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景巡遊自1963年起正式舉辦至今,是元朗最重要的傳統節慶活動之一。 元朗十八鄉各村的花炮會動員老幼村民參加巡遊,很多其他元朗居民會聚集在巡遊路線兩旁觀賞盛況,非常熱鬧。 作為香港最大型的新界以至香港最大型的天后誕活動之一,活動每年均會吸引不少香港市區居民和外國旅客專程慕名前來元朗市中心參觀。 2021年,香港天后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元朗會景巡遊回顧從前元朗天后誕巡遊是沒有機構組織的集體巡遊,只是各村的花炮會或村民各自到天后廟進香及還神,直至1963年才成為官民合辦的節慶活動,並成為政府重點宣傳的本地旅遊活動。
在西貢糧船灣舉行的天后神誕建醮祭祀,則會在海面進行「祭幽」儀式。 村民會將天后神像的行身自廟中請出,並用神輿移到主船上,然後由另外兩艘船隻象徵性地以繩索拖行,在糧船灣前的海面巡遊並進行祈福儀式,以祈求天后庇佑航海順利,漁獲豐收,水陸平安。 神功戲是「為神造就功德」的戲劇表演,一般在神誕、建醮、開光、傳統節日等場合上演。 天后誕的慶祝活動主要在天后廟前的空地舉行,但如活動需移師其他地方,神誕值理會便會把天后的行身(小神像),從天后廟移送至賀誕活動地點,這個儀式稱為「接神」。
元朗天后誕: 元朗十八乡天后宝诞会景巡游
此外,值理會成員也會把區內其他神廟中神明的行身請出,一同至神棚慶誕。 元朗天后誕 下午巡游结束后,龙狮队会前往天后庙庙前再作表演,放炮仗,然后归还花炮,参神上香。 元朗天后誕 之后用神舆请出天后娘娘广场凉亭,燃放花炮后举行抽花炮仪式。 没有抽到花炮的花炮会可向抽到多过一个花炮的花炮会用利是交换花炮。 第一炮象征“丁旺”,第二炮象征“财旺”,而第三炮寓意“丁财两旺”,被认为最好意头的一炮,最受村民欢迎。 中炮者来年巡游中会隆重其事,做最高的花炮带头出发舞动金龙。
- 巡遊原經元朗大馬路、體育路、教育路、大棠路和大樹下東路,為避免影響交通,後來改為不經大馬路。
- 是日一迎一送,各街均出儀仗、樂手,或舞獅舞龍,於各村遊行。
- 没有抽到花炮的花炮会可向抽到多过一个花炮的花炮会用利是交换花炮。
- 第一炮象徵「丁旺」,第二炮象徵「財旺」,而第三炮寓意「丁財兩旺」,被認為最好意頭的一炮,最受村民歡迎。
另一位海上守護神是大名鼎鼎的天后,也就是台灣人普遍稱呼的媽祖。 香港各區有70多座大大小小的天后廟,還把一個社區叫做「天后」、港鐵港島線又有「天后站」,可見這位海上女神在香港人心中的地位。 每逢農曆三月廿三日,居民湧到各廟賀誕,當中以佛堂門天后古廟的香火最盛。 元朗天后誕2025 晚上,龍獅隊回村或到酒樓與村民和親友平分祭品和吃盆菜慶祝,有部份村落會舉行花炮福物競投,收入用於為次年慶祝活動的經費。
元朗天后誕: 元朗十八鄉天后寶誕會景巡遊
巡遊開始後,行人路都被擠得水泄不通,車輛和行人會被禁止通行,位於附近的學校會放假一天。 不管自己村裡或是共同舉行迎媽祖的區域是否已有一尊「在莊媽」或「在地媽」,都可能會往外地去迎媽祖。 例如,臺中市霧峰區、烏日區與大里區地區有一個「東保十八庄」(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迎媽祖的活動,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共有十八個村莊參與,這十八個村莊並沒有共有的廟,但卻有一尊共有的媽祖稱為「十八庄媽」。 每年農曆3月1日開始把附近的旱溪媽祖(樂成宮)、南屯媽祖(萬和宮)、台中媽祖(萬春宮)、彰化媽祖通通請來,參與繞境,隊伍當中,「十八庄媽」在前領路,各庄依一定的順序,逐日在庄內迎神繞境並請客。 十八鄉、大埔墟、茶果嶺等地區的天后誕,花炮會送還花炮的活動已發展成巡遊活動。
不管自己村裏或是共同舉行迎媽祖的區域是否已有一尊「在莊媽」或「在地媽」,都可能會往外地去迎媽祖。 例如,臺中市霧峰區、烏日區與大里區地區有一個「東保十八莊」(旱溪媽祖遶境十八莊)迎媽祖的活動,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共有十八個村莊參與,這十八個村莊並沒有共有的廟,但卻有一尊共有的媽祖稱為「十八莊媽」。 每年農曆3月1日開始把附近的旱溪媽祖(樂成宮)、南屯媽祖(萬和宮)、台中媽祖(萬春宮)、彰化媽祖通通請來,參與繞境,隊伍當中,「十八莊媽」在前領路,各莊依一定的順序,逐日在庄內迎神繞境並請客。 天后誕正日早上9時,各花炮會與其他表演團體於雞地巴士總站集合,10時正起行。 元朗天后誕 元朗天后誕 在花炮車引領下,花炮會成員時而停低在路上舞龍、舞獅和舞麒麟,伴隨中國傳統樂器、西方銀樂隊演奏、有特技表演大雜燴,有村民扮演不同經典裡的角色,例如西遊記、仙女、觀音等,載歌載舞。 不少熱心居民會預早幾小時在巡遊的中心路段教育路兩旁霸佔位置等候。
