顳顎關節症候群前期因症狀輕微,不易察覺且不致於影響生活,導致最後上門求診的患者通常已經是三期以上,有疼痛感,甚或因關節沾黏無法進食,才來就醫。 牙骹問題一般常見的徵狀有:牙骹痛、發炎、頭痛、耳痛、和太陽穴附近位置不適。 女性、有磨牙、咬香口糖、甚至有托頭/托腮習慣的人士都較容易出現牙骹出現問題。 牙骹咯咯聲 牙骹問題就好像一般關節問題一樣,可伴隨一定程度的疼痛。 疼痛感可能伴隨牙骹的咔嗒聲或砰啪聲出現,或者在咬合和咀嚼時產生痛楚,嚴重的話甚至令病人未能以正常幅度張大嘴巴。 周醫師提到,有些病人誤以為只要開刀或復健結束就可以一勞永逸,回家繼續使用錯誤的咀嚼方式、生活習慣沒有改善等等。
顳顎關節是顏面唯一的可動關節,舉凡張口刷牙、說話、吃飯都會使用到該部位。 而顳顎關節症候群(顳顎關節障礙)便是指該部位因為外傷、過度壓迫、碰撞造成關節無法正常運動甚至疼痛的症狀。 如果是一般的牙骹痛,醫生通常會由比較保險的治療方法開始,例如是教病人做一些口部運動以強化某組肌肉,令病人在口腔開合或是左右活動時,肌肉可以保持平衡。 李醫生又表示,對某些病人來說一些肌肉鬆弛劑都可能有效用。 李廸信醫生指,牙骹痛其實就是「顳下頜關節障礙症」(Temporomandibular Joint 牙骹咯咯聲 牙骹咯咯聲 Dysfunction)其中一個很常見的徵狀。
牙骹咯咯聲: 運動完手一直抖?醫師解析原因 教你3招快速緩解
基於頭部和面部不同結構互相交錯連接,患者感到頭痛、太陽穴疼痛或面部大面積頭痛也很常見。 病人在進食或活動下巴時,牙骹關節可能會出現一種奇怪的磨擦感覺,令他不能繼續張大嘴巴,進食時會有諸多不便。 另外,有些成年女性月經前易有顳顎關節不舒服的情形,也是女性荷爾蒙不穩的緣故,但通常月經後症狀即緩解,無須過度擔心。 人體骨質的形成與女性荷爾蒙息息相關,也因此,顳顎關節症候群,好發在20~40歲的女性身上,二個年齡層皆屬於女性荷爾蒙分泌不穩定的時期。 再者,女性荷爾蒙過高或過低,都會刺激大腦在關節處產生發炎反應。
甘博士呼籲患者避免過度張嘴,治療期間,切忌做一些超出口部關節的正常活動角度的動作,並以三隻手指的指闊為上限,克制大笑、打呵欠等動作。 牙骹咯咯聲 用餐時盡量將食物切成小塊,盡量避免咀嚼質硬的食物或具有韌度食物,例如香口膠、魷魚絲等食物。 TOPick診症室今集請來港大牙醫學院口腔頜面外科臨床助理教授李廸信,講解牙骹痛的成因和治療方法。
牙骹咯咯聲: 牙骹痛|成因及治療方法 嚴重可致無法言語進食 女性較易患上
不少病人因吃飯或說話時,牙骹有「喀喀」聲或疼痛,抑或將手放在兩側面頰,感覺骨頭與骨頭間有摩擦聲,便會來診所求醫。 兩側面頰旁是顳顎關節的位置,最常見如顳顎關節錯位、顳顎關節韌帶發炎、頸性顳顎關節失調,都會導致嘴巴開合不順、疼痛,以及張嘴閉嘴時在兩側面頰旁會有「喀喀」聲。 有些病人早上起來時張嘴有困難,或者是大笑、打噴嚏、張嘴吃東西時症狀加重。 治療方面,先排除口腔內部病變(如牙齦炎、蛀牙等)、頸椎問題及睡眠磨牙症等。 如單純顳顎關節錯位,先用熱敷放鬆臉頰肌肉,再透過跌打正骨手法(顳顎關節矯正法)治療,簡單以雙手將下頜骨向下和向後輕巧推送,聽到「喀」的一聲,入位後開合口對稱和順滑,症狀減輕,表示復位成功。 牙骹咯咯聲 顳顎關節錯位多伴隨顳顎關節韌帶發炎,建議再以局部針灸消炎止痛,如頰車穴、下關穴、聽宮穴等,待發炎水腫消退後,疼痛立刻得到舒緩,以免長期受牙骹「喀喀」聲或疼痛之苦。
- 手法復位是處理顳頜關節脫位的方法,在咀嚼肌肉鬆弛下,可嘗試把下顎骨向下拉再向後推糾正顳頜關節前脫位的問題(前脫位臨床上佔多數),復位成功可感到關節入臼或聽到聲音,再測試患者的口腔開合功能。
