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裡有展板介紹陶窯的生產工序,以及碗窯村如何利用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地生產出令人心醉的青花瓷。 前區域市政局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分別於1995年及1999年成立考古隊,在碗窰窰址進行考古研究調查。 在碗窰上、下兩村的村民鼎力協助下,考古隊在遺址發現了從採礦到入窰裝燒的各項生產陶瓷工序的遺蹟。 調查結果對研究香港早期工業、大埔區歷史及廣東省民窰有重大意義。 明朝期間,文天祥族裔文蔭公遷至大埔碗窰一帶,與謝氏共同燒製青花瓷器;清初遷界時他們離開了。 大埔碗窑村一带,水源丰富,并出产优质的瓷土矿,由明代开始,已有文、谢二族经营窑场,制作青花瓷器。
牛碾是利用動物來碾磨瓷土,算是保存最完好的古跡。 展館的人流挺少的,整個下午只有小編和友人,加上建於半山丘,到處可見大樹紅花,感覺清靜悠閒。 旁邊有間碗窰公立學校,雖己荒廢,但平房設計,拍照還是不錯的。 學校另一邊是有超過二百年歷史樊仙宮,供奉了陶瓷業祖師樊仙,相傳樊仙發明用陶土燒製碗,且曾與百工祖師魯班比試製碗獲勝,所以得到從事傳統陶瓷業者的尊崇。 展覽介紹碗窰的歷史及考古發掘,並展示出土的明清兩代文物。 如欲進一步了解碗窰遺址,可詳閱大埔碗窰窰址單張。
大埔碗窯: 街知巷聞:敗瓦遍地 大埔碗窰史等待撿拾
展覽館的旁邊是樊仙宮,供奉廣東長樂的陶瓷祖師樊大仙師,是香港唯一供奉陶瓷業神祀的寺廟。 大埔碗窯2025 大埔碗窯2025 樊仙宮旁的山邊,被綠色圍欄保護的,就是窯爐的遺址。 走近遺址一看,地下全是各種瓷片、窯具、匝缽,遺存非常豐富。 當然了,這些遺物都是政府的文化財產,不能隨便撿拾,大家不要以身試法。
- 有說因廣東、江西、湖南、福建各地陶瓷大量生產,加上碗窑窑爐數少、兼且以粗瓷為主的產品缺乏競爭力。
- 收集個人資料聲明
- 樊仙宮旁的山邊,被綠色圍欄保護的,就是窯爐的遺址。
- 在樊仙宮西北山坡,是整個法定古蹟所在窑區唯一以鐵絲網圈封的窑爐及窑業堆積地,此地屬碗窑考古發掘的一區。
- 1863年中,他們在樊仙宮旁建立新界第一間小教堂,並為一位60歲村民領洗,小教堂同時成為學校。
10年後碗窰發展成30名教友的規模,並培育了一位客家傳道員,及客家神父馬俊賢。 終於找到我們的沈思帶我們沿石級步上碾磨作坊遺址,說這相信是全港最完整的一個。 被鐵絲網圍着的碾槽和碾砣,是以往村民讓牛隻拉碾、將瓷石碾成粉末的工具。
大埔碗窯: 法定古蹟
清朝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年),朝廷执行迁海令,所有沿海居民须内迁五十里(一里约500米),香港本区全部居民被迫迁回内陆,家园尽失,碗窑的陶瓷生产骤然停顿。 到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朝廷允许复界,虽有文氏族人纷纷回迁大埔,但碗窑的窑场仍然荒废。 好景不常,清康熙元年(1662),清廷實施沿海遷界30 至50 里,並派兵驅散沿海居民,强令遷往內陸,沿海地區大多夷為平地。 文﹑謝兩氏逢此劫,亦不能免,相率離開大埔碗窯。 大埔碗窯2025 康熙八年(1669),清廷接受廣東巡撫王來任、兩廣總督周有德的建議,敕准復界,但仍不許漁船下海。
