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需要運用大型儀器照射,一般為期7個星期,通常每週5次;治療過程無痛,亦無須麻醉或住院,事後身體亦不會帶有輻射,故患者無須隔離。 免疫治療和標靶治療都是除了傳統的手術、化療及電療以外,近年發展最迅速的抗癌新技術。 不少人都會將兩者比較,但其實腫瘤科醫生未必會採取單一療法,而是按多種臨床因素為病人選擇一種或多於一種療法。 2.利用疫苗对感染EBV的潜在鼻咽癌患者进行预防与治疗,目前处于实验室阶段,主要包括预防性疫苗与治疗性疫苗。 贾(Chia)等利用修饰过的病毒或自体树突细胞携带EBV肿瘤抗原作为疫苗治疗鼻咽癌,临床试验没有观察到严重的不良反应,并得到了令人鼓舞的结果。 鼻咽癌是一种起源于鼻咽部的上皮性肿瘤,位于鼻腔后端狭窄的管状通道(鼻咽腔顶部和侧壁)。
鼻咽癌,是於鼻咽腔或上咽喉部位惡性細胞所形成的腫瘤,而且有機會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 鼻咽癌免疫治療 根據香港衛生署數據顯示,鼻咽癌常見於華南地區,患者以男性居多,是20-44歲男性中最常見的癌症;不只是長者,中年人以至年輕人不可輕忽這種致命疾病。 免疫療法最大特點有二,首先藥物副作用較化療為小;第二是一旦腫瘤對藥物有反應,就會產生「長尾效應」,即使治療結束,停止使用免疫治療藥,患者自身免疫系統仍會持續發揮抗癌作用,延長病人存活期的效果顯著。
鼻咽癌免疫治療: 鼻咽癌诊疗现状,免疫治疗研究进展和最新临床试验项目
患者的頭頸部位接受放射治療後或會出現各種短期及長遠的後遺症。 一些常見的短期副作用包括皮膚紅腫或起水泡、噁心嘔吐、疲勞、口腔潰瘍、吞咽困難、聲音嘶啞及味覺喪失等,長遠後遺症則包括聽力或視力下降、甲狀腺受損、腦下垂體受損、頸動脈損傷等。 隨著近年放射治療的精準度大幅提升,鼻咽癌患者較以往承受較少的副作用,而各種副作用亦有相應方法舒緩,詳情可諮詢醫生意見。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鼻咽癌仍是重磅研究,PD-1单抗和PD-1单抗联合化疗显示较好抗肿瘤活性,部分项目进入III期临床研究阶段。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鼻咽癌临床指南,免疫治疗已成为推荐治疗方案,主要是纳武利尤单抗、帕博丽珠单抗和卡瑞丽珠单抗,作为2B类证据,III级推荐。
- EBV 病毒直接引致鼻咽癌屬罕見情況,更多時是因為同時存在其他風險因素,增加患鼻咽癌的風險。
- 參考世界標準人口的年齡分布計算,過去37年,本港鼻咽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下降趨勢。
- 原发肿瘤可能表现为光滑的黏膜隆起、散在结节伴或不伴表面溃疡,或者侵袭性的菜花样肿块。
- 除此之外,癌細胞亦有機會擴散到其他身體部位,近則導致腫瘤轉移到頸部的淋巴結,遠則波及肺部及肝部。
- 但局部晚期以及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患者,单纯放化疗的临床疗效不理想。
一般來說,鼻咽癌的化療、放射線治療,大多是健保給付,一整個療程做完大約需花費 20 萬左右。 至於質子治療目前必須自費,完整療程費用約在台幣 50 到 100 萬。 林口長庚醫院放射腫瘤科指出,鼻咽癌以放射線治療,目前最標準的方式是以直線加速器所產生的高能量放射線(光子治療),照射範圍由鼻咽到下頸部、附近組織及頸部淋巴區,採體外照射來治療。
鼻咽癌免疫治療: 相關文章
而在廣州地區,平均每10萬人就有25人患上鼻咽癌,每年接受鼻咽癌治療後復發的數目也十分龐大。 希望有更多鼻咽癌康復者能在不同平台分享經驗,幫助掃除公眾對電療負面印象。 及早發現是根治的關鍵,早期鼻咽癌5年存活率逾90%,中期則約70%至80%,而晚期已擴散的病人則只有約20%。 所以,千萬不要諱疾忌醫或忽視輕微病徵而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機。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於2017年鼻咽癌是本港男士第6常見癌症(616宗新症屬男性);而在男女癌症患者當中,鼻咽癌則排行第11位,合共有828宗新症,尤幸近年個案有回落趨勢。
- 鼻咽癌约占恶性肿瘤30%、占头颈部肿瘤70~80%,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2~3倍。
- 鼻咽癌篩查旨在於未出現任何癌症病徵前,及早偵測早期癌細胞病變的跡象,把握治療黃金期,提升治療成效及患者的存活率。
