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賽馬會亦舉辦黃昏馬賽事,曾於2003年6月14日後再未舉辦。 但自2023年6月起有意將黃昏馬常規化,因天氣酷熱影響決定恢復。 職業化前,練馬師的地位並不高,當時名義上只是馬房的頭領,業餘時代並沒有副練馬師,轉職業後才有副練馬師一職。 競駿會會員或馬會公司會籍代表均可參加成為賽馬團體成員,但該成員則不可獲任命為賽馬團體經理人。
現時在香港服役馬匹全部從外地訓練及運入,通常來自澳洲、紐西蘭、英國、法國、愛爾蘭、美國等賽馬及育馬事業成熟的國家。 在早期,只有在所有公眾席入場證章售罄之情況下,香港賽馬會才批准電視台直播全日賽事, 否則只可直播四重彩的一場。 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後,英國人將賽馬運動帶來香港,於跑馬地馬場舉行賽馬運動。 1846年跑馬地馬場落成,1846年12月跑馬地馬場舉行首次賽馬運動。 1873年香港打吡大賽首次舉辦,隨着賽馬運動越來越受歡迎,1884年香港賽馬會成立,管理香港賽馬運動,並於跑馬地馬場跑道旁,以竹枝及茅草搭建成簡陋的看台。 早期賽馬每年只舉辦一次,通常於1月至2月間舉行,為期數日,稱為周年大賽。
香港馬主協會: 騎師
香港賽馬是由開埠開始,還是業餘性質,由一些愛好策騎人士擔任騎師。 香港馬主協會2025 1973年,馬會在快活谷跑道上安裝燈光系統,並開始在星期三晚上舉行夜馬賽事,以吸引馬迷下班後入場觀賽;同年,香港政府批准馬會設立場外投注處。 首6間場外投注處於1974年開設,電話投注亦在同年開始服務。 馬會又由1978年10月7日起,當馬場看台滿座時,讓當時的麗的電視現場直播當日所有賽事,方便馬迷。
- 馬會又由1978年10月7日起,當馬場看台滿座時,讓當時的麗的電視現場直播當日所有賽事,方便馬迷。
- 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後,英國人將賽馬運動帶來香港,於跑馬地馬場舉行賽馬運動。
- 1950年,馬會於跑馬地馬場安裝電算機,以取代人手售票、計算派彩及公佈賽果等工作。
- 1981年,電話投注系統進行電腦化;1983年,所有馬場投注設施及場外投注處亦完成電腦化,彩票由電腦印發。
職業化前的馬名長度沒有限制,曾有少至一個字馬匹命名為「奔」,亦有多字馬匹「藍色大渡河」、「滿利駒二世」、「愛爾蘭假期」、「九龍塘之寶」等。 1971年職業化後,所有競賽馬匹,從輸入香港後,可獲命名機會。 馬主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命名,或保留外地已登記之馬名。 英文馬名為18個字母,包括空格及符號在內,並不涉及公司商標或不適當名字的馬匹,而香港馬王的名字以及被國際賽馬聯盟禁用馬名則不能重用。 以精英大師為例,若直接翻譯為英語,應為Master of Elite。 反之從Silent Witness,譯為中文,應為沈默證人。
香港馬主協會: 評分制度
另一個馬場則提供雙邊投注服務,馬迷可入場觀看大螢幕直播賽事及使用投注設施。 1971年,政府決定批准馬會於新界區沙田新市鎮興建新馬場。 經過不斷擴建,包括加建看台,更換闊型大銀幕,及於沙圈加建天幕等。 近年民政事務局收緊發牌條件,馬會為配合牌照要求拒絕讓18歲或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進入馬場及場外投注處的措施。 惟經雙方協商後,2007年9月起放寬限制,准許個別馬主在預先通知的情況下,帶同其未成年的親友進場,亦可拉頭馬,但馬場內的大部份地方如沙圈及投注區域等,仍然嚴禁未成年人士進入。
