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神學生實習機會及專為教牧人員、院牧及神學生而設的臨床牧關教育訓練,舉辦義工訓練及教會病室探訪課程。 2000年,由于那打素医院已迁入东区和新界大埔,故将腾空数载的般咸道医院地皮卖给南丰发展重建为“罗便臣道80号”。 该地皮原属伦敦传道会(后来易名为世界传道会),早于1893年便已持有,后让与那打素医院使用并为市民服务逾一个世纪。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好唔好2025 至罗便臣道80号发展期间,6层高旧建筑遭拆卸,可是物业范围的伦敦传道会大楼属历史建筑,不许另谋发展,发展商南丰唯有耗资3,000万港元进行重修,并纳入屋苑会所范围。 雅丽氏何妙龄(英语:Ho Miu-ling)那打素医院徽章由十字架、爱心和活水三部份构成,并有格言“矜悯为怀”,寓意医院本著十字架精神,基督的爱,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兼顾身、心、社、灵的整全关怀与医治。 這些轉變難免令「老友記」感到孤單、失落、困悶,以致情緒不穩或低落,家屬亦因不能探訪而感擔憂。
- 1980年代,政府打算在鄰近的富亨邨位置興建全科醫院,以服務大埔區居民。
- 駐院醫生為院友提供內科及老人科的診斷及治療,並安排其他專科治療的轉介服務。
- 1887年,何启爵士为纪念在1884年去世的亡妻雅丽氏而捐资于上环荷李活道兴建雅丽氏利济医院(Alice Memorial Hospital),成为香港首间为贫苦华人提供西医治疗的医院。
- 該等第三方網站及應用程式的資訊乃由第三方編彙和提供,本院無力控制該等第三方網站及應用程式或其資料。
- 樂活易作為社會企業,提供免費安老院轉介服務,由資深社工及專業團隊組成,將多年跟長者個案及配對安老服務的經驗,
- 1980年代,政府打算在邻近的富亨邨位置兴建全科医院,以服务大埔区居民。
- 例如以「民以食為天,一食解千愁」為基礎,設計各項以「食」為重心的活動,讓「老友記」縱然不能外出到酒樓,護養院便搜尋酒樓點心,打造美味點心車,讓他們留在院舍享受「一盅兩件」飲茶樂趣。
- 鑑於人口老化之需求增加,日間服務將集中和強化處理慢性和傷殘疾病的復康治療。
本院特此表明,任何因為或有關本網站,或其任何內容、服務,或對本網站的任何編彙、使用、誤用或依賴,或本網站資訊或第三方網站連結及應用程式的資訊,而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間接或相應引起的損失、賠償、費用或支出,本院不承擔任何義務或責任。 為方便使用者瀏覽他方提供或間接提供的資料,本網站可能在不同頁面,提供第三方的網站連結及應用程式。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好唔好 本院對本網站以連結方式所提供的第三方網站資訊或應用程式,概不負責。 本院在網站提供該等連結僅為方便閣下,並不代表本院對此等第三方網站及應用程式、或該網站及應用程式所提供的任何產品或服務,作出任何聲明、陳述、支持或保證。 該等第三方網站及應用程式的資訊乃由第三方編彙和提供,本院無力控制該等第三方網站及應用程式或其資料。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好唔好: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大埔區康復地圖
鉴于人口老化之需求增加,日间服务将集中和强化处理慢性和伤残疾病的复康治疗。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好唔好2025 樂活易作為社會企業,提供免費安老院轉介服務,由資深社工及專業團隊組成,將多年跟長者個案及配對安老服務的經驗, 結合電腦資訊科技,全面分析長者及其家人的護理及配套需求,並提供專業意見,協助長者及其家人尋求一個舒適之生活模式。 在1999年及2003年更拓展至九龍灣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及觀塘秀茂坪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頤康院,為長者提供優質之長期護養服務。 於2001年成立那打素全人健康進修學院,藉教育及研究,促全人健康、享豐盛生命。 1970年代初期協助籌建觀塘基督教聯合醫院,1993年協助開辦柴灣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又於1997年與基督教聯合醫務協會攜手成立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
