詢問病史後,發現他的脖子有異常腫大的腫塊,但他不覺得痛。 家長表示,腫塊已有兩週,他的胃口不好,晚上很會流汗,並覺得他瘦了一圈。 小朋友脖子腫塊 每個人體內都有免疫系統,就像免疫碉堡的前哨站裡,有哨兵駐守一樣。
- 當人們遭遇病毒或是細菌進入身體時,會誘發免疫反應而使得頸部淋巴腺產生反應性的增生變大以增加防禦力。
- 淋巴系統遍布全身,是人體重要的免疫防衛兵,為什麼要特別小心頸部的淋巴結?
- 有些情形是那不到1%的「惡性腫瘤」,會伴隨有其他症狀例如:腫塊迅速變大、不明原因發燒、體重快速減輕、夜間睡眠盜汗、臉色異常蒼白以及活動力極低,如果真的是白血病、淋巴癌來的腫瘤,比較容易出現在「鎖骨上緣」。
- 每一個孩子都是爸媽的寶貝,不管花多少的金錢,都希望孩子能過得健康快樂。
- 另外還有一個位置就是鼠蹊部,男性若在鼠蹊部、腹股溝等部位有淋巴腫大,可能是泌尿道疾病,若是女性鼠蹊部淋巴腫大,則可能是子宮頸癌,必須盡快找相關醫科確診。
- 後者則有「間接淋巴」,陳欣湄提到,有幾個癌症都是住在嘴巴或口腔,若要轉移就會在脖子的某些區塊被摸到,像是鼻咽癌、口咽癌或是舌癌。
小於5歲的小朋友有將近一半的人可以被摸到脖子有淋巴結,另外就像上面說的淋巴結是免疫細胞的基地,所以感冒生病時淋巴結會因為免疫細胞聚集而再稍微變更大,就會更容易被摸到或看到,感冒好了又會慢慢變小,這是相當普遍的現象通常爸爸媽媽不用太緊張。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家長發現家中小朋友的脖子長了一顆一顆的東西,懷疑是腫瘤而擔心不已,但醫師指出,其實許多爸媽也有同樣困擾,但是那些顆粒其實只是協助人體免疫的淋巴結,爸媽們無需太過擔心。 甲狀腺的治療上,廖立人說明,如果是甲狀腺「功能性異常」,通常會給患者藥物治療並定期追蹤;若有結節會先看良性還是惡性,此時就要靠超音波來幫忙。 做超音波時,判斷惡性機會較高的話,會建議患者進行細針穿刺抽取細胞化驗,一旦發現是惡性,就需要進一步手術。 甲狀腺腫大可概分為2種,一是「功能性異常」如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亢進會有的症狀如身體燥、怕熱、凸眼症、小腿黏液水腫等,低下的狀況則是怕冷、四肢冰冷、便祕、眼皮浮腫等。 第二就是「結節」也就是腫瘤,外觀上可能有腫起來,或出現壓迫症狀如壓到呼吸道,或造成不好吞嚥的情況。
小朋友脖子腫塊: 兒童頸部腫塊 Q&A
門診常見的是甲狀腺腫瘤、口腔癌∕喉癌∕下咽癌的淋巴結轉移、鼻咽癌的淋巴結轉移、唾液腺腫瘤,另外還有淋巴癌、神經髓鞘腫瘤、內分泌腫瘤,則是比較少見的。 小朋友脖子腫塊2025 陳映庄也提醒,若是伴隨著疼痛,或是快速變大、發燒等跡象,那則要迅速就醫,交由醫師來判斷症狀,而如果是青春期以上的青少年或成人摸到頸部有腫塊,就建議直接就醫。 簡言之,如果臨床上,察覺有重要的症狀或徵兆顯示有淋巴腺病變的可能,需要更進一步的檢查,例如:抽血、電腦斷層掃瞄、超音波掃瞄合併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或淋巴腺切片檢查。 如果能早期發現,神母的痊癒率高,特徵是脖子、腹部或皮膚出現硬硬或固定的腫塊;還有另一個特殊的徵兆是「熊貓眼」,是神母第四期的特有徵兆,通常是在無外傷的情況下,眼睛周圍出現無法解釋的瘀青。
1.只有身體單邊出現的腫塊:若是新陳代謝或免疫問題方面產生的腫塊,位置是對稱性的,例如感冒喉嚨發炎,脖子兩邊都會出現淋巴腫脹,但如果是單邊腫脹,就要特別注意。 小朋友脖子腫塊2025 種種的經驗告訴我,通常預後很好的都是早期發現的,透過照鏡子或洗澡時的自我檢查,一發現就馬上就醫,平日可養成習慣,觀察自己是否有上述提到的危險症狀,很多時候一時的警覺就成了一生的轉捩點。 因此如果自覺有異,建議尋找住家附近專業的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師,完整詳細的檢查與建議,相信可以得到妥善的處理。
