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瘤看起來就是一顆像豆子一般的突起物,大小從幾毫米到十幾公分以上都有;中央會有一顆被稱為「肚臍眼」的小黑點,普遍被認為是粉瘤的開口;用力擠壓的話會跑出或白或黃、黏稠的臭膿。 除非受到細菌感染,不然通常不會伴隨著痛感。 粉瘤生成的原因在於,皮膚最外層的表皮細胞因故跑到了較裡層的真皮內生長,形成一個附著表皮細胞的囊袋。 而隨著時間推進,表皮細胞應該代謝的老舊物質在此愈積愈多,最後膨脹而成一顆腫瘤。 當皮脂腺出口管道受到阻塞,皮脂分泌物積聚便會形成囊腫,由於擠壓時會滲出粉狀分泌物,故這些囊腫又稱「粉瘤」。 一直長粉瘤 以前的研究指出,用雷射處理的話復發率是三成,可是我認為只要有好好處理就不會復發,想要根治粉瘤最終就是一定要配合治療。
- 如果都沒有明顯的外傷病史,就可能與飲食、生活作息或吸菸習慣有關。
- 如果想根治粉瘤,還是需要儘量在粉瘤沒有發炎、感染的狀況下,請醫師安排時間進行粉瘤手術把囊袋徹底清除。
- 其實,只要每天確實做好肌膚清潔,以每1~2週一次的頻率適度去角質即可。
- 如果從外觀來看,粉瘤通常比較大顆一點,而且因為比較難自己消退,所以如果它已經在你身上存在很久了,比起痘痘可能比較有機會是粉瘤喔。
- 通常進行手術會伴隨局部麻醉,療程約十到三十分鐘就能完成。
雖然粉瘤的囊袋內充滿老廢角質,但由於主因不是細菌,因此衛生習慣不好、壓力、愛吸菸並不是引發粉瘤的原因。 一直長粉瘤 一直長粉瘤 因為無法確切得知長粉瘤的原因,因此尚未有有效的預防方式。 一直長粉瘤 粉瘤是皮膚底下長了一個堆積了老廢角質的囊袋,也因此會在皮膚表層突起。 但要特別注意的是,雖然粉瘤在皮膚表層只是一顆小小的突起點,但其實底下的囊袋十分寬闊,像網路上的擠粉瘤影片一樣,可以擠出分量駭人的膿。
一直長粉瘤: 粉瘤V.S.粉刺 有什麼不同?
而最大分別在於皮脂腺囊腫只會出現在皮脂腺(英文︰Sebaceous gland),而且較為罕見。 一直長粉瘤 長粉瘤跟體質有很大的關係,特別是抽煙抽得兇的人會比較容易長粉瘤。 原因在於抽菸的人,其身上的發炎物質比較多,所以會更容易讓皮膚產生纖維化的變化。 因為表皮樣囊腫很常見,因此當在臉上、脖子、軀幹發現一顆圓鼓鼓的隆起時,你可以先試著用大拇指和食指夾一下這顆隆起,如果它可以被你夾在大拇指與食指之間,代表是皮膚表層的結節,是表皮樣囊腫的機會就很大。 粉瘤是個很通俗的說法,比較學術一點我們會稱這個為「表皮樣囊腫(epidermoid cyst)」,也有人稱此為皮脂腺囊腫(但後面我們會解釋為何這個稱法並不恰當)。 治療發炎的粉瘤,或是正在感染的疔瘡,通常以口服抗生素、消炎藥、外用抗生素為主,同時做好傷口照護,不論是粉瘤或是疔瘡,都可以在一週內得到大幅度的緩解。
如果是沒有發炎感染的粉瘤,只要你不擔心外觀問題,或生活上的不便(例如長在屁股上會坐到),其實可以觀察就好。 如果發現紅腫熱痛,那就是發炎或感染了,請儘速就醫,評估使用口服或外用藥物治療,視狀況醫師會判斷要不要幫你切開引流。 一直長粉瘤 嚴重發炎感染時,並不適合當下立刻進行手術,如果擔心反覆發作,可以在發炎、感染控制良好後,由醫師安排時間進行粉瘤手術把整個囊袋清除後再縫合。
一直長粉瘤: 醫師 + 診別資訊
如果在意手術後會留下疤痕,亦可透過微創手術加以治療,術後的傷口也不會像傳統手術般那麼長。 左邊這顆粉瘤,可以看到有個位於中間的開口,開口處的皮脂與角質混合物被氧化了,呈現一顆黑頭。 一直長粉瘤2025 中間這顆粉瘤只有單純突起,可以看到裡面的內容物已經把皮膚撐得緊緊的,表皮則有一些微血管的增生。
