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教育程度在初中或以下水平中,51.9%認為不可能升職加薪;相反,教育程度在高中或以上人士中,只有28%認為不可能。 不過,在今次調查中,超過六成受訪者教育程度依然在初中或以下,而接近九成受訪者的收入均符合申請公屋資格,可見所謂向上流動性之說只是一個趨勢,無法保證所有一人住戶均可以向上流動。 而政府如果僅以上述趨勢作為計分制訂立的指標,只會嚴重錯判形勢,無法解決劏房床位問題。 所以,有超過兩成受訪者認為自己十年後仍然租住籠屋、板房或劏房,情況實在悲哀。 申請者可要求加入家庭成員,轉為相關優先配屋計劃的家庭申請,而毋須另行重新登記,並會繼續沿用舊有的申請編號。 申請者原先以單身人士資格輪候的時間,會以半數計算入其家庭申請內,但以三年為限。
截止2021年3月底,約有153,300宗一般公屋申請,平均輪候時間為5.8年;而配額及計分制的非長者一人申請有100,500宗。 如果單從房委會數字,會觀察到非長者一人申請在過去幾年大幅縮減,令人誤以為非長者一人需求得以紓緩。 不過,數字減少全因為政府大規模取消申請人資格,利用行政程序取消申請人資格,包括申請人未有收到覆核信件。 單是在 至 五個年度,被取消的非長者單身人士個案數目合共達25,130個,而且取消數目有按年上升趨勢,導致單身申請由2015年3月的140,600宗降至2019年3月的108,300宗。 住在公屋及中轉房屋的獨居長者,或所有同住的成員都年滿60歲的長者家庭,如正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金 (綜援),可以向社會福利署申請特別津貼,以支付緊急召援系統費用;至於沒有領取綜援的長者,如符合資格,房屋署會為他們提供緊急警報系統津貼。 成功申請者可按實報實銷的方式,獲發一次性不超過2,500元的津貼,以支付緊急警報系統的安裝費或服務費。
公屋老人家過身: 嫲嫲過身遺內地祖屋 公屋戶憂繼承遺產需搬出 網民笑批另類曬命
其他網民笑言「喺度曬命」、「香港邊有人查你,除非有人舉報」、「賣咗佢囉,再唔係轉畀我亦可以」。 樓主解釋稱家中有老人要照顧,患病要隔日看醫生,且「唔熟個邊」,心水始終是青衣、荔景。 而因為拒絕過一次問題單位,配房機會還剩下一次,樓主不知「博唔博四派好」,更灰心表示「見其他人都派到自己心水,有啲心灰」。
- 事實上,受訪獨居人士中,超過一半表示獨居主要原因為離婚,而只有不足一成表示是因為「希望獨自生活」。
- 為配合長者的住屋需要,我們特別提供多個賦予長者申請者優先配屋計劃。
- 經調整輪候時間後,有關申請會被編訂一個等同於一般申請的登記日期(即相應登記日期),此日期將作為日後編配及執行公屋申請政策的依據。
- 結果,不少非長者單身人士,那怕輪候時間多長,居住環境何其惡劣,經濟多困難,也在新計分制下無法獲得編配,結果只能繼續在床位劏房掙扎求存。
- 住在公屋及中轉房屋的獨居長者,或所有同住的成員都年滿60歲的長者家庭,如正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金 (綜援),可以向社會福利署申請特別津貼,以支付緊急召援系統費用;至於沒有領取綜援的長者,如符合資格,房屋署會為他們提供緊急警報系統津貼。
- 「現在愈來愈多的獨居老人因缺乏關懷和交談,患有心理障礙,政府和有關機構應高度重視,關注長者的心理健康。」陳龍傑建議。
