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有時很小,但早期引起梗阻性腦積水,MRI 見腫物及四迭體熔為一體,壓迫導水管,使其狹窄或閉鎖,注藥後多不強化或輕度強化,有時可見受累的丘腦和腦幹出現腫脹,在T2 像上可見高信號。 生殖細胞瘤生長較快,多數病程在1 年以內,文獻中記載病程在2天~6 年,平均7 個月。 生殖細胞瘤的症狀與體征主要包括顱內壓增高、局部腦定位征和內分泌症狀等。 其症狀與體征的發展順序一般是先出現顱內壓增高、繼之出現四迭體受壓症狀和丘腦下部症狀。
- 殖細胞瘤由原始的生殖細胞衍生而來,好發於松果體區,其次為鞍上池。
- 惡性腦瘤最常見為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如案例一的典型病例,發生於小腦,早期可引起手腳動作不協調、步伐不穩等臨床表現,但因症狀發展緩慢且不明顯,常常待腫瘤較大時引發水腦症,造成頭痛、嘔吐、複視、意識障礙等症狀方才就醫確診。
- 因為囊實性良性腫瘤能夠通過超聲波、核磁共振或CT核查進行準確掃描,進而使得醫生能夠確定最適合的手術方案,從而最小化以後成為轉移性腫瘤的風險。
- 睾丸是男性生殖器官之一,自青春期起開始製造精子和分泌雄激素的腺體,當一個或兩個睾丸的細胞異常生長,便有可能形成的癌症。
- 不同亞型的生殖細胞瘤有其特有的表現,有時結合臨床,甚至可作出腫瘤定性診斷。
- 來自於縱膈腔的生殖細胞腫瘤,腫瘤在縱膈腔內,依照壓迫的位置可能導 致病患出現咳嗽、呼吸困難、胸痛或端坐呼吸等症狀。
曾有報道在Klinefelter 綜合征(47,XXY,即47 條染色體,有2 條X 和1 條Y 性染色體)病人的縱隔和顱內發現生殖細胞瘤。 這些病人的典型特征是小睾丸、細精管玻璃樣變、無精子,有人推測,縱隔及顱內等處生殖細胞瘤的發生是原始生殖嵴分化的變異導致了生殖細胞遷移、分化的變化和其惡性的傾向。 生殖細胞腫瘤患者的染色體常發生異常,包括非隨機的染色體數目異常和結構異位。 在睾丸生殖細胞腫瘤中,80%呈現特征性的染色體結構異常,12 號染色體短臂等臂染色體畸形,許多非生殖細胞瘤性性腺腫瘤及性腺外的生殖細胞腫瘤中也有i12p 畸形。 經額部側腦室入路:可行冠狀切口,右額骨瓣成型開顱。
生殖細胞瘤復發率: 兒童癌症9大警徵 父母多留意
對於少部分生殖細胞腫瘤患者,會發生遠處器官的轉移,常見轉移部位有骨和肺,這類患者治療效果也較差,生存期短。 出現在男孩身上的最明顯表徵是,睾丸摸到無痛硬塊,單側睾丸腫脹;女孩因腫瘤長於卵巢,表徵不明顯,下腹會持續腫痛,痛的程度好像「勒緊褲頭」。 腫瘤若長於中樞神經系統,或會出現尿崩症、嘔吐、嗜睡及頭痛等。 部分初生嬰兒出世時,尾龍骨位置有異物突出,檢驗後多確診為生殖細胞瘤。 根據不同的年齡,胎兒蛋白在嬰幼兒一歲之前即有正常的升高情形,而在一歲 之後,下降至正常之成人濃度。 而beta-HCG在某些惡性生殖細胞腫瘤發生時會 有上升情形,在腫瘤診斷初期,倘若beta-HCG與/或AFP有異常的升高,可以作 為治療與追蹤的指標。
- 治療隨即開始,並在3期化療以後,鑒於進展理想,故單採用化療而不用切除手術治療。
- 因為突發性意識障礙與全身乏力被帶至臺大醫院急診室就醫,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MRI)發現有3.5公分的腦部腫瘤,位於蝶鞍上方,診斷為顱咽瘤(craniopharyngioma)。
- 然後,將整個腫瘤連同睾丸和精索(包含部分輸精管和淋巴管),防止癌細胞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
- 此外,少數的早期患者術後也仍有復發可能,不過復發的概率比晚期患者要低。
- 4.腦膜瘤 松果體區腦膜瘤少見多為成人(常發生於40~60歲),常起源於小腦幕切跡遊離緣故常不在正中腫瘤常為圓形或橢圓形CT為均勻密度,MRI在T1像為均勻高信號,注藥後可明顯均勻強化,並可顯示在小腦幕上有腦膜尾徵(冠狀掃描顯示更為清楚)。
- 腫瘤壓迫下丘腦及內側膝狀體可出現雙側耳鳴及聽力下降。