馬村長說,當年祖先馬彩淵公來到此處時,投靠此處文姓村民,「走難落來,好的地方都被人霸晒,你係咪走上山?走上山耕田囉」。 大埔碗窯2025 大埔碗窯 據說文氏後來賺到錢,便遷往泰亨,離開前將窰業轉手馬氏。 窰業曾經興旺的標誌,是後山好多亂葬崗,「不是我們姓馬的,應該是以前住這裏的工人,路邊也好多金塔,一直上山都是墳頭」。 瓷具做好了會經水路傾銷大陸,村長說,村民以往要以人手將產品「擔」落陶子峴,存放等待船期,再搬上艇仔運往江門銷售。 我們一路走上來時體驗過地勢的陡峭,負重落坡肯定更不容易。 村長笑說路現在已被政府拉直了點,從前小孩最愛踩單車一直衝落去「白橋仔」,甚至直衝落淺河,濺起水花濕吓小腳。
大埔碗窯: 香港大埔碗窑窑址
一二七八年及一三六九年,元及明朝官府在景德鎮設瓷廠,謂之官窰。 燒瓷技術普及後官私窰遍佈全國,平貴瓷器皆沿水路跨縣跨省外銷,甚至沿海上絲路運往南洋、中亞、歐洲,用慣笨重器皿的洋人,驚為天物。 一七一五年法國傳教士殷弘緒來景德鎮,依產地高嶺山稱瓷土為Kaolinite,中譯「高嶺土」,將燒瓷工序連高嶺土標本寄往法國,歐人自此才懂得製瓷。 自命為中國通的輔政司駱克,在英國租借新界前到碗窯調查,見那兒有意大利籍和神父40年前所建聖堂,以為碗窯瓷藝,由和神父傳授,因偏見而生誤解。
彭玉文說地上許是村民傾倒的次貨,便蹲下來,東張西望,撿起了另一塊顏色近似的,比對拼合,奢想可以重新黏合成一個完整的青花瓷。 大埔碗窯2025 朱森看了一眼,笑說那只是普通瓦片而已,便轉身再撿起一塊。 大埔碗窯 大埔碗窯2025 他反過來,卻見碗底寫着「made in China」,猜想是村民也把家裏打碎的碗集中丟棄在這裏。
大埔碗窯: 考古发现
大埔碗窯是香港目前發現的唯一青花瓷生產窯址,其獨特的燒瓷歷史自1950年代已經為學者所關注,1983年被宣布為法定古蹟。 大埔碗窯2025 1995、1999年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在遺址發現了從採礦到入窯裝燒各項瓷器生產的流程工序的遺跡。 因此,我們必須對遺址加強保護和研究,以發揮其教育和旅遊價值。 由於碗窰遺址有很高的歷史價值,部分發現窰爐的地方已於1983年宣布為法定古蹟。 大埔碗窯 1995年,區域市政總署博物館聯同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在大埔碗窰遺址進行發掘工作,清理出長達30米的龍窰遺蹟,並發現從採礦到燒製各項製瓷工序的遺蹟。
大埔碗窯: 本地工業史的一頁 客家史的一頁
【明報專訊】走進碗窰鄉,看見有個關上門的展覽室。 吃慣閉門羹的我們又一次巧逢休息日到訪,習慣使我們養成面對挫敗的好脾氣,這次不再在門前嘆息跺腳之餘,還能有雅興辨認周圍的植物。 在我好奇纍纍結在枝葉上的是桔是柑還是檸檬之際,同行的朱森和彭玉文卻轉眼不見了蹤影。 遍尋之下,看見二人俯身在一片小小荒地前,地上佈滿碎瓦,他們看得興致勃勃。
大埔碗窯: 大埔碗窰窰址
遗址在山区,山上古树参天,野草丛生,从山上往下望,可以看到山下的大埔河,以及大埔河对岸的村落。 香港姓马的人不多,一支马姓的聚落世代在这一片居住。 这支马姓氏族便是清代迁移至此的客家马氏的后代,马氏承包了碗窑,惨淡经营,在这里世代繁衍。 考古發掘的二區位於樊仙宮南邊臨河坡地,稱作龜地崗,亦是編號一號及二號窑所在範圍。