不過也別太擔心,粉瘤的出現就是因為原本要從毛孔排出的代謝產物,像是廢棄的角質或皮脂被困在囊袋裡了,不像青春痘是細菌感染後引起的發炎症狀。 其實我們所稱的「粉瘤」,它的正式名稱叫做表皮囊腫。 外觀看起來就像是大顆的閉鎖性粉刺,或者是囊腫型青春痘。 沒有感染的時候顏色就膚色,感染發炎看起來會紅紅的。 粉瘤在醫學又稱「表皮囊腫」,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皮膚科疾病。
一直長粉瘤: 健康 熱門新聞
如果腫得過大,可以請醫師引流,但引流只是治標不治本,因為老廢角質仍然會在囊袋中堆積,只有經由手觸切除囊袋才能根治,否則復發機率很高。 通常進行手術會伴隨局部麻醉,療程約十到三十分鐘就能完成。 日本皮膚科協會指出,粉瘤是角質老廢物堆積形成;脂肪瘤則是脂肪過度增生,兩個成因南轅北轍。 一直長粉瘤2025 外觀上也不太一樣,通常粉瘤較小,脂肪瘤則有可能大到像拳頭。 最明顯差異在於,脂肪瘤不會有粉瘤中心被稱為「肚臍眼」的黑點點。 粉瘤的全名為「表皮囊腫」,屬於表皮增生的一種良性瘤,在生活中非常常見。
若是一顆長時間沒症狀的粉瘤,近期開始會出現疼痛或不舒服時,可能是傷口發炎的前兆,就需就診了。 至於痘痘問題嚴重的朋友,則可在醫師評估下,考慮服用類固醇,或採取俗稱「痘痘針」皮下注射方式,輔助調整膚質。 一直長粉瘤2025 而俗稱的青春痘、痘痘,其實在醫學上的正式名稱是「痤瘡」,其成因與皮脂、角質過度分泌,及髒污阻塞毛孔形成粉刺,引發細菌感染,造成毛囊發炎有關。
一直長粉瘤: 長出粉瘤,是做錯了甚麼嗎?
粉瘤與粉刺最大的差異在於粉瘤多了個囊袋,有些會在中央開口,當露出的皮脂和角質被氧化後,開口位置會變成像黑頭粉刺般的黑點。 粉刺一般會分為:黑頭粉刺、白頭粉刺,以及沒有冒頭的白色閉鎖性粉刺。 通常白色的閉鎖性粉刺會跟小型的表皮囊腫(粉瘤)有點相似,但基本上那是不一樣的東西。 而當醫師會依據病史與身體檢查作出臨床診斷,並與脂肪瘤、粟粒疹、痤瘡等其他皮膚的結節做出鑑別診斷,通常不需要影像學檢查或抽血檢查。
一直長粉瘤: 粉瘤是什麼?和體質有關?圖解「表皮樣囊腫」成因、手術、治療方法
蔡昌霖醫師表示,部分粉瘤內會有蓄膿的狀況,按壓粉瘤時會有一點軟軟的感覺,這類粉瘤即便自行將膿包擠出,日後仍很可能再復發,且也可能在擠壓的過程中增加細菌感染的風險。 一直長粉瘤 蔡醫師建議,應請皮膚科醫師以手術將化膿清除乾淨,並同時將粉瘤的囊袋割除,方能大幅降低患處日後復發的機會。 一直長粉瘤2025 因此,臨床上多會建議,民眾把握粉瘤尚未發炎、化膿的初期階段,尋求專業醫師協助積極治療,避免它越長越大。 一直長粉瘤2025 一般來說,若粉瘤直徑小於2公分以內,都還是皮膚科可處理的範圍;但若粉瘤直徑超過2公分,代表其囊袋位置可能相當深,建議尋求外科醫師協助切除較有保障。
一直長粉瘤: 健康網》對抗乳癌不害怕! 營養師:做這件事提高存活率
表皮囊腫一般好發在頭頸部、胸背部及會陰區域,比較不會長在手掌、腳掌。 一年四季皆可能生長,但夏天患者較多,可能是因為台灣夏季濕熱,較容易會有細菌滋生,導致發炎的狀況。 只要是有毛囊的地方,都可能見到粉瘤的蹤影,會隨著每個人生活習慣的差異而反覆發生,因為內部有囊袋的構造,所以容易復發。 一直長粉瘤2025 常見的部位包括:臉部、耳朵、背、胸部等部位,四肢則相對少見。 粉瘤(英文:antheroma),是表皮囊腫的別稱,形狀像一顆潛藏在皮膚底下的豆子,按壓時會感到明顯的異物感,通常不會有痛感,為一種常見的皮膚科疾病。 基本上粉瘤對人體是無害的,所以千萬不要因為慌張就去擠它,會導致發炎。
一直長粉瘤: 皮膚突然「腫一大包」是粉瘤發作? 醫教2方法徹底根除