良性腦瘤最常見者為毛狀星細胞瘤(pilocytic astrocytoma),常見於小腦位置,臨床表現類似髓母細胞瘤。 治療方面以手術為主,在安全範圍內進行全切除或亞全切除,十年存活率達九成以上。 少數病患有腫瘤復發時,可予以再次手術切除或化學藥物治療;放射線治療則保留於前述治療方式無效時使用。 部分毛狀星細胞瘤發生於下視丘與視神經交叉位置,臨床表現類似顱咽瘤,手術治療僅能部分切除,必要時再佐以化學治療來控制腫瘤進展。 由於生殖細胞瘤發生蛛網膜下腔及脊髓種植的轉移率達3%~57%,故多數學者認為不管腦和脊髓有無轉移,均應常規行全腦和脊髓放療。 放療可引起放射性腦壞死及腫瘤周圍瘢痕形成的粘連,儘管如此也有人主張術前應照射20~30Gy 的劑量,以減少腫瘤的血液循環和切除腫瘤時的出血。
生殖細胞瘤復發率: 生殖性
一般常認為頭痛是腦瘤的典型症狀,但是在腦瘤較小時可能不會有明顯頭痛,到腫瘤較大時才可能引發頭痛症狀;而頭痛的病患很多為偏頭痛、壓力型頭痛,真正係腦瘤導致顱內壓升高而頭痛的患者僅佔小部分。 常見的徵兆如下: 半夜或清晨頭痛,從睡夢中被喚醒; 持續性嘔吐,尤其伴隨頭痛症狀; 嗜睡; 平衡感不良、步伐不穩; 複視、口齒不清、臉歪嘴斜、一側手腳乏力、無法矯正之視力缺損等神經功能障礙; 癲癇、手腳不自主抽慉、傻笑; 嬰兒頭圍異常快速增大。 鑒於腫瘤全切除困難,術後死亡率高,即使腫瘤全切除後,仍難免復發。 以往多採用側腦室-枕大池分流術或第三腦室造瘺術。 近年來多採用帶活瓣裝置行腦室-心房或腦室-腹腔分流術。 分流術的目的是為了解除梗阻性腦積水,術後輔以放療。
鞍上生殖細胞瘤 生殖細胞瘤復發率 顱內生殖細胞腫瘤是指原發於顱內、起源於胚胎生殖細胞的有特殊的病理性質、臨床表現和治療方法的腫瘤,在顱內腫瘤中發病率較低,好發於兒童及青少年。 生殖細胞腫瘤 生殖細胞瘤復發率2025 生殖細胞腫瘤是發生於生殖腺或生殖腺外的腫瘤,由原始生殖細胞或多能胚細胞轉型而形成;胚胎髮育第4周在卵黃囊區可見未分化的、無性別差異的胚胎性生殖腺,此後原始… 不同部位的不典型顱內生殖細胞瘤具有不同的MRI特徵。 MRI可以明確病變範圍、發展情況以及提供強有力的診斷信息,掌握不同部位的不典型顱內生殖細胞瘤MRI表現有助於提高其診斷正確率,指導臨床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案。
生殖細胞瘤復發率: 公布最新兒少前5大癌症 兒童最易罹患白血病
1.3 影像學資料30例行頭顱MRI檢查,26例行頭顱CT檢查。 腫瘤位於松果體區25例,鞍上6例,松果體區並鞍上3例。 腫瘤大小在1.3 cm x1.0 cm x1.0 cm一9 cmx8 cm x7 cm之間。 CT表現爲混雜密度或均勻稍高密度影,16例瘤內有鈣化,MRI表現爲T,WI低信號、T2WI高信號22例,混雜信號8例;靜脈注射造影劑後均有明顯均勻或不均勻強化。
生殖細胞瘤復發率: 睾丸癌容易復發嗎?
突出臨床表現是內分泌紊亂,表現為上視障礙和性早熟,同時可伴有下丘腦功能障礙,如尿崩、煩渴、嗜睡及肥胖。 其他症状與腫瘤部位有關,松果體區腫瘤可阻塞中腦導水管,造成顱內高壓。 ②CT平掃多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腫塊,無出血、壞死及囊性變,可分葉,但境界清楚;瘤體本身鈣化少見,典型松果體區生殖細胞瘤常見腫瘤包埋松果體鈣化灶。 常用的化療葯物有亞硝脲類、長春新鹼、環己米特、放線菌素、甲氨蝶呤、博萊酶素、順鉑等。 有不少學者採用不同的化療葯物對生殖細胞瘤進行治療,均獲一定療效,故認為生殖細胞瘤對某些化療葯物是敏感的,可將聯合化療作為術後的一種輔助治療。
生殖細胞瘤復發率: 睪丸癌預防方法
1.2 臨牀表現頭痛、嘔吐等顱高壓症狀27例,多飲多尿10例,視力障礙22例,精神行爲異常13例,其他有肌力下降、記憶力減退等。 體徵有視乳頭水腫20例,上視困難18例.嗜睡10例,其他有輕偏癱、步態不穩、性早熟等。 生殖細胞瘤復發率2025 目前畸胎瘤的發生機制存在着許多假說,比如認為畸胎瘤是雙胞胎其中之一寄生於另一胎兒中。
生殖細胞瘤復發率: 睪丸癌治療後會影響性能力嗎?
