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鸠菊(学名:Vernonia esculenta)为菊科班鸠菊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 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2,700米的地区,多生于草坡灌丛、山坡阳处、山谷疏林和林缘,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菊科圖鑑 菊科圖鑑 都丽菊(学名:Ethulia conyzoides)为菊科都丽菊属的植物。 分布于云南南部(勐海、西双版纳)和台湾。
- 小花有舌狀花和管狀花二種,舌狀花的花瓣長條形,通常生長在頭狀花序的外圍,管狀花的花瓣合生成管狀,通常生長在頭狀花序的中央。
- 包括了菊花、蒲公英、大薊、小薊、茵陳、艾葉、青蒿、紫苑、鵝不食草、向日葵等植物。
- 该属约30余种,大部分分布于美洲,少数种分布于热带非洲、亚洲及大洋洲。
- 都丽菊属(学名:Ethulia)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分枝草本植物。
- 生长于海拔540米至1,600米的地区,见于林缘、山谷灌丛和疏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 斑鸠菊属(学名:Vernonia)也称铁鸠菊属,为菊科的一个植物种属,包含超过1000种草本植物及灌木,分布于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温带地区。
- 药用:地胆草主要以根部入药,味苦、性寒,具有清热、凉血、解毒、利湿的功效,用于治疗感冒、扁桃体炎、眼结膜炎、黄疽、肾炎水肿、湿疹、胃病、肝炎、肾炎和支气管炎等。
- 但菊花性涼,因此脾胃虛寒的人群不應大量飲用。
已知最古老的菊科植物化石来自晚白垩纪的南极洲(坎帕期至马斯垂克期),属于花粉的化石,年代大约是76-66百万年前。 据估计,菊科植物的冠群至少已经演化了85.9百万年,主干群历史为88-89百万年。 菊科植物最主要的特徵是花序為頭狀花序,頭狀花序是由許多花簇生在似頭狀的總花萼上所組成的,而這些花常被稱為「小花」。 小花有舌狀花和管狀花二種,舌狀花的花瓣長條形,通常生長在頭狀花序的外圍,管狀花的花瓣合生成管狀,通常生長在頭狀花序的中央。 菊科圖鑑 菊科圖鑑 叶互生,无柄,或具短柄,全缘或具锯齿,或少有羽状浅裂,具羽状脉。 叶互生,具柄,边缘波状或具锯齿,羽状脉。
菊科圖鑑: 演化历程
然而,常見的黃花新月(Othonna capensis)就沒有塊狀莖,夏季也不會掉葉子。 值得注意的是,菊亞科、舌状花亚科嚴謹定義、管状花亚科和帚菊木亚科這四个亚科包含有整个科99%的物种多样性(大约分别是70%,14%,11%和3%)。 因为这个科表现形态的复杂性,分类学家对于通用界限达成一致意见常常是困难的。 其结果是,几个这样的属需要多个修订版[9]。
- 菊亚科(Asteroideae)是菊科下最大的一个亚科,该科70%的种都位于该亚科下,分布遍及全球,且多为灌木。
- 在中國古典文學中及文化中,菊花有著重要的地位,其與梅、蘭、竹合稱四君子。
- 切花栽培者以向專門之育苗業者購買較為方便。
- 市面上的中藥以中藥飲片為主,一般在藥房或藥店出售,市民經常接觸得到。
切花栽培者以向專門之育苗業者購買較為方便。 以上是有肉 SUCCULAND 針對菊科比較常見多肉的介紹,我們亦有整理其他 40 種多肉科屬的文章(點此看更多),歡迎繼續閱讀,和我們一起愛多肉、知多肉、享受多肉常伴生活的幸福。
菊科圖鑑: 菊科多肉植物
