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欖 郊 野 公 園 位 於 新 界 西 部 , 佔 地 五 千 四 百 一 十 二 公 頃 , 是 全 港 面 積 第 二 大 的 郊 野 公 園 。 大 欖 郊 野 公 園 範 圍 昔 日 幾 乎 寸 草 不 生 , 被 雨 水 侵 蝕 以 致 光 禿 禿 的 山 頭 及 深 溝 , 隨 處 可 見 。 隨 着 大 欖 涌 水 塘 的 興 建 , 植 林 工 作 也 於 一 九 五 二 年 展 開 , 以 保 護 水 塘 集 水 區 免 受 侵 蝕 以 致 水 土 流 失 。 位 於 大 欖 郊 野 公 園 內 的 大 欖 涌 水 塘 , 工 程 於 一 九 五 一 年 展 開 , 是 戰 後 興 建 的 第 一 個 水 塘 。 其 中 最 大 規 模 工 程 ─ ─ 水 塘 主 壩 , 為 當 時 全 港 最 宏 偉 的 混 凝 土 壩 , 高 達 一 百 五 十 呎 。 為 使 供 水 可 連 接 全 港 供 水 網 絡 , 大 欖 涌 水 塘 的 輸 水 管 遍 布 九 龍 半 島 。
大雨過後,雨水混合沙石,在地上沖刷出的深溝,看似古羅馬戰車輪輾過的痕跡,昔日行山人士稱之為「神仙轍」。 8、90年代政府於山頭大量種樹,奇景一度被林蔭淹沒,然而近年大欖山火頻頻,樹木不支倒下,兩條平行車痕重見天日,卻塞滿燻黑的枯木殘枝。 +此段路程難度較高的地方是前往高位和中位的觀景點(需要較高角度才能更好)。 若帶長輩小孩前往,可評估能力,如不往高位中位觀景點,在主要健行路線上也有一觀景平台也能眺望湖景。 選擇了從大棠登山口入山,掃管笏村下山,兩邊的巴士都還算方便搭乘。 下了巴士往登山口走去,會穿過一個小村落-楊家村,村裡種滿了蔬菜,有著香港難得一見的田園風情。
大欖涌郊遊徑: 古道
蠔殼山坐落於元朗,毗鄰掌牛山,二山皆為九逕山的東北餘脈,止於元朗平原和錦田盆地。 蠔殼山及掌牛山均位處大欖郊野公園範圍以外,後者沒標示於郊區地圖上。 遠足人士應在出發前自行選擇最合適的路線,以及查閱運輸署或相關交通機構網頁以獲取最新的交通資訊。 請妥善處理使用過的口罩及垃圾,以保持個人及環境衞生。 重要聲明: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等方式運作,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交通資料起點:可選乘任何途經大欖隧道的巴士,於元朗段隧道口的轉車站下車,往元朗方向的停車場旁有一建築物,那裡便是郊遊徑入口。 終點:沿大棠山道下走至大棠,乘搭港鐵巴士K66號(至港鐵朗屏站)或公共小巴(至元朗千色廣場)離開。 大欖涌郊遊徑 大欖郊野公園鄰近屯門,是新界西居民熱門選擇的郊遊地點。 在甲龍至河背水塘引水道 、大棠山道及麥理浩徑第十段屯門區都設有燒烤場地,其中的大棠山道和石崗燒烤場地因佔地最廣, 而成為區內學校的旅行熱點 。 而在田夫仔 、河背和荃錦坳均設有露營場地供遊客使用,最大的田夫仔營地設有30個營位,而最小的河背營地僅有兩個營位。
大欖涌郊遊徑: 留言
大欖涌郊遊徑在大欖郊野公園內,起點位於大欖隧道口(往元朗方向)的停車場旁。 郊遊徑全程都是不斷的上落路段,要走過多個山頭,到達大欖涌水塘北端。 由於路程上落的梯級頗多,而且沒有中途離開的位置,所以只適合有行山經驗的人士。 從馬鞍崗出發,初段往上走一段林蔭小路,沿路可近觀大欖隧道口,以及對面巒巒的山峰。 經過植林地後,向右方下行,直至看見上行的梯級,才算真正開始。 郊遊徑處於風景優美的郊區,長度較長途遠足徑短,惟部分郊遊徑的長度超過10公里,比長途遠足徑的分段更長,難度則按所在地點而異。
