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設計,住宅單位沿兩邊長翼背靠背排列,門口面向走廊。 有五個成人的家庭方可編配到面積僅約120平方呎的單位。 石硤尾歷史2025 室內並無廚房或浴室,居民須使用設於兩翼之間的公共廁所和浴室,並在家門口的走廊煮食和晾曬衣物。 大廈也沒有電梯,居民要使用設於兩翼末端的樓梯上落。 改建自石硤尾工廠大廈的藝術空間,進駐了超過100個不同類型的藝術家及團體,例如繪畫、雕塑、攝影、戲劇等。
- 當中,第四型徙廈佔有11座之多,也是眾徙置大廈中最多出現問題的型號之一。
- 石硤尾徙置區是香港第一個徙置式的公共房屋,於1954年至1963年間興建,共有29座樓高6至7層的徙置大廈(第8、9及14座採用單幢式設計)。
- 2020年12月,其清拆計劃被社交媒體曝光,並引發香港市民關注。
- 館內復刻舊式公屋生活場景,展出千多件珍貴藏品及40多段口述歷史。
- 而第21座及第24座的一樓(G/F)設有分別有兩間幼稚園及一間自修室,其餘是地下層單位,這些單位可不經大堂直接從側門按密碼進入到達。
- 現在的第19及20座興建於原本的徙廈第3至6座位置,於1979年7月至9月落成;而第21至24座則建於原來徙廈第11至13座位置,於1979年4月至1982年9月落成。
日軍攻佔香港期間,位於深水埗元州街的寶血女修院,跟當時的軍營(現址為深水埗公園)只有數街之隔,因此不時受到日軍空襲。 據說當時女修院停課,十多位學生卻不願離開,決意共同進退。 後來女修院於1942年復課,建築經歷炮火洗禮後,仍然保留著昔日的特色,於2017年更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這些屬於「第一型」設計的徙置大廈,住宅單位分成兩翼,連接兩翼的走廊設置公用衞生間和洗滌設施;從上俯瞰,這些大廈外型呈「工」字型,故亦被稱為工字型大廈。 石硤尾歷史2025 石硤尾邨在香港公屋的歷史上,擁有全香港首個徙置屋邨,最後一個擁有第一、二型徙廈的屋邨的紀錄,當中第14座是全香港最後一幢僅餘的二型徙廈,且是少數採用單幢式設計的二型徙廈。
石硤尾歷史: 深水埗主教山:隱藏「地下之城」
「H型」大廈屬於第一型徙置大廈中最早期的設計,而美荷樓則為現時香港僅存的H型大廈,見證著香港徙置及公共房屋的發展。 ,可能只想這不過是前往深水埗尋找美食或九龍塘購物的中途站,鮮會下車看看到底這裏有什麼風景。 隨着徒置區樓房美荷樓活化成青年旅舍,石硤尾工廠大廈改建成文創區,吸引了很多年輕文藝愛好者到訪這區,令暮氣沉沉的社區注入朝氣。 加上近年陸續進駐不同的個性小店,包括咖啡店、書店及生活雜貨店,令這個小區像西營盤、上環及堅尼地城般有型及有趣。
該樓宇名為美葵樓,共提供240個公屋單位,已於2019年3月4日開始入伙,並首次出現12間可間三睡房,備有兩浴室的構件式非標準設計出租公屋單位,首創出租公屋單位有條件設主人套房的先河。 下邨部份1973年開始進行重建,重建工程包括拆卸11幢徙廈重建新樓宇,及改建18幢徙置大廈,並重新編配樓宇座號,以第七型徙置大廈設計的新樓宇於1979至1983年入伙。 現在的第19及20座興建於原本的徙廈第3至6座位置,於1979年7月至9月落成;而第21至24座則建於原來徙廈第11至13座位置,於1979年4月至1982年9月落成。 上述樓宇用作安置大坑東邨第7至9座及同邨徙廈第7至10座重建的住戶。 2000年代,石硤尾邨各座舊型大廈陸續清拆,並且分期重建,興建4,110個單位,於2011年落成,接收鄰近的蘇屋邨拆遷戶。
石硤尾歷史: 公共交通
秉承舊式雜貨店精神,價廉,實用,一切從日常生活出發,雜貨種類實而不華,砂煲罌罉,碗筷叉羹……且並沒有因為裝潢有型,吸引了很多捨得洗錢的 hipsters 及日本遊客而開出「手信價」,反而很多小雜貨十元八塊十零廿蚊有交易。 全因店主堅持雜貨就是要服務街坊,解決日常生活需要,並不是用作供奉齋擺,得個靚字。 然而,這裏始終不是阿爺年代的雜貨店,除講究實用外,也很在乎美感、品味及理念。 石硤尾歷史2025 所以這裏又有日本工藝設計大師柳宗理的產品、型格露營用具、歐美日本生活精品等。 最吸睛的是平台空地的舊式兒童遊樂場,已經成為中外遊客的打卡勝地。
