計劃獲得與使用醫管局服務相同的費用減免安排,詳情請參閱刊登於計劃網頁之豁免安排通告。 陳培光醫生是社會醫學專科醫生,他參加了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先導計劃);該計劃乃衞生署推行的公私營協作計劃,旨在協助市民預防大腸癌。 盧寵茂指,在參與認證期間,各醫院就自我評估及獨立評審員的建議,在不同範疇和服務作出持續的質素改善,例如完善管理及成效檢討制度、標準化服務及工作流程、減省重覆工作等。 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到去年疫情期間,多間公立醫院被發現處方中國大陸藥物,例如撲熱息痛給病人,但其並不是在衛生署「香港註冊藥劑製品」名單中。
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張偉麟醫生指,自計劃於2014年中開始實施後,醫管局已先後於2015年及2016年調整參加計劃的私家醫生的服務費。 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隨着計劃至今已順利實施第三年,醫管局最近通過進一步上調參加計劃私家醫生的服務費。 本港公立醫院近年亦引入大陸藥物,包括靜脈注射用的抗生素、抗真菌藥、控制心跳過快的藥物,有曾任公立醫院護士的人士曾向本報反映,大陸藥的質素較不穩定,例如抗生素有雜質,在稀釋抗生素時,溶解的時間會有出入。 他認為,香港長久以來實行的「一國兩制」本身就確認了香港的獨立性,因此醫療系統按照原有的制度完全可以運作下去。
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香港棄國際醫院認證 採中國大陸標準
屯門區議員兼屯門醫院管治委員會會員李洪森亦指,醫生並不踴躍參與,他指即使醫生非純為賺錢,但在商言商,計劃加重醫生的行政工作,又需花時間翻查病人病歷,資助金額卻不足以彌補成本。 去年三月醫管局發信邀請三區共三百多名醫生參加,卻只有不足三成參加。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倩)長者是冬季流感高峰期中的一大高危群組。 香港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李立業表示,目前入住公立醫院的患者中超過六成為長者,而近期長者因慢性病、呼吸道感染或跌倒入院的個案亦有所增加,醫管局會加強老人科對社區及醫院的支援,包括增加對安老院舍的長者外展服務,並為有需要長者轉介由社會福利署提供的暫託服務。 每名病人每年可享有高達四次資助診症,包括特定的青光眼藥物、以及可接受由私家眼科醫生提供每年最多一次視野檢查及一次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服務。
在參與認證期間,各醫院在不同範疇和服務方面均做出持續的質素改善,例如完善管理及成效檢討制度、標準化服務及工作流程、減省重複工作等。 立法會公報稱,該標準已成功取得國際醫療保健品質協會的標準認證。 該計劃監察小組主席之一的李福基醫生亦指,除資助金額不足外,參與醫生亦反映由於醫管局以獨立系統處理電子病歷,醫生要重複填寫病歷,加重行政工作,診症時間比同類個案多十五分鐘;又有人指慢性病症一年覆診四次太少,難以跟進病情,認為病人應每年覆診六至八次。 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中大醫院)與大灣區醫療集團今天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攜手共建粵港協作價值醫療夥伴體系。 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中大醫院行政總裁馮康醫生與大灣區醫療集團聯席行政總裁李家聰博士出席簽署儀式。
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探射燈:公私營協作 病人唔like 私醫唔制
計劃於2019年開始推行,旨在為現時於醫管局眼科門診接受治理而病情穩定的青光眼患者提供選擇,醫管局會邀請合資格的病人自由選擇參加計劃,接受社區內的私營專科醫療服務。 他表示,病人健康紀錄的互通有助實現公私營醫護服務的無縫接軌,並促進公私營醫護界別的合作,對病人和醫護機構皆有益處。 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2025 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2025 因應市民對腸道疾病檢查需求日增,醫管局於2016年年底推出腸道協作計劃,資助合資格病人接受私家醫生提供的服務。 醫管局於2014年年中首次在觀塘、黃大仙和屯門三區推出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病人可選擇接受區內已參與該計劃的私營基層醫療服務。 公私營協作計劃借助私營界別的資源,向市民提供高效和綜合的醫護服務。
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醫生指做「義工」批醫局「做騷」
