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香港01》「好食玩飛」為大家搜羅抵住靚酒店推介,有深圳高人氣酒店推介、深圳南山酒店推介、福田酒店推介、深圳南澳酒店推介,坐擁無敵海景,特大落地玻璃窗,度假歎世界一流! 上水圍 上水圍 以及Trip.com/Booking.com/Agoda酒店優惠碼,讓你計劃旅程時慳得更多。 離開了圍村,走到外頭的道路,疾駛而過的大貨車,飛揚的塵土,馬上把我們拉回現代社會。 「比起這樣的街道,好像複製貼上出來的無趣高層建築,還是圍村的小巷子跟低矮房子舒服吧。」亞娜說。
- 如何前往:於上水港鐵站乘坐的士或自駕到麥景陶碉堡,山上有少量空位泊車,但留意古洞北正有多個地盤開發,地面情況較多變。
- 城巴及九巴已陸續營辦來往蓮塘口岸的巴士路線,分別是由蓮塘口岸來往上水(寶運路)的城巴B7線、來往大圍站的城巴B8線以及來往屯門站的九巴B9線。
- 宋朝末年(1120年至1280年期間),彭氏家族從潮州揭阳县遷居[1] 扺港,並在此定居。
- 上水與粉嶺、打鼓嶺和沙頭角同屬於1979年成立的北區行政區。
- 後仲傑公㩗應武返閩,應紀亦早夭無嗣,自是三房四斗因而形成。
石湖墟街市熟食中心在石湖墟市政大廈的二樓,整層都是熟食中心,是食貨們不能錯過的上水好去處。 上水圍2025 熟食中心座位非常多,隨便挑一張枱便可以點勻所有檔口的美食,伙計會千叮萬囑你要將不同小店的碗碟各自歸還,以免他們的碗碟流失。 雖然座位多,但早上10時至下午1時是他們最繁忙的時段,經常座無虛席。 人氣小店包括因豬扒麵聞名的明記美食及主打東莞傳統粥品的東莞佬粥店。 上水圍 長實早於1982年開展圍村的收購行動,1993年土地發展公司(市區重建局前身)宣佈將該村納入重建項目,2006年1月與村民達成保留古蹟的協議[2]。 衙前圍村建於元末明初(1352年),距今620餘年,是吳、陳、李三姓自中原南來定居的地方。
上水圍: 新界區專線小巴44線
南端有一間較大的建築物曾用作書室,黃氏子弟在此接受教育。 客家圍四周被約兩米高的牆壁圍繞,只開一門,門楣寫上「江夏世居」,對聯也嵌入「江夏」二字。 江夏在今天的湖北省,戰國晚期起便是黃氏繁衍的中心,黃氏共崇「江夏」為郡號,「江夏黃」的叫法由此而起。 是時我族子孫散居上水週邊,至七世祖南沙公,因精通堪輿之術,倡言必須聚族而居方可子孫昌盛。 及後南沙公與侄君濊(潤宇祖)商議共覓村址,旋於群山環抱之間覓得龍脈,選定龍口地形如鳯之處合建上水圍,即現今圍內村,並於明末六十年前完成。
1667年荷蘭人重新攻佔了這個地區,從此這裏成為整個殖民地的中心。 一直到1790年市內的建築物數量才超過了1000。 客家圍最令人矚目的建築物是三層高的更樓(又稱炮樓)。
上水圍: 上水圍
現時有12條巴士路線以此處為總站,有29條巴士路線途經此站, 另外亦有12條小巴路線。 上水轉車站有3間專營巴士公司提供服務,是北區最多的,是北區及北部都會區最大交通總匯, 全港唯一「五口通關」總站。 (鐵路:羅湖站、落馬洲站;跨境巴士:文錦渡、沙頭角、皇崗)。 【香港商报网讯】新界有多條客家人開闢的圍村,其中有一條命名為「客家圍」,讓人一看便知是客家人居住的村落。 上水圍2025 此圍在上水松柏塱,由黃建常、黃建文等兄弟於1900年代興建,至今仍是黃氏族人聚居的地方。 圍內建築物自落成以來沒有重建或改建,呈現早年面貌,深具歷史和建築價值。
不過小巴存放行李位置有限,攜帶大型行李箱的朋友需留意。 由九龍巴士營運的一條路線,提供上水、彩園邨、港鐵粉嶺站、聯和墟往來皇后山邨、孔嶺、沙頭角的通宵巴士服務。 上水圍 只在每天深宵於上水開出2班及每天深宵於沙頭角開2班。
上水圍: 上水一日遊終極指南丨上水打卡/郊遊好去處推介
