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南線連接九廣東鐵(現東鐵綫)的尖東站和九廣西鐵的南昌站,把東、西兩鐵的南面兩端連接起來。 這條新鐵路全長3.8公里,耗資83億港元,中途設九龍西站(現柯士甸站),乘客可透過新線互相轉乘東、西兩鐵。 香港特區政府於2005年6月24日將已審批的九龍南線方案刊登憲報[5],8月開始批出合約[4],而土木工程則於2006年開始。 九龍南綫連接九廣東鐵(現東鐵綫)的尖東站和九廣西鐵的南昌站,把東、西兩鐵的南面兩端連接起來。 這條新鐵路全長3.8公里,耗資83億港元,中途設九龍西站(現柯士甸站),乘客可透過新綫互相轉乘東、西兩鐵。
中九龍幹線(英文:Central Kowloon Route)是香港6號幹線的一部份,貫通九龍西油麻地、何文田、土瓜灣、啟德至九龍東的九龍灣,全線均為三線雙程分隔公路,全長4.7公里,包括長3.9公里的隧道。 中九龍綫2025 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於2016年1月15日授權進行工程,預計需時七年多完成,最快2025年竣工。 2002年時工程預計造價為約100億元,政府於2016年《財政預算案》中公佈項目造價升至437億元。
中九龍綫: 工程動工日期:
1937年,九龍群山以南成為「新九龍」,但一般香港市民在生活中都不會刻意區分,統一稱為九龍;1968年5月起,兩者並與香港島一起重新分為十區。 歷年來的填海工程,使九龍的面積不斷擴展,但仍是香港城市規劃之三大主要部份中最小的,截至2010年,九龍的面積約47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港約有30%人口居於九龍。. 港鐵於2008年3月至4月期間在尖東站至紅磡站改裝西鐵綫訊號來試行列車,2008年11月開始在南昌站至紅磡站試行列車,2009年4月下旬開始安排列車在休車時間行駛西鐵綫全綫,測試鐵路安全和穩定性。
此站與先前已消失的匯翔道總站均是臨時性質,待廣深港高速鐵路落成後,此站將遷往西九龍站巴士總站或現有九龍站公共運輸交匯處。 至於巴士總站原有的地皮,政府計劃在廣深港高速鐵路通車後,以短期租約方式把該用地轉作臨時停車場,預料可提供約700個私家車泊車位,替代受中九龍幹線工程影響而須拆卸的油麻地多層停車場。. 九龍南綫於2005年10月開始動工興建,包括挖掘鐵路隧道及在廣東道政府合署西面、佐敦道碼頭原址興建九龍西站(現柯士甸站)。 土木工程分為三大主要合約,分別是:新車站及由佐敦道至尖東站之隧道段(即九龍南綫南段);由佐敦道至油麻地通風大樓之隧道段;及由油麻地通風大樓至南昌站之隧道段(即九龍南綫北段)。 在九龍南綫本來的計劃中,於九龍西站與尖東站之間原設多一站,興建方式和尖沙咀支綫一樣,把廣東道路面掘開然後回填。
中九龍綫: 香港未來的鐵路
透過西九龍站,乘客可以接駁至港鐵東涌綫、機場快綫九龍站和西鐵綫柯士甸站,來往各個香港區域及香港國際機場。 在2018年5月,港鐵向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提交有關2018年港鐵票價調整的文件,文件中的港鐵路綫圖把西九龍站命名為香港西九龍(Hong Kong West 中九龍綫2025 Kowloon)。. 九龍南綫(英語:Kowloon Southern Link)前稱九龍南環線,是香港港鐵西鐵綫的延伸路綫,從南昌站開始,向南延伸,經過西九龍,連接現有的尖東站,全長3.8公里,共3個車站,現在為屯馬綫的一部分。 工程於2005年開始,於2009年8月16日通車[1][2],紅磡站成為當時東鐵綫和西鐵綫的終點站,尖東站從東鐵綫改為隸屬西鐵綫。
- 除了進行鐵路工程,現有的尖沙咀中間道人行地下道會向西延伸至九龍公園徑,並接駁現有的兩條政府人行地下道。
- 九龍南線連接九廣東鐵(現東鐵綫)的尖東站和九廣西鐵的南昌站,把東、西兩鐵的南面兩端連接起來。
- 九倉事後曾倡議出租海港城地下停車場建站,但九鐵以面積過小和技術困難為由拒絕。
