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十四五」規劃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政策中被列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唯獨是香港,凸顯中央對香港港口未來發展的重視。 近年以來,內地港區在口岸通關環境、硬件設備及操作效率等方面都在不斷提升。 珠三角外貿貨源傳統上偏好通過香港中轉的優勢已不再明顯,加上香港的人工成本相對較高,導致物流成本與深圳和廣州的港口相比處於劣勢,這些都是香港港口吞吐量持續走低的主要因素。 中流作業2025 鄭天祥說,現在內地到香港中流作業的船隻包括大船和內河船,船多且中流作業時易出事故。 他建議,出台規定不再允許小於3,000噸的船舶到香港中流作業,而改為經港珠澳大橋直達香港,以此提升大橋使用率。 隨著本港貨櫃碼頭之增建,中流作業由當初輔助貨櫃碼頭之不足而逐漸形成了它的主要客戶群,行走亞洲地區航線之班輪公司。
香港是全球最繁忙和最高效率的國際貨櫃港之一,在2022年,香港港口處理了近1 700萬個標準貨櫃。 現時香港港口每星期提供逾300班國際貨櫃班輪服務,連接香港港口至全球接近500個目的地。 香港海港聯盟由現代貨櫃碼頭、香港國際貨櫃碼頭有限公司、中遠─國際貨櫃碼頭(香港)有限公司及亞洲貨櫃碼頭有限公司(HPHT Limited)發起組成,並於2020年11月4日獲得香港競爭事務委員會批准運營。 統籌葵青港區23個泊位資源,以實現泊位、堆場、內部拖車、IT操作系統、人力資源等統一調配,提高碼頭效率、減少操作成本。
中流作業: 香港的中流作業
近年來,隨着深圳、廣州電子化通關程度的迅速提升,針對時間需求緊張的進出口貨物已開始准予啟動預報關申請等快速清關,這使得一些進出口商家正逐漸轉向物流成本較低的屬地化清關模式。 與此同時,深圳、廣州等大都會城市對於貨櫃車在市區行使的交通管制增加,香港從事拖車司機的就業人口也在明顯減少。 自2020年下半年,因受新冠疫情影響導致的全球供應鏈失衡為海運業帶來罕見的發展機遇,國際大型樞紐港因船舶滯港等因素基本上處於超負荷操作狀態,港口吞吐量增長明顯。
中流作業是香港港區所特有的海運貨櫃裝卸方式,對於班輪船公司而言,作業費用低,不受港口泊位擁堵影響,在錨地即可進行駁船和大船間的中轉,操作方式靈活。 因此在2010年前,中流作業對香港港口吞吐量的貢獻較大,這也是吸引外貿航線,尤其是亞洲航線(船舶噸位較小)的傳統優勢。 但近十年來,由於該類作業對於裝卸工人的安全風險較高,以及勞動人口的嚴重老齡化,目前基本上已處於停滯狀態。 在香港,有些貨物裝卸工作會於繫泊浮泡或錨地的船隻上進行,此作業模式稱為“中流作業”。
中流作業: 香港文匯網
同時,葵青碼頭處於九龍市區中心,貨櫃車通行能力受限,港區改造也相對複雜。 隨着中國南方經濟快速拓展,在198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之間,來往香港和珠江地區港口的載貨內河船明顯增多。 這類船隻大多屬自行驅動的內河船和拖曳躉船,長度約40至50米,負責運載散裝貨物及貨櫃。 港澳碼頭位於上環信德中心,運作非常繁忙;除了基本客運設施外,碼頭還設有來往香港和澳門的直升機機場、售票處、商場和商用大樓。 港澳碼頭設有一座內碼頭和一座外碼頭,前者為高速船提供有效的靠泊服務;後者則保留予傳統較大型輪船使用。
- 「十四五」規劃也明確指出: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
- 中流作業是指船隻無需透過貨櫃碼頭,而直接在貨船上裝拆貨櫃,並利用躉船將貨物運送到附近的碼頭起卸。
- 這類船隻大多屬自行驅動的內河船和拖曳躉船,長度約40至50米,負責運載散裝貨物及貨櫃。
- 目前在「十四五」規劃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政策中被列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唯獨是香港,凸顯中央對香港港口未來發展的重視。
- 中流裝卸作業的物流方向相反流也有,即是由中國大陸的貨櫃,經火車或中國貨櫃輪到香港,再經駁船轉送至台灣貨櫃船,作二程運輸回台灣也有不少。