曾大屋呈長方形,總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尺,採用了曾氏的東北五華老家的建築風格──堡壘式的格局,圍牆採用了花崗石、青磚和精選的木材,而四角均築有鑊耳型的三層高碉堡,碉堡上有槍孔和瞭望台。 曾大屋的建築充滿官家氣派,將防禦和抗敵的因素集於一身,與新界的其他圍村迥然不同。 按1995年5月的《香港圍村調查報告》(蕭國健、沈思、葉慶芳著),香港新界等地調查的131條村莊中,有「圍」名者共71,可考之有圍門者凡84,有圍牆者凡57,其圍牆四角建有更樓者凡21。 上水圍 近年秋祭參加的人數漸減,新一代青年的思想轉變,不願參加這些傳統儀式。 參加者的心態出現了轉變,除了是較以往減少了拜祭的熱情外,還有是因為以往比較窮,一餐盆菜對於村民而言是十分吸引,所以都會參加秋祭。
- 古蹟辦已將此圍的房屋、更樓、圍牆、圍門、祠堂和書室合併評為一級歷史建築,意謂具有特別重要價值,而可能的話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
- 此圍在上水松柏塱,由黃建常、黃建文等兄弟於1900年代興建,至今仍是黃氏族人聚居的地方。
- 今天更樓的作用已失,許多鄉村把它拆掉,或任由破落變成危樓,但客家圍的更樓依然保養良好,還可以給人上落。
-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主要以掃管埔路、馬適路以北至雙魚河及梧桐河以南的地區為範圍。
- 2023年2月6日開始,管制站開放予跨境旅客使用。
- 我家附近的上水鄉廖氏最近舉辦了一年一度的新丁點燈儀式,逢其盛會,就讓我們來回顧一下上水鄉的古代歷史。
由九龍巴士營運的一條路線,提供元朗區來往上水的巴士服務。 為配合新界環迴公路(坳頭至上水段,後稱新田公路及粉嶺公路)通車及天水圍新市鎮發展而開辦。 上水轉車站(英語:Sheung Shui Interchange)是位於香港新界北區上水的區域性大型巴士總站及轉車站。 位於龍琛路上水廣場地面及彩園邨對出,附設小巴總站。
上水圍: 新界區專線小巴44A1線
新店繼續保留舊有的醬料自助區,讓街坊自行調醬。 老闆是上水街坊,他每天凌晨5時就會到舖裏準備,7時正準時開舖。 鄉內的廖萬石堂,建於1751年,是香港保存最好及最具規模的圍頭宗祠之一,建造講究,陳列大量珍貴文物,1985年獲列為法定古蹟。 曾大屋是曾氏家族的住宅,由曾貫萬於1848年建造。 曾氏建宅的起源有二:一、曾氏在西灣河經營石礦場,並在筲箕灣開設三利石廠,後來致了富,便在沙田興建圍村供族人居住。 上水圍2025 二、曾貫萬是五品官,相傳有一班海盜把漁穫交予他保管,他在漁穫下面發現大量銀幣,而海盜又一去不回,遂用之興建建宅。
上水圍: 上水皇府山低層2房 以12200元獲年輕人承租
前身為早晨特別線278P,於1996年3月15日起投入服務,後於1998年11月1日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並改稱278X。 由九龍巴士營運的一條路線,是273A的晨早輔助路線,提供來往清河邨、嘉福邨、華明邨、雍盛苑、欣盛苑的巴士服務。 於2010年8月26日起投入服務,祇於星期一至五早上提供服務。 2014年8月2日,改為全日提供服務並延長至此。 由九龍巴士營運的一條路線,提供上水區及粉嶺南經青沙公路往來長沙灣、深水埗及旺角的巴士服務,於2013年8月19日投入服務;2018年12月30日提升為全日服務並延長至奧運站。
上水圍: 新界區專線小巴50K線
上水(粵拼:soeng6 seoi2;圍頭話:soeng3 seoi2;英文:Sheung Shui),香港地方之一,喺新界北部。 地方為雙魚河同梧桐河匯聚之地,出深圳河,有大塊沖積平原,故此地勢平坦,然而亦會夾雜山嶺。 自二十世紀七十年尾,香港政府夾佢同粉嶺,發展成粉嶺上水新市鎮。 上水圍2025 由九龍巴士營運的一條路線,是277E的特別班次,提供上水、清河邨及粉嶺南來往鑽石山、新蒲崗、九龍灣、牛頭角、觀塘等地的特快巴士服務。 於2013年8月24日開辦,於每日早上及下午部份時段提供服務,是觀塘區往返北區的三條常規巴士路線之一。 由九龍巴士營運的一條路線,提供上水及清河邨來往九龍灣、牛頭角、觀塘等地的特快巴士服務。
上水圍: 古蹟