- 港鐵於2008年3月至4月期間在尖東站至紅磡站改裝西鐵線號誌來試行列車,2008年11月開始在南昌站至紅磡站試行列車,2009年4月下旬開始安排列車在休車時間行駛西鐵線全線,測試鐵路安全和穩定性。
- 東九龍綫(英語:East Kowloon Line)是香港政府於《鐵路發展策略2014》倡議興建的其中一個新鐵路項目,為一條行走於東九龍觀塘區半山的高架捷運綫。
- 不過掘地建站的做法引來廣東道一帶商戶的強烈反對,亦恐怕會加劇尖沙咀區內交通擠塞,故港府與九鐵在2003年決定改用地底鑽挖隧道,並擱置興建廣東道站,以待九倉重建海港城時才一併施工[8][9]。
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 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中九龍綫2025 中九龍綫 中九龍幹線與3號幹線西九龍公路交匯,從西九龍填海區開始,經過甘肅街、加士居道地底穿越港鐵荃灣綫及觀塘綫隧道下方、油麻地、何文田、土瓜灣再穿越港鐵屯馬綫隧道下方至九龍灣,最後到達啟德發展區的都會公園附近,連接東南九龍T2主幹路往觀塘及將軍澳。 該幹線可以減輕培正道、佛光街、漆咸道、太子道、龍翔道、呈祥道、界限街、亞皆老街、加士居道、東九龍走廊、啟德隧道、 櫻桃街、渡船街、西九龍走廊等各幹道擠塞情況。
中九龍綫: 建議中的車站及接駁路綫
路政署預計中九龍幹線通車後,道路使用者在繁忙時間取道中九龍幹線,行程約為5分鐘,比較現時節省25至30分鐘[6]。 在九龍南線本來的計劃中,於九龍西站與尖東站之間原設多一站,興建方式和尖沙咀支線一樣,把廣東道路面掘開然後回填。 根據2002年環境運輸及工務局提交給立法會的文件,興建廣東道站須需要封閉其中一條行車線,造價亦要由80億增加至92億。 中九龍綫2025 如若採用鑽挖隧道方案,則要收回並清拆附近的大廈,日後車站月台和大堂的距離亦較遠[6][7]。 不過掘地建站的做法引來廣東道一帶商戶的強烈反對,亦恐怕會加劇尖沙咀區內交通擠塞,故港府與九鐵在2003年決定改用地底鑽挖隧道,並擱置興建廣東道站,以待九倉重建海港城時才一併施工[8][9]。 當時九鐵擬拆卸重建環球金融中心南北兩廈建站,通車後交還拆卸重建好的上蓋物業,但九倉反要求九鐵賠償三、四十億租金損失,促使時任九鐵主席田北辰決心棄建廣東道站[10]。
加士居道(Gascoigne Road),是香港的一條主要道路,位於九龍京士柏及油麻地以南。 以港督卜力爵士任內英軍司令加士居爵士(Major-General Sir William Gascoigne)而命名。 1898年5月13日,由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及怡和洋行組成的中英銀公司與中國鐵路總公司新上任的督辦大臣宣懷達成協議,取得特許權以興建一條由廣州至香港的鐵路(下稱九廣鐵路)。 香港高山纜車鐵路公司遂正式成立,並於1885年9月施工建造山頂纜車路綫。 1881年6月13日,首位華人非官守議員伍廷芳向立法局提出創建車路計劃。 而當時為香港總商會主席的莊臣(英語:F.B. Johnson)於後來擬出規劃草案。
中九龍綫: Re: Central Kowloon Line 中九龍綫
計劃最後經過多次修改(包括將青馬大橋主塔之間的距離縮短)以降低成本,最後中英兩國就興建新機場問題於1991年達成諒解,工程啟動。 新機場原訂於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落成,最終延遲至1998年啟用。 整個計劃建築工程歷時8年,耗資1,553億港元,是香港歷史上至啟德發展計劃前,規模及耗資最大的一份基礎建設發展計劃。. 九龍城區(Kowloon City 中九龍綫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個分區其中之一,大致位於九龍的中部位置。 東面以聯合道、東頭邨道、東正道、太子道東為界,西面以港鐵東鐵綫路軌為界。
中九龍綫: 觀塘繞道4車串燒 1人受傷送院