醫院一直本著「全人醫治」的宗旨,不但推廣院牧服務,關顧病者及其家人身、心、社、靈的需要,同時更於97年6月開辦臨床牧關教育訓練課程,培育專業院牧和義工。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好唔好2025 那打素護士學校由倫敦會在1893年創辦,當時是那打素醫院附屬的護士學校,並沒有正式校名,直到1970年代初籌備將校址由般含道遷至觀塘協和街之時,才正式命名為那打素護士學校,而學校的管理權亦同時移交基督教聯合醫務協會。 在醫院管理局成立後,基督教聯合醫務協會決定將基督教聯合醫院及那打素護士學校移交醫院管理局。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好唔好: 香港大埔區的基督教政府醫院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為實現「無牆醫院」精神,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主動走出醫院,進入社區為大家提供最專業、最準確的健康護理及復康資訊。 其後院方和傳道會同意撥出賣地的部份收益來成立慈善基金,名為世界傳道會/那打素基金,透過資助香港及中國大陸的宣教、醫療健康、社會服務及教育等工作,來宣揚基督的博愛和分享精神[5]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好唔好2025 。 於1997年9月19日,正式成立為一個獨立的信託人基金,並獲稅務局豁免繳稅。
在医院管理局成立后,基督教联合医务协会决定将基督教联合医院及那打素护士学校移交医院管理局。 一九六零年代,本會協助籌建位於觀塘的基督教聯合醫院,該院於一九七三年正式投入服務。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於一九九一年加入醫院管理局,並於一九九七年遷往新界大埔,期間更應政府邀請,協助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於一九九三年開院。 踏入21世紀的服務,那打素醫院按著醫院管理局的使命提供醫院服務,更積極推行基層社區健康服務。 1997年啟用大埔那打素新院的建築、設施和運作系統的設計,融合了新醫療科技和概念,不但有安全的環境,其設計亦以病者為本,並應用建築心理學的原理,藉自然環境、陽光、色彩的美感以及藝術的觸動,對感官產生良性刺激,有助痊癒。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好唔好2025 醫院設有先進的資訊系統,包括約500個在高速聯網上的終端機,並安裝有各式輸送系統:包括電梯(17部)、小型升降機(2部)、真空導管輸送系統(59站)、軌道輸送系統(6站),及分別處理污衣和垃圾用的輸送槽。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好唔好: 服务范围
於一九二零年代,雅麗氏利濟醫院經搬遷重建後,毗鄰那打素醫院,幾所醫院聳立於香港半山般含道及卑利士道交界,於一九五四年經立法定案後合併為「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並以「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執行委員會」作為法人團體。 透過床邊探訪,全人關顧病者及支援其家屬,並為醫院院友提供24小時緊急支援院牧服務。 藉院友支持小組,長期深入關懷院友,協助其處理因疾病引致心靈、情緒困擾及心理等問題,讓院友得到身、心、靈的關懷和支持,以達致「全人醫治」的目的。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好唔好: 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現今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區大埔[2],隸屬於香港醫院管理局新界東聯網,為一間小型全科醫院,提供各專科門診和全日急診服務。 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现今位于香港新界大埔区大埔[2],隶属于香港医院管理局新界东联网,为一间小型全科医院,提供各专科门诊和全日急诊服务。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本著「全人治療」的宗旨,早於一九五零年代開始聘任專責教牧同工承擔病室的福音事工。 隨著社會的變遷,牧關事工亦不斷發展,院牧團隊不論在技巧、專業知識及服務模式上,在醫院中加強對病人、家屬及員工的心靈關懷和福音工作。 那打素护士学校由伦敦会在1893年创办,当时是那打素医院附属的护士学校,并没有正式校名,直到1970年代初筹备将校址由般含道迁至观塘协和街之时,才正式命名为那打素护士学校,而学校的管理权亦同时移交基督教联合医务协会。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好唔好: 員工資料