- 科莫利(Comoli)等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难治性,复发性EBV阳性鼻咽癌患者身上取得初步的疗效,且毒副反应较低。
- 中心坐落於高端商務中心,為當地及跨區域的患者提供先進的,以人為核心,以實證為基礎的醫學治療與護理。
- (4)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的热点话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逐渐在复发转移鼻咽癌患者中得到应用。
- 鼻咽癌是一种起源于鼻咽部的上皮性肿瘤,位于鼻腔后端狭窄的管状通道(鼻咽腔顶部和侧壁)。
信諾癌症保障冠絕全港,賠償保障高達港幣$5,000萬,不設終生賠償上限,可全數賠償手術、電療(放射治療)、化療、標靶治療等費用,按此了解更多。 如患者通過入息審查,可獲資助醫管局非安全網下的自費免疫療法藥物,用以治療 4 種癌症,包括皮膚癌、腎細胞癌、肺癌和頭頸癌。 ②核磁共振(MRI)检查:MRI对软组织对分辨率比CT高,可确定肿瘤对部位、范围及对临近组织对侵犯情况,并可较好的鉴别放疗后组织纤维化和复发的肿瘤。 ③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对于中晚期鼻咽癌,尤其是颈部淋巴结较大或伴有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可直接行全身PET/CT以明确是否存在远处转移。 羅國煒教授(左)表示,希望通過找出鼻咽癌患者的生物標記,可促進治療後評估和精準治療的發展,從而提高治療效果。
鼻咽癌免疫治療: 相關文章:
早在2016年前,复发/转移性鼻咽癌在化疗方面,并没有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一线化疗方案还没有确定下来。 鼻咽癌免疫治療 直到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张力教授,牵头了全球第一项复发/转移鼻咽癌的III期临床研究,纳入362例复发或转移性的鼻咽癌患者,按1∶1随机分为两组,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和氟尿嘧啶联合顺铂(PF)。 研究显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明显延长,至此吉西他滨联合顺铂便成为复发/转移性鼻咽癌全球标准一线治疗方案。 然而,目前临床上 LANPC 患者的管理仍然存在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 「 我们也同时发现,即使接受了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以后,仍有 20%-30% 的病人会出现复发或者远处转移。因此,对于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疗效 」 鼻咽癌免疫治療2025 马骏教授强调。
鼻咽癌免疫治療: 早期患者5年存活率逾九成
且放疗后复发者病变多较广泛,二程或多程放疗对局部及颈部软组织创伤重,常伴骨坏死,手术难以进行。 (3)EB病毒血清学检查:有EB病毒感染的患者血清中检查出EB病毒抗原及抗体升高,部分患者EB病毒DNA拷贝数升高明显。 鼻咽癌在本港致命癌症中排行第11位,並於2018年導致295人死亡,佔同年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2%。 在1981年至2018年期間,男女總年齡標準化死亡率都有下降趨勢。 若有直系親屬曾經患上鼻咽癌,其他家庭成員罹患鼻咽癌的風險會較一般人高。 不過,這種風險未必源於家族遺傳,亦有可能因為環境因素,例如居住在相同地區,擁有類近的飲食習慣所致。
鼻咽癌免疫治療: 鼻咽癌治療費用多少?了解鼻咽癌治療、最新治療、治癒率
磁力共振在檢查身體軟組織和神經組織方面較優勝,可應用於鼻咽腫瘤有可能波及的部位及軟組織,例如扁桃腺、舌底或附近的淋巴結。 鼻咽癌病人完成治療後,最好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像是戒除菸酒、維持居家空氣品質良好、少吃醃漬燒烤食物等。 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要及早發現並處理相關的副作用(例如用類固醇抑制炎症),就可減輕副作用帶來的不適。 ●基底样鳞状细胞癌:2005年,头颈肿瘤WHO分类中加入了基底样鳞状细胞癌。
鼻咽癌免疫治療: 鼻咽癌如何避免復發?