工程由當時的九廣鐵路公司規劃、批出合約及出資,但因兩鐵合併關係,該綫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前身為地鐵有限公司)負責監督建造及營運,亦是最後一個使用九鐵工程合約編號的項目。 九龍南綫(英語:Kowloon Southern Link)前稱九龍南環綫,是香港港鐵西鐵綫的延伸路綫,從南昌站開始,向南延伸,經過西九龍,連接現有的尖東站,全長3.8公里,共3個車站,現在為屯馬綫的一部分。 九龍南線(英語:Kowloon Southern Link)前稱九龍南環線,是香港港鐵西鐵線的延伸路線,從南昌站開始,向南延伸,經過西九龍,連接現有的尖東站,全長3.8公里,共3個車站,現在為屯馬線的一部分。 中九龍綫2025 工程於2005年開始,於2009年8月16日通車[1][2],紅磡站成為當時東鐵線和西鐵線的終點站,尖東站從東鐵線改為隸屬西鐵線。 工程由當時的九廣鐵路公司規劃、批出合約及出資,但因兩鐵合併關係,該線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前身為地鐵有限公司)負責監督建造及營運,亦是最後一個使用九鐵工程合約編號的計畫。 《啟德發展計劃》(英文:Kai Tak Development,縮寫:KTD)是香港的都市更新及發展計劃,總規劃面積達328公頃,涉及九龍前啟德機場,及毗連的馬頭圍、九龍城、新蒲崗、黃大仙、九龍灣和觀塘一帶邊區,糅合社區、房屋、商業、旅遊及基礎建設用途。
中九龍綫: 中九龍幹線社區聯絡中心 – 導賞團暨 STEAM 工作坊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佐敦會所)
不過,有關項目其後被香港電車局(英語:Electric Traction Company of Hong 中九龍綫2025 Kong Limited)接管。 2005年1月7日,政府刊憲落實取消興建廣東道站[15],原因是「沒有必要性」和「九倉條件苛刻」,亦不會預留土地以供日後建站[16]。 同年6月24日,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正式通過九龍南綫的方案,中途只會在廣東道政府合署西面興建一站,方便往中國客運碼頭(俗稱中港碼頭)乘船過境的旅客。 在廣東道商戶的龐大壓力下,政府曾一度介入事件,並領導專責小組與九鐵及九倉重新研究建站的可能性[11]。 在政府協調下,雙方研究改建環球金融中心地庫,並將賠償金額大減6億以內[12]。
中九龍綫: 工程進度
東九龍綫(英語:East Kowloon Line)是香港政府於《鐵路發展策略2014》倡議興建的其中一個新鐵路項目,為一條行走於東九龍觀塘區半山的高架捷運線。 中九龍幹線由九龍灣交匯處至油麻地交匯處之間,為了配合環境,工程分多段各有特色,包括鑽挖式隧道、明挖回填式隧道、海底隧道、高架道路及地面道路等[19]。 路政署正在進行馬頭角城市設計概念研究,希望利用興建幹線的契機,改善當區環境。 初步構思是把翔龍灣以南約3公頃的沿海土地活化,建議遷移土瓜灣驗車中心,以騰出土地大量作綠化,希望該地與海心公園的整體綠化率提升至30%[20]。 東九龍綫是「鐵路發展策略2014」提出方案之一,最初方案是興建約7.8公里長的重鐵綫,沿觀塘北部運行,連接鑽石山站至寶琳站,以服務彩雲、順天、秀茂坪及寶達等人口稠密的地區。
中九龍綫: 分鐘
對於造價飆升,當局解釋100億元只屬初步估算,其後有就設計作出改善及加設新設施,惟有意見認為政府「報大數」,以避免工程一旦超支時難以要求立法會追加撥款。 中九龍幹線與3號幹線西九龍公路交匯,從西九龍填海區開始,經過甘肅街、加士居道地底穿越港鐵荃灣綫隧道下方、油麻地、何文田、土瓜灣至九龍灣,最後到達啟德發展區的都會公園附近,連接東南九龍T2主幹道往觀塘及將軍澳。 該幹線可以減輕太子道、漆咸道、龍翔道、呈祥道、界限街、加士居道及亞皆老街各幹道擠塞情況。 路政署預計中九龍幹線通車後,道路使用者在繁忙時間取道中九龍幹線,行程約為5分鐘,比較現時節省25至30分鐘。.