餐廳、超市、銀行等常見的店家出現,人潮也湧現了。 北區的上水@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7,023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90,157人。 主要街道包括上水蕉徑村、馬會道(上水段)、上水唐公嶺、上水麒麟村、上水蓮塘尾、上水虎地坳村、上水紅橋新村。
上水圍: 巴士路線概覽
乘搭市區的士(「紅的」)或新界的士(「綠的」)均能前往香園圍口岸。 由於新界的士的收費較市區的士便宜,大家若由天水圍、屯門、大埔或馬鞍山等新界地區出發,可乘搭新界的士以減低旅費。 城巴及九巴已陸續營辦來往蓮塘口岸的巴士路線,分別是由蓮塘口岸來往上水(寶運路)的城巴B7線、來往大圍站的城巴B8線以及來往屯門站的九巴B9線。 上水圍2025 上水圍 上水是香港最北的的市鎮,搭上東鐵,只要一站就到深圳羅湖或是落馬洲了。 可能因為這個原因,所以這裡有不少從深圳過來的人,提著大包小包的購物袋從商場走出來。
上水圍: 新界區專線小巴57K線
上水鄉每隔六十年才舉行一次太平清醮,是香港所有舉行太平清醮的鄉村中間隔期最長的,故此對於村民和區內居民來說一生中能看見一次打醮祭典已屬難得,最近的一次在2006年3月舉行,吸引村內外逾二萬人到場觀看。 以ATMA命名嘅咖啡店,據悉有呼吸、靈魂意思,其實係一間上水村屋,步上樓梯即見小店,花園放置咗幾張茶座枱櫈,更種有唔少細小盆栽,有幾分歐陸風格,氣氛悠閒,田園風嘅環境一流,若氣溫唔高嘅情況下,必選室外座位。 門口右邊會見到一個寫有「清雲門」嘅牌匾,佛系味道甚濃。
上水圍: 新界區專線小巴59A線
在建圍初期,廖氏人口約有五百多人,到了1955年,已增加到三千六百多人,而在一九六零年代,再增加到四千四百一十人,其中二千零二十六人為男丁[4]。 廖氏第七世祖廖南沙依據風水學說,找到了所謂的龍脈,並在此鑿池(即護城河)築城,建成「圍內村」,也就是現在的上水鄉老圍。 隨著廖氏子孫繁衍,廖氏族人亦逐漸散居上水、丙崗、嶺下、隔田等各處。 由九龍巴士獨自經營的一條路線,提供上水及粉嶺往來灣仔及中區的繁忙時間特快巴士服務。
上水圍: 香港志
雖然我們沒有購物,但是今天的老村屋之旅挺豐富的呢。 港島的計程車是紅色的,而這裡的計程車是綠色的。 紅色計程車可行走香港大部分地區,除了大嶼山島上的東涌道及南部。 乾隆嘉慶期間,客家居民遷居新界日多,多在本地人毗鄰建立新村定居,由於語言、風俗不同而互生磨擦,加以土地分配利益,因而双方产生土客械斗,遂客家人就仿原居地山区圍龍屋型制,建造「圍屋」,聚族而居,用以械斗防衛。
遇襲受傷男子綽號「樂曦」(28歲),報稱無業,亦有上水勝和背景,跟隨「歐代」。 消息稱,「肥馮」及「樂曦」早前因「過底」問題而結怨,「肥馮」疑因此策劃斬人案。 上水圍 上水圍2025 【點新聞報道】東鐵綫落馬洲站的月台閘門已於上周完成安裝並啟用。
上水圍: 上水圍(流動圖書館十二)
「本地圍」是指本地人村落(即围头人),而「客家圍」是指客家人村落。 「上水圍」一名原指上水廖氏於明末清初建成的第一條具有圍牆與護河的圍村。 而根據嘉慶《新安縣志》,至嘉慶二十四年 (1819年),香港地區已有圓朗墟、石湖墟(由天岡墟遷移,在今上水)、大步墟、長洲墟四個墟市。 在縣志的記載中,可以窺見上水在古代就已經作為貿易中心而繁榮興盛。
上水圍: 新界區專線小巴51K線
牆基用石築砌而成,壁上有砲口,圍牆四角,均築砲樓,並加連環鐵閘。 上水圍 圍外原有一道1000多米的護河圍繞,是1662年至1721年間加建的,後來被填平,現時只有部分被保留了數米寬的河面。 吉慶圍只有一個出入口,門口外有一塊記載鄧氏歷史的銅牌。
上水圍: 巴拉馬利波
英國接管新界後推行新的土地政策,1923年要求有意建屋的業權人補地價。 為此一班鄉紳領袖成立「新界農工商業研究總會」,成員包括黃建常(又名黃熾南)和黃建文兄弟。 該會於1926年易名「新界鄉議局」,局方成員除了向港府提供意見,還處理普通民事案件,職權比現在大。