- 極少數在香港作賽而又有好成績的雄馬,退役後會被運往其他國家作為種馬。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人對賽馬的興趣不斷提昇。
- 目前,獲香港賽馬會接受投注的越洋轉播賽事的國家/地區有英國、法國、德國、愛爾蘭、澳洲、新西蘭、日本、新加坡、阿聯酋、沙特阿拉伯、南非、韓國及澳門等。
- 週末會於星期日(有時會改為星期六)舉行日間賽馬,多於沙田馬場舉行,但全年會有1-2次會於跑馬地馬場舉行,主要讓兩場馬場更換「冬草」以及「夏草」,一般編10至11場。
- 由於名額有限,馬會每年進行一次抽籤,中籤者可從外地購入一匹馬運送到香港作賽。
- 1891年,馬會開始接受投注,賽馬成為博彩活動。
- 2016年,香港賽馬會獲國際賽事策劃諮委會同意提升國際賽事編錄標準及國際賽事統計冊由第二組別至第一組別,這證明香港賽馬的國際地位得到廣泛認同。
- 1945年8月戰爭結束,香港賽馬會重新管理賽馬運動,全以軍用馬來比賽直至1947年夏季。
除信報財經新聞及香港經濟日報外,香港大部份的中英文報章均設馬經版,並每天提供賽馬消息,除南華早報外,其他中文報章均把賽馬版從體育版分拆。 隨着賽事及馬匹質素不斷提升,1980年代末,香港的賽馬水平已經與國際先進國家看齊。 馬會於1988年創辦香港邀請盃(即今香港盃),邀請新加坡、馬來西亞馬匹來港參賽,其後賽事漸漸發展成香港國際賽事,無論賽事水準與獎金皆屬世界頂級水平。 近年香港訓練的馬匹亦有到海外參加一些錦標賽事,部份更曾取得勝利。 自1990年代起, 陸續有賽事獲得國際分級賽資格。 2016年,香港賽馬會獲國際賽事策劃諮委會同意提升國際賽事編錄標準及國際賽事統計冊由第二組別至第一組別,這證明香港賽馬的國際地位得到廣泛認同。
香港馬主協會: 賽馬報紙
戰時因馬匹缺乏,參賽馬匹質素大有距離,包括以平日拉車的馬用來充數參賽,所以增設了距離讓賽等比賽形式,後期到了1944年末因賽馬數量不足應付賽事,更以跑木馬代替,於公眾席與會員席架起鋼線,讓掛於鋼線上的木馬隨隨滑下。 1945年8月戰爭結束,香港賽馬會重新管理賽馬運動,全以軍用馬來比賽直至1947年夏季。 香港賽馬會自1982至1983年度馬季開始,投注基本計算由5港元為單位改為以10港元為單位至今,馬會提供多種投注方法,在馬場內設有投注窗口及自助投注終端機,供馬迷投注及領取派彩。 馬會在香港各區設有很多場外投注站,提供預售,即場投注及領取派彩等服務。
香港馬主協會: 香港賽馬
香港競賽馬匹退役後,大部份無配種價值,因此大部份香港馬匹為已閹雄馬,即騸馬,因閹割後馬匹較易馴服;雌馬則甚少輸入,不常會出現現役馬中無雌馬的情況,但也有像勝威旺、金德寶等成功例子。 極少數在香港作賽而又有好成績的雄馬,退役後會被運往其他國家作為種馬。 所有在香港肢役馬匹需要打上烙印以作識別,避免出現『拉錯馬』情況。 一旦向香港賽馬會申請退役,在得到接納後,不能再返回香港重新申請,但仍可以「訪港馬匹」名義再次來港參加國際賽事。
香港馬主協會: 海外賽事轉播
1891年,馬會開始接受投注,賽馬成為博彩活動。 1907年,首位秘書被委任,而馬會亦於中環設立辦事處。 香港跑馬的月份稱為馬季,七十年代一般在十月份開鑼至五月尾,隨後政府逐步放寬限制,獲批准的賽馬日數逐漸增加,現時馬季於9月首個星期日開始及不遲於翌年7月16日結束,期間香港賽馬會獲准舉行88個賽事日。 為防止學生於暑假參與賽馬博彩,政府禁止馬會於7月17日至8月31日舉行賽事,但仍准許接受海外賽事投注。 位於沙田新市鎮的沙田馬場於1978年10月7日落成啟用,提供更佳的養馬及賽馬環境,主要錦標賽事亦改於沙田馬場舉行。 踏入1980年代,馬匹質素亦不斷提高,馬主願意購買更高價的馬匹來港參賽。