元朗天后誕: 農曆新年
到下一年抽得花炮的隊伍會再做一支同號的花炮,送回天后廟還神及還炮、再抽炮,這個程序循環不息。 自1963年會景巡遊成為官民合辦的活動後,歷屆巡遊均會邀請政府主要官員出任主要嘉賓。 表演完畢後離場繼續出發,進入馬田路轉入大樹下東路,最終目的地是位於大旗嶺的大樹下天后廟。 巡遊隊伍到達天后廟後依次序進香及還神,先拜大樹將軍,再拜正殿天后,在廟前舞龍舞獅及表演答謝神恩,攜有花炮的隊伍由壯丁抬著向正殿叩拜,還炮後巡遊才算完結。
1949年十八乡乡公所成立后,全体村代表通过以“抽花炮”取代过去的“抢花炮”仪式,避免冲突和不愉快场面。 [4]大会于1959年起引入巡游次序,避免各花炮会为赶上香争路而发生冲突的混乱情况。 [5][6]1961年,在元朗市中心聚集围观游行的人群已达五万人,旅店订房爆满。 天后誕慶祝活動以花炮會為單位,這些花炮會由十八鄉各村、元朗的工商居民組織和各地同鄉會成立,他們的舞龍和醒獅隊會在天后誕前數月開始訓練,舞大龍需要出動百多人。 傳統上,舞龍舞獅由村內男丁負責,但現時活動已開放給男女老少參與。 金龍支架由竹枝、藤枝和篾仔紮成,龍首、龍尾用紙、綢和絹紮成,龍裙以綢絹等布料製成,龍皮釘上立體的金色鱗片。
元朗天后誕: 元朗十八鄉天后誕
如三水縣西南鎮及汕頭等地的天后廟,舊時每隔三、五年都會打醮、擺會。 南澳島漁民崇奉媽祖,是日家家戶戶做媽生,不出海作業,廟前演大戲。 大部分地方的天后誕都有花炮活動,交換花炮是核心慶祝活動,也是信眾參與活動的主要方式。
元朗天后誕: 天后誕
由於2019冠狀病毒病香港疫情,2020至2022年的會景巡遊暫時停辦,僅保留於天后廟內舉行的儀式。 元朗天后誕2025 九月九日重陽節,是媽祖羽化升天的日子[4],各地媽祖廟亦有慶祝活動,通常此日列為「秋祭」典禮[5](三月廿三媽祖誕則為「春祭」),此日又稱「媽祖成道日」、「媽祖昇天成道日」[6]。 元朗天后誕2025 刈香亦名「進香」,是到遠處的、有名的、歷史悠久的、香火旺盛的寺廟去朝香,表示對該神明的敬意。 元朗天后誕 與迎媽祖的差別是進香並不會把對方的媽祖之神像請回來,只是去分沾她的香火,因此自己的神明是要出去的。
元朗天后誕: 花炮会准备
花炮活動一般在正誕日舉行,由會社團體組成的花炮會準備一座新花炮送回天后廟還神,俗稱「還炮」。 元朗天后誕 值理會隨着把還神送來的花炮,以搶奪或抽籤方式重新分配予各花炮會,獲得花炮的會社可把花炮帶回社區奉祀,以得到天后的祝福和庇佑。 各花炮會會於翌年的神誕送還花炮,然後再「抽炮」,這個過程循環不息。 香港很多廟宇的神誕廟會,都有地方信眾自發組織花炮會,年復一年參加神誕祭祀儀式。 傳統的花炮約有八、九呎高,以竹枝及紙張紮成,中央放着所奉祀神祇的木像或繪圖,是神祇的化身;花炮上亦掛滿代表吉祥好運的飾物和物品。 值理會隨著把還神送來的花炮,以搶奪或抽籤方式重新分配予各花炮會,獲得花炮的會社可把花炮帶回社區奉祀,以得到天后的祝福和庇佑。
元朗天后誕: 花炮會準備
曾作为起点的地方有元朗官立小学、屏山思源别墅;曾作为终点的地方有商会小学。 巡游原经元朗大马路、体育路、教育路、大棠路和大树下东路,为避免影响交通,后来改为不经大马路。 第一年会景巡游吸引约十万人观看,但进入千禧年代,游人人数已降至约一万人。 另外,西貢糧船灣每逢雙數年(如2016年)的天后誕前夕,會舉行為期四天醮會,最後一天(農曆三月廿二日)用船接載天后像出海巡遊,以祭祀海上孤魂,保佑水陸居民平安。 天后宮前有神功戲酬謝神恩,並擺設盆菜招待回來賀誕的村民。 民間信奉天后為護海女神,漁民與疍家人信奉最深,沿海沿江多建有天后宮。
元朗天后誕: 香港
相傳天后林默自幼就有預測天氣的本領,在海難中救人無數,所以過去香港沿海鄉民和漁民都很尊敬她,建了很多天后廟供奉她,在香港隨便走走就能碰到一座。 子時,各村村代表在天后廟內上頭注香和拜神,進行喊禮、讀祝神等儀式,酬謝神恩。 近來學界人士從「祭祀圈」的概念來探討這些迎媽祖的活動,藉由「神界」的疆域觀念,重新解讀「人界」中不同地域之間的從屬關係。 香港漁民互助社主席林根蘇表示,該年是應官方邀請,首次安排船隊先在維多利亞港上演海上巡遊,以協助推廣香港旅遊業[3]。 時至今日,為避免激烈的肢體碰撞,花炮活動大多改以抽籤的形式進行,只有少數地區如蒲台島仍然保留搶花炮的習俗。 晚上,龙狮队回村或到酒楼与村民和亲友平分祭品和吃盆菜庆祝,有部分村落会举行花炮福物竞投,收入用于为次年庆祝活动的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