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解釋,有關升幅主要歸因於「非購物膠袋」,例如垃圾膠袋、透明衣服包裝膠袋及糖果、小食包裝膠袋包裝膠袋類別。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民建聯葛珮帆表示,雖減去最大成本設廠,惟看似仍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要求,強調不希望當局亂批,惟擔心最終因為一些無理限制或過多要求導致再次流標,將影響垃圾徵費落實安排。 她亦關注當局有否與業界,有足夠的溝通,促當局下月截標後,應盡快向立法會交代整體安排。 當局於3月31日發出招標公告,並於5月12日中午截標,時間約為一個半月,較上次少了半個月時間,合約期亦由5年縮短至3年。 換言之,政府最遲須於今年10月開標,此後設有3個月試運期,有望追趕當局目標於今年內推行垃圾徵費計劃。 不過,若然價格仍是太貴,或其他不可預計的因素,一旦再度取消標書,甚至流標,落實垃圾徵費計劃更是無期。
- 政府建議,在至少18個月的「準備期」,準備期內會免費派發,準備期後巿民須購買特定的垃圾袋。
- 該名曾投標的生產商批評,上次入標時政府掌握了全港膠袋製造商運作詳細資料,以至過去5年的合約數量等,今次細節地設計新計分制,的確令人懷疑當局是否已有心水生產商。
- 相關的《促進環保責任(雜項修訂)條例草案》,計劃最快今年內提交予立法會審議。
- 來自受規管店舖零售類別的膠袋棄置量由首階段計劃實施前(2009年年中)的約6.6億個減至首階段計劃實施一年後(2010年年中)1.5億個,減幅非常顯著。
- 就原定2025年實施的「管制即棄膠餐具計劃」,環保署亦正積極考慮提早實施的首階段計劃。
- 政府現建議修訂《產品環保責任條例》,優化現行塑膠購物袋收費計劃,每個膠袋徵費提高至最低1元,並取消豁免冷凍食品及非氣密包裝食品的膠袋徵費。
有曾投標的生產商表示,價錢仍在計算中,雖然今次毋須在港設廠,但當局在更多方面加設要求,暫時估計價錢或會減少約兩成,仍未達到當局早前預期的四成。 由食環署收集但無法以指定垃圾袋包妥的大型廢物,如傢俬則須於棄置前貼上指定標籤,並劃一收費11元。 而大型固體廢物,包括來自工商業處所的廢物的棄置費用將大幅上調,由現時每公噸收費約38元,提升至365元起。 在新例下,有3個情況可以豁免徵費,第一項是「因食品衛生而用的袋」,包括餐飲外賣及沒有包裝的食品,基本上是採用一單一袋的原則,則每單一交易最多一個月免費袋。
膠袋徵費1元: 膠袋收費12.31起升至1元 冷凍食品膠袋豁免取消
膠袋徵費調整將於明日(31日)起實施,當中新措施包括收費由5毫加價至1元,以及取消現時對盛載冷凍食品的豁免等。 膠袋徵費1元2025 另外,當局指如食品已「完全」載於包裝中,亦不會獲豁免,代表市民日後購買包裝盒上有孔的藍莓、有紙包好的生果,以及用網袋盛載的蒜頭時,亦不會再獲得免費膠袋。 不過如市民購買散裝食品則仍可獲免費膠袋,例如沒有任何包括的蔬菜及海鮮等;另外,來貨時已經密封膠袋、診所藥袋,以及購買雪糕的保溫袋亦可獲豁免。 立法會早前通過優化塑膠購物袋收費計劃的法例,下周六起實施,膠袋收費由5角提高至1元,並取消現時對盛載冰凍或冷凍食品塑膠購物袋的豁免。
環境保護署早前提交與立法會的文件指出,載於非氣密包裝的生鮮食品,由於包裝已能有效與外在環境分隔,並能避免滲漏或濺溢,故建議取消豁免徵費。 優化計劃12月31日起實施,政府會向業界和市民宣傳優化措施,並制定良好作業指引,讓業界明白相關要求。 塑膠購物袋收費計劃(計劃)首階段於2009年7月7日實施,涵蓋3,000多個主要為大型連鎖超級市場、便利店及健康護理和化妝品店的零售點。 來自受規管店舖零售類別的膠袋棄置量由首階段計劃實施前(2009年年中)的約6.6億個減至首階段計劃實施一年後(2010年年中)1.5億個,減幅非常顯著。
