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站的命名,相信是因為鄰近太和邨而作出相關命名;不過卻因這一惡攪,就讓人將太和市與大埔舊墟的地理位置混淆,「太和市」成了「大埔墟」,「太和車站」卻鄰近大埔舊墟而非太和市。 這種地名交互混淆使用的情況是本地鮮見的,不過著實更令人費解。 大埔墟過往是新界東北部重要的官方認可墟市之一,至今亦是新界範圍內的大型新市鎮社區。 大埔舊墟天后宮 許多人會視以大埔文武廟為中心的大埔墟為大埔舊墟,事實上文武廟所在的富善街以至廣福道一帶的現今大埔墟在十九世紀末才是大埔新墟所在,而新墟原名亦不是大埔墟,而稱為「太和市」。
- 在大埔的運頭角,據說便是過去水路運輸碗窰生產的陶瓷「運頭」而名。
- 林村之名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編纂的《新安縣志》已經出現,估計昔日曾有此村,但現已不存。
- 在 1981 年設立聯益鄉村公所前,這座天后宮一直是大埔鄉紳聚會和議事的地方。
- 天后宮所在地方命名為「放馬莆」,是紀念鄧氏夫婦乘馬路經此地。
- 大樓內設有展覽廳,設有復原的舊車站售票處與辦公室,及展出過往在應用蒸汽與柴油動力機車時代,鐵路服務運作所使用的器材。
- 由於太和市享有較優越的地理位置,鄉民逐漸將太和市視爲大埔的墟市代表,並以「大埔墟」去稱呼太和市,而原來的林村河北岸鄧氏大埔墟則被改稱爲「大埔舊墟」。
尋找大埔歷史足印:新界行政(上)© 有線電視(2021年7月) 舊大埔警署於一八九九年落成,為新界首間警署及警察總部,亦是新界現存歷史最悠久的警署。 舊大埔警署在二〇二一年列為法定古蹟,現時已活化為綠匯學苑,以推動保育及永續生活。 有人知道香港以前也有自家出產的青花瓷,產品舉世知名,一度厲害得外銷至廣東沿岸海域及東南亞各地嗎? 位於大埔的碗窰曾經有「海濱瓷都」之稱,印證了香港昔日陶瓷工業歷史的重地。 今年大埔頭村在敬羅家塾外筵開一百一十席,村民和賓客邊享用盆菜、邊分享喜悅,實在是一大樂事。 敬羅家塾是紀念鄧族敬羅公(元亮祖第十世孫)在十三世紀遷居大埔頭建村立業而興建的,大家可能會問家塾是甚麼?
大埔舊墟天后宮: 林村鄉與太平清醮
據林村鄉父老憶述,鄉民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集資在今天的放馬莆興建天后廟,但初期經費不足,未能完成。 有日,一對姓鄧夫婦騎白馬經過,得悉鄉民困境,慷慨捐出鉅款300兩銀,令建廟工程得以繼續。 天后宮所在地方命名為「放馬莆」,是紀念鄧氏夫婦乘馬路經此地。 一般我們說去林村都是到許願樹一帶,原來林村於南宋時期已開始有人定居,現時有26條鄉村,雖然地名以林姓為名,但村民並非以林姓為最多。
十八鄉天后廟曾多次重修,清朝咸豐(廟內仍存有刻於1856年——清朝咸豐六年的「重修天后古廟碑」可供研究)、光緒兩朝各大修一次。 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廟宇部份被毀,所以十八鄉便倡議重建。 大樹下天后廟位於十八鄉大旗嶺,由於在該廟居於一棵方圓數百尺、濃蔭蔽日的大樹之下,故因而得名。