經過多年城市發展和變遷,昔日的古道部分已融合為各熱門郊遊路徑或道路的一部份,部分人跡罕至的古道則已漸漸湮沒於山林中。 古道分岔處亦間中可見由昔日鄉民所立,簡單刻上左右方目的地的石碑,稱為「問路石/指路石」。 楓香林位於大欖郊野公園內的大欖林道大棠段,其中在大棠山道和大欖自然教育徑的分叉路,再重新轉入大棠山道的兩旁的楓香樹最為密集,裁植的楓香樹一直到吉慶橋才終止。
大欖涌郊遊徑: 郊遊設施
再往前走至,走過兩個山坳,再上走至290米山崗的涼亭,便要開始行走一段較貧瘠的山徑。 輕降至分支,右轉再上攀,及後行走迂迴的山徑下走至大欖涌郊遊徑終點的休憩點,即吉慶橋。 再走過一小段大欖林道大棠段,便要往元荃古道方向右轉。 在往後的支路直走(左走可通往大棠),匯合大棠自然教育徑,支路續直走(左走可通往大棠),踏上石砌古道,一直下走至南坑排。 [3]2013年3月18日,位於荃錦坳入口附近、全長1.4公里的河背段越野單車徑新段開放,沿途設備跳台及碎石路等;該路段與行山徑分開[4][5][6]。
- 古道之名稱多為近代遠足人士以其連接之兩地或途經地點取名而成,故同一古道可能有多於一個稱呼。
- 再往前走至,走過兩個山坳,再上走至290米山崗的涼亭,便要開始行走一段較貧瘠的山徑。
- 大欖郊野公園(英語:Tai Lam Country Park)是香港新界的一座郊野公園,佔地達5,412公頃,於1979年2月23日劃定,地區行政上大部份屬於元朗區。
- 放眼望去整個湖面很廣大,山的後頭還有泛著藍光的水色,那曾經一個個的丘陵山頭,被水淹沒後星羅棋布於碧綠的湖水中,成為一座座孤島,千島湖也是被這麼稱呼出來的。
- 大欖郊野公園鄰近屯門,是新界西居民熱門選擇的郊遊地點。
- 香港有許多各種不同類型、長度和難度的郊遊路徑,供遊人作遠足或漫步之用。
大欖涌水塘沿塘都有山徑或馬路可供行走:塘北一段是昔日麥理浩徑第十段的路線;塘南是水泥馬路,兩段的高度都接近水塘水平。 改道後的麥理浩徑第十段位置雖然較高,但如要下瞰千島湖,則須另覓登山路線。 大欖涌郊遊徑 蠔殼山、掌牛山、井坑山及四排石山為九徑山東北山脈的延伸,由於這一帶山嶺附近都沒有高山,因此景觀都非常開揚,可盡覽新界西北部。 官方亦設有大欖涌郊遊徑,由大欖隧道轉車站出發經井坑山及四排石山走至大棠吉慶橋。 古道為昔日連接鄉村間或墟市間的要道,由附近鄉民人手開發而成,古道多以石塊鋪設穿梭於林中接通兩地。
大欖涌郊遊徑: 香港郊遊路徑
標距柱之間一般相距約500米(昂坪360救援徑除外)。 離開黃泥墩水壩後,路徑依然寬廣平緩,直到山邊出現有如通往龍貓森林的樹洞小徑。 照片中樹叢中的入口,是通往”高位”今日路線最高角度可以俯瞰水塘的山頭,愈是要看出千島湖的模樣,當然位置愈高愈明顯。 因朋友家住屯門,我們就找了附近風景美氣氛佳的山林來走走,這篇要介紹的是大欖郊野公園。 大欖是香港第二大的郊野公園占地5370公頃,園區內步道共有12條,是所有郊野公園之最,對於喜愛遼闊風景或攝影人來說,近年號稱香港千島湖的大欖涌水塘,更是吸引眾多慕名而來的山友。
大欖涌郊遊徑: 郊遊路線