- 有皮膚科醫生指,注射具放鬆肌肉作用的肉毒桿菌素,有助咀嚼肌鬆弛,減輕對牙骹造成的壓力。
- 再者,女性荷爾蒙過高或過低,都會刺激大腦在關節處產生發炎反應。
- 本病的發生與不良咀嚼習慣有一定關係,特別是只偏重用一側牙齒咀嚼食物的人,會令兩側咀嚼肌及下頜關節受力不均,久而久之缺乏鍛鍊的一邊便會乏力、鬆弛,過用的一邊會發生勞損,便會出現症狀。
- 顳頜關節脫位縱使不常見,但顳頜關節紊亂的人卻有很多,經常有牙骹痛、張口受限,咀嚼時經常出現「咯咯」聲的人,有可能患上本病。
如有任何症狀,建議預約你信任的家庭牙醫進行臨床檢查和診斷,並討論合適的治療方案。 牙骹咯咯聲2025 如果問題源於牙骹附近的肌肉問題,就可能要用到肌肉鬆弛劑或低劑量的非類固醇抗炎藥使牙骹放鬆,幫助減輕或控制疼痛。 如有需要,牙醫會處方更高劑量的抗炎藥去治療疼痛和腫脹。 顳下頜關節是下巴和頭顱間相連的關節,骨和骨之間的纖維軟墊(關節盤)可以確保關節活動時的動作保持順暢。 如果顳下頜關節內的關節盤受磨損或移位,就可能壓住神經線等組織,引致顳下頜關節疼痛的問題。
牙骹咯咯聲: 口腔頜面外科|女性較易牙骹痛 可引發功能障礙 無法言語進食
他表示牙骹痛一般是骹位或是肌肉問題,前者基於軟骨移位引致,有機會因不正常的磨損,導致痛楚出現;後者則是勞損引起,經常咀嚼口香糖、進食,或是生活緊張習慣咬緊牙關和磨牙,都會導致牙骹痛。 牙骹痛的原因通常源於磨牙、口腔開合等活動過度,導致肌肉或關節骨骼造成損傷,而受荷爾蒙影響,女性較易有牙骹痛。 香港口腔頜面外科專科醫生將為大家解釋甚麼是牙骹痛及成因,以及如何診斷和治療。 手法復位是處理顳頜關節脫位的方法,在咀嚼肌肉鬆弛下,可嘗試把下顎骨向下拉再向後推糾正顳頜關節前脫位的問題(前脫位臨床上佔多數),復位成功可感到關節入臼或聽到聲音,再測試患者的口腔開合功能。
症狀通常是張開口時會發出「卡卡」聲,說話和進食時牙骹會感到痛楚,不能把口張得太大,或是會有肌肉痛甚至引致到頭痛等。 其實面對長期牙骹或附近區域疼痛實在無需絕望,只要及早向專業牙醫求診確定病因,往往天無絕人之路。 牙骹咯咯聲2025 現今醫學進步,其實患者是有多項治療選擇,在合適情況下甚至可透過微創手術等方法,改善關節功能,消除痛楚,重拾正常生活。 此外,醫生亦會考慮利用其他方法以助舒緩病人的痛楚,包括在相關肌肉部分進行熱敷,利用熱力促進肌肉血液循環,加速為發炎的肌肉消炎,亦會考慮處方止痛、幫助肌肉放鬆等藥物,以助病人適時紓緩肌肉痛楚。
牙骹咯咯聲: 相關文章: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醫病雙方對於治療的認知差異,尤其關節屬於終其一生都在退化的器官,往往要從醫療與生活作息雙管齊下,疾病才能獲得控制。 一般而言,當關節出現纖維化或沾黏情形時(4~5期的患者)會建議動手術清除沾黏組織。 但周醫師強調,如果病人對術後狀況有疑慮,或者因為金錢考量等因素手術意願不高,仍可進行物理治療並觀察關節修復情形,若情況改善,動手術並非重症患者的唯一選擇。 造成顳顎關節症候群的原因可分為六項,前五項與生活習慣及壓力有關。 尤其長期照顧者,在高壓環境中難以放鬆,也難以覺察自己的身體狀態,不妨藉此檢測一下喔。 醫生一般亦會建議恆常性牙骹痛的患者不要常吃較硬身、或是一些要張大口進食的食物,例如漢堡包或巨無霸等等。
牙骹咯咯聲: 晚期胰臟癌無法動刀「疼痛生不如死」 台大推聚焦超音波臨床試驗
大部分牙骹痛個案的成因,多是與個別的生活習慣或工作需要有關,患者的牙骹肌肉運動量較多,造成肌肉中乳酸積聚、發炎、牙骹關節移位等問題。 牙骹咯咯聲2025 前述提到的六項成因,除了免疫疾病無法預防外,其他可以從生活習慣的調整獲得改善。 像是壓力造成的夜間磨牙,會建議患者調整作息,空出一段讓自己休息的時間,抑或是提早一小時上床睡覺;口腔問題則建議進行矯正,如有蛀牙或缺牙的情形,也應盡快修補。