精原細胞性精原細胞瘤——這是比較罕有的,大多發生在均年齡大約為65歲的老年男性中。 與典型精原細胞瘤相比,它的生長速度更慢,並且更不可能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 可發生在松果體區,可較大,CT 為低密度,CT值低於腦脊液;MRI 在T1 像為低信號,T2 像可變化較大,從低信號到不均勻信號皆可。 上皮樣囊腫邊界可不規則,部分邊界可呈蟲蝕狀。
生殖細胞瘤復發率: 生殖細胞瘤症狀
對這類腫瘤.直接放療容易導致腫瘤卒中,引起嚴重後果川。 我們應用此方法治療2例患者已分別存活超過1年和3年。 惡性腦瘤最常見為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如案例一的典型病例,發生於小腦,早期可引起手腳動作不協調、步伐不穩等臨床表現,但因症狀發展緩慢且不明顯,常常待腫瘤較大時引發水腦症,造成頭痛、嘔吐、複視、意識障礙等症狀方才就醫確診。 治療方面需要以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三管齊下,方能控制病情避免復發。
生殖細胞瘤復發率: 治療方法
1.松果體區囊腫為良性病變,中國國外屍檢存在率高達40%。 多數在MRI上松果體區有小而圓的囊腫,注藥後輕度環形強化有時囊腫較大可稍壓迫四疊體上丘CT示囊內液體與腦脊液比呈等至高密度多無臨牀症狀,也不引起腦積水絕大多數不需手術治療。 大多發生在十多歲至三十多歲的男性中,主要分為以胚胎細胞癌、卵黃囊癌、絨毛膜癌和畸胎瘤。 胚胎細胞癌(Embryonal carcinoma)——在顯微鏡下,這些腫瘤看起來就像很早的胚胎的組織。 另外,它們會以較快的速度生長並擴散到睾丸外。 這10種結構混合存在,常以2-3種結構為主要成分。
生殖細胞瘤復發率: (兒童癌症) 生殖細胞腫瘤
術後輔以放療,病人可生存5~20 年,有的病例放療後1.5~2 個月轉移的生殖細胞瘤也全消失。 但放療後1 年有20%的腫瘤復發,即使CT 掃描顯示腫瘤已完全消失者,也可迅速復發,因此,所有病例應定期復查CT。 生殖細胞瘤的1 年生存率為85.7%,5 年以上生存率為35.7%,經過綜合治療50%~80%病人可生存5 年以上,25 歲以下的病人,5 年生存率更高。 2.腦脊液分流術 鑒于腫瘤全切除困難,術後死亡率高,即使腫瘤全切除後,仍難免復發。
生殖細胞瘤復發率: 睪丸癌診斷方法
儘管這些特殊組織看似正常,但經常與周圍組織無關(比如在軟骨的周圍形成角質)。 在過往醫學報告中,毛髮、牙齒、硬骨甚至是高度分化的器官如眼、手、腳、肢體等,都曾在畸胎瘤中發現,但形成完整器官的比率不高。 生殖細胞瘤復發率2025 本港每年有一百六十至一百九十宗兒童癌症新症,最常見是急性白血病和腦腫瘤;但生殖細胞瘤則較少見,當中可細分為中樞神經系統生殖細胞瘤及周圍性生殖細胞瘤。
生殖細胞瘤復發率: 診斷
1.5 生殖細胞瘤復發率2025 臨牀診斷畸胎瘤均爲典型影像表現及開顱手術病理證實爲畸胎瘤,其中6例爲成熟性畸胎瘤,1例爲惡性畸胎瘤。 20例生殖細胞瘤根據臨牀特徵、影像學表現及放射治療或伽瑪刀治療後2周內影像表現瘤體迅速縮小綜合診斷n-Z1o 生殖細胞瘤復發率 7例高度惡性非生殖細胞瘤性GCTs其中2例爲手術病理證實混合性GCTs,其他5例根據影像學表現、腫瘤標誌物檢查結果診斷〕。 即來源於松果體實質細胞,包括松果體細胞瘤和松果體母細胞瘤,前者多為邊界清楚的圓形病變,很少通過腦脊液播散;松果體母細胞瘤為惡性,局部浸潤,通常體積較大,質地不均勻。