向病者、家屬及員工提供心靈、情緒與靈性的關懷、牧養輔導,務使人在疾苦困境中感受上帝的關懷,從而更有信心和勇氣去面對生命的苦難和挑戰。 《社聯機構會員總覽暨資訊系統》所載的機構資料由相關機構自行提供及上載至資料庫,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對該等資料的完整性、準確程度及使用並不負有任何責任。 如對《總覽》列載的機構資料有任何查詢,請直接與有關機構聯繫。 信託人董事局成員總共有十名代表,皆來自那打素醫院(三位)、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三位)、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三位),以及倫敦會在港資深傳道人(一位)。 1997年,醫院由港島半山區遷至新界大埔,成為一所小型全科醫院,較原訂竣工時間延遲一年。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好唔好 院牧服務重視院友的心靈需要,由駐院院牧專責「心靈關顧」及輔導服務,並透過個人關顧牧養,提升院友心靈質素。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好唔好: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
2000年,由於那打素醫院已遷入東區和新界大埔,故將騰空數載的般咸道醫院地皮賣給南豐發展重建為「羅便臣道80號」。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好唔好 該地皮原屬倫敦傳道會(後來易名為世界傳道會),早於1893年便已持有,後讓與那打素醫院使用並為市民服務逾一個世紀。 至羅便臣道80號發展期間,6層高舊建築遭拆卸,可是物業範圍的倫敦傳道會大樓屬歷史建築,不許另謀發展,發展商南豐唯有耗資3,000萬港元進行重修,並納入屋苑會所範圍。 雅麗氏何妙齡(英语:Ho Miu-ling)那打素醫院徽章由十字架、愛心和活水三部份構成,並有格言「矜憫為懷」,寓意醫院本著十字架精神,基督的愛,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兼顧身、心、社、靈的整全關懷與醫治。 本院於一九九九年五月初投入服務,位於九龍灣健康中心2至7樓,佔地8,070米,提供238張政府資助的護養床位,為65歲或以上有需要的長者提供長期醫療、護理和住宿服務。 本院對本網站資訊的任何錯誤、遺漏、失實陳述或錯誤陳述,概不負責。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好唔好: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院牧部 (AHNH Chaplaincy)
院牧亦會按其個人意願,安排午間崇拜、小組、團契等聚會,同時安排義工探訪,並注入更多新元素,配合每位院友不時轉變的需要。 在董事局的支持下,本院不同專業職系同工與建築師組成工作小組,共同設計「認知障礙症」專護樓層。 專業護士提供24小時護理照顧,並為院友作個別評估和設計護理計劃,使院友在身、心、社、靈四方面均能得到周全的照顧,以達致全人護理的目標。 駐院醫生為院友提供內科及老人科的診斷及治療,並安排其他專科治療的轉介服務。 安心抗疫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好唔好: 服務質素
其后院方和传道会同意拨出卖地的部份收益来成立慈善基金,名为世界传道会/那打素基金,透过资助香港及中国大陆的宣教、医疗健康、社会服务及教育等工作,来宣扬基督的博爱和分享精神[5] 。 于1997年9月19日,正式成立为一个独立的信托人基金,并获税务局豁免缴税。 在1999年及2003年更拓展至九龙湾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护养院及观塘秀茂坪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颐康院,为长者提供优质之长期护养服务。 于2001年成立那打素全人健康进修学院,藉教育及研究,促全人健康、享丰盛生命。 1970年代初期协助筹建观塘基督教联合医院,1993年协助开办柴湾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又于1997年与基督教联合医务协会携手成立基督教联合那打素社康服务。 1887年,何启爵士为纪念在1884年去世的亡妻雅丽氏而捐资于上环荷李活道兴建雅丽氏利济医院(Alice Memorial Hospital),成为香港首间为贫苦华人提供西医治疗的医院。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好唔好: 活動內容