中心內還有劇場、手工藝品店,以及充滿藝術氛圍的傳統茶室文博軒。 館址所在地曾經是清政府的海關分廠、華工屯舍、檢疫站、監獄、傳染病醫院及精神復康院,有逾百年歷史。 時至今日,這古樸清幽的大型建築群發展成為香港重要的文化地標,不時舉辦主題展覽、工作坊、講座、節慶和教育活動等。 石硤尾歷史2025 參觀過後,你還可以享用美食,選購文創精品,以及下榻設有89間客房的「翠雅山房」文化旅館,沉醉在城市綠洲的氛圍之中。 在歷史悠久的深水埗區,充滿懷舊風格的唐樓、記錄「屋邨仔」生活風貌的青年旅舍、由舊工廠變身的藝術天地,中西、新舊融合的建築,讓你發掘街區情懷與昔日製造業輝煌史。 這些大廈大多數均分為兩翼,並在兩翼中間以廁樓相連。
石硤尾歷史: $160 有齊寬頻+Netflix 4K 計劃+Disney+ HKBN 再推 $99 寬頻+三選一串流方案
註:只有興華邨的第七型徙廈,是由徙置事務處策劃興建,其他最初均為政府廉租屋;而順利邨最初亦是採用同款徙廈的徙置區項目,但最後改用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標準規格設計。 此外,港鐵荃灣車廠現址亦曾規劃採用同款徙廈的政府廉租屋項目,名為「白田壩政府廉租屋邨」。 (位於石硤尾的白田上邨命名為「白田政府新邨」相信是為了避免和荃灣白田壩混淆),但因為當時地鐵荃灣綫規劃更改,最終沒有興建該屋邨。 在1973年房委會合併期,第六型徙廈的興建一度出現真空期,直至藍田邨四座六型徙廈在1974年落成,成為最後一批此款大廈為止(而當時第七型徙廈已獲廣泛興建)。 第二型徙廈於1960年在東頭邨出現,主要分布於新九龍、荃灣和葵涌一帶,與第一型徙廈相同,樓高5至7層,沒有設立升降機,住客沒有獨立廁所和廚房,在兩翼之間的相連梯間設有公眾浴室和廚房。 但與第一型最大分別的就是第二型是由三條梯間相連兩翼的,以致徙廈俯瞰外觀呈「日」字形;而第一型的就只有一條。
石硤尾歷史: 重建石硤尾邨
然而,從這個角度記錄的故事,過去只是一個過程,而全因未來的成功,這個過去才值得被記錄下來。 換句話說,如果昔日的美荷樓居民今天依然生活得潦倒不堪,生活質素毫無進步,這個故事會被記錄在生活館嗎? 由此可見,在生活館中的口述歷史記錄,是選擇性的歷史記錄,是為了把美荷樓包裝成一個逆境自強的符號而選擇記錄的故事,遺落了受壓迫者的聲音。 石硤尾歷史2025 是什麼因素導致這批由內地來港的新移民生活如此艱難呢? 在生活館中我們聽不到這些故事,也沒有留下反思的空間。
石硤尾歷史: 改建為青年旅舍
但因為空地三面被大廈圍繞,塑造出獨特的空間感,非常適合拍攝取角度。 邨內食店頗有名氣,例如小炒馳名的品香樓及巧製端午糭的嘉湖。 商販以最地道活潑的語言交流,主婦以敏銳而獨得的觸覺挑選生活所需,處處流露動人的生活氣息。
石硤尾歷史: 運動人仕最啱 PurFree Buds 開放式真無線運動耳機
他到現在仍未離開球場,在任(二零一三年)晨曦球隊教練,不忘扶掖後進。 歷史古蹟本應蘊藏豐富的文化,但為了吸引遊客,其加入的現代化設施及吸引消費的元素,使古蹟與文化歷史徹底割裂,只剩下建築特色為歷史的墓碑,和一堆當代消費文化的符號。 在美荷樓裏,不論其青年旅舍、冰室及士多,都不能讓人與低下階層產生連繫,但非無法保留及承傳歷史,這些中產品味的消費符號使當下與過去更割裂,身處美荷樓,能讓人專注的只是當下的美好。 美荷樓曾於1970年代進行改裝,擴大單位面積,並加設獨立廁所及廚房設備,而向外面的公共走廊則改裝成為個別單位的露台。
石硤尾歷史: 大坑西邨:逾半世紀屋邨