生长于海拔540米至1,600米的地区,见于林缘、山谷灌丛和疏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斑鸠菊属(学名:Vernonia)也称铁鸠菊属,为菊科的一个植物种属,包含超过1000种草本植物及灌木,分布于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温带地区。 我国有27种,主要分布于西南、华南及东南沿海各省区。 菊科圖鑑 菊科圖鑑 部分品种可食用,亦可入药,而且具经济价值。
在中国菊科植物中,大约有 300种可为药用。 原产热带美洲的甜叶菊,含极高糖分,为食品工业原料,引种栽培。 洋姜块茎可加工成酱菜,茼蒿是中国各地的蔬菜。
菊科圖鑑: 特征
该科植物均为常绿灌木,由昆虫和蜂鸟(尤其是山蜂鸟属生物)传粉。 其多生长于干旱地区,是当地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菊科(学名:Asteraceae)是真双子叶植物菊目的一个科。 菊科圖鑑 菊科圖鑑2025 菊科是真双子叶植物中最大的一个科,现在已有至少13个亚科、1689属和32,913种。 菊科(学名:Asteraceae)是真双子叶植物菊目的一个科[3][4]。 菊科是真双子叶植物中最大的一个科,现在已有至少13个亚科、1689属和32,913种[5]。
菊科圖鑑: 菊科植物種子彩色圖鑑
值得注意的是,菊亚科、舌状花亚科(严谨定义)、管状花亚科和帚菊木亚科这四个亚科包含有整个科99%的物种多样性(大约分别是70%,14%,11%和3%)。 其结果是,几个这样的属需要多个修订版。 市面上的中藥以中藥飲片為主,一般在藥房或藥店出售,市民經常接觸得到。 故此,本資料庫內的圖片亦大多為中藥飲片,部分為原藥材。 中藥材經加工或切制後便成為中藥飲片,往往依照中藥材的不同性質,切成條、片、塊、絲、段等不同形狀,然後直接應用於湯劑煎服。
菊科圖鑑: 菊科保护现状
菊科的一个主要特征是菊糖完全代替了淀粉作为多聚糖贮存。 菊科所含有的倍半萜内酯类具有强心、抗癌、驱虫、镇痛等作用。 地胆草属某些种含苦地胆苦素和异苦地胆苦素。 由泽兰属的某些种提出的泽兰苦内酯、泽兰氯内酯等8种倍半萜内酯是抑制肿瘤生长的活性成分。 药用植物有泽兰、火绒草、天名精、野菊、菊花、青蒿、款冬、千里光、白术、苍术、牛蒡、雪莲花、红花、旋复花、蒲公英等。
菊科圖鑑: 品種
中藥材通常是指經初步乾燥的中藥原料,未進行切片或加工炮製。 本中藥資料庫儲存約四百種香港常用中藥的資料,包括:圖片、中藥的來源、性能、功用主治及安全性等等,提供中藥資訊平台,使理大教職員和學生能快捷地搜尋所需資料,促進中藥學教與學。 資料庫亦方便醫護人員和公眾搜尋資料及比較不同中藥的性能。 值得注意的是,菊亚科、舌状花亚科严谨定义、管状花亚科和帚菊木亚科这四个亚科包含有整个科99%的物种多样性(大约分别是70%,14%,11%和3%)。 「黃山貢菊」是從菊花群體中選育出的優良品種,原產於歙縣金竹嶺一帶,既有觀賞價值,又有藥用功能。
菊科圖鑑: 演化歷程
次要的害蟲有切根蟲、擬尺蠖、斑潛蠅、粉蝨、毒蛾、粉介殼蟲、細蹣等,種類可說相當多。 供內銷的菊花(切花或盆花),只要不影響花的品質,可容許少量害蟲的發生。 種植菊花的土壤,除需排水及通氣良好外,亦需含豐富之有機物,必要時應以蒸汽或化學藥劑消毒。 菊科圖鑑 然臺灣蒸汽消毒設備昂貴,若以土燻蒸劑「必速滅」或「衛本」消毒,可防止土壤中之病蟲害及雜草生長。
菊科圖鑑: 菊花
scaber),又名灯竖朽、苦地胆(本草纲目拾遗)、地胆头、磨地胆(广州)、鹿耳草(海南),是菊科地胆草属的植物。 生长于海拔300米至1,500米的地区,见于路旁、开旷山坡或山谷林缘。 菊科圖鑑 广泛分布于美洲、亚洲、非洲各热带地区;在中国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及云南等省区。 凋缨菊(学名:Camchaya loloana)为菊科凋缨菊属的植物。 分布于云南南部(河口、思茅、景东、西双版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