小朋友脖子腫塊: 健康 熱門新聞
廖立人提醒,當脖子有腫塊時,民眾一定要找耳鼻喉科醫師做檢查,尤其還要注意另一個癌症「鼻咽癌」,因為它不容易發現,國人鼻咽癌以頸部腫塊為初始表現的比例約有60%~90%,早期診斷治療,治癒率8成以上。 小朋友脖子腫塊2025 一般來說,淋巴結會隨著感冒、感染變大,感冒稍好會變小,這一類的腫大就比較沒關係,但如果在這些部位,像是鎖骨上,或是脖子上凸起一塊、好幾塊硬硬、無法移動的腫塊,而且持續長大不曾縮小、又「不會痛」,最好還是給小兒科醫師確認一下狀況。 如果你的頸部有莫名的硬塊或是淋巴腫大,千萬別大意,這可能是癌症的警訊。
很多人無意間摸到脖子腫脹或是有腫塊,都會很慌張,焦慮自己是不是有癌症,還是甲狀腺出問題。 亞東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治醫師廖立人指出,造成脖子腫大或有腫塊的原因很多,臨床上常見於淋巴腺發炎(淋巴結腫大)或甲狀腺腫大、唾液腺腫,也有可能是扁桃腺發炎或感冒所引起,嚴重一點可能是癌症。 禾馨診所小兒科醫師陳映庄表示,小孩子感冒生病時淋巴結腫大屬於正常現象,通常在病癒後就會慢慢恢復正常,並不需要特別擔心。 小朋友脖子腫塊 不過,如果腫塊已經大於1.5公分,而且持續一週以上沒有消退,甚至持續變大,就需要來門診給醫生檢查了。
小朋友脖子腫塊: 健康管理
外科醫師江坤俊也補充,雖說淋巴腫大並非一種好現象,但也意味著身體在保護我們,不管細菌還是癌細胞經過淋巴時,會被淋巴結擋住不能再散出,才會因此腫起來。 後者則有「間接淋巴」,陳欣湄提到,有幾個癌症都是住在嘴巴或口腔,若要轉移就會在脖子的某些區塊被摸到,像是鼻咽癌、口咽癌或是舌癌。 醫師提醒,另外還有一個要小心的位置是「鎖骨內側」,更要害怕。 假設這觸摸到小結節,且一直長大、不痛不癢一定要就醫,因為牽扯的器官太多,如:肺部、食道、胃癌、甲狀腺癌等。
柚子小兒科診所醫師歐淑娟在粉絲專頁「兒科女醫艾蜜莉-歐淑娟醫師」發文說明,腫起來的東西,其實是淋巴結,是免疫系統工作的正常表現,不是「壞東西」,所以不用太擔心,即使是幾個月大的嬰兒也有可能出現。 脖子可以偵測到的部位,就在嘴唇往下的頸部兩側,輕按、吞個口水,移動處正是甲狀腺;另外,脖子上還有很多淋巴,可謂「癌症哨口」,不少往上、往下出現的癌症就會透過脖子表現。 陳欣湄在「健康2.0」指出,前者如果摸到不對稱,一大一小時就要小心,可能會有甲狀腺問題。
小朋友脖子腫塊: 健康網》6旬婦糞便潛血陽性 鏡檢發現大腸滿滿瘜肉確診罹癌
「這個已經多久了?」我一邊觸診一邊詢問,「摸起來很硬、無法移動、表面不規則,看來並不是善類!」腦中開始盤旋各種可能的鑑別診斷。 像是一個學齡前的幼兒,本來已經會走路,而且還很愛走,但慢慢變得不愛走,還常會跌倒、一直要人抱,媽媽一開始以為他是撒嬌,直到後來晚上哭鬧不安、一直吐,才診斷是惡性腦瘤。 至於帶狀疱疹疫苗接種,則是補助50歲到79歲(未滿80歲)設籍且連續居住竹北滿1年以上的長輩申請,一般民眾1劑補助2000元,低收戶最高補助1劑4800元。 顏秀如說,像是她有一個案例,是奶奶在幫孫女洗澡時,摸到腹部有一塊腫腫硬硬的,當下覺得不對,機警的跑來檢查之後,才確診是肝臟母細胞瘤。
小朋友脖子腫塊: 脖子、頸部有腫塊或淋巴結腫大恐是癌!醫師教你3招分辨腫瘤良性或惡性
「如果觸碰腫脹部位時小孩子會哭、會說痛,表示淋巴腺本身可能發炎了,」陳映庄指出。 當人們遭遇病毒或是細菌進入身體時,會誘發免疫反應而使得頸部淋巴腺產生反應性的增生變大以增加防禦力。 淋巴腺炎如果是由細菌感染造成,會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如果已形成膿瘍,還需要使用外科引流手術將化膿物排出。 門診上遇過很多是因為發炎感染造成淋巴結腫大的案例,長期追蹤不處理也完全沒有影響;也遇過 40 多歲的單親媽媽,因為頸部腫塊就診,後來確診是早期鼻咽癌,在化療與放射線治療後恢復良好。
小朋友脖子腫塊: 健康網》高燒過5天、眼睛紅、黃眼屎 醫:恐「燒久姬」惹的禍!