大埔舊墟天后宮: 大埔墟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以大埔舊墟(包括汀太路、大埔太和路及汀角路所包圍的地區)及大埔墟(包括廣福道沿線地區)為範圍。 每年廟宇組織都會為天后及關帝有不同的慶典,感謝天后關帝。 大埔舊墟天后宮建於清朝康熙三十年(1691年),當年原處海濱,因歷年填海擴地,現今已坐立於大埔市中心。 2022年,古物古蹟辦事處與活現香港攜手合作推出「踏步大埔」計劃,期望透過專題網站、公眾導賞員培訓,以及導賞團等一系列活動,與參加者一同踏步大埔,探索大埔的風貌和趣聞。 如果時光倒流到五、六十年代,九廣鐵路沿線最熱鬧的車站,就不得不提大埔滘火車站! 原來這個站早於 1990 年代初已拆卸,而它以前的位置正正是今日鄰近吐露港、擁有全海景景觀的前港鐵員工宿舍策誠軒。
- 大埔舊墟天后宮位於新界大埔舊墟汀角路,是包括大埔頭、南坑、新圍仔的「聯益鄉」的祭祀中心,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天后廟之一。
- 七約在一八九二年在觀音河的對岸(西南岸)另立新墟,名為太和市,又修建廣福橋,方便各村村民到新墟買賣。
- 他又指,早上已為居民祈福,並已安排祈福袋予區議會、鄉公所等分發,又預留少量在今早派發予公公婆婆。
- 直到1957年,香港政府再將行車橋樑擴闊,重修橋躉,使廣福橋成為一條雙線行車的道路。
- 大埔舊墟天后宮喺清朝康熙三十年(1691年)起,當年原處係海旁,因為經年填海擴濶地方,而家已坐立喺大埔市中心。
- 場內辦事處旁設有供傷殘人士使用的洗手間,算是比較方便的設施。
距今約三百五十年,元朗和流上通南坑,有高原聳立其中,就是大樹。 大樹四週本是一片澤國,西面是蛋家灣,東面是蛋家埔,附近居民有不少水上人家,他們信仰水神,在大樹之下建一小廟,祭祀天后,這就是今天十八鄉天后廟的基礎。 此古廟之正殿為天后祠;右殿奉祀文武二帝;左殿為英勇祠,奉祀英國租借新界時於一八九九年殉難鄉人之神位。
大埔舊墟天后宮: 香港現存天后廟
大埔墟(位於林村河以南,廣福道兩旁)則仍然有墟市富善街(原稱太和市,以文武二帝廟為中心)。 由於大埔舊墟墟市消失,卻仍留其名,因此一般人會將大埔舊墟與大埔墟混為一談,實際是兩個不同的地方。 天后宮坐落於汀角路旁,人煙疏落,偶見一兩婦人在廟外空地緊執手上的線香舉到額前念念有詞。 樹葉掉落的聲音都幾乎要被聽到了,實在難以想像這曾是盛極一時的墟市。 走進天后宮,內有一個巨大銅鐘,鐘面鑄刻文字模糊,隱約能辨出「天妃」二字。
大埔舊墟天后宮: 大埔舊墟天后宮
在朱森引路下,我們步行到不遠的營盤下村右側山坡,村屋後方有一個據說是全港面積最大的義塚,萬安墳身像個張開雙臂的巨大擁抱,星星點點的野花長滿墳前。 旁邊碑誌記載,大埔頭鄧氏賢達目睹一戰後屍骸遍野,慘不忍睹,故向政府申請撥地安葬。 及至一九三七年發生九二大風災,區內逾千人被水淹歿,鄧氏再出錢出力,將無人領葬的屍首集中安葬於萬安墳內。
大埔舊墟天后宮: 依山傍水的大埔,不僅坐擁怡人的自然景觀,更擁有深厚悠長的歷史。 大埔是新界首個行政中心、最大墟市的所在地以及客家村落的聚集地,它豐富的歷史文化及人文故事,很值得我們去發掘、探尋。
今天放馬莆儼如林村鄉的核心,因為天后宮、村村公立學校和林村鄉公所均設於村中,1999年在村口豎立一座寫上「林村」的牌樓,成為林村鄉的地標。 為人所知的許願樹亦在放馬莆,每年新春期間成為旅遊熱點。 此刻林村鄉正舉行太平清醮,醮場設於林村天后宮附近的廣場,放馬莆更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邱坦言,是次祈福巡遊由去年12月開始籌備,又需多次與警方及各個政府部門商議,亦要和多個團體開會,以確保今日流程暢順。