- 「我唔夠70歲,攞唔到生果金,在區議員辦事處的協助下,申請到其他津貼。」楊婆婆心酸地說,二千多元的津貼杯水車薪,難以應付日常開支。
近日有網民就發帖訴苦,表示眼見他人派到心水單位,自己去到三派卻始終未有合心意的結果,例如首派雖是心水地區卻是問題單位,之後所派的荃灣區石圍角邨及沙田區美林邨都不是熟悉的區域,不方便他照顧患病的老人家,因此「有啲心灰」。 由於首派拒絕為問題單位,樓主尚餘一次配房機會,現不知是否要博第四派。 他指出,將來結婚有搬出去住的打算,或會違反聲明書上一同在單位居住的條件;而且買居屋後財務上「冇咁自由」,媽媽還在生時不能出售,「就算賣到都要搵地方安置阿媽」;第3個考慮則是,將來有需要做第2次按揭很可能過不到壓力測試。 如同一般申請公屋程序,合資格的新戶主,須要進行「全面經濟狀況審查」及「住宅物業權審查」。 不同家庭人數的入息及總資產淨值限額,可參考公屋申請2021一文。 在現行「 批出新租約」政策下,公屋戶主轉名,是不可隨意轉給誰的,即使為公屋加名,亦只適用於指定的家庭成員。
公屋老人家過身: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早於1977年,政府就提倡「居家安老」的願景,奈何四十多年後的今天,社區服務配套不足,「居家安老」仍是一場夢。 公屋老人家過身2025 楊婆婆來自廣東茂名偏僻的鄉村,她對大公報記者說,多年前經鄉里介紹,與在紀律部隊退休的老公結婚,後來獲批來香港定居。
- 事實上,公屋單位在設計及興建上,其實已決定未來可供單身人士配屋的數量,再加上近年寬敞戶等政策下,亦導致一定比例小型單位被用作分配,故政府應在大幅增建公屋之餘,同時要增建小型單位(1-2人)比例,以處理配額計分制下積壓的輪候隊伍。
- 她又指即使戶籍加回媽媽後,亦只能搬往1至2人單位,「唔通要孖舖瞓?」、「我自己一個咩都得,仲有個阿媽呀,得120至150呎,我都想像唔到點一齊住」。
-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於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期間進行是次調查,以探討非長者獨居人士最新住屋狀況。
- 如因出生、死亡或其他情由引致家庭狀況有所改變時,戶主必須立即通知所屬屋邨辦事處/分區租約事務管理處,以便我們按現行政策處理其個案。
- 可見,申請人輪候公屋年期愈來愈長,但可配屋機會未見因而有所提升。
例如,在2018年2月,當時的配屋最低分數介乎 分,但去到2021年6月,配屋最低分數介乎436分-455分。 公屋老人家過身 表面上,申請人在這段時間應獲得輪候分數40分,但配屋的最後要求同時增加至少10分,變相輪候年期一再延長。 結果,申請人根本無法得知自己實際要輪候的時間,只能繼續在單位內無止境的等候。 再者,既然2005年及2015年分别引入兩款配額及計分制,申請人亦難保房委會在可見的將來,會因為公屋供不應求情況下再次「搬龍門」,上樓分數彷彿變成一個數字遊戲,申請人的住屋需要卻淪為次要。 本來,非長者單身及長者單身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輪候隊伍,而後者受平均三年輪候目標涵蓋,現時長者一人輪候時間亦已達3.6年,可見輪候目標亦漸漸淪為空談。 不過,在修訂及配額及計分制下,導致只有年紀接近60歲的非長者單身申請人方可上樓,未來將會引致50歲以上在輪候隊伍「大塞車」,無法疏導。
