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頭之前的路段可說是熱身,但九龍坑山是香港行山的著名「天梯」之一,斜度頗高兼且較為焗促及暴曬,需要相當體能應付。 景色方面,衛奕信徑第八段會經過碗窰及大埔頭一帶的古蹟,而九龍坑山上山時沿途都有開揚的大埔風景,但衛奕信徑下山路視線會被樹林遮擋,景色較遜。 難度:★★★★☆距離:約10公里 時間:約4.5小時衛奕信徑第九段涵蓋了大部份傳統的八仙嶺行山路線,只是起點變成由九龍坑山山頂出發。 難度方面,衛奕信徑第八段難在要一口氣由海平線登上陡峭的九龍坑山,而衛奕信徑第九段的八仙嶺雖然沒有九龍坑山的急促上山,但整體距離及上落坡會更多,難度比九龍坑山會略略提高。 景色方面,八仙嶺北望沙頭角,南看船灣,景觀開揚,而黃嶺至屏風山的陡坡更是香港最佳美景之一,景色絕對一流。
- 隨石級下降,走過涼亭,很快便會到達獅子山北麓的引水道。
- 從公廁側的山徑下降,踏著石塊,在林蔭下行走;稍後視野漸廣,間中可窺見左方的大帽山及右方的草山,以及遠方的九龍坑山。
- 衛奕信徑的路線由南往北,與連接東西的麥理浩徑恰似一個十字劃分港九。
- 多數人普遍把望夫石編成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卻忽略了其歷史價值。
- 沿村中小徑及綠色欄杆而行,再循水泥村徑上走。
再往前走,在支路右轉(沿左方林道可返回城門道小巴站)。 衛奕信徑第四段 徐徐上走,在支路續左走(右方可前往城門標本林)。 鉛礦坳是位於大帽山與草山間的山坳,昔日曾盛產鎢礦及鉛礦,故名。 現時此處是麥理浩徑及衛奕信徑的交匯處;也是麥理浩徑第七段、第八段之相交點,因此常有遊人在此停留休息。 交通資料起點:於黃大仙盈鳳里乘搭觀音山花園NR806號循環線村巴至沙田坳下車;或於港鐵黃大仙站乘搭九巴2F號、3C號至慈雲山(北)總站下車,沿沙田坳道步行至起點。 從沙田坳士多前行,不久便看到有分岔路(W047),應選擇左方的馬路行往紅梅谷方向。
衛奕信徑第四段: 衛奕信徑第4段 東洋山
及後一段原本繞經東洋山山腹,但因有潛在山泥傾瀉風險,自2020年起改道直登山頂。 攀過東洋山後,接回後車道上行,再右走飛鵝山道,回首便可觀賞飛鵝山。 往後更可盡覽九龍一帶密密麻麻的樓宇,再一直沿沙田坳道行走便可抵達沙田坳,完成衛奕信徑第四段。 路線後段獮猴聯群結隊,部分警覺性甚高,須多小心。 隨石級下降,走過涼亭,很快便會到達獅子山北麓的引水道。 如有興趣一探此石,也可在稍後左方的一道支徑上攀。
留意衛奕信徑的指示牌,在右方轉入泥徑後,獅子山及慈雲山間的淺谷便會進入眼簾。 往後路徑往下輕降,途中可遠眺沙田,視線遠及八仙嶺與船灣淡水湖。 這段可謂是第三、四段最艱苦的上山路,但徐行於高山上,清風送爽,時而右盼西貢一帶的景致,卻是個十分難得的地理位置。 至東洋山盡處下基維爾童軍營地,經過飛鵝山道上東山,不久到曉晨亭。 從這裡可俯瞰九龍東和舊機場一帶,還有獅子山和畢架山連綿山峰的壯麗景色。
衛奕信徑第四段: 衛奕信徑第7段
遊人要小心身上的背包,不應把食物或膠袋放在當眼處,更不應餵飼牠們。 畢竟獼猴是野生的動物,除了保護個人安全外,人類也要尊重牠們的生存方式。 首段藍田至高超道一段勉強地在地圖上連接隔海的衛奕信徑,大可略過不走;路線中途須橫越馬路,也失去連貫性。