大埔舊墟天后宮: 大埔天后寶誕巡遊 2.5萬人觀賞
至1913年時一個永久車站在臨時車站以北落成,因同一時間已有「大埔站」,所以新車站命名為「大埔墟站」,位置就在當年的太和市即今天的大埔墟旁。 大埔墟站所在位置的市鎮不稱大埔墟而名太和市,會令人費解,因而太和市逐漸被稱為大埔墟,而原有位於林村河以北的大埔墟則改稱為大埔舊墟。 到了1983年九廣鐵路進入電氣化時,新的大埔墟站在舊大埔墟站以南的運頭角落成,車站卻沒有在此時正名為「大埔站」,而沿用「大埔墟站」的舊稱,至於原有的舊站則改建為成「香港鐵路博物館」。 大埔舊墟天后宮 至1989年大埔區內另一個新的鐵路站「太和站」落成,不過這個車站與昔日的「太和市」實有一大段距離,反而更接近昔日的「大埔舊墟」。
大埔舊墟天后宮: 林村天后宮
期間參與團體舞龍又舞獅,祈求天后娘娘庇佑大埔風調雨順、水陸平安,逾二萬名市民頂着猛烈陽光,夾道觀賞。 「踏步大埔」計劃特別呈獻「旅遊巴團」,由專車接載大家走訪中西式建築及歷史遺跡,沿途與你暢談大埔趣聞逸事,為你細說由鐵路發展到鄉村氏族的教子之道。 大埔舊墟天后宮 「踏步大埔」策劃了精彩的實體導賞「行街團」,將帶大家一同探索大埔的今昔演變,娓娓道來法定古蹟和歷史建築背後的故事,務求令你深入了解大埔多方面的歷史文化和特色建築,為你帶來耳目一新的體驗。 依山傍水的大埔,不僅坐擁怡人的自然景觀,更擁有深厚悠長的歷史。 大埔是新界首個行政中心、最大墟市的所在地以及客家村落的聚集地,它豐富的歷史文化及人文故事,很值得我們去發掘、探尋。
大埔舊墟天后宮: 大埔古蹟攻略
在一八七三年,在泰亨的文氏族人和碗窰的馬氏族人領導下組成大埔七約(「約」是村落聯盟的意思),除了粉嶺約和泰亨約外,其餘的樟樹灘約、林村約、翕和約、汀角約和集和約都是客家村落。 七約在一八九二年在觀音河的對岸(西南岸)另立新墟,名為太和市,又修建廣福橋,方便各村村民到新墟買賣。 以法定古蹟大埔文武廟為祭祀中心的太和市,自建立後發展蓬勃,更取代了大埔墟的經濟地位。
大埔舊墟天后宮: 名稱辨析:「大埔墟」、「大埔舊墟」與「太和市」
而使用公共運輸服務的乘客需留意有關的改道、班次調整、遷移及取消中途站的安排。 展覽除了介紹碗窰的的歷史及考古發掘外,還展示了出土的明清兩代文物。 或許是社區每刻都在變化之中,或許是我們過於習慣眼前的景像,讓我們欣賞事物的觸覺都變得麻木。 如停下來,重新仔細地欣賞周遭社區,增加自身對環境的了解與感受,或許你會發現這裏還有許多值得我們佇足停留和發掘的人事物。
大埔舊墟天后宮: 大埔舊墟巡遊賀天后寶誕
在大埔的運頭角,據說便是過去水路運輸碗窰生產的陶瓷「運頭」而名。 大埔舊墟天后宮2025 消失了的,除了鄧孝子祠,朱森說起馬氏在落戶上一趟我們同遊的碗窰村前,曾在舊墟買地建築的祠堂。 大埔舊墟天后宮 它的座向非常特別,不向海可能是為了避開颱風正面衝擊,卻也恰巧面朝大埔頭的敬羅家塾,引起新舊墟問題「唔妥」鄧氏的遐思。
大埔舊墟天后宮: 文武二帝廟
現為自由撰稿人,並為多個文教團體擔任顧問、導師和導賞員。 在此之前,善信已在天后宮旁一棵樟樹焚香拜祭土地公,經過長年累月,該樹變成了通心樹,漸漸枯萎。 其後原樹長出一棵羊蹄甲屬植物,拋寶牒的風俗便由這棵樹開始。