牙骹咯咯聲: 常見夢境中的秘密 「牙齒脫落」透露失落或不安
現年三十五歲陳女士在少女時代是瓜子臉,踏入二十五歲後下巴位置愈來愈闊,起初以為肥胖,近年變成國字臉並有頭痛。 醫生確診她患上顳下顎關節病變,與她睡覺時磨牙有關,注射肉毒桿菌素後一個月,臉形得以改善,痛楚亦得以紓緩。 早期以觸診加視診為主,搭配保守性治療例如針灸、咬合板配戴。 隨著醫學觀念推進,目前會視病情的嚴重程度,使用MRI核磁共振診斷。 用以更精確地鎖定患部的錯位情形、發炎狀況,讓後續的治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並非所有咬合不整的案例都會有顳顎關節症候群,而是合併顎骨使用不當的狀況下才有此可能。
牙骹咯咯聲: 改善咀嚼習慣
經過多次甩牙骹的人,會逐漸變成習慣性脫位,每當大笑、用力張口時,牙骹便會脫位,病人甚至因反復脫位而知道要用甚麼方法把牙骹托回正確位置。 病人可以在專業指導下使用溫敷袋進行具針對性的運動練習,加強下巴肌肉的強度。 牙骹咯咯聲 牙骹咯咯聲2025 牙骹咯咯聲2025 缺失口腔後方的牙齒也會令咬合力過度集中在關節而引致勞損等問題。 假牙可替代缺失的牙齒,從後方支持關節,讓咬合更加穩定。
牙骹咯咯聲: 相關詞
病人會在完成關節清洗後約三至四個月覆診,如果屆時其牙骹痛沒有復發或惡化,可以轉為保守治療。 相反,如牙骹痛問題未能妥善處理,則有可能需要再次進行關節清洗,或安排其他治療。 部份口腔頜面科醫生會以微創療法改善病人下頜關節的功能,如通過關節穿刺術把關節內的碎屑和炎性物質排出,之後再注入透明質酸等藥物緩解牙骹相關的疼痛。 一名25歲女患者,於2018年開始出現顳顎關節的病徵,在進食硬麵包期間牙骹突然卡住並感疼痛,嘴巴開口幅度連牙刷也不能放進口腔,只能用飲管飲奶昔代替進食。 由於身處外國,只服用了處方的消炎止痛藥,並減少進食堅硬食物,痛症略為減少,但未能開口的情況會斷續出現。 周醫生補充,女士在雌激素等荷爾蒙的影響下,令她們的肌肉、關節韌帶等部位,相對較男士鬆弛,令其受壓能力降低,因此男女分別在受到同樣的壓力下,女士會較容易出現牙骹痛問題。
牙骹咯咯聲: 相關文章
如果你懷疑自己已患上TMD,可以看看有沒有出現下列兩個或以上症狀。 如果有的話,建議你盡早向專業牙醫求診,通過臨床診斷確定是否真的患上TMD。 牙骹咯咯聲2025 牙骹咯咯聲 這裡所指的外傷並非骨折,而是「突如其來的外力」施壓,例如:突然被打一巴掌、緊急煞車……其瞬間力道,便有可能導致骨頭錯位。 重要聲明:生活易會員於本網站內所發表的全部內容為即時更新,因此生活易不會預先審查任何內容,並不會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質量。
牙骹咯咯聲: 口腔頜面外科|女性較易牙骹痛 可引發功能障礙 無法言語進食
也有可能是心理壓力如長期緊張、焦慮、憂鬱等,令臉部肌肉無法放鬆引致。 徐澤昌提到,氣血瘀滯、脈絡痹阻、筋脈無法將養分送到身體各處、肝陰不足、虛火旺盛,也有機會引致「顳顎關節症」。 港人飲食習慣亦影響咀嚼肌的使用,侯鈞翔表示,魷魚、香口膠、堅果、紅肉等食物需要長時間咀嚼,喜歡這類食物的人,咀嚼肌會變得發達及增大。 如沒有及時妥善處理牙骹痛,除了會令牙骹長期痠痛,更有機會惡化至口腔在咬合時,因過於疼痛而無法說話及進食。 部分病人更有可能會因為疼痛導致有情緒問題,因此建議盡快求醫。
牙骹咯咯聲: 晚期胰臟癌無法動刀「疼痛生不如死」 台大推聚焦超音波臨床試驗