- 過了標距柱W058後,便走在九龍健身徑上,沿途有各式各樣的健身設施。
- 由於其位置俯瞰鯉魚門的港口要道,故昔年建有不少軍事設施,如炮台及碉堡等。
- 其實這個背着兒子昐夫歸的故事,正好體現出從前漁村居民的生活,並在獅子山腳下時刻提醒著香港人的歷史。
- 此路線難度都集中在東洋山一段,因為要一直行梯級上山,但時間不長 (約40 分鐘),其餘時間都是落山或平路,所以此路線難度屬中等。
- 此段密密麻麻的天梯,莫說是平日不常做運動的友人,連我這個偽山系人士也爬樓梯爬得想死了。
- 沿馬路下行,到達元墩下的避雨亭,完成衛奕信徑第七段的行程。
此處視野更佳,除了炮台山及照鏡環山外,右首可顧盼港島東區;而左方將軍澳的高樓,有如釣魚翁山般高聳。 及後山徑漸見平緩,在十字路口處,須左走下降(右方山徑可通往茅湖山),接上水泥徑後,右走車道至馬油塘及寶琳路。 隨後的路口須靠右行走(左方麻石徑可下引至高超道),經過墳地,再繞行照鏡環山。 炮台山又稱「魔鬼山」,英語名為Devel’s Peak。 由於其位置俯瞰鯉魚門的港口要道,故昔年建有不少軍事設施,如炮台及碉堡等。
衛奕信徑第四段: 香港「動物山」大集合:(按圖放大)
攀登五桂山是第三段中相對較難的路段,但主要景觀亦在於此,視線可由左面的將軍澳延伸至右方隔海的港島東區。 由藍田鐵路站A出口,右轉沿著啟田道下走至迴旋處,再左走接鯉魚門道,便可一直走至高超道。 交通資料起點:乘搭九巴91號、91M號、92號(於港鐵鑽石山或彩虹站上車),或專線小巴1號、1A號、11號(於港鐵彩虹站上車),在井欄樹下車。 衛奕信徑第四段 終點:續走第五段,或沿沙田坳道步行至慈雲山,乘搭九巴2F號、3C號或專線小巴37M號至港鐵黃大仙站。
第六段由九龍水塘開始,進入金山郊野公園,途經金山家樂徑後到達金山道。 過走私坳後經孖指徑[註 2]進入城門郊野公園,與麥理浩徑第七段相交於城門水塘。 經過村屋後便是農地,這裡的村民飼養了山羊及豬隻。 隨後在郊遊徑指示牌旁的小路上山,路段漸轉平緩後,便見前方分岔路,向右踏上由大石鋪砌成的西貢古道(左方可前往百花林)。 在林蔭之下,古道有時候略為濕滑,但大石平整,綠草在古道兩旁及石蓬間生長,仿如自然天成的綠色步道。 沿古道行走不久,即可連接下坡路降至大藍湖的引水道。
衛奕信徑第四段: 衛奕信徑在1996年啟用,今年是她的25周年,以下有其他衛徑路線介紹:
因為定線的問題,衛奕信徑無可避免地需要穿過市區,包括港島東部、九龍東部和大埔。 而且因為第二段和第三段被維多利亞港所阻,所以衛奕信徑成為香港唯一一條不連貫的長途遠足徑。 此徑起於赤柱赤柱峽道,向北經過港島的數個山峰到達鰂魚涌。 棄油塘站不用的原因是因為衛奕信徑啟用時尚未有該站和須經區議員和運輸署准許,但轉用油塘站則可節省一半路程。
衛奕信徑第四段: 衛奕信徑第四段
景色方面,衛奕信徑二段渣甸山至小馬山沿途亦可俯瞰到大潭水塘及有石礦場等景色,渣甸山和小馬山山頂都有開揚的維港景色,風景不錯。 衛奕信徑第四段 最後隨著引水道走至九龍水塘旁的大埔公路,完成衛奕信徑第五段。 衛奕信徑第五段的起點是位於獅子山及慈雲山之間的沙田坳。 在士多旁往公廁方向走,靠左 (右方往茅笪村) 沿著馬路行走一小段路。
衛奕信徑第四段: 衛奕信徑第二段 (大潭水塘道 – 基利路) 遊記按此