膠袋徵費1元: 垃圾徵費2022生產防偽特徵膠袋!9種垃圾袋、2項收費計法必知|唔用指定膠袋罰款1,500元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立法會早前通過優化塑膠購物袋收費計劃的法例,下周六(31日)起實施,膠袋收費由5角提高至1元,並取消現時對盛載冰凍或冷凍食品塑膠購物袋的豁免。 環境保護署副署長陸嘉健今日(21日)介紹新計劃時表示,以往原則上買10個蘋果可取10個免費膠袋,而新計劃實施後,每單交易只能提供一個膠袋「盡量裝滿」,除非有特殊情況才可獲多於一個免費膠袋。 儘管首階段計劃初步取得成功,但其涵蓋範圍有限,在受規管的零售界別以外的零售類別內,膠袋的堆填區棄置量仍有上升。 在2011年5月,政府就應否及如何擴大膠袋徵費計劃,展開了為期三個月的公眾諮詢。 整體而言,社會大眾支持擴大計劃的涵蓋範圍至整個零售業界,以進一步處理香港過量使用塑膠購物袋的問題。 《產品環保責任(塑膠購物袋)規例》(第603A章)則列明全面推行膠袋收費的執行細節。
所以,我打算再把有關硬幣的一些花絮公諸同好,與各位像我一樣喜歡收集錢幣的同道中人分享。 該名曾投標的生產商批評,上次入標時政府掌握了全港膠袋製造商運作詳細資料,以至過去5年的合約數量等,今次細節地設計新計分制,的確令人懷疑當局是否已有心水生產商。 他更稱,行內很多「老行尊」英語水平有限度,今次只供英文標書且招標期短,相信上次無投標的生產商亦難以參與,令人猜疑或有意排除部分較小型的生產商。 今次招標更將印刷防偽特徵的特別墨水,列入成本當中,又將膠袋回收物比例由之前的五成,下調至兩成,並准以使用超市裝生果用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及一般膠袋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生產。
膠袋徵費1元: 垃圾徵費要點2:3人家庭預計每月需付33至51元
當局預計,提高膠袋徵費後,堆填區塑膠購物袋的棄置量可以減少大約25%,目標是在今年12月31日實施新徵費。 政府支持膠袋收費,因為這項措施有助解決本港固體廢物問題,紓緩堆填區的飽和危機。 環保團體普遍支持這項措施,因為它對環境有利,有助推動本港的可持續發展。
- 非氣密包裝的食品,如飯盒、保鮮紙包裝的食品、散裝豆豉等,以及所有冰凍或冷凍食品都獲豁免(但膠袋只在盛載豁免物品時才獲免費)。
- 以全港741萬人口計算,平均每人每年棄置約564個膠袋,即每日棄置約1.54個。
-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膠袋徵費實施多年,惟去年港人膠袋棄置量升至約41.8億個,被質疑每個膠袋徵費5毫已「失效」。
- 其他原因還包括方便(34.1%)、商店主動提供(19.3%)及留待自用(16.1%)。
- 事緣在1993年我們嘗試用成本較低的鍍鋼來鑄造1元硬幣,以代替1960年開始使用的比較昂貴的紅銅鎳合金。
- 由食環署收集但無法以指定垃圾袋包妥的大型廢物,如傢俬則須於棄置前貼上指定標籤,並劃一收費11元。
當局回應指,認同提升至每個膠袋兩元能進一步鼓勵市民減少使用塑膠購物袋,因此對建議持開放態度。 膠袋收費後,市民的確少用了膠袋,但有調查顯示,環保購物袋、紙袋、垃圾袋等棄置量卻不斷上升。 例如,塑料袋業廠商會曾指出,在膠袋稅實施後,垃圾袋的生產量飆升六成三,不織布袋更激增九成六。 膠袋徵費1元2025 有人認為,這可能會抵銷膠袋稅的成效,變相加重了堆填區的負擔。 根據相關法例規定,顧客索取塑膠購物袋(包括含有塑膠成分的平口袋、手挽袋及不織布袋等),每個最少收取5毫;商戶若收取多於5毫,須有清晰指示告知顧客。 有關修訂獲通過後,政府會制定良好作業指引,並預留時間供業界和市民適應新措施,目標在12月31日起實施優化計劃。