中九龍綫: 九龍中幹線
2003年12月20日,九廣西鐵(後稱西鐵線,現屯馬線部分)正式通車,以深水埗區的南昌站作為終點站 。 早在政府提出正式路線諮詢前,早有不少民間意見建議開設類近路線的方案[3][4],以彌補港鐵取消屯馬綫慈雲山站及東九龍北部人口增長下的交通壓力。 中九龍幹線將提供一條快速替代道路,令車輛繞過現時擠塞的路段,大大節省行車時間。 工程完成後,預計在繁忙時間取道幹線來往西九龍與九龍灣的車程約為5分鐘,與沒有幹線的情況比較,大大節省約25分鐘。 中九龍幹線亦會分流九龍區東西行主要幹道的交通流量,紓緩其擠塞情況。
中九龍綫: Central Kowloon Line 中九龍綫
張善政表示,社宅興辦戶數是政策重要指標,但政府財力有限,多元開闢財源讓社宅建設成長更快,同時品質好、設計風格更多元。 桃園市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劉守禮說,認同社宅代金制度,最近很多公有土地釋出興建社宅,但蓋房子要錢,政府財力沒有這麼多,透過社宅代金挹注住宅基金,讓政府蓋更多社宅,這是政府、開發商互蒙其利的政策。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簡稱香港特區政府或港府)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部門的總稱。 譚凱邦(Tam Hoi Pong,Roy,),現任香港荃灣區議會馬灣選區議員。 他雖然強調務實本土路線,但仍不時就環保議題發表較激進的評論,亦支持減少單程證配額因此常於香港各大媒體曝光。.
中九龍綫: 廣東道站
位於香港市區內的前啟德機場是區內一個最顯著的地標,隨著香港的發展,這個地標可算是香港演變的指標。 本區是十八區中,唯一一個分數段時期併入香港土地的轄區(不計算填海,分別為北京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九龍寨城清拆,其歷史詳見下述)。. 中九龍綫 中九龍綫 中九龍綫2025 中九龍綫2025 除了進行鐵路工程,現有的尖沙咀中間道人行地下道會向西延伸至九龍公園徑,並接駁現有的兩條政府人行地下道。
中九龍綫: 九龍至廣州鐵路
周邊地區如黃大仙、何文田及九龍城等亦可因交通情況改善而同時受惠。 香港機場核心計劃(英文:Hong Kong Airport Core Programme)是香港一份規模龐大的基礎建設發展計劃,以計劃在大嶼山赤鱲角興建的新香港國際機場為核心,包括十項核心工程。 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又簡稱「新機場計劃」,於1989年由香港政府宣布,由於此份計劃描繪將來像玫瑰園般美好,故此又稱為「玫瑰園計劃」。 計劃原預算逾2,000億港元,當計劃公佈時,香港社會譁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擔心新機場的造價過高,將會影響將來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財政儲備而對此表示強烈不滿。
值得留意的是,雖然叫「九龍城碼頭」,由於啟德機場擴建,此碼頭與真正的九龍城相距甚遠。 得到了新界土地後,港英政府於1904年與清政府達成協議,由港府負責營運、興建香港範圍內的路段(英段)以羅湖作終點站;由中英銀公司代清政府負責興建及籌集資金、由清政府營運羅湖至廣州。 香港鐵路歷史始於1880年代,當時香港人口急速增長,由3,650人升至60,400多人。 開埠初期常用的人力運輸工具已無法應付需求,所以需要引入一種集體運輸系統。 有本地傳媒引述消息報道,研究近10年的東九龍線鐵路項目,最快於明年中前,邀請有興趣的營運商遞交意向,並以公開招標方式批出項目。 而在《2023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中建議,中鐵綫於曹公潭、梨木樹邨[4]、石蔭/石籬[4]增設額外三個車站,以便與荃灣綫轉乘[8]。
中九龍綫: 香港