康熙三年三月(1664年3-4月)清廷執行再遷,下令民眾向內陸地區遷移30里,並在界外拆毀民居、築墩豎柵、重兵嚴守,不准居住、耕種、捕魚,凡越界者立斬。 廖氏舉族棄村内遷,「我鳳水亦與其中,以致流離失所,不勝其悲」。 在危機重重下,清順治三年九月(1646年10-11月),上水廖氏開始修築上水圍,歷一年竣工,並分為四斗,「比廬而列居」。 同年,惠州山賊陳耀寇掠新田、九龍、官富等地,而圍攻龍躍頭鄉(老圍)九日,亦未得逞。 陳耀所寇掠之地域廣汎,「村村剳營,處處是賊」,惟未見上水廖氏受害,或許是新建的圍牆之惠吧。 上水圍2025 如何前往:於上水港鐵站乘坐的士或自駕到麥景陶碉堡,山上有少量空位泊車,但留意古洞北正有多個地盤開發,地面情況較多變。
上水圍: 香港巴士大典
根據風水學說搵龍脈,揀咗龍口地形,好似隻鳳嘅地方,一齊合力鑿池,即係護城河,以及築城,起咗圍內村,即今日上水鄉老圍。 由於圍內村立於梧桐河對上,廖氏族人叫佢做上水鄉,漸漸上水變成咗附近一帶地方嘅名喇。 上水圍2025 上水(英語:Sheung Shui)位於香港新界北區西部,是香港最北面的新市鎮,也是粉嶺/上水新市鎮的一部分。
由於圍內村立於梧桐河之上,廖氏族人便稱其為「上水鄉」,漸漸「上水」便成了附近一帶地方的名稱。 上水與粉嶺、打鼓嶺和沙頭角同屬於1979年成立的北區行政區。 上水發展主要是在港鐵上水站一帶的市中心,由附近屋邨前往鐵路車站一般都在15分鐘步行時間內。 雖然現在上水已經發展成為新市鎮,但由於石湖墟鄰近鐵路車站及巴士總站,所以並沒有因為發展而衰落,人流反而更多。 尤其自由行政策後,經常有自由行旅客和水貨客往來上水及深圳購買日用品和走運水貨。
上水圍: 主要交通幹道
現時星期一至五上午繁忙時間於上水開出4班及星期一至五下午繁忙時間於上環開7班。 星期六上午繁忙時間於上水及星期六下午繁忙時間於上環則各開出2班。 由九龍巴士營運的一條路線,是276線的輔助線,提供元朗區來往上水的巴士服務。 由九龍巴士營運的一條路線,提供上水、聯和墟往來軍地、孔嶺及坪輋路一帶地區的巴士服務。 於1973年7月16日重組路線編號改稱79;再於1983年7月16日配合當時的九廣東鐵全面電氣化時更改名稱為79K。
上水圍: 歷史
但現今生活較富裕,一餐盆菜對於村民的吸引力下降,所以參加的意欲較以往為低。 由於廖氏年青一代遷居海外或市區的情況較以往普遍,而他們又較不願意參加秋祭[9]。 所以廖氏子弟就讀的人數減少,參加秋祭的人數自然減少。 盆菜分別在廖萬石堂及東慶堂等廚房以柴火煮熟,要以貨車運到鳳溪第一中學的草地運動場,然後在現場分餚,即所謂的「打盆」[8],筵開數百席。
自玉公生如圭(長房),如璋(二房)及如璧(三房)及如興 (遷往樟木頭, 後移居烏溪沙) 四子。 長房如圭祖生應文應武,二房如璋祖生應龍應鳯,三房如璧生應綱應紀。 後仲傑公㩗應武返閩,應紀亦早夭無嗣,自是三房四斗因而形成。
上水圍: 雙魚河邊長錦繡 梧桐倚伴鳳南家
根據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出版的圖書一《香港文物》,上水區內的上水華山曾出土新石器時代及兩漢時期的文物。 而根據《北區風物志》(1994年)記載,上水及粉嶺一帶古稱「雙魚市」,因上水北面有一條「雙魚河」。 自廖族於元末由福建遷來廣東南部之後,子孫漸漸散居於今新界橫眉山、嶺下、小坑、雙魚、福田、上水一帶,並建成村落。 傳至對風水有認識的七世祖廖南沙,倡言必須聚族而居,後代子孫方可昌盛。 乃根據風水學說追尋「龍脈」,選定龍口地形像鳳之處,合力鑿池(即護城河)築城,建成「圍內村」(今上水鄉老圍);號召廖氏三房子孫盡徙圍內居住。
上水圍: 上水圍3樓連天台,罕有可養小狗
由九龍巴士營運的一條路線,提供上水及石湖墟往來文錦渡的巴士服務路線。 1982年12月24日由73線分拆出來,編號為73A;再於1983年7月16日配合當時的九廣鐵路全面電氣化更改名稱為73K。 粉嶺圍位於粉嶺,由彭氏家族興建,至今已逾700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