正殿供奉天后,左側殿有觀音,右側殿有財帛、太歲和譚公。 其後在廟的左側加建文武殿和義祠,廟右加建龍母殿和房間,形成七開間建築群,規模頗大。 大埔舊墟天后宮 曾資助鄉民建廟的鄧氏名叫鄧占一,村民為表紀念,在舊日的龍母殿設立長生祿位供奉鄧占一夫婦。
為了完善鄉約間的交通,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橫跨林村河的「廣福橋」建成,自此太和市成為大埔一個新興和繁盛的市場。 富善街–筆直街道兩旁擺賣鮮肉蔬果,除了是區內居民買餸之地,也吸引許多人跨區採購。 (潘曉彤攝)【明報專訊】結束了大埔碗窰村之旅,我們在回程路上途徑大埔富善街,一街如鯽行人穿插於黃昏的叫賣聲中,趕忙地為晚上碗盤蒐羅吃食。 墟市滿足生活所需,它們的形成是地區昌盛發展的起點,各處的聚居也各有因由。 這期開始,我們暫從鄉郊村落轉身,前行到各區墟市之中,撿拾零散的遺蹟,探尋它們昔日的面貌與發展軌迹。
在她十七歲時,一艘商船在暴風雨中沉沒,天后把墮海的船員救起,在她十九時,她父親及兄長在海中遇險,天后在睡夢中救起她的父親,但她的兄長溺斃了。 直到二十二歲,福建一帶發生旱災,天后成功為當地求雨,之後天后不時收服水中的妖怪拯救海上遇險的漁民,使海面變得安全。 追尋「大埔」這個地名由來背後的故事,可以追溯大埔昔日的風土人情、地理環境、以及多年來的變遷。
每逢農曆三月廿三日天后誕前後,大埔舊墟天后宮都有大規模的演劇活動,過往每年都辦演劇賀誕活動,近年因粵劇逐漸式微改為三年舉辦一次,表演及巡游場地設於對面的「風水廣場」。 大埔墟天后宮在1981年被列作二級歷史建築,2010年1月22日改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墟市是從前農業經濟的重要部份,沒有墟市農業根本幹不了。 過往墟市不單止是購物場地,其重要功能是讓農民能交換物資。 農民需要通過墟市出售生產的農產品,同時在墟市中採購生產不到的生活與農耕物資如布匹、鹽、酒、茶葉、草藥、種子、農具以及古代常用的化學肥料石灰等。
大埔頭鄧族於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年)在觀音河(今稱林村河)的東北岸(即現時大埔舊墟天后宮一帶)建立大埔墟,雖然現已滄海桑田,但從天后宮旁邊的「舊墟直街」,便能佐證大埔墟的位置。 昔日的大埔墟臨近大步海,水上交通便捷,遠至深涌、荔枝莊和塔門的居民也會在大埔墟貿易,墟市因此十分繁盛,是區內的經濟重心,更是清初香港地區三大墟市之一。 1595年(明萬曆廿三年),龍躍頭鄧氏在林村河以北一帶的地方(即現在大埔舊墟附近)建立「孝子鄧師孟祠」(通稱「鄧孝子祠」,現已不存)。 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鄧氏族人向新安知縣申請在「鄧孝子祠」旁建墟,名義上利用該墟收入續祠的香火之用(當時以商業謀利,常以此作名目)。 該墟取名大步墟(大埔墟),位置大概於汀角路天后廟附近。