病菌入侵時,淋巴球迅速增生,淋巴球的作用就是摧毀病菌,這時候因為淋巴球增加,所以會造成淋巴結腫大。 視網膜母細胞瘤是兒童較為少見的腫瘤,但會出現一個特殊徵兆,俗稱「貓眼」。 顏秀如說,一般我們拍照,若燈光角度適當,燈光直射眼球,在照片上瞳孔都會變紅,但這類的孩子可見明顯的瞳孔「變白」(即貓眼),嚴重一點甚至在平常的時候就可以看到。 孩子變得臉色蒼白,看起來很像貧血的症狀,感覺很容易累、沒有力氣、食慾不振,或是變得很容易出血,像是輕輕碰撞就瘀血、流鼻血不止、刷牙出血明顯,或身上無緣無故出現許多紫斑、紅點,都可能是血小板、凝血功能不好的徵兆。 尤其是學齡前的小朋友,因為不太會表達身體的不舒服,就可以注意他的肢體動作、生長里程,像是原本已經會走路了,突然開始容易跌倒,或是已經會坐了、突然變得坐不穩,都要特別小心。 還記得「爸媽賣房子籌900萬救他 8歲癌童:不要擔心我,我不痛了」的故事嗎?
小朋友脖子腫塊: 發炎感染腫塊
對於頸部腫塊病人,醫生在檢查前總會多問幾個問題,這些問題看似不相關,但透過醫師的問答,能快速的鑑別診斷可能的原因。 小朋友脖子腫塊 淋巴瘤又分為何杰金氏病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兒童較常見),常見的症狀有:異常腫大卻不會痛的腫塊、不明熱、夜間盜汗、6個月內體重減輕10%(以上3症狀稱為B症候群)、異常疲憊等,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又再分為:淋巴芽細胞型、小而無裂細胞型與大細胞型。 疼痛是很容易被誤認為「生長痛」的症狀,但顏秀如說,其實生長痛通常不會痛到小孩子睡不著或痛醒,如果一直有持續性、固定部位的疼痛,而且總是在晚上的時候特別痛,還會痛到醒過來,那就要注意是「不正常」的。
小朋友脖子腫塊: 孩子脖子腫一塊 醫生告訴你有這些可能原因
如果有感染的跡象,比如說發燒畏寒,局部紅腫熱痛等,感染源大多是A型鏈球菌,或者金黃色葡萄球菌,可以使用經驗性抗生素治療10天,若是口服抗生素效果不佳,要考慮住院靜脈注射抗生素。 小朋友脖子腫塊2025 至於4歲到6歲(未滿7歲)的幼兒要打水痘疫苗,同樣設籍且連續居住竹北滿1年以上,第2劑可申請補助1000元,低收戶第2劑則補助1800元。 鄭朝方說,嬰幼兒父母只要一方設籍且連續居住竹北滿1年以上,就能申請幼兒輪狀病毒疫苗補助,每次補助1000元。 至於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活化引起,通常因過度勞累、緊張、季節變換之際而發生,與免疫功能低下有關。
小朋友脖子腫塊: 健康網》男嬰感染「這病毒」竟沒藥醫 醫籲:接種疫苗提升防護力
顏秀如就提醒,她曾遇過一些國高中生,單側膝蓋持續疼痛好幾個星期,本來以為只是受傷,但因為晚上頻繁痛醒,後來就診才發現是惡性骨肉瘤。 小朋友脖子腫塊2025 接下來我依據美國家庭醫學會這篇文章,以及臨床常見的父母疑問,把兒童頸部腫塊的基本知識整理成常見的Q&A重點整理。 水痘則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起,病毒具高度傳染力,容易造成兒童群聚感染,其中2歲到6歲兒童為高發群,常在冬季和春季期間大流行。 「我也不知道,好像已經一陣子了……」她囁嚅著說,大概是感覺奇怪又有不好的預感,只是一直害怕來看醫師。 在我的解釋與引導之下,迅速幫她做了問診、理學檢查與內視鏡檢查後發現,怵目驚心的鼻咽腫瘤盤旋在鼻咽深處。