大埔碗窯: 大埔碗窑窑址
推测是,清朝建立之后,交通便利了,经济统一了。 或者福建是规模生产经济,成本低,这里只有一口窑,成本高。 一个窑址窑雇很多人的,但是他的金主马家没有离开,之后只是不投资这个产业了,可能是利益不高。 此窑烧制的应是本地用的瓷器,内销的,然后它是给社会上一般人甚至是比较底层的人平民用的瓷器,为什么呢? 第一个,它的产品质量是很粗糙的,看涩圈,都是不上釉的,然后釉都是比较浊的,纹饰画的很草率,是学景德镇的但是很草率,随便画一画就可以卖了,是比较中低的产品,应该不是外销品。
大埔碗窯: 考古發現
位於大埔墟西南面的碗窰鄉,由於附近山崗蘊藏豐富的瓷土礦,而且樹木茂盛,水源豐富,自明代(公元一三六八至一六四四年)開始,已有文、謝二姓族人經營窰場,生產青花瓷器。 兩座龍窯在這裏被發現,現時已隱沒在密林中,不過淘洗池遺蹟就在溪水邊,現在變成了烏龜池。 大埔碗窯2025 當年在龜地崗山丘上發掘了十個探方,生土層之上有六層堆積,包含大量青花瓷和窯具。 大埔碗窯 位于大埔墟西南面的碗窑乡,由于附近山岗蕴藏丰富的瓷土矿,而且树木茂盛,水源丰富,自明代(公元一三六八至一六四四年)开始,已有文、谢二姓族人经营窑场,生产青花瓷器。
大埔碗窯: 大埔碗窯
路程頗長,需時約5個小時,腳骨力不夠的小朋友就不建議啦! 大埔碗窯 若孩子高小或以上,這才好帶他們行此路線,的確有點累人。
大埔碗窯: 香港志
見狀,我問:「有人打爛碗了?」朱森說:「碗窰以前就是造陶瓷,好靚㗎!」彭玉文更拾起一塊,讚歎是古蹟。 復旦大學考古學博士,以筆名松花芥子在香港報章撰寫文化遺產為主題的文章。 遊走滬港兩地三十年的香港人,從事國際教育、文化遺產發展顧問;致力推動香港的公眾考古發展,向學生普及考古教育及遊學等。 大埔碗窯 館內有沙盤模型介紹碗窯各個遺址的位置,1995和1999年在碗窯進行的兩次考古調查和發現;另一個陳列室展示出土的青花瓷殘器和窯具等文物標本。 大埔碗窯 碗窑在明末清初发展起来后来又没落了,可能跟北方战争有关系,福建南明抗清都在打仗,很多福建工匠为了安定跑到这个地方。 这个地方刚开始兴起应该是永历的朝廷,后来应该是属于尚可喜控制范围,比较安定,可以形成稳定的职业。
大埔碗窯: 大埔碗窰窰址
透過碗窑地區考察,可以認識大埔墟市與新界氏族社會的發展,瓷土開採與陶瓷燒製的過程,以及青花瓷入門與鑑賞。 大埔碗窯 在樊仙宮西北山坡,是整個法定古蹟所在窑區唯一以鐵絲網圈封的窑爐及窑業堆積地,此地屬碗窑考古發掘的一區。 文氏祖先早於南宋末年自江西吉水南下,輾轉移居至大埔泰亨及新田等地,其中有遷至碗窑範圍的陶子峴(大約今景雅苑至碗窑範圍)的。 大埔碗窯2025 至於謝氏,或來自福建漳州,原先已掌握陶瓷生產燒製技術,明代中後期有來至碗窑地區發展的。 清朝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年),朝廷執行遷海令,所有沿海居民須內遷五十里(一里約500米),香港本區全部居民被迫遷回內陸,家園盡失,碗窰的陶瓷生產驟然停頓。 到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朝廷允許復界,雖有文氏族人紛紛回遷大埔,但碗窰的窰場仍然荒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