大灣區樞紐港的外貿箱量總量增長乏力,2011至2020年,年均增速僅為1.1%,內卷化明顯,急需整合合作。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的進一步提升和周邊港口的強勢增長,香港在如何繼續維護國際航運中心地位方面也面臨着新的機遇和挑戰,需要引起充分的重視。 中流作業2025 香港作為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航運中心,如何在新時期發展階段繼續保持競爭優勢,成為了香港在「一國兩制」基礎上長期繁榮穩定的關鍵。 中流作業 「十四五」規劃也明確指出: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
中流作業: 香港維多利亞港
公眾貨物裝卸區是以短期租約形式分配停泊位和堤岸地方給與營運者從躉船起卸一般貨物、散裝貨物和貨櫃。 全港現時共有六個公眾貨物裝卸區,提供4,828米堤岸,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海事處管理。 香港的貨櫃碼頭座落於葵涌-青衣港池,一共有九個碼頭,由五間營運商管理和營運。 這五間營運商是現代貨箱碼頭有限公司、香港國際貨櫃碼頭有限公司、中遠-國際貨櫃碼頭(香港)有限公司、Goodman DP World 中流作業 Hong Kong Ltd和亞洲貨櫃碼頭有限公司。 九個碼頭佔地279公頃,提供24個泊位共7 694米深水堤岸。 在2022年,葵涌-青衣貨櫃碼頭的吞吐量約1 290萬個標準貨櫃,佔港口貨櫃吞吐量約77%。
- 未來三年香港規劃的新倉面積也有限,不能滿足維持國際航運中心地位的足夠物流後勤保障。
- 本網站不會為該等資料之準確度或該營運者之經營手法承擔任何責任。
- 換言之,這類來往珠江三角洲的船隻必須先進入並橫越香港港口,才能使用位於香港中部及東部的貨運處理設施。
- 香港有 11 個“ A 級”繫泊浮泡和 4 個“ B 級”繫泊浮泡,大部分設於香港港口之內,供商用船隻使用。
- 1998年11月13日,海事處和中國海事局簽署諒解備忘錄,就在香港和珠江三角洲港口航行的高速船的安全標準達成共識,開展了地區合作管理與營運高速船的新時代。
- 至於港方擔心的環保、塞車問題,鄭天祥稱,新能源車是目前的發展趨勢,對於入香港市區的車輛可提出新能源車等條件。
餘下23%的貨櫃則在中流作業區、內河貨運碼頭、公眾貨物裝卸區、浮泡和碇及其他碼頭。 中流作業2025 在港珠澳大橋投入使用前,珠西的珠海、中山等地的貨源分流經深圳和廣州港口中轉已呈快速增長的趨勢。 中流作業 中流作業 這些地區的貨源如經內地及香港拖車從深圳過關到香港的費用非常高,因此如何利用港珠澳大橋通車將珠西貨源以更低的成本就近通過香港港區進出口,將成為香港碼頭運營商在商務上需要着手推動的問題。
中流作業: 中流作業
全球港口排行榜中,香港在2013年被深圳港超過,2018年被廣州港超過,2020年排名跌至第九位。 香港港口的貨櫃吞吐量有70%屬於中轉業務,港口聯盟化操作使得跨碼頭的中轉業務可以提升靈活性和機動性,減少內拖等候時間。 大灣區港口競爭激烈,深圳、香港和廣州三港港口腹地高度重合,提供的服務同質化較為嚴重,彼此過度化市場競爭降低了整體效率,導致行業整體大而不強。
中流作業: 中流作業在香港島
譬如,公眾申請上橋牌照不再受目前兩地牌關於投資額等條件限制,合規合法的車主均可提出申請。 現時有兩類船廠為香港的港口工業提供服務:第一類是規模細的船廠為本地船隻提供服務;第二類是大型浮塢及船廠,為遠洋船隻提供服務。 港口後勤設施包括貨櫃存放場、貨櫃場、貨櫃車場和貨櫃車維修工場。 中流作業2025 此外,政府繫泊浮泡可在惡劣天氣情況下作為船隻碇泊之用,也可用於其他非貨物起卸用途,如供郵輪繫泊。 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香港也注定在發展的道路上將迎接更多的風雨挑戰。 「道長且阻,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相信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和指導下,在特區政府和香港業界的共同努力下,「東方明珠」香港必將繼續煥發出耀眼光彩,香港國際航運中心的未來也必定更值得憧憬。
中流作業: 公眾貨物裝卸區
未來三年香港規劃的新倉面積也有限,不能滿足維持國際航運中心地位的足夠物流後勤保障。 因地域原因,香港、深圳、廣州三大港區的貨源腹地高度重疊,同質化競爭異常激烈,造成絕大部分歐美國際班輪航線只能多港掛靠,成本增長。 中流作業2025 目前香港憑藉國際貿易條款及金融便利度高等因素,在外貿進口方面仍較周邊的深圳和廣州港口有較明顯優勢,這使得不少國際班輪航線短期內還要掛靠香港。 但如未來周邊的前海、南沙等口岸在金融配套環境方面持續改善,香港則將面臨對國際班輪航線吸引力繼續弱化的風險。 中流裝卸作業的物流方向也有相反流,即是由中國大陸的貨櫃,經火車、中港跨境貨車或中國貨櫃輪到香港,再經駁船轉送至台灣貨櫃船,作二程運輸回台灣也有不少。 中流裝卸作業的物流方向相反流也有,即是由中國大陸的貨櫃,經火車或中國貨櫃輪到香港,再經駁船轉送至台灣貨櫃船,作二程運輸回台灣也有不少。