小朋友脖子腫塊: 健康網》兒童比較容易得中耳炎? 醫:耳咽管較短易引發炎
3.沒有傷口或感染,卻持續不停的變大,直徑超過2公分:正常的淋巴結摸起來約像米粒般的大小,即便感冒發炎腫起來,也不會超過2公分,所以如果摸起來直徑超過3公分就要當心。 這類造成的多半是淋巴結的腫大,也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群。 小朋友脖子腫塊 不管是感冒、鼻竇炎、中耳炎或是一些發炎性疾病等,都會讓淋巴結這個小警察局需要「擴大編組升級」,甚至會感到發熱疼痛。 如果初步判定為單純淋巴腺炎或淋巴腺腫大,可以先以抗生素治療,或觀察2到3個星期。
小朋友脖子腫塊: 健康網》紐西蘭爆孩童致命病毒! 醫示警「勿過度消毒」:免疫欠缺鍛鍊
根據統計,小於5歲的正常幼童,有高達44%的人可被摸到有淋巴結;生病的幼童更是有高達64%都可以被摸到有淋巴結,因此淋巴結腫大在兒童時期非常普遍。 邱正宏補充,像是腋下的淋巴結,如果女性在這個位置有淋巴結腫大或是硬塊,就要小心可能是乳癌。 另外還有一個位置就是鼠蹊部,男性若在鼠蹊部、腹股溝等部位有淋巴腫大,可能是泌尿道疾病,若是女性鼠蹊部淋巴腫大,則可能是子宮頸癌,必須盡快找相關醫科確診。 透過門診即可做、快速方便、免禁食、無痛的鼻咽喉內視鏡,可以詳細檢查頭頸部區域從鼻子、鼻咽、口咽、喉部、下咽的各種區域,藉以診斷或排除頸部腫塊的癌症風險。 快速評估他的外觀、呼吸與循環,發現他的精神很差,走路會喘。
小朋友脖子腫塊: 可能是兒童癌症的 9 大警癥
兒童頸部腫塊 臨床上算是常見的問題,雖然兒童頸部腫塊鮮少是真正癌症,但在這聞癌色變的年代,診間家長的擔心和壓力依舊溢於言表,臨床醫師也不敢等閒視之。 公所表示,輪狀病毒是造成嬰幼兒嘔吐及嚴重腹瀉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又稱「冬季腹瀉」,也是引發幼兒腸胃炎主因之一,據統計,台灣6歲以下兒童有98%曾感染過輪狀病毒,而最有效的預防方式就是接種輪狀病毒口服疫苗。 物理治療師葉懿昕說,深層的呼吸可以幫助淋巴管疏通;另一個方法是透過肩胛骨的活動,平時有空的時候,可以幫肩胛骨做全方位的轉動,從上抬聳肩、下沉、雙手前伸、後收、上旋、下旋等方向,幫助頸部肌肉放鬆,肩頸放鬆了,全身血流循環也通暢。 2.腫塊硬硬的不會動:摸起來不會痛,甚至硬邦邦像石塊,不會移動,就要擔心是不是有腫瘤轉移引起的淋巴結腫大。 超音波可以說是醫師的透視眼,快速、無痛、方便,就可以直擊腫瘤的位置,透過影像的判讀,對於高度懷疑有病變的腫塊 / 淋巴結,甚至可以加上細針抽吸檢查,免開刀就可以初步知道診斷。
小朋友脖子腫塊: 健康網》國健署推「eye眼6原則」 呼籲家長保護孩子視力
您信任的家庭醫師,兒科醫師都可以,最後如果需要專家介入,這幾個科別的醫師會轉診到病人到我們耳鼻喉科來。 其實,爸媽口中的「腫一顆不知道是什麼」,常常就是淋巴結腫大。 小朋友脖子腫塊 幼童隨著年齡增加,淋巴組織增殖,在頸部可以摸到稍大的淋巴結。
無論是四肢,還是肚子、胸口出現腫塊,只要身體上出現特別的腫塊,不管軟硬都要注意,顏秀如提醒,爸媽在幫小朋友洗澡的時候,可以藉機仔細觀察、觸摸身體,如果發現有異常腫塊,也請盡快找小兒科醫師看診。 有些疾病看似無症狀、無跡可循,但事實上有許多小徵兆若多加觀察,就更能及早治療,為此醫師們也為不同的病況衛教。 家醫科醫師陳欣湄分享,我們其實可以透過頸部了解不少癌症的警訊,當脖子有腫塊時,若2週內不動如山,且愈長愈大,就真的要小心了。 淋巴系統遍布全身,是人體重要的免疫防衛兵,為什麼要特別小心頸部的淋巴結? 邱正宏解釋,因為頸部是外來物入侵必經的地方,舉凡呼吸、吃東西,這些行為都讓細菌病毒最容易進入,所以要特別注意。