第37座和附近的第39至41座於2005年6月12日封閉,但是第41座美荷樓獲列為1級歷史建築,獲得保留;第17、18座曾於2004年底改建為「石硤尾人文館」(與其他徙廈一同於2006年10月16日封閉)。 所有舊徙置大廈於2007年6月20日起清拆,並分7期進行重建,但該7期工程並非按數字順序進行,故此處以各期建成時間先後次序述之。 1980年代起,政府推行「整體重建計劃」,計劃全面重建徙置大廈及廉租屋大廈。
石硤尾歷史: 任天堂 3DS eShop 服務 3 月底結束 維持有限度功能
因此,政府於1980年代尾起,為此等屋邨加建額外的變電站;然而,由於第四及六型徙置大廈需於短期內拆卸,為該等樓宇作出同類加建不符成本效益,此等工程僅於較遲或不用拆卸的第五及第七型徙置大廈進行。 隨着啟德機場的遷出,香港的土地需求增加,故獲改裝的第一型徙廈因應「土地浪費」為由,加上石硤尾邨打斷廁樓後樓宇出現傾斜的問題需要以石屎架支撐,而於1991年至2008年把這些徙廈清拆重建。 只有石硤尾邨的美荷樓獲列為二級歷史建築而可以保留下來。
石硤尾歷史: 第一型
因此,絕大多數第七型徙置大廈均已於1990年代初加建新變壓器房,以提升供電可靠性。 七型徙廈早在房委會成立前已完成設計,但嚴格來說,這些大廈在房委會成立之後才落成,因此屬於「甲類屋邨」。 直至目前,已展開或擬議的七型徙廈重建只有兩個:白田邨(第七型大廈部份)及美東邨。 美荷樓青年旅舍由AD+RG 建築設計及研究所設計,拆卸重建了中座,加裝了升降機和環境保護裝置。
石硤尾歷史: 歷史影響與事蹟
香港青年旅舍協會特別在美荷樓地下和一樓撥出共14個120呎單位,設立美荷樓生活館,面積逾400平方米,用以展現4個原裝間隔住宅單位,包括分別兩間以1950年代為主題和兩間以1970年代為主題的舊有房屋,讓到訪者親身了解當時居民的生活水平及實際情況。 美荷樓生活館亦重塑了舊時公共廁所、浴室、居民在走廊煮食、婦女以舊式腳踏衣車幫補家計的普遍情況,連同口述歷史個案、舊照片和傢俬等資料,合共展出逾1,200件從160名舊居民搜集得來的展覽品,亦邀請舊居民擔任導賞員。 隨著市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日高,房委會進一步於1990年決定重建部分石硤尾邨,把殘舊和不合時宜的大廈拆卸,只保留其中一幢 石硤尾歷史 – 美荷樓 (或稱41座) 。 該樓是首八幢於1954年興建的「第一型」徙置大廈之一,已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歷史建築,反映其在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史中的重要性;政府亦已決定將美荷樓保存,並活化成為附設公屋博物館的青年旅舍。 )是香港首個由政府興建的公共屋邨,位於九龍深水埗區的石硤尾,在1954年最早期建成入伙的徙置大廈,於1973年開始首次改建及重建工程,其後採用的舊長型大廈及新落成之非標準型樓宇分別於1977年至1984年間、2007年至2019年入伙。 徙置大廈(第41座美荷樓除外)於2007年6月20日拆卸後,第二及五期重建工地已在2009年4月19日展開地基工程,於2012年5月入伙,並接收部份2012年蘇屋邨重建二期及2013年至2014年白田邨舊邨受重建影響的租戶。
石硤尾歷史: 深水埗公園
第一期樓宇樓高37-39層不等,大部份單位附設窗台及/或花槽,外牆主色是白色底色襯藍色及紫色,項目於2007年1月入伙,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管理。 石硤尾歷史 兩座均採用了「通用設計」,室內及戶外公共地方的設施均方便傷健及長幼人士使用。 1954年4月,政府設立徙置專員一職,「徙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建議政府設立基金以興建多層徙置大廈,並成立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 同年6月,成立徙置事務處,首8座工字型的第一型徙置大廈(A-H座,後改稱10至13、35至41座)由聯合國捐款建造。