既然粉瘤是良性腫瘤,就代表它癌化的機率非常低,民眾無需過度擔心。 除非患者發現粉瘤有異常變硬、潰爛、出現滲出液的問題,才要懷疑是否有癌化可能。 新光醫院皮膚科唐豪悅醫師表示,民眾普遍稱為痘痘或青春痘的痤瘡,一般正常情況下即便民眾不去擠也會自行消退。 不過如果發現痘痘不會自己消退,且越長越大,或者擠掉之後過沒多久又長出來,這種就很有可能是粉瘤,也就是皮脂腺囊腫。 粉瘤是一種良性腫瘤,從外觀看來和痘痘長的很像,一般民眾較難以分辨,不過還是能經由一些特徵做初步的判別。
一直長粉瘤: 夫妻吵架卻騙小孩「我們沒事」 心理師:影響小孩產生罪惡感
粉瘤通常會在同樣的地方反覆長出來,青春痘和粉刺則多在不同處發作。 同樣都是皮膚常見的粉瘤、脂肪瘤、痘痘與粉刺,其實致病成因和治療方式都不一樣。 一直長粉瘤2025 一直長粉瘤2025 粉瘤是皮膚病中常見的皮下腫塊疾病之一,只要是成年人都可能誘發。
一直長粉瘤: 血糖飆高高 醫師有妙招
經醫師診斷,確定是表皮囊腫,做完處置後,已改善許多。 一直長粉瘤 4.卸妝動作要確實:盡可能避免濃妝艷抹、改化淡妝。 化妝後也因落實卸妝動作、做好臉部清潔,清除多餘的油脂、髒污及殘妝,以維持毛孔潔淨,減少痘痘產生。
一直長粉瘤: 容易腹部肥胖工作第一名揭曉
特徵為膚色的皮下突起,鼓起的表皮中心常會看到一個小黑孔,有時稍加擠壓,會跑出一些帶酸臭味的粉狀物質,因此又有粉瘤之別稱。 一直長粉瘤 表皮樣囊腫可說是最常見的皮膚良性腫瘤,而且它常常長了很久,長的很慢,甚至是幾年了,好像沒有太大的變化,在臉、脖子、軀幹等處尤其常見,基本上全身各處都可能找到粉瘤的蹤跡。 會長粉瘤的族群常常是20多歲到30多歲之間的青年,很少在青春期之前就發現有粉瘤。 在男女比來說,男生長粉瘤的比率比女性高了一些。 假如進行粉瘤手術時,粉瘤已發炎含膿,由於放膿後的傷口不能以外科縫線縫合,患者需定期覆診及清洗傷口,以徹底沖走殘留在傷口的膿液或感染物,傷口才會慢慢癒合。 因此,傷口癒合時間會較長,一般需要兩至3星期,甚至長達1個月。
一直長粉瘤: 男下巴長出青春痘? 手術取出拳頭大的粉瘤
粉瘤的正式名稱是表皮囊腫,英文名字叫 Epidermal cyst,名字中有個「瘤」字,就表示他是屬於增生性的疾病,大多數增生性的疾病,要根治都需要手術切除。 這個原因就牽扯到粉瘤結構上和痘痘粉刺最大的差異了,那就是粉瘤比痘痘多了一個囊袋,就算你暫時擠掉它,只要這個囊袋還在,粉瘤就會重新堆積。 一直長粉瘤 而且也是因為有囊袋,所以也會像氣球一樣可以越吹越大顆。 粉瘤竟會「偽裝」成其他皮膚疾病,就連皮膚科醫師都難以分辨? 劉洋豪醫師說明,曾有一男性患者因後頸單側出現紅腫與劇烈刺痛感,起初被其他醫師診斷為「帶狀皰疹」,並開立抗病毒藥物,效果不僅不理想,甚至出現疑似蜂窩性組織炎的表現。
一直長粉瘤: 美的好朋友 - 醫師藥師營養師團隊負責,最專業的醫療保養知識網
至於外觀上,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有別於粉刺、痘痘;粉瘤在突起物中間常會有一個微微凹陷的黑點,且觸感較軟、有彈性,擠壓出來的分泌物常伴隨有較重的膿臭味。 而痘痘除了突起外,往往還會伴隨有紅、腫、熱、痛的感覺,因此,從上述可知,若民眾發覺臉上出現又硬又痛的小腫塊,其實是粉瘤的機率並不高,比較大的機會是痘痘或粉刺作祟惹禍。 俗稱「粉瘤」的「表皮囊腫」(epidermal cyst)是十分常見的皮膚問題,患者的表皮下會出現球狀硬塊,中間或有小洞。 初期的表皮囊腫一般不痛不癢,皮膚表面也不會有異常。 如無任何不適,一般可先行觀察而不必即時治療。 如果反覆發炎就會有演變成癌瘤的可能性,但這種機率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