家塾既是祠堂、教育場所和族人議事地方,亦是凝聚血緣社群的平台。 敬羅家塾曾用作「卜卜齋」學堂,二十世紀早期更是啟智學校校舍。 香港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天后崇拜較早傳入的地區之一,西貢佛堂門天后古廟(俗稱「大廟」)始建於南宋時期。 在台灣及福建地區,人們稱天后為「媽祖」,在香港的地方稱之為「亞媽」、「娘媽」、「媽娘」或「天后媽」等。 現時香港的天后廟遍布香港島、九龍、新界和離島,大部分是清初復界以後才修建的。 1911年九廣鐵路通車,殖民政府在太和市附近修築車站,並命名爲「大埔墟站」,進一步確立了太和市享有「大埔墟」之名的地位。
大埔舊墟天后宮: 大埔舊墟天后宮 Tai Po Kau Hui Tin Hau Temple
由大埔舊墟天后宮社區活動管理委員會主辦、大埔區議會合辦的「大埔恭祝天后寶誕祈福巡遊」,今年共有48個團體約1700人參與巡遊。 尋找大埔歷史足印:商貿和交通(上)© 有線電視(2021年6月) 位於大埔樟樹灘的協天宮主要供奉關帝,建築年份已無從考究。 於一九一〇年九廣鐵路通車時,舊大埔滘火車站是當時其中一個最早運作的火車站,旁邊設有碼頭,兩者組成大埔區一個貿易及交通運輸樞紐。 尋找大埔歷史足印:祠堂和圍村(上)© 有線電視(2021年6月) 敬羅家塾位於大埔頭村,是大埔頭鄧族的家祠,曾作書室之用,現仍是族人聚會和舉行傳統節日活動的地方。 敬羅家塾於一九九八年列為古蹟,建築物的全面修復工程於二○○一年一月竣工,而是次修復項目榮獲該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的優異項目獎。 大埔舊墟天后宮位於新界大埔舊墟汀角路,是包括大埔頭、南坑、新圍仔的「聯益鄉」的祭祀中心,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天后廟之一。
大埔舊墟天后宮建於康熙三十年( 大埔舊墟天后宮2025 1691年),屬兩進式 廟宇建築,正殿供奉天后娘娘,兩旁加建偏殿,分別為「協天宮」和「譚仙宮」,至今仍然保存康熙年間的銅鐘。 據說,銅鐘是大埔鄉民鄧日瑛於康熙三十年間, 帶同三個兒子於天后宮祈福後得償所願而贈送。 重修重光揭幕慶典邀請行政會議成員劉皇發、立法會議員張學明和大埔區民政專員潘太平主禮。 運輸署今日(四月二十九日)提醒市民,為配合「大埔舊墟天后宮賀誕祈福巡遊」舉行,當局將於本周日(五月二日)在大埔區實施特別交通及運輸安排。
大步墟,即今大埔舊墟,建立源於新界五大氏族之首——鄧族。 後來因為族群人口增加,除了大埔頭,還分遷到元朗屏山、廈村、屯門紫田村、粉嶺龍躍頭、沙頭角萊洞及大嶼山塘福等多個聚居地,勢力顯赫。 大埔舊墟天后宮喺清朝康熙三十年(1691年)起,當年原處係海旁,因為經年填海擴濶地方,而家已坐立喺大埔市中心。 而廟裏面仍保存立廟所鑄嘅銅鐘,同埋每次重修時所題刻嘅匾聯同碑記。 它主祀天后,亦設有偏殿「水月宮」及「協天宮」供奉觀音和關帝。
渡口興建了廣福橋 以後,從而掌握了通往大埔的交通主導權,使「太和市」的實力日漸凌駕在「大埔墟」之上。 英國租借新界以後,更在1913年於「太和市」興建大埔墟火車站,火車站的興建更助長了「太和市」的發展。 由於「太和市」逐漸取代了「大埔墟」的地位,所以「太和市」後來被稱為「大埔墟」,而原來的「大埔墟」則改稱為「大埔舊墟」。 大埔舊墟天后宮社區活動管理委員會統籌邱仕生指,今年為第2年有飄色表演,將有4位小朋友扮演歷史人物角色,又會有單車隊、啦啦隊等,他強調未來巡遊將加入新元素,並會加入新潮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