參加計劃的私家眼科醫生每年最高可獲合共為5,350元,以作為每名病人提供四次診症及兩項特定檢查的服務費,當中已包括由病人於就診後繳付給私家眼科醫生相等於醫管局專科門診費用。 計劃會邀請患有高血壓及/或糖尿病而病情穩定的醫管局普通科門診病人參加。 每名病人每年可享有最多十次資助門診服務,向參與計劃的私家醫生求診,而每次只須繳付醫管局普通科門診服務的收費。 人手方面,醫管局推行「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引入大陸的醫生和護士,首批共83名來自大陸的醫護年初抵港,當中70名護士將平均分配給7個醫院聯網工作10個半月,醫生則到九龍中、九龍西及新界西3聯網交流一年。
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公私營協作計劃
不過,在與中國的醫療保健機構合作超過20年後,美國JCI仍決定於2023年關閉在中國的業務,JCI表示,主要是由於過去幾年「中國複雜的監管環境」所致。 李立業表示,醫管局在汲取新冠疫情的經驗後,會加強對安老院舍長者的外展服務支援,並在合適情況下提供遙距醫療服務,同時會啟動緊急應變指揮中心,確保能夠有效調動醫管局的設施和資源。 為加快病床流轉,令病人可於合適的地方治療,醫管局會透過醫院指揮中心協調出院程序和流程,盡早安排病人出院或轉到復康醫院,並直接安排合適病人入住復康醫院,以紓緩急症室病床的壓力。 李立業透露,目前北大嶼山醫院感染控制中心為備用狀態,於有必要時會重新啟用,有信心醫管局推出的措施足以應付需求。
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公私營協作計劃私家醫生服務費加至3,155元 病人費用不受影響
醫管局會繼續密切監察計劃的實施情況,並留意私家醫生、病人及其他有關方面的意見。 醫管局今日(26日)公布進一步調高參加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門診協作)的私家醫生的服務費,由每名病人每年最高3,034元上調至3,155元,增幅約4%,生效期追溯至今年七月一日。 但參加計劃病人須繳付的費用,則繼續維持為50元,即不受影響。 盧寵茂周三(29日)指,香港公私營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參與由深圳市衛健醫院評審研究中心舉行的評審員培訓,培訓在1月及7月舉行,首批14名香港評審員有8名醫管局員工;7月的培訓中,香港有7名評審學員及18名觀摩員,當中醫管局員工佔3人及10人。 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2025 到2019年,大陸就有100間醫院通過美國JCI認證,其中公立醫院佔49間,亦包括2015年通過了ACHS認證的港大深圳醫院。 根據立法會的公報,截至2017年,醫管局轄下共有20家醫院成功獲得認證資格。
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採中國大陸標準 香港棄國際醫院評審認證
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於2014年中推出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門診協作﹞,在觀塘區、黃大仙區和屯門區率先試行,社區、病人和私家醫生的反應熱烈。 到2020年12月,於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的「指導下」,香港醫管局成立「深圳市衛健醫院評審評價研究中心」,訂立融合國際與中國大陸標準的《國際醫院評審認證標準(中國)》(2021版)。 盧寵茂今年11月29日稱,醫管局於2009年開始與國際認證機構——澳洲醫療服務標準委員會(Australian Council on Healthcare Standards,ACHS)合作推行「醫院認證計劃」。
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公私營協作計劃
先導計劃下參加人士先要約見參與的基層醫療醫生,加入計劃並安 排接受篩查。 如有需要,基層醫療醫生會把個案轉介予指定的大腸 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鏡專科醫生。 現時衞生署推行多個公私營協作計劃,歡迎在社區提供醫療服務的醫護提供者參與。 下表列出各項公私營協作計劃及相關的計劃,以及每個計劃的網頁連結。
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香港棄國際醫院認證 採中國大陸標準