公屋老人家過身: 香港仔
因此,要解決一人住戶的住屋問題,尤其板房及籠屋問題,除了從基本房屋政策,公屋供應量問題外,更要進一步考慮現時房屋政策在分配制度上是否到位。 政府施政時漠視、忽視單身的房屋需要,對單身非常不公平,非長者單身人士是房屋政策下的最大犧牲者。 受訪者的每月平均收入中位數為$8,800,但有58.8%受訪者表示過去兩年並沒有申請過包括交津、職津在內的津貼。 只有不足三成受訪者表示自己每月有能力儲蓄,但亦有近三成受訪者其實要供養其他家庭成員。 有超過四成受訪者租金開支已佔其收入40%或以上,還未計算其他日常生活開支,反映生活十分困難。 調查有訪問受訪者對未來十年前景的信心,只有35.7%受訪者認為自己有可能在未來十年升職加薪。
如果新戶主是已登記戶籍的前戶主配偶,而又一直住在該公屋單位,便不用通過全面經濟狀況審查及住宅物業權審查。 公屋老人家過身2025 舉例,假設一個四人家庭,父親是戶主,父母與哥哥一起抽居屋,並成功購入,父親的戶主資格,可轉給未有參與抽居屋的的弟弟。 公屋老人家過身2025 羅致光續說,現屆政府在安老服務規劃上的工作,成效最快要下屆政府後期才能展現,政府已從多方面入手,增加聘用護理業人手,改善安老服務。
公屋老人家過身: 獨居長者:最怕無人辦身後事
有別於一般輪候隊伍做法,非長者單身人士公屋次序以年齡作為最大考慮,令年紀因素影響力遠遠大於輪候時間或其他因素。 但事實上,年紀大小(18-59歲之間)與房屋需要未見有密切關係。 否則,在一般家庭申請中,年紀大人士亦應該獲優先配屋機會,但現行房委會政策卻未見有有關情況,可見兩者自相矛盾。 公屋老人家過身 因此,房委會應重新改革計分制度,考慮申請人實際住屋需要,以理順單身人士輪候先後次序。 自2005年房委會引入「配額及計分制」,訂下每年最多2,000個配額予非長者單身,並引入計分制重新排序申請人的先後次序。 自此,單身人士不再納入三年輪候目標,其輪候隊伍亦與一般輪候隊伍按照「先到先得」不同,申請人年齡反而成為配屋的關鍵因素。
公屋老人家過身: 香港文匯網
可是,即使申請人再多,但因為單身公屋配額制「封頂」,除導致不少單身人士上樓無期外,亦直接導致配屋分數不斷上升。 結果,2015年,修訂配額及計分制正式實施,雖然配額由最多2,000個上升至2,200個,但卻同時將年齡所得的分數大幅提升,導致配屋次序變成純粹考慮年紀,50歲以下配屋幾乎變成不可能的任務。 結果,不少非長者單身人士,那怕輪候時間多長,居住環境何其惡劣,經濟多困難,也在新計分制下無法獲得編配,結果只能繼續在床位劏房掙扎求存。 事實上,受訪獨居人士中,超過一半表示獨居主要原因為離婚,而只有不足一成表示是因為「希望獨自生活」。 而他們認為未來十年仍然維持獨居生活情況比率亦明顯較高,離婚人士中有46.8%受訪者指未來十年會維持獨居生活,遠比未婚人士37.8%高。
公屋老人家過身: 香港即時
「我每日起碼有21、22個鐘躺在床上,閉上眼,開着電視,看電視、聽電視……一個人過,好難過!」蒲伯說,現時靠綜援、長者租金津貼共約六千多元過活,難以負擔屋租及生活雜費,每月要多掏千餘元幫補開支。 公屋老人家過身 根據統計資料,現時本港65歲以上長者約有145萬人,預計至2040年,長者人口將增至252萬以上,佔總人口的33.3%。 一般來說,我們不會主動就戶主夫婦離婚後,要求任何一方遷出公屋單位。 公屋老人家過身2025 不過,如果雙方因離婚而未能就公屋的租住權達成協議,我們會按現行離婚政策處理。