●放疗(放射治疗):是早期鼻咽癌的主要一线局部治疗方法。 对于更晚期的肿瘤患者,与单纯放疗相比,同步放化疗可降低远处转移率,并改善局部控制和总体生存率。 鼻咽癌免疫治療 鼻咽癌免疫治療 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教授馬碧如指,免疫治療是透過患者自身的免疫反應對抗癌細胞,較傳統化療的嚴重副作用更少,可顯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質素。 中大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於2017年成功破解鼻咽癌的全基因組圖譜,促進發掘這種常見頭頸癌症的新型和關鍵生物標記之研究發展。
鼻咽癌免疫治療: 治疗
由於鼻咽癌細胞對放射治療的反應效果極佳,第 1 期治癒率可達 90 % 以上,第 2 期 70 %,第 3 期 50 %,第 4 期 20 鼻咽癌免疫治療 %。 活动由人民健康联合癌症防控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共同发起,百济神州参与,活动旨在展示、鼓励癌症防治领域中青年医务人员在临床科研上砥砺创新、锐意进取。 鼻咽癌免疫治療 充分发挥牵头医院作用,完善规范诊疗制度,加强质量控制,提高技术能力,推进和规范靶向治疗、免疫疗法、辅助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技术。 未来,希望通过多部门协作、行业推动、公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工作机制,提高早诊早治率,形成癌症防治合力,切实遏制癌症给人民群众带来的严重危害。 第三届(2023)“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总结会6月10日在北京举办。
鼻咽癌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
研究團隊使用了尖端的生物信息學方法分析患者的腫瘤樣本,以解構鼻咽癌的表觀遺傳3變化。 在帶有EB病毒的鼻咽癌腫瘤中有一種稱為「全面高度甲基化」(global DNA hypermethylation)的現象,意思是癌細胞內 DNA 序列的甲基數目大規模增加。 這些甲基的功能就像一個關閉按鈕,令抑制腫瘤的基因失去作用,從而促進腫瘤生長。 因此,在傳統醫學觀點上會認為全面高度甲基化與EB病毒有關,更是鼻咽癌發病的關鍵。 然而,研究團隊卻發現20% 的鼻咽癌病例是「全面低度甲基化」 (global DNA hypomethylation) 的,即甲基在 DNA 序列上大規模減少。
鼻咽癌免疫治療: 鼻咽癌的分期
原发肿瘤可能表现为光滑的黏膜隆起、散在结节伴或不伴表面溃疡,或者侵袭性的菜花样肿块。 由于海绵窦旁肿瘤侵犯,第Ⅲ、Ⅴ、Ⅵ和Ⅶ对颅神经最常受累。 由于这一较长的无症状期,或者在部分患者中由于误诊,大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已是局部和/或区域性晚期疾病。 对于高风险人群,发病高峰在50-59岁,此后发病减少。 鼻咽癌免疫治療 对于大多数低风险人群,鼻咽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鼻咽癌免疫治療: 癌症預防
EBV血清測試是目前最常見的鼻咽癌篩查方法,但假陽性比率由2%至18%不等;鼻咽癌基因篩查靈敏度達95%以上,惟特異性有限。 就沒有任何鼻咽癌病徵的人士而言,現時沒有足夠證據顯示,上述篩查對他們有明顯效益。 醫生會透過臨床檢查,觸摸頭頸位置是否有異常,例如頸兩側、淋巴位置是否有腫塊;血液測試則檢查身體是否存在抗EBV病毒的抗體。 鼻咽癌免疫治療2025 此外,接受放射線治療後的病患,應終身接受定期追蹤檢查。 包括後鼻鏡或鼻咽內視鏡、血液檢驗、EB 病毒抗體之檢測、胸部X光、特殊影像學檢查,如電腦斷層掃瞄攝影、磁振造影檢查、骨骼同位素掃瞄或肝臟超音波檢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