香港馬主協會: 投注方法
每年11月首個星期二因配合轉播澳洲墨爾本盃而進行夜馬賽事, 但於轉播海外賽事日上限放寬後,墨爾本盃賽馬日直播已和本地夜賽分開舉行。 1960年代開始,規定17歲以下人士不可入場;1978年6月起,則改為18歲以下人士不准入場。 1999年12月31日晚上在跑馬地馬場舉行的千禧賽馬,曾特別准許兒童入場,而2004年國慶賽馬日,馬會亦舉辦容許兒童入場的賽馬嘉年華。 早期的賽馬運動,只有歐洲人參與,而華人對於這項運動並不熟悉,也缺乏興趣。
香港馬主協會: 賽馬電台轉播
因表現差劣而被淘汰的香港出身騎師,通常會轉往其他馬房當策騎員,或接受訓練以便將來成為練馬師。 每名馬主均有與別不同的綵衣,讓馬迷以及賽馬記者識別,即使是同一家族馬主,綵衣設計必需不同。 香港馬主協會2025 但綵衣設計受香港賽馬會限制,圖案及顏色需要跟隨香港賽馬會的指示。
香港馬主協會: 國際化
香港賽馬推行評分制,大部份賽事為讓磅賽,每匹馬皆由馬會評磅員給予評分,較具實力馬匹需根據評分負較重的負磅,以平衡各駒的取勝機會。 香港馬主協會2025 每場賽事過後,評磅員會依各馬匹表現加分或減分。 英國人熱愛賽馬活動,香港開埠初年已於香港島快活谷建跑馬地馬場,快活谷馬場歷史悠久,於1846年已進行首次賽馬。 跑馬地馬場現設一條草地跑道,早年除草地外亦曾經先後設有沙地及安妥膠跑道,於1995年重建後變為一條草地跑道。 每季的賽期表先由馬會草擬,再交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審批通過後落實,任何賽期或場地之更改須事先得到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書面批准。 賽馬日通常於星期三及星期日(有時會改為星期六)舉行。
香港馬主協會: 賽馬日
[來源請求]馬會在彩池中抽取佣金作為營運經費,並抽取部份作為博彩稅繳納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並會將部份收益作為社會福利用途。 1978年開始明文規定未滿18歲不得參與博彩。 閘廂置於起步點處,所有參賽馬需先被牽引入閘,把後門關上後,再由司閘員按鈕開啟閘廂起步。 當宣佈出賽馬匹後,如賽駒退出賽事,後備補上馬匹將用回退出馬匹之檔位。 所有騎師除訪港騎師一旦接受香港賽馬會的聘約後,需要逗留香港,於非賽馬日需要替馬匹操練。 香港馬主協會 如需要在香港以外地區策騎馬匹,需事先向香港賽馬會申請,批准後才能離港策騎。
香港馬主協會: 賽事途程及場地
如馬主因不懂中文因素未能提供中文馬名,將由香港賽馬會作出翻譯。 2000年代初期,香港經濟衰退,馬會開始面對投注額下跌的問題。 近年馬會不斷加強宣傳,把重點集中在自由行人士,並對大額投注馬迷提供折扣回贈,及開設新彩池吸引馬迷。 隨著賽事及馬匹質素不斷提升,1980年代末,香港的賽馬水平已經與國際先進國家看齊。 香港馬主協會2025 日方早期邀請何甘棠出任香港競馬會主席,但他在不久後辭任。
香港的賽馬活動是香港境內容許合法賭博的本地運動項目,是由香港賽馬會舉辦及管理。 香港馬主協會2025 除香港賽馬會以及香港政府認可的娛樂場所外,其他賭博方式皆為非法。 香港馬主協會2025 在香港,有不少人認為賽馬等於博彩,大部份人留意香港賽馬的目的只是為了賭博而非賽馬運動本身,這成為了香港賽馬文化的一大特色。