牙骹痛,即「顳下頜關節病」(Temporomandibular diseases),是香港十分常見的牙患,嚴重者甚至會張不開口,影響進食和生活。 部分病人能透過藥物和戴咬合板紓緩症狀,較嚴重的病人則可透過顳下頜關節沖洗術(Arthrocentesis),俗稱洗牙骹進行治療。 有時候吃漢堡包或巨無霸等食物都需要張大口才可以進食,但有沒有經歷過一擘大口,牙骹就會痛的情況? Medical Inspire 請到港大牙醫學院口腔頜面外科臨床助理教授李廸信醫生為大家講解「顳下頜關節障礙症」的徵狀與治療方法。 李廸信指出牙骹痛問題常見,如果只屬骹位問題,開合嘴巴時可能會發出「咔咔聲」,亦不能張開太大,部份人每次開合會伴隨着感到痛楚。 另外,如屬肌肉問題,一般會影響咀嚼肌和顳肌,部份人張開口時會覺得崩緊,甚至會出現頭痛,嚴重的情況下患者即使沒有開合嘴巴,都會感到少許痛楚。
牙骹咯咯聲: 運動完手一直抖?醫師解析原因 教你3招快速緩解
原本擁有「鵝蛋臉」或「瓜子臉」,突然變成四四方方的「國字臉」,張開口便有「咯咯聲」,可能因為顳下顎關節(俗稱牙骹)病變。 牙骹咯咯聲2025 特別是喜歡咀嚼魷魚、香口膠、堅果等食物,及有咬指甲壞習慣者要小心,有關行為均會過度使用咀嚼肌,令牙骹勞損及移位,加劇國字臉問題。 有皮膚科醫生指,注射具放鬆肌肉作用的肉毒桿菌素,有助咀嚼肌鬆弛,減輕對牙骹造成的壓力。 顳顎關節症的成因,包括長期咀嚼堅硬的食物或張口太大、不良的咬合關係、夜間磨牙、作息不正常或睡眠品質欠佳造成。
磨牙屬於中樞神經反射行為,是大腦無法控制的肌肉收縮反應。 當關節反覆處在「緊咬」、「用力」的狀態時,就會對顳顎關節造成損傷。 由此可見,要徹底解決牙骹症狀,錯誤的姿勢和頸部問題亦需要作出處理。 因此,脊醫除了治療牙骹之外,亦會檢查和糾正患者的姿勢和頸椎問題。 有磨牙習慣的病人配戴防止磨牙器後可以令其上下牙齒之間增加緩衝區域,有助減輕牙關咬緊或磨牙的負面影響,同時幫助矯正牙齒至更正確的位置。 當病人患上TMD時,周邊神經組織會被牙骹移位的部份壓住,可能會產生從牙骹關節周圍放射出來的擴散性疼痛。
牙骹咯咯聲: 牙骹痛|成因及治療方法 嚴重可致無法言語進食 女性較易患上
臉形除了遺傳影響外,也與牙齒咬合或磨牙等生活習慣有關。 改善咀嚼習慣是治療本病的關鍵,應習慣平均用兩側牙齒咀嚼食物,及避免咀嚼太硬的食物。 牙骹咯咯聲2025 如果因為牙齒、口腔的問題導致患者不敢用某側牙齒咀嚼,便要積極處理口腔問題。
牙骹咯咯聲: 相關文章:
你曾經有過嘴巴張開卻突然合不起來,甚至需要「喬角度」才能讓關節回位的情形嗎? 要舒緩顳顎關節症引起的痛楚,其實可以借助按壓3個穴位。 牙骹咯咯聲2025 中醫師徐澤昌及日本針灸指壓按摩師山木伸允建議,患者可閒時按摩下關穴、頰車穴、頭維穴,便可做到疏通局部經絡氣血,達到止痛的作用。 顳頜關節紊亂有一個廣為人知的俗稱,叫做「牙骹鬆」,假如出現顳頜關節脫位,就是「甩牙骹甩牙骹」。
牙骹咯咯聲: 常見夢境中的秘密 「牙齒脫落」透露失落或不安
通常,白天情緒張力越大,人就越容易在晚上睡覺時,處在淺眠狀態。 典型的「越睡越累」當身體的肌肉未獲得真正的放鬆,磨牙的發生機會就越高。 牙骹咯咯聲2025 牙骹咯咯聲2025 部分病人能夠透過休息自行復原,部分則需配合適當治療才能紓緩痛症和張開口。 一般而言,若牙骹問題已持續一個星期多仍未復原,或痛楚已影響生活,便應求診。 有研究指,大約每三個人就有一人有一定程度的牙骹痛問題,成因包括軟骨盤移位、骨關節炎、意外撞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