除了進行鐵路工程,現有的尖沙咀中間道行人隧道會向西延伸至九龍公園徑,並接駁現有的兩條政府行人隧道。 雖然打着方便新界西北居民直達市區的旗號,但始終南昌站並非市區中心,以市區邊緣作為終點站的做法為人詬病,這被認為是西鐵通車後乘客量比預期中要低得多的主因。 中九龍綫 興建一條4.7公里長的雙程三線幹道,當中包括一條約3.9公里長的隧道以連接西九龍填海區與擬建啟德發展計劃。
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 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 中九龍綫 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 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 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
中九龍綫: 工程
2009年8月16日,九龍南綫正式通車,紅磡站亦於同日起成為東鐵綫及西鐵綫的總站,接駁巴士K16綫的轉乘優惠亦於當天起取消。 為減低對路面及環境的影響,廣東道至梳士巴利道間的隧道採用「小龍女」隧道鑽挖機鑽挖隧道。 由佐敦道起(即新車站至南昌站的一段)因工程對地面的影響則相對輕微,採用明挖回填的方法挖掘隧道。 《鐵路發展策略》(Railway Development Strategy)是香港為未來鐵路發展的一份文件,由當時的運輸科(與現時決策局的職能對應的是運輸及房屋局)在1994年提出的。 在這份文件提出前,與香港鐵路運輸相關的文件分別有:分別於1976年及1989年提出的《香港整體運輸研究》與《香港第二次整體運輸研究》;於1993年提出的《香港鐵路發展研究》。 在這份文件提出後,與香港鐵路運輸相關的文件分別有:於2000年5月與2014年9月提出的《鐵路發展策略2000》與《鐵路發展策略2014》 。.
預計啟德的居住人口為86,500人,興建3萬個住宅單位(包括13,368個公共屋邨單位)、酒店房間6.4萬個,零售及辦公室的總樓面面積逾1,440萬平方呎,休憩用地逾110公頃。 中九龍綫 此外,《啟德發展計劃》納入為於2012年啟動的《起動九龍東》計劃之一部分。.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 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中九龍綫: 九龍城區
1903年,由堅尼地城至畢打街郵政總局、畢打街郵政總局至銅鑼灣的兩段單線路軌鋪設工程正式展開,之後才延長至筲箕灣。 首批到港電車共26輛,分別是10輛頭等電車及16輛三等電車,皆為單層設計;車身長29呎,闊6呎4吋。 中九龍綫2025 2004年3月26日,香港特區政府首次就九龍南綫項目刊憲[3];而對路綫項目的修訂亦於2005年1月7日刊憲[4]。 2004年3月26日,香港特區政府首次就九龍南線計畫刊憲[3];而對路線計畫的修訂亦於2005年1月7日刊憲[4]。
港鐵於2009年7月10日落實九龍南綫之票價,與港鐵其他車站的票價相同,而柯士甸站往來其他港鐵車站票價與九龍站相同。 港鐵於2009年7月10日落實九龍南線之票價,與港鐵其他車站的票價相同,而柯士甸站往來其他港鐵車站票價與九龍站相同。 中九龍綫2025 消息人士又指,「高架無軌捷運系統」將獨立於現有交通網絡,即非由港鐵或現有公共交通營辦商營運,營辦商會於日後透過招標選出。 中九龍綫 消息人士指,捷運系統的走線大概是以秀茂坪和彩雲為總站,途經順天、順安、順利三邨。
九倉事後曾倡議出租海港城地下停車場建站,但九鐵以面積過小和技術困難為由拒絕。 6號幹線是連接香港西九龍和將軍澳的幹線公路,途經道路有中九龍幹線、東南九龍T2主幹道及將軍澳-藍田隧道,落成後將是第三條貫通九龍的幹線公路。 該幹線將會可以大幅度減輕太子道東及西、呈祥道、龍翔道、漆咸道南及北、加士居道天橋、東九龍走廊、啟德隧道、觀塘道、觀塘繞道、亞皆老街、界限街、窩打老道、將軍澳道及將軍澳隧道的交通擠塞情況。 此外,6號幹線一部分的將軍澳-藍田隧道完成後會成為將軍澳連接市區的第二條隧道,打破現時只有將軍澳隧道一條快速公路對外的局面。 6號幹線與2號幹線(東區海底隧道九龍出入口)、3號幹線(油麻地海傍)和5號幹線(啟德隧道九龍灣出入口)連接。.