至2017年,醫管局以繼續推行該計劃的邊際效益已逐漸減少及不符合整體成本效益為由,於2019年正式終止與澳洲醫療服務標準委員會的合作計劃。 病人因為要等待下一次往公立醫院覆診時才可得知檢查結果,於是諮詢陳醫生。 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2025 因陳醫生已參加醫健通,他能夠在系統中查閱該名病人的檢查報告,並給予建議。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表示歡迎,認為家庭醫生有能力處理穩定專科病人,但醫管局應多向病人釋除疑慮,並需確保私家醫生與公立醫生有良好溝通,以實現共同醫治病人。 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但在2023年,JCI與大陸醫療保健機構合作超過20年後,關閉在中國的業務,當時JCI表明,主要是由於過去幾年「中國複雜的監管環境」導致。
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醫生指做「義工」批醫局「做騷」
惟計劃出爐一年,反應未如理想,病人認為手續繁複,診所位置不便利,又擔心計劃完結後變成「孤兒症」,直言「零興趣」;私家醫生亦指行政工作增加,資助金額卻不足以彌補成本,變相做「義工」。 區議員指三區參與醫生人數不足三成,登記病人亦不足一成,對紓緩公院輪候時間壓力杯水車薪。 當局今年5月還推出「支援粵港澳大灣區醫院管理局病人先導計劃」,合資格的香港市民可前往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接受資助診斷服務。 港府計劃擴展跨境醫療服務計劃,研究進一步「深化電子病歷跨境傳送機制」,務求達到「數據可以南北相向互通」。 此次大灣區醫療集團與中大醫院的戰略合作將從與港澳居民健康服務中心所在醫院的科研及臨床交流開始,以跨境雙向轉介服務模式,增加大灣區居民的就醫選擇,並提升居民從門診到住院、日常保健到疾病治療的就醫體驗。 同時,通過夥伴體系的支持,雙方將與兩地健康險公司携手打造以患者健康為本的創新保險產品,以最具經濟效應的醫療服務付費模式,讓居民獲得最具價值的健康保障。
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 計劃簡介
11月1日起,藥物在第一審批機構註冊,符合本地臨床數據要求及專家認可即可在香港使用,邁向「第一層審批」只需一個機構的註冊審批。 公私營協作計劃醫生名單2025 去年疫情期間,多家公立醫院被發現處方藥物來自中國大陸,例如使用「撲熱息痛」給病人,但其並不在衛生署「香港註冊藥劑製品」名單中。 香港公立醫院近年正在引入來自中國大陸的藥物,包括靜脈注射用的抗生素、抗真菌藥、控制心跳過快的藥物。
病人可從參與的私家專科醫生名單內,選擇一名醫生接受大腸鏡檢查及跟進治療。 醫管局會為每名病人提供一次過定額資助,而病人只需支付基本自付金額。 所以參加公私營協作計劃的病人和醫護機構,需同時參加醫健通,使相關醫護機構在病人同意下,能透過系統互通他們的醫療紀錄。 今年3月30日起,北京、香港、廣州、深圳、珠海5個城市的13家醫院,參加《國際醫院評審認證標準(中國)》(2021版)的評審認證,參與的香港醫院包括威爾斯親王醫院、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港怡醫院、香港中文大學醫院。
根據「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引入大陸的醫生和護士,首批共83名來自大陸的醫護年初已經抵港,當中70名護士將平均分配給7個醫院聯網工作10個半月,醫生則到九龍中、九龍西及新界西3聯網交流一年。 醫管局就計劃向三區發信邀請約四萬五千至五萬名病人,但截至今年四月底,約四千七百名表示會參加,其中三千九百多名病人已開始接受該服務,佔獲邀病人約一成;同期參加計劃的醫生有八十六名。 發言人指局方日後擬擴展計劃時,會審慎考慮個別區議會的要求及其他因素。
去年9月,深圳市衞健醫院評審評價研究中心完成了「中國版評審認證標準」,今年3月30日起,北京、香港、廣州、深圳、珠海5個城市的13家醫院參加了這一中國版的評審認證,其中參與的香港醫院包括威爾斯親王醫院、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港怡醫院、香港中文大學醫院。 「一來少醫生揀,二來去聖母醫院仲方便啦,我點解要參加?」居於慈雲山的八十三歲趙伯前年患上高血壓,一直在公立醫院求診,去年接獲醫管局「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的邀請信,但他坦言對計劃一知半解,又擔心轉到私家診所覆診,醫生會收取「私家價」藥費,所以沒有參與計劃。 陳念德醫生是香港醫學會的會董,多年來參與多項由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推出的公私營協作計劃,包括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門診協作)計劃。 假如沒有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醫健通)這平台,公私營協作計劃或難以實行。 截至2015年3月底,有超過80位私家醫生參加了門診協作計劃。 《醫健通訊》訪問了當中的區家駒醫生和李信昌醫生,與他們分享參與門診協作計劃的經驗,及對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