小朋友脖子腫塊: 茲卡病毒 疫苗曙…
之後他接受一系列的檢查來分期,他是屬於第3期,15天後,他裝上人工血管,接受台灣兒童癌症研究群的化學治療方案,預期7年無復發存活率可達6成以上。 COVID-19本土疫情嚴峻,明天(5/2)開始,6至11歲兒童將能接種莫德納疫苗,但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也表示BNT兒童疫苗預估在5月中到貨;兒童疫苗該不該打? 廖立人提到,我國甲狀腺癌發生率逐年增高,不過死亡率低,好發於50歲,且女性是男性的3倍。 目前甲狀腺癌發生的真正原因並不清楚,可能與荷爾蒙、基因有關。 顏秀如說,像是1歲到國小的小朋友,一年一般要長2公斤左右,如果本來都有按照生長曲線長,但最近的3~6個月都沒有長胖,甚至變瘦,那就可能有問題。 小朋友脖子腫塊 如果在半年內體重下降,或是身高、體重沒有跟著長,甚至發展里程還「倒退」,或是開始食慾不振、容易疲勞、夜間床單枕頭都是汗,就一定要去看醫生。
每一個孩子都是爸媽的寶貝,不管花多少的金錢,都希望孩子能過得健康快樂。 所以有時候寧願「謹慎」一點,也不願放過任何一絲危險的可能。 也希望可以透過9大警癥的提醒,讓爸媽們能夠更了解孩子們的身體狀況。 這也是很容易被誤會為「扁桃腺腫大」的症狀,顏秀如說,淋巴結不是扁桃腺,是正常的身體構造,通常分布在脖子、腋下、腹股溝。 雖然在發燒的時候,爸媽可能都會選擇離家最近的診所來看診,但其實對於小孩子來說,最好的選擇還是要看「兒科醫師」。
台灣每年約新增500位兒癌的病童,最常見的白血病,再來是惡性腦瘤,淋巴瘤是第3多,約佔小兒癌症的10%,提醒有異常腫大卻不會痛的腫塊和B症候群的病童須儘速就醫,以早期發現正確病因,及早治療。 廖立人進一步說明,臨床上初步診斷,會先看腫的部位在哪裡,若是在氣管兩邊、胸骨上緣處,比較偏甲狀腺的問題;若是脖子側面,就是淋巴結腫大;而耳下下頷的地方腫脹,就是唾液腺發生問題,唾液腺腫脹是唾液腺疾病最常見的病徵。 小朋友脖子腫塊2025 廖立人表示,通常摸得到的腫塊約有1公分以上,若發生時間很短,約1、2周內且會自行消腫的,問題可能比較不大,觸摸腫塊會痛但可以移動,比較偏向是發炎性的;但如果發生超過2周,腫塊觸摸時不會痛、偏硬,且固定在皮下無法移動,就可能是惡性,最好盡速就醫。
在確診疾病的當下,總是會有ㄧ聲遺憾「如果早一點發現就好了⋯」而到底有什麼症狀很危急,還是可以再觀察,會不會是嚴重疾病,都還是有一些小技巧可以幫助判斷。 透過抽血檢查感染和癌症指數,或是電腦斷層(CT)、核磁共振(MRI)、正子攝影(PET)等進階的高級檢查,幫助我們鑑別診斷病灶,並決定處理的方式。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並邀請各專科醫師撰稿,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只要免費註冊會員就能使用整合診所、藥局等醫療機構的地圖資訊,便捷的搜尋功能,是您的就醫好幫手。 建議安排超音波檢查,釐清這個到底是正常的還是有問題,必要時則進行抽血檢驗、細針抽吸細胞學檢驗、電腦斷層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