兩 段 路 線 均 為 易 走 之 路 , 分 別 需 時 二 點 五 小 時 及 五 小 時 。 繼 續 往 西 走 , 經 過 茂 密 的 植 林 區 , 到 田 夫 仔 便 踏 進 第 十 段 路 程 。 此 外 , 甲 龍 林 徑 及 甲 龍 古 道 , 由 荃 錦 坳 至 石 崗 , 途 中 可 以 觀 賞 多 樣 的 林 木 。 荃 錦 自 然 教 育 徑 、 大 欖 自 然 教 育 徑 、 大 棠 自 然 教 育 徑 、 大 棠 樹 木 研 習 徑 , 及 河 背 水 塘 家 樂 徑 , 都 是 適 合 一 家 大 小 前 往 的 路 線 。 元 荃 古 道 郊 遊 徑 、 大 欖 涌 郊 遊 徑 以 及 圓 墩 郊 遊 徑 , 則 為 精 力 充 沛 的 郊 遊 人 士 而 設 。 在 郊 野 公 園 西 陲 , 設 有 屯 門 健 身 徑 , 提 供 十 四 個 健 身 站 , 供 遊 人 及 晨 運 人 士 鍛 煉 身 體 。
大欖涌郊遊徑: 千島湖行山路線|接通千島湖清景台及元朗大棠!附交通
上世紀50年代興建大欖涌水塘時曾重修了一次吉慶橋,大家來到橋上盡可以發思古之幽情,或觀賞山澗交匯的壯麗景色,甚至回味大欖涌郊遊徑之樂,亦無不可。 除 東 北 方 一 小 幅 土 地 屬 斑 岩 外 , 大 欖 郊 野 公 園 的 泥 土 幾 乎 全 屬 易 受 侵 蝕 及 經 已 分 解 的 花 崗 岩 。 在 蓮 花 山 近 荃 錦 公 路 一 帶 , 當 年 有 鎢 礦 及 其 他 礦 藏 的 生 產 。 戰 後 礦 產 價 格 下 跌 , 礦 務 自 此 停 頓 , 但 廢 棄 的 礦 坑 仍 隨 處 可 見 , 遊 人 可 在 廢 棄 礦 坑 口 想 像 當 年 的 開 礦 情 況 。 大欖涌郊遊徑位於大欖郊野公園,起點由大欖隧道附近的馬鞍崗至吉慶橋,全長約5.5公里。
大欖涌郊遊徑: 郊遊徑
大部分的路徑均位於郊野公園之內,由漁農自然護理署管轄。 不過郊野公園內外亦有一些路徑,由該區的區議會所籌建或翻新。 在大欖隧道近馬鞍崗的收費站(往元朗方向)下車後,走至車站後的車道,再左轉至避雨亭,便是路線的起點。 走過一段較平坦的山徑後,繞至後方,徐徐上走至分支後直走(右方山徑應可下走至高埔新村)。
大欖涌郊遊徑: 大欖涌郊遊徑
循西北面的山徑下降低坳再上走,及後沿徑北行,經輸電塔登上掌牛山。 從山頂北降低坳,復又上攀至蠔殼山,最後由北面下降,遇鐵絲網後右轉循山徑下降至凹頭。 離開錦上路西鐵站,朝西南方走至錦河路迴旋處,便可轉入村徑,走至穿越青朗公路的行人隧道。 由於要先探郊遊地圖上標示的廟宇,在此繼續沿村徑前走一段,便來到福德祠。 這祠雖簡樸,但卻有著一道外牆,以福德土地來說,也算不多見。
大欖涌郊遊徑: 自然教育徑
大欖涌水塘和早先走過的黃泥墩水塘就是不同功能了,大欖涌主要是儲存民生用水。 哇~~也是這趟才知道原來香港連水也能這樣買來放!! 而大欖涌水塘壩也是香港第一個可以發電的水壩,電力供給濾水廠使用。 沿途的二葉松林,看來也還剛種不久,似乎是火燒山後新種的,期待他們綠蔭成林,就有軟軟的松針山徑可以走了。 途中數度需要理清方向,也要彎腰前進,弄得汗流浹背。 遊者可選擇由凹頭青山公路元朗段從北面山徑上攀至蠔殼山,或經大欖涌郊遊徑轉接支徑或由崇山新村先登掌牛山,再續遊蠔殼山。
大欖涌郊遊徑: 千島湖500米黑色疤痕
我才知道香港人很少跨區活動的,住在港島的人要數數來過新界的次數,可能一隻手數得出來。 不過我倒很建議訪港的朋友可以嘗試遠離市中心,排個步道走走,再順道感受一下元朗、屯門不一樣的小吃和城市氛圍喔。 水塘原址曾有七條村落,分別為大欖、關屋地、圓墩、清快塘、田夫仔、胡屋及黃屋[1]。 行山亦要顧及安全,他建議行山新手最好不要越級挑戰高難度路綫。 大欖涌郊遊徑2025 香港有不少路綫可選,分散人流到冷門路徑,既安全亦行得舒服。
大欖涌郊遊徑: 大棠楓香林 大欖涌郊遊徑