公屋老人家過身: 香港文匯報
另一個近年較常見的遷出情況,是公屋戶主申請購買資助房屋,如綠置居或白居二,在成功購置後須要交出公屋單位。 陳龍傑說,老人家的醫療問題也亟需解決,「耳鼻喉、皮膚、眼等專科輪候時間太長,一般都要兩至三年以上,對於一些年邁體弱、特別是病患者而言,根本等不起,有些人未輪到已過世。」此外,現時的長者醫療券金額,也不夠貧病交迫的基層老人家用。 公屋老人家過身 「平時靠街坊接濟生存,常常連續數餐食公仔麵充飢。」楊婆婆行動不便,現時最大的心願就是有親人可在身邊照顧。 「兩個仔和孫都在內地,好希望個仔能申請來港照顧我,希望政府體恤早日分到公屋上樓,又或者安排入住安老院。」望着手機中的兒孫相片,楊婆婆邊擦眼淚邊說,滄桑的面孔流露期盼之情。 「我最大的心願是希望早日上樓,申請個仔來香港照顧我,或者入住安老院。」69歲的楊曉萍婆婆,獨居深水埗劏房多年,老人家講到傷心處不禁落淚。 現時本港獨居長者家庭超過15萬戶,孤獨終老頻現,近年更接連出現長者輕生、失救死慘劇。
公屋老人家過身: 獨居長者:最怕無人辦身後事
經調整輪候時間後,有關申請會被編訂一個等同於一般申請的登記日期(即相應登記日期),此日期將作為日後編配及執行公屋申請政策的依據。 非長者單身配屋所需時間遠遠長於一般輪候冊住戶,但現金津貼卻反而未能惠及他們。 既然運房局亦承認現金津貼可以減輕基層人士的租金壓力,便應該放棄差別對待,儘快將輪候公屋三年或以上的非長者單身同樣納入現金津貼計劃之內,體現公平原則之餘,切實將津貼用在有需要市民身上。
公屋老人家過身: 香港文匯報
如因出生、死亡或其他情由引致家庭狀況有所改變時,戶主必須立即通知所屬屋邨辦事處/分區租約事務管理處,以便我們按現行政策處理其個案。 早前有輪候公屋的網民在公屋討論區「灰爆」發帖,表示早前收到房署配房通知信,首派是青衣長康邨問題單位,因是「凶宅」,而且身故事件發生於半年前故拒絕。 之後,樓主再收到二派、三派通知,分別是荃灣區石圍角邨及大圍美林邨,然而都不合樓主心意。 公屋老人家過身 該網民「mask」在連登討論區以「綠長居屋定留公屋?」為題發文,指家庭狀況符合綠表2人家庭條件,同住媽媽希望可以將公屋換居屋,「幫我上樓,有個大啲嘅地方」,但相關申請條款卻令人卻步。 視乎餘下的家庭成員人數,例如一個四人家庭,假設轉名後最終只剩一人居住,該單位很大可能被房署視為寬敝戶,亦即餘下家庭成員的居住面積,超出既定的編配標準,或需要調遷至較細單位。
公屋老人家過身: 香港文匯網
樓主坦言自己的情緒很反覆,「今日我可以好積極好有信心,聽日我可以完全起唔到身。呢排無信心嘅日子多過有信心。」現時只想住多幾年,有穩定收入才搬走,「我都唔想霸住間屋,但而家無能力搬」。 2.6 儘快立法管制租金及保障租住權,並應管制起始租金及加租幅度不超10%,以紓緩單身人士的租金及租務壓力。 帖文被轉載到小紅書,不少網民勸樓主接受三派,「你看看美林附近的私樓幾錢才講,好多人想派沙田都派唔到。你叫老人家搬來同你同住」、「美楓點解唔要…激死人」、「美林好啊!交通方便,周邊都係學校,樓下就係美林街市,行遠小小就係大圍街市」。 如果轉名後,家庭總入息未超越公屋入息限額的2倍,只須繳交原有租金;介乎2至3倍,須繳交倍半淨租金;介乎額3至5倍,須繳交雙倍淨租金。