有時可見巨噬細胞活躍緊貼瘤細胞甚至嵌入瘤細胞中,使其分解成碎塊,併吞噬而消化。 生殖細胞瘤復發率2025 醫生會在病人恥骨區域正上方切一個切口,並通過開口從陰囊中輕輕取出睾丸。 然後,將整個腫瘤連同睾丸和精索(包含部分輸精管和淋巴管),防止癌細胞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 電腦斷層掃描是一種特殊的X光檢查,利用電腦分析影像,可由橫斷面評估腫瘤的大小、侵犯範圍等,可以顯示癌細胞是否擴散到淋巴結、肺、肝或其他器官,以幫助確定癌症的分期。 睾丸癌是比較罕見的癌症,根據美國癌症協會數據顯示,每250名男性中約有1人會患上睾丸癌。 另外,與其他常見的男性癌症不同之處是患病年齡平均為33歲,很大程度上是青壯年男性的疾病。
生殖細胞瘤復發率: 治療
50%的畸胎瘤長在中軸骨周邊,長在附肢的皮樣囊腫不是畸胎瘤,而是過誤腫(Harmatoma)。 畸胎瘤對胎兒來說並非嚴重的疾病,除非體積太大影響血流,這種情況可能造成心臟衰竭,必須利用心電圖監控胎兒狀況。 成熟畸胎瘤在組織學上的特徵明顯,肉眼型態下可分為實質型、囊型或混合型,在其中可以找到許多種組織,皮膚通常會圍繞着囊壁,並且長出茂密的毛髮。 腫瘤的切面可發現纖維化的脂肪組織、鈣化現象及一些由薄膜型成的囊,有毛髮生於其中。 生殖細胞瘤治療反應不好,或復發時,骨髓移植可提高治癒率,我們團隊自 體骨髓移植成功率,目前為止全都成功。 ④室管膜下轉移可表現為沿腦室壁線狀或條片狀強化,沿腦脊液向蛛網膜下腔播散表現為腦表面、腦池的線狀或結節狀強化。
生殖細胞瘤復發率: 臨床診斷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的復發率很高,復發部位大多數都在盆腔及腹腔內,有不少同時伴有肝部位復發。 卵巢復發性未成熟畸胎瘤具有自未成熟向成熟轉化的特點,即原發腫瘤為未成熟畸胎瘤,其復發瘤惡性程度有逐漸減輕傾向,最後轉為組織學完全良性的成熟畸胎瘤。 生殖細胞瘤成因至今未明,可發生在不同部位,如胸腔、腹腔、生殖器官及中樞神經系統等。 生殖細胞瘤復發率2025 在胚胎發育期,生殖細胞會經由卵黃囊、腸繫膜移動,最後移至盆腔或陰囊,形成卵巢或睾丸。 期間,若部分生殖細胞發生突變,可變成腫瘤,腫瘤可生長於中樞神經系統或生殖器官。 3.CT 掃描 CT 生殖細胞瘤復發率2025 掃描可精確地確定其大小、部位及其周圍關系。
生殖細胞瘤復發率: 神經母細胞瘤能治癒嗎
放療可引起放射性腦壞死及腫瘤周圍瘢痕形成的粘連,儘管如此也有人主張術前應照射20~30Gy的劑量,以減少腫瘤的血液循環和切除腫瘤時的出血。 依病理型態分為成熟畸胎瘤、未成熟畸胎瘤、惡性畸胎瘤。 案例二的良性腦瘤為顱咽瘤(craniopharyngioma),位於蝶鞍附近,常會壓迫視神經、腦下垂體或下視丘構造,造成視力障礙與視野缺損、內分泌功能障礙、尿崩、食慾無法控制導致肥胖、或水腦症等問題。 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方式,在保留視神經與下視丘構造的前提下進行最大安全範圍的腫瘤切除,術後若有新發生或持續內分泌功能異常或尿崩時,可給予賀爾蒙藥物治療。
儘管生殖細胞瘤的全切除或部分切除的手術死亡率已降至5%~10%,但是鑒於生殖細胞瘤的性質和部位,即使全切後也難免復發和轉移,故預後不良。 但放療後1 年有20%的腫瘤復發,即使CT 掃瞄顯示腫瘤已完全消失者,也可迅速復發,因此,所有病例應定期複查CT。 2.局部定位征: 最常見的定位症狀有Parinaud 綜合征,這是Parinaud 於1883 年首先指出松果體區腫瘤可出現上視不能、瞳孔光反應和調節反應障礙等。 其中部分病人同時合併下視不能,瞳孔光反應遲鈍或喪夫、調節反應減弱及阿羅瞳孔是生殖細胞瘤的重要體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