中九龍綫: 工程簡介:
九龍南線於2005年10月開始動工興建,包括挖掘鐵路隧道及在廣東道政府合署西面、佐敦道碼頭原址興建九龍西站(現柯士甸站)。 土木工程分為三大主要合約,分別是:新車站及由佐敦道至尖東站之隧道段(即九龍南線南段);由佐敦道至油麻地通風大樓之隧道段;及由油麻地通風大樓至南昌站之隧道段(即九龍南線北段)。 中九龍綫 根據2002年環境運輸及工務局提交給立法會的文件,興建廣東道站須需要封閉其中一車道,造價亦要由80億增加至92億。 如若採用鑽挖隧道方案,則要收回並清拆附近的大廈,日後車站月台和大廳的距離亦較遠[6][7]。
據了解,東九龍綫或採用高架無軌捷運系統,料走線由彩虹至寶達,以方便乘客轉乘觀塘線,有指路線全長約4公里,車程約10多分鐘,亦未如2014年時公布的東九龍線方案的建議般,延伸至將軍澳寶琳。 2002年9月24日,香港政府邀請當時的九廣鐵路公司就南環線着手進行詳細規劃和設計工作。 2002年9月24日,香港政府邀請當時的九廣鐵路公司就南環綫着手進行詳細規劃和設計工作。 2002年9月24日,香港政府邀請當時的九廣鐵路公司就南環線著手進行詳細規劃和設計工作。 東九龍綫(英語:East Kowloon Line)是香港政府於《鐵路發展策略2014》倡議興建的其中一個新鐵路項目,為一條行走於東九龍觀塘區半山的高架捷運綫。 有關路線的內容與於1970年提出的同名方案大為不同,因此上述路線為一個全新提出的獨立方案。
中九龍綫: 香港2007年11月
並於2016年5月22日,位於九龍油麻地友翔道3號的新警署正式投入服務。. 九龍政府合署(Kowloon Government Offices),香港的一座政府辦公大樓,位處九龍彌敦道405號,樓高18層。 鐵路全長22英里,當中包括有5條隧道、48座橋樑及66條暗渠等。 1910年,香港電車局改名為香港電車有限公司(英語:Hong Kong Tramways Limited),同年亦向港英政府申請在九龍提供電車服務。 雖然港府於1897年通過電車法例,授權九龍倉在九龍區鋪設貨運的電車路軌,但這次電車公司拓展電車服務的申請卻被否決。
港鐵於2008年3月至4月期間在尖東站至紅磡站改裝西鐵綫信號來試行列車,2008年11月開始在南昌站至紅磡站試行列車,2009年4月下旬開始安排列車在休車時間行駛西鐵綫全綫,測試鐵路安全和穩定性。 中九龍綫 中九龍綫 2009年8月16日,九龍南綫正式通車,紅磡站亦於同日起成為東鐵綫及西鐵綫的總站,接駁巴士K16線的轉乘優惠亦於當天起取消。 2006年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源於香港政府開始進行中區填海第三期工程項目,把有48年歷史的舊中環天星碼頭(正式名稱為愛丁堡廣場渡輪碼頭)及中環天星碼頭鐘樓拆卸作道路和商廈用途,此舉引發香港部分民間團體和市民不滿,認為這摧毀了香港人的歷史文化和集體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