和眾多朋友一樣,來了香港幾趟都以為香港是沒什麼自然環境的地方,但因為這趟的爬山行才瞭解香港不大的土地上,也有24個郊野公園。 香港的郊野公園就類似台灣國家公園,保育著生態環境。 大欖涌郊遊徑2025 從大欖隧道收費站開步,在青朗公路與八鄉路的交界處的水泥小徑上行,接大欖郊遊徑(由大欖郊遊徑C6400起點起步亦可),遇上支徑靠左(右方山徑可通往錦上路港鐵站)續沿郊遊徑上升至標距柱C6404前的分岔口。
在大欖郊野公園內第一次看到這個路牌,也對這條山徑開始有興趣。 這條被評選為全球20條最佳山徑,麥理浩徑從西貢~屯門全長100公里,每500公尺會有照片上的標柱一支,據資料顯示是為了訓練英軍開闢的山徑,日後才漸漸轉為民用性質。 山徑總共分為十段,而第十段就落在大欖郊野公園內,所以這趟一直與它交錯而過。 在步行下山的過程中,其中一段就是走在麥理浩徑十段上。 在台灣就很想去看看坪林的千島湖了,沒想到卻是先來了香港的。 港友們聽說我要去這兒爬山,紛紛表示很有興趣卻從來沒去過。
雖然這道郊遊徑看來甚短,上落差也看似不大,但走起來卻比想像中費力很多;據官方資料顯示,其長度只有5.5公里,卻需行走4小時之多,所以別過分小覷了它。 其難度雖然及不上船灣淡水湖、芝麻灣及黃龍坑等郊遊徑,但即使做不成難度最高的郊遊徑,也可算得上是「最嘈吵」的郊遊徑了。 大欖郊野公園的大部份地區基岩為花崗岩,表土高度風化,易受侵蝕。 過往公園範圍的土壤侵蝕嚴重,有大量劣地,1950年代,香港政府興建大欖涌水塘,在附近山嶺進行大量植樹工程,以減少水土流失的問題。 部份地方現仍可見較嚴重的土壤侵蝕,如神仙轍及白虎荒丘等地。
長距離遠足徑橫跨香港島、九龍和新界,部份路段位於郊野公園之外。 標距柱是特別設於郊遊徑上以輔助郊遊人士作定位之用的柱子,其絕大部分由漁護署設立。 標距柱設計一般為一根約1米高的金屬柱或石柱頂部附以一塊向前傾的長方形平面,平面之上釘上一塊繪有所在郊遊徑圖案、編號及所在位置6位座標的金屬銘牌(亦有部分直接將銘牌釘於石坡或建築外牆上)。 郊遊人士如在郊遊徑上遇到突發事故,可循路找到就近之標距柱向救援人員說明其位置,以協助定位和搜索。
大欖涌郊遊徑: 郊遊設施
港島徑橫跨香港島,由爐峰峽起點至大浪灣終點全長50公里,共分8段,標距柱以字母H為首(H代表Hong Kong Trail,即港島徑),序號由H001順次增至H100。 昂坪360救援徑為香港唯一設有標距柱但不設兩位郊遊徑編號的郊遊徑。 由於此郊遊徑由私人機構(昂坪360)興建及維護,雖然設有以字母C為首的標距柱,但不設郊遊徑編號,標距柱序號由C01順次增至C30。
大欖涌郊遊徑: 自然教育徑
由此沿林務車路走向大欖涌隧道車站,於中途轉接引水道車路,直接下走至河背村,順道一探該村及鄰近的馬鞍崗村,感受新春的賀歲聯歡氣氛。 之後步過育英學校,穿過田野,跨天橋過西鐵線,趁機在橋上觀看列車駛過的景致。 過橋後走進長莆村,先探1928年天主堂,續遊村旁的關帝聖宮。 廟內有光緒辛丑年(1901年)的對聯,比教堂的歷史更早,而現今廟內仍有香火,相比荒廢的教堂,看來傳統民間信仰在鄉村地方仍佔點優勢。 遊罷便沿車路步至八鄉牌樓,此牌樓為西鐵公司捐建,以示鎮煞納祥,相信是為鄰近鄉村的特別安排吧。
大欖涌郊遊徑: 千島湖行山路線|接通千島湖清景台及元朗大棠!附交通
大 欖 郊 野 公 園 毗 鄰 屯 門 及 深 井 , 是 新 界 西 大欖涌郊遊徑2025 居 民 的 熱 門 郊 遊 地 點 。 而 在 田 夫 仔 、 河 背 及 荃 錦 坳 , 亦 設 有 露 營 場 地 供 市 民 使 用 。 此 外 , 大 欖 郊 野 公 園 設 有 越 野 單 車 徑 , 供 越 野 單 車 手 使 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