於井欄樹過隧道入村,要經過多條小路和多個農圃才找到進入山林的小徑,在入口處有路線圖。 進入林中,靜靜地走在樹根路上,聆聽林鳥在兩旁的參天大樹上嬉戲的聲音,感覺清新舒暢。 下行盡處到黃麖仔村,那裡的磚屋都不敵大自然的力量而捆上藤蔓,散發出唏噓的美。 衛奕信徑第四段2025 經過百花澗,綠樹成蔭,清澗在長滿青苔的石上流過,形成一幅青蔥的圖畫。 這裡有一小部份路程與西貢古道重疊,再經過一個狗場,很快便到達大藍湖村(W036)。 第四段由井欄樹出發,途經西貢古道、大藍湖村、東洋山、基維爾軍營附近的大老坳後,沿飛鵝山道和沙田坳道直至沙田坳。
衛奕信徑第四段: 難度:★★★☆☆ 距離:約10公里 時間:約3小時
此外,部分路線的方向以塗漆標示,指示欠清晰,但近年已有所改善。 此路段與城門緩跑徑相重疊,路況上佳,平坦易走。 塘畔徑路線蜿蜒,沿途可感受城門水塘之靜美,也可細賞白千層的倒影景致。
衛奕信徑第四段: 衛奕信徑第八段 (元墩下 – 九龍坑山) 遊記按此
下行到通往沙田頭新村的小路前,可於涼亭附近俯瞰沙田全景。 接着的路段傍獅子山隧道而行,沿路都可遠眺沙田多幢新建的建築物。 衛奕信徑第四段 每年5至6月間,紅梅谷內都長滿果實嫣紅的水楊梅。 看過炮台山後,續沿徑行走,及後在左方的水泥級下降至澳景路。 沿路右走數步,橫過馬路,按指示上走石級,再接上泥徑。
衛奕信徑第四段: 衛奕信徑第三段
離開馬路,接上山徑,旁山而行,沿路有不少由晨運人士開闢的觀景位,供欣賞右方位於馬鞍山郊野公園的水泉澳山嶺風光。 在此往下走,沙田一帶的屋村就像位處山谷下寧靜的小市鎮,沿路下行,在天晴的時候,這裏是絕佳的拍攝地點。 由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入口的車道上走,留意左方衛奕信徑的地圖資料牌。 由資料牌左走(右走亦可接回衛奕信徑),鯉魚門已入眼簾。
衛奕信徑第四段: 衛奕信徑第10段
難度方面,路線要垮越孖崗山及紫羅蘭山兩大座高山,有一定上坡落坡,初手要留意體力。 衛奕信徑第四段難度不高,途中除行走與自然相融合的西貢古道,更可居高下瞰西貢海及牛尾海遠景,值得一遊。 衛奕信徑第四段2025 後段為水泥車路,市區景觀雖較沉悶,但仍可一賞九龍群山英姿。
衛奕信徑第四段: 衛奕信徑第5段
沿著車路走,首先到達的是東山瞭望台,我也曾在此看過日落,景觀真的不錯呢! 衛奕信徑第四段2025 衛奕信徑第四段2025 因為車路直達,很多人都會駕車上來看風景,非常熱鬧。 沿著飛鵝山道繼續走,便到達與札山道及沙田坳道匯合的三叉路口,不走札山道,走沙田坳道便會到達終點沙田坳,而此路段亦與麥理浩徑徑第五段有一部分重疊。
經過天文台於大老山的氣象站後,繼續沿車路下行,便到達第四段的終點——沙田坳獅子亭。 由於第八段被大埔市區分割成兩段,終點在數百米高的山頂上,故一般遊人不會選擇單獨步行完整的第八段。 前半段的遊客多數是從鉛礦凹下山抵達碗窰後沿碗窰路和達運路直接往運頭塘而不繞經半春園;而後半段大部份遊客爲了登上九龍坑山及八仙嶺而從太和邨開始步行第八段的後半段並連走第九段。 至於碗窰至太和邨的一段則因爲缺乏特別的景觀而少人步行。 第八段由元墩下開始,途經新屋家、上碗窰、下碗窰和半春園到大埔市區,渡過林村河後經太和邨和帝欣苑後離開大埔。 之後途經大埔頭,登上九龍坑山,終點設在九龍坑山山頂,此路段未有途經任何郊野公園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