中流作業: 中流作業(連環圖)
馬灣航道(Ma Wan Fairway)作為香港主要航運路線之一,更須避免航道擁塞的問題。 香港的商業機構集中在香港島的中環和灣仔,貨櫃碼頭則在新界的葵涌。 現時香港島的對外交通主要依靠三條過海隧道,但三條隧道不是收費昂貴,就是經常擠塞。 為免因為交通擠塞而造成貨運延誤,不少公司都願意採用中流作業方式,在船上裝卸貨櫃後,利用躉船或駁艇運到中流作業區,再以貨車或貨櫃車運走貨物。 雖然貨物裝卸因此過程比較長,但可以省卻高昂的貨櫃碼頭泊位費,以及避免因交通阻塞而造成的延誤。 中流作業2025 中流作業 中流作業是指船隻無需透過貨櫃碼頭,而直接在貨船上裝拆貨櫃,並利用躉船將貨物運送到附近的碼頭起卸。
中流作業: 航運透視/港航運業迎來新機遇\香港貿發局物流諮詢委員會委員 嚴 剛
位於尖沙咀的海運碼頭設有兩個泊位,可容納高達五萬噸(49,000英噸)的船隻,其泊位的年度使用率在2003年為71%,到2011年攀升至76%。 2001至2005年間,海運碼頭已經無法應付市場需求,部分郵輪須靠泊在中流作業區或貨櫃碼頭,顯示香港需要額外的泊位,以配合日益增長的區域性郵輪市場。 1974年,政府通過第81章《港口管制(貨物裝卸區)條例》,成立公眾貨物裝卸區應付需求。 至1995年,海事處共管有九個公眾貨物裝卸區和兩個公用海濱,當時所有公眾貨物裝卸區每日的營運時間為早上七點至晚上九點,營辦商亦可申請進行貨運業務。 中流作業2025 中流作業2025 葵青貨櫃碼頭共設九個碼頭,23個貨櫃作業泊位,佔地合共279公頃。
中流作業: 中流作業區
中流作業(英文:Mid-stream 中流作業2025 operation)是指船隻不透過貨櫃碼頭,而直接在貨船上分派貨櫃,並利用躉船將貨櫃運送到附近的中流作業區起卸。 中流作業是指船隻不透過貨櫃碼頭,而直接在貨船上分派貨櫃,並利用躉船將貨櫃運送到附近的中流作業區起卸。 中流作業 中流作業是指船隻不透過貨櫃碼頭,而直接在貨船上分派貨櫃,並利用躉船將貨櫃運送到附近的中流作業區起卸(香港稱為公眾貨物起卸區)。
中流作業: 海事指南
香港有 11 個“ A 級”繫泊浮泡和 4 個“ B 中流作業2025 級”繫泊浮泡,大部分設於香港港口之內,供商用船隻使用。 繫泊浮泡是海事處所擁有及去管理,因此統稱該類設施為政府繫泊浮泡。 中流作業其後通過設備的改良,發展至適合用於貨櫃系統,運載量亦因此增加。 根據1993年11月海事處關於在公眾貨物裝卸區船隻大小分布所提供的數據,大部分使用公眾貨物裝卸區的船隻長度在20至32米之間,完全配合貨櫃的大小,可見當時十分盛行以中流作業處理貨櫃。 香港中流作業區主要提供躉船與貨櫃車/貨車之間的貨物起卸服務,貨物包括遠洋和內河貨物。 現時的中流作業區共佔地約33公頃,提供約3 中流作業2025 310米的堤岸,而作業區的租約分為長期和短期兩種。
中流作業: 香港港口
貿易和航運是強關聯的兩項經濟指標,目前世界貿易貨量近80%還是通過海運方式完成。 因此,維持香港國際貿易中心地位不動搖也就是對香港航運中心地位的最好保障。 全港有14個避風塘共423公頃的水域範圍,作為本地及內河船隻在颱風和惡劣天氣情況下,提供避風地方。 現時全港共有大約425公頃的土地用作港口後勤用途,約100公頃位於港口範圍,而其餘大多數位於新界區(如元朗、落馬洲等地)。 葵青貨櫃港池水深達15米; 一項把港池及其進港航道挖深至17米的工程已於2016年4月大致完成。 中流作業 本網站不會為該等資料之準確度或該營運者之經營手法承擔任何責任。
面對龐大的跨境服務需求,港澳碼頭自1990年代初期起,全日24小時運作。 在1990年代,來往香港和珠江三角洲港口的高速船數目急劇上升。 海事處在1995年和中國船舶檢驗局研究就區內航行的高速船實施統一安全要求,雙方在廣州商討有關細節。 1998年11月13日,海事處和中國海事局簽署諒解備忘錄,就在香港和珠江三角洲港口航行的高速船的安全標準達成共識,開展了地區合作管理與營運高速船的新時代。 儘管目前內地沿海城市已出現不少自貿區乃至自貿港(如海南)試點,但從香港自身通關等政策方便度,以及金融及服務業配套資源來看,其國際自由港優勢將長期存在,並將在未來創新中得到進一步鞏固。 香港作為「一國兩制」偉大創舉下的示範引領作用將獲得中央政府的強有力政策支持,同時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營商環境也將使得香港吸引到國際工商界繼續擴大在港投資,這對於維持國際貿易中心和航運中心地位產生重要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