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型大廈的「日」字四角會出現面積較大的單位,這些單位內更設有獨立廁所和水喉,主要是編配給擁有地契的寮屋拆遷戶,這些單位又有俗稱為「地主房」。 藝術中心樓高九層,無論是綠色外牆上「石硤尾工廠大廈」的偌大字眼,還是建築物中央的「口」字型天井,以及粗糙的混凝土地面,都是以前工廠留下來的痕跡。 這裡曾是香港家庭式輕工業的集中地,2008年以創意中心的全新面貌登場,為藝術界新秀和老將提供展示心血的場地。 在這裡,你既能看到才華洋溢的藝術家揮汗工作,還能透過擺放在大堂的磅重機和大型工業器具,追溯大半個世紀前工人的工作日常。
石硤尾歷史: 設計比賽,落實計劃
事件曝光後,引起不少保育團體、多個歷史專頁和區議員關注,民間亦翻閱有關配水庫歷史的文件,以考究其背景,同時質疑當初為何未有把配水庫納入評級名單內。 而不少市民也慕名步行往山上圍觀,不過政府圍封所有出入口,並派出警員以違反群聚條例為由,要求市民離開,並以手機拍下在場市民容貌。 石硤尾歷史 地盤亦有工人看守,禁止所有人進入,有市民感到失望。
石硤尾歷史: 第四站 – 深水埗警署
再者,為了吸引遊客,古蹟無可避免必須加入現代化的設施,就如以往的古蹟活化計劃,如前水警總部活化成高級購物中心、和昌大押活化成高級餐廳酒吧,美荷樓也同樣被仕紳化,其歷史背景及昔日的簡樸生活被化成懷舊情懷的符號,吸引中產階層消費。 昔日是低下階層的容身之所,經改建後的美荷樓卻絕非低下階層能負擔得起。 青年旅舍的家庭房每晚房租(非假期)約港幣一千四百六十元,雙人房約港幣七百八十元,單人床位每晚港幣約二百五十元;美荷樓裏的呼吸冰室,裝潢及擺設仿照昔日香港的舊冰室,牆上掛上藝術品,配上設計富現代感的椅子,一杯咖啡售港幣四十二元,一個港式早餐售七十多元。 呼吸士多的設計模仿舊式士多,除了售賣懷舊糖果、零食和玩具,更多的是迎合現代人懷舊品味的生活精品和藝術品,試問這種中產品味的消費,如何讓人與昔日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美荷樓居民產生連繫呢? 這種以懷舊符號作賣點的消費,似乎更鼓勵人與過去貧困艱苦的歲月割裂,擁抱衣食飽足的今天,甚至更美好的將來,身處活化後的美荷樓,過去變得無比遙遠,與當下完全拉不上關係。
石硤尾歷史: 科學實踐創新 香港學生科學比賽 198 學校展現創意
徙置事務處共於香港不同地區先後興建了25個徙置區,樓宇共分七種類型(當中第一型至第六型是由徙置事務處管理,之後的由房委會接管),當中第一二型只有七層高,故俗稱「七層大廈」。 石硤尾歷史2025 第一、二型及加插於以第二型為主徙置區的第四型樓宇在落成初期均以英文字母命名,各徙置區皆跳過容易與「1」混淆的字母「I」,只用餘下25個字母;當單字母座號用盡時就會以A-A、B-B等重疊雙字母命名。 至上世紀70年代,為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房委會把工字型大廈前後兩排單位中間的間隔牆拆除,把兩個單位合併為面積較大、有獨立廁所的居室,向外一面的公共走廊被改建成為「騎樓」以供煮食。 其後港英政府於1961年推行“政府廉租屋”計劃,政府於大坑西街與南昌街交界興建七座廉租屋大廈,於1964年落成,當中第三座是首座採用單塔式設計的廉租大廈。 石硤尾邨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九龍石硤尾,於1954年開始入夥,於1972年開始重建,新建樓宇於分別於1979年至1982年間及2006年入夥,現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屋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