「區內老人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租屋住的長者,另一種有自己的物業。」民建聯深水埗支部社區幹事陳龍傑表示,深水埗雖然是舊區,租金相對較為便宜,但劏房月租仍動輒五、六千元,對於那些沒有收入的長者來說,是相當沉重的壓力。 公屋老人家過身 「我唔夠70歲,攞唔到生果金,在區議員辦事處的協助下,申請到其他津貼。」楊婆婆心酸地說,二千多元的津貼杯水車薪,難以應付日常開支。 公屋老人家過身2025 為慳錢,悶熱夏天都不敢開冷氣,白天她到公園消磨時間,晚上睡覺只敢開兩把小風扇。 公屋老人家過身2025 她指媽媽今年50歲,自己畢業1年多,沒有太多工作經驗,之前做銷售員但逼得自己好緊,令抑鬱症更嚴重,打算休息一排再找工作,但剛好碰上疫情,找文職也沒有人聘請。
居屋2020昨日(10日)開始接受申請,新一期包括鑽石山啟翔苑、火炭彩禾苑、馬鞍山錦駿苑及粉嶺山麗苑,涉7047個單位,不論是打算上車或換樓客都相當關注。 有公屋住戶在網上發文,指自己跟媽媽同住,符合綠表長者2人家庭條件,但其中條款令他卻步,如需承諾一同在所購買的單位居住,他考慮將來結婚搬出去住,或會違反條例,又怕供樓帶來財務壓力,遂在討論區問網民意見。 已參加計劃的長者在他們目前私人樓宇租約期滿時,只要符合當時資格,便可自由選擇繼續領取租金津貼,或者改為接受公屋單位編配。
公屋老人家過身: 香港即時
如果政府維持一貫忽視單身人士政策,並以為他們很可能成立家庭,只會繼續錯判形勢,導致政策未能到位。 雖然政府宣佈推出現金津貼,但計劃卻同時不涵蓋10萬名非長者單身公屋申請人。 事實上,當中已經有數以萬計非長者單身已輪候公屋三年或以上,更甚是十年或以上時間,但依然上樓無期。 可是,政府一方面表示要協助有住屋需要的低收入人士,但同時間又不理會上述單身群組,政策出現嚴重矛盾。
本港公屋資源十分緊絀,公屋輪候冊早已大排長龍,即使分配得到公屋的住戶,亦須每兩年接受一次富戶政策審查,另再有家訪,以確保住在單位內的,是戶主及租約上認可的家庭成員。 為配合長者的住屋需要,我們特別提供多個賦予長者申請者優先配屋計劃。 單身長者可參加「高齡單身人士」優先配屋計劃;兩位或以上長者,可一同參加「共享頤年」優先配屋計劃。 長者選擇與成年家人同住一單位或選擇與成年家人分別入住兩個就近單位可參加「天倫樂」優先配屋計劃。 如部分家庭成員表明無意要求分戶,其他家庭成員的分戶要求將不獲受理。 公屋老人家過身2025 倘若有合理而值得體恤的理由,及符合入息及資產限額定於公屋申請水平的「全面經濟狀況審查」和「住宅物業權審查」的規定,房委會會將個案轉介相關政府部門/機構進行評估及推薦,以考慮分戶申請。
公屋老人家過身: 香港文匯報
由於配額制所限,每年最多只有2,200個單位留予非長者單身人士,自然導致配屋分數持續高企,只有年紀大分數高人士方可獲配屋機會。 因此,要解決單身人士上樓問題,首先要首先要大量增加單身公屋配額。 事實上,公屋單位在設計及興建上,其實已決定未來可供單身人士配屋的數量,再加上近年寬敞戶等政策下,亦導致一定比例小型單位被用作分配,故政府應在大幅增建公屋之餘,同時要增建小型單位(1-2人)比例,以處理配額計分制下積壓的輪候隊伍。 根據2016年統計處數字,居於分間樓宇單位有91,800戶,當中一人住戶佔29.8%,遠高於全港家庭住戶(18.3%)水平。 尤其,租住板房、甚至床位人士,更加以一人住戶為主,可見,一人住戶在不適切居所內極為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