這段防疫日子裡,護養院員工必須配戴口罩、潔手,分枱單向用餐,量度體溫並呈報健康狀況,避免將病毒帶回院舍。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好唔好 為感謝他們克盡己職及減少他們搶購防疫物資的憂慮,護養院不定時分段式提供口罩、消毒搓手液、眼罩、維他命C等防疫物品予每位員工,一起抗疫。 早於1881年,那打素診所於太平山設立,為當地一帶居民服務,那打素一名是來自倫敦傳道會委員戴維斯之母親的名字。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好唔好: 機構位置
當時,那打素醫院較雅麗氏醫院大很多,也是倫敦傳道會旗下物業,故此該地段的地價也相較低廉,雅麗氏醫院與那打素醫院當時更有「姐妹醫院」之稱。 今天醫院的荷李活道舊址大部分已被發展成豪宅羅便臣道80號,其餘地皮於2009年底獲納入英華女學校擴建範圍。 於一九九七年遷院至大埔後,院牧部繼而成立臨床牧關教育訓練中心,持續開辦「臨床牧關教育」(CPE)訓練課程。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好唔好: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 (ANNH)
透過視像通訊、電話及活動相片/影片的方式,「老友記」和家屬能每日保持溝通及見面,就算有些「老友記」不能言語,但透過視像通訊看見熟識的家人面容和聽到關懷的問候,情緒亦變得安穩,家屬也減少「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不安和擔憂。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好唔好 1904年首倡助產士訓練,同年落成的雅麗氏紀念產科醫院為全港第一所產科醫院,率先聘任女醫生。 由專業社工提供輔導服務、關懷小組、多元化戶內外康樂活動及個人購物服務,從而滿足院友的心理及社交需要,融入群體生活。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好唔好: 員工資料(只供現職員工填寫)
由院友參與服務開始,院方的醫護團隊將一直與家人同行,提供支援,以舒緩家人在過程中的心理壓力。 另由言語治療師為院友評估吞嚥及言語能力,同時為院友提供吞嚥訓練。 鑑於身體狀況較弱的院友人數不斷增加,職業治療部聯同社工部安排不同類別的治療性小組及訓練。 對記憶能力漸衰弱的院友,提供現實導向訓練、懷舊分享及感官訓練等。 本院概不保證本網站或其資訊不受中斷、沒有延誤、錯誤、病毒或錯失。
向病者、家屬及員工提供心靈關懷、情緒支援及牧養輔導,務使人在疾苦困境中感受上帝的關懷,從而更有信心和勇氣去面對生命的苦難和挑戰。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好唔好 為社區普通科門診 (大埔賽馬會普通科門診診所及王少清家庭醫學中心) 病人提供院牧服務,服侍社區的市民。 信托人董事局成员总共有十名代表,皆来自那打素医院(三位)、香港基督教协进会(三位)、中华基督教会香港区会(三位),以及伦敦会在港资深传道人(一位)。 1997年,医院由港岛半山区迁至新界大埔,成为一所小型全科医院,较原订竣工时间延迟一年。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好唔好: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
物理治療師為個別院友作評估及設計合適的治療計劃,以增強或維持院友的生理功能和活動能力,並關注其心理狀況,從而改善院友生活質素。 職業治療師透過多元化復康活動,提供服務予在自我照顧、工作及休閒活動三方面受影響的院友,提高他們的自我形象,積極面對生活。 從二零零二年起,本會的院牧服務已重整架構為「那打素牧關事工」以配合更多元化之服務發展,服務範圍現已拓展至本會轄下的長者院舍、醫院內之中醫門診以及社區診所,實踐無牆牧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