現在香港舉辦12場國際一級賽,7場國際二級賽及12場國際三級賽。 要在香港擁有馬匹,必須先成為香港賽馬會會員,在入會一段時間後方可申請養馬。 由於名額有限,馬會每年進行一次抽籤,中籤者可從外地購入一匹馬運送到香港作賽。 擁有現役馬匹的馬主亦可在條件限制下,選擇把現有馬匹退役,另外從外地購入一匹馬替補名額。 與其餘地區不同,不得以公司名義擁有馬匹,一名馬主擁有數目有限,避免如其他地方由一個或數個集團壟斷賽馬局面,例如賽馬職業化時代前已當馬主的許世勳,在2018年以馬主身份取得第100場勝利,為目前的香港紀錄[1]。
馬會亦會邀請一些外籍好手來香港客串一段時間,如靳能、蘇銘倫、戴圖理等。 一些曾被馬會邀請的好手如:馬佳善、韋達、莫雷拉、潘頓、郭能、田泰安等,因成績出眾而每年皆獲聘任,以至長期在港作賽而視香港為家得而成為香港永久居民。 在進行國際賽事期間,也有一些因此短時間來港作賽,如柏兆雷、武豐及岳禮華等。 香港賽馬會近年設立一個語言團隊,在越洋轉播賽事或香港國際賽事,將大量海外馬匹的名字譯為中文。
香港馬主協會: 投注方法
1981年,電話投注系統進行電腦化;1983年,所有馬場投注設施及場外投注處亦完成電腦化,彩票由電腦印發。 1987年,所有馬房遷入沙田,快活谷馬場不再進行晨操,原位於山光道的馬房則拆卸,改建成馬會會所。 各式各樣的賽馬報紙稱為「馬報」或「馬經」,主要刊載賽事的詳細資料、馬評家提供的「貼士」、馬匹賽績、騎練動態、賽馬新聞、晨操紀錄等。 一般賽事舉行前兩天,約早上11時前馬會會為參賽馬匹抽籤編排檔位,馬報當日下午會以《排位版》出版,主要刊載馬匹賽績。 賽事舉行前一天,正午12時開始接受投注,馬報當日下午約六時會以《賽日版》出版,刊載各場參賽馬匹的賠率。
香港馬主協會: 國際化
馬迷亦可於馬會開設投注戶口,以使用電話投注、投注寶、電訊運財寶、網上投注、手提電話短訊或手機應用程式投注等服務。 香港馬主協會 馬迷需預先把款項透過智財卡,存入投注戶口才可投注;贏得的派彩彩金會自動存入投注戶口,亦可將派彩從投注戶口轉帳至指定銀行。 投注寶是一部互動式投注機,以電話線連接馬會伺服器使用,申請人須繳納租金及按金。 除了在場內投注外,馬會亦接受場外投注、電話投注、網上投注、流動通訊投注及自助終端機投注,現有超過100間場外投注站,及超過100萬個電話投注戶口。 遞交一份由持牌銀行或金融機構提供的證明書(樣本),或其他相關文件,以證明申請人具備財政資源,足以應付一切與其所購養馬匹有關的開支。
例如戴圖理,看起來像戴姓人物相似,或像約翰摩亞保留英語直譯。 另外騎師或練馬師亦可申請中文名字,例如韋紀力早期譯為韋紀克,後來申請改名為韋紀力。 沙田馬場內設有彭福公園,以香港賽馬會首任總經理彭福將軍命名,每逢沙田馬場舉行賽事,彭福公園便會關閉;近年彭福公園改建,大部份地方闢作2008年奧運的馬術賽事場地。 此外,為方便市民投票,政府一般不批准馬會於立法會或區議會選舉日舉行賽事,不過補選日則不受此限。
除跑馬地馬場,新界北部粉嶺早期亦有軍營和大草場,稱為粉嶺軍地馬場,1918年,香港賽馬會租賃軍地大草場作放牧場,快活谷馬匹在夏天被送到那裡休息。 馬會於1931年首次發行馬票,是一種結合賽馬與攪珠的彩票形式,分大馬票與小搖彩兩種,先以攪珠方式產生入圍號碼,再以一場指定賽事的賽果決定中彩馬票。 大馬票每年開獎兩次,後增加至3至4次,小搖彩則於馬季期間每月開獎一次。 至1976年7月,馬會開始舉辦六合彩,而大馬票則於1977年起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