膠袋徵費1元: 豁免範圍實例:
1868年因香港造幣廠結業,港府停止鑄造壹圓硬幣,把造幣機械賣給日本。 膠袋徵費1元 膠袋徵費1元 外國貿易銀圓,如墨西哥鷹洋便在香港流通,代替停鑄的港幣壹圓銀幣。 膠袋徵費1元 如果你發現手頭的1993年1元洋紫荊硬幣可以用磁石吸起,你千萬要把它保留下來。
膠袋徵費1元: 報紙雜誌銷量跌 包裝袋棄置量卻倍升
稻苗飲食學會榮譽會長黃傑龍表示,早前政府諮詢業界時曾解釋,修例建議食肆每單交易可派一個免費膠袋,但若容量不夠,在合理情況下可向食客派發多一個免費膠袋,因此他相信是次立法建議並非針對餐飲業,豁免亦合理。 他又稱,為防濫用膠袋,現時大部分酒樓、食肆的外賣盒及膠袋,已設有額外收費。 實施13年的膠袋徵費,明天(31日)大除夕起將加至1元正,同時取消多項豁免,包括不再免費提供盛載冰凍或冷凍食品的膠袋,即使有小孔的包裝盒,或者被紙包好的水果,顧客如索取膠袋,同樣需支付至少1元。 工聯會社區幹事李嘉恒表示,豁免原意是平衡食品衞生需要,但這些膠袋往往不能重用,建議商戶提供誘因,鼓勵市民減少使用膠袋。 政府估計,膠袋收費全面實施後,每年帶來約2,000萬元的額外稅收,增加政府的庫房收入。
膠袋徵費1元: 政府建議修例上調膠袋徵費至一元
至於市民方面,則普遍支持膠袋收費,因為他們認為膠袋收費能推動環保發展;但亦有些人不太支持,主要認為膠袋收費對日常購物構成不便。 據統計,每名港人年均使用近1,800個膠袋,每日棄置的膠袋數目以公噸計,反映港人濫用膠袋的情況非常嚴重。 膠袋徵費1元 膠袋徵費1元 膠袋收費後,政府估計全港市民每年減少使用約10億個膠袋,有助減少垃圾收集量。 環保署就解釋,從過去數年統計調查的整體趨勢可見,報紙及雜誌店膠袋的棄置量在2015年膠袋收費全面實施後已大幅下降,並維持在低水平。 由於近兩、三年部分零售類別棄置量的基數維持在低水平,以百分率計算的按年變動或會出現較大波幅。 最新一份《都市固體廢物監察報告》揭露,本港2017年每日棄置793公噸膠袋,較2016年的690公噸增加14.93%。
膠袋徵費1元: 豁免與例外:(二)用作包裝的袋
根據環保署數字,首階段膠袋徵費徵收金額每年遞增,在2010至2013年,金額由2,500萬元增至3,300萬元,增幅32%,每年派發膠袋數量由5,000萬個增至6,600萬個。 膠袋徵費1元2025 長春社副總監黃子勁分析,由於報紙膠袋屬收費膠袋,加上愈來愈少人買報紙,料主要膠袋是來自雜誌。 他認為市面上的雜誌為求催促銷量,會隨書附送贈品,為了方便者拿取,會預先將雜誌及贈品用膠袋包在一起。 將膠袋類別細分,除了麵包餅食店、百貨公司及家居用品店、健康護理和化妝品店外,其他膠袋的棄置量都按年上升。 升幅最多是報紙雜誌店,雖然所佔的比例只有0.28%,即1,233萬個,但按年增加110.1%。
膠袋徵費1元: 膠袋徵費新例生效 豁免範圍一帖搞清
雖然不織布袋可多次重用,但由於其屬塑膠製品,故需要收費。 而市面常用的紙袋,如附有塑膠附件或面層有塑膠成份,同樣需要收費。 研究進一步發現,倘膠袋稅上調至2元,仍會拿取膠袋的人數則減至不足一成。 WWF海洋污染經理王素君表示,5毫膠袋稅維持多年,可見經濟誘因早已被消化,相信收費若增至1元,已能大幅減低市民拿取膠袋的意欲,調至2元更能加重阻嚇力。 A:徵費收益應該歸於政府所有,而政府亦應利用這筆徵費,成立一些半官方的環保基金,與環保團體聯手推進本地各項環保工程,如回收廢物、環保育和環保科研等,以免惹來外界質疑和抨擊政府獨攬徵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