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將美麗及健康的環境留給香港下一代,長遠之道必須由源頭減廢開始做起。 有經營塑膠回收的非牟利機構表示,市民經常帶來難以回收,甚至不能回收的物品,如膠水喉、膠拖鞋、手套及含有少量金屬的玩具等。 該機構呼籲市民回收膠樽前先清洗,省卻工作人員額外程序,提高回收效率。
- 不過,最理想的回收習慣,當然是能夠隨時隨地回收家中和手上的廢物;無奈「綠在區區」回收便利點只開朝九晚七,恰好撞正大家平日上班上學的時間。
- 回顧在推出服務首星期已有3位客人,此後亦能保持相若增幅,惟當時僅以48元月費提供服務,「發現有時甚至不足填補車錢」。
- 市場始終對玻璃再製品的需求不大,環保磚並不普及,未能提升玻璃回收的誘因。
- 其實紙包飲品盒不是不可回收的,外國有不少地區都可回收紙包飲品盒,如日本和台灣的回收率分別就有45%和30%。
- 回收塑膠垃圾時,也要注意塑膠分類標誌,三角形的標誌印有號碼,「通常塑膠有七種,留意三號唔可以回收。」Eva指三號膠多製成保鮮紙、水管、書包及零食袋,這種膠加熱會釋出毒素,因此不能回收。
- 香港泥頭車司機協會的「玻璃再生璀璨」計劃兩年前獲政府資助開展,重點針對酒吧區這個玻璃樽垃圾源頭。
如若大家看過指示,仍不確定能否回收自己手上的物品,不妨即時請教在場職員,新手也不用怕揦手唔成勢。 假如你並非飲食業老闆,又想在廚餘回收方面出一分力,也可捐贈食物,種類包括:食用有效期兩星期或以上、包裝未開封及完好的乾貨食物或飲品,或者多出的藏及急凍食物、糧油雜貨及調味料、新鮮蔬果。 在香港,已經有不少食物包裝及即棄餐具均改用生物可分解塑膠,以減少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 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可留意是否印上「biodegradable」的字眼。 小貼士:雖說「黃鋁罐」,但除了鋁罐,一些金屬煮食器具、奶粉罐和食品容器(不連塑膠)也可以回收!
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 金屬:
至於住宅回收桶,有傳媒在2019、2020年,把裝有GPS的塑膠樽放進香港14個屋苑的回收桶,嘗試追蹤廢物的去處,竟發現最少9個膠樽追蹤器被送往堆填區或廢物轉運站一帶,意味各位辛苦回收的塑膠未必能化廢為寶。 政府教落「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但是否所有廢紙、膠樽都能扔進三色桶? 環保署的宣傳口號是「3紙回收」、「廢膠回收,膠樽優先」,意即藍桶的廢紙類只收3紙——紙皮、報紙與書刊(需撕走含塑膠的封面)、辦公室用紙;啡桶的塑膠類只收膠樽;黃桶的金屬類只收鋁罐、餅乾罐等,其餘一概不收。 香港逾九成紙料和塑膠回收物料會出口至內地,而內地當局已收緊進口回收物料的要求,包括禁止進口未經分揀的廢紙和生活來源廢塑料,回收物料中的雜質不能超過0.5%。 新一份《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1]指出,2019的回收率只有29%,較去年下跌1%,創十年新低。 隨住《巴塞爾公約》於2021年起生效,不少地區收緊入口廢物政策,香港近年才開始逐步轉型並發展本地回收業,但至今成效有限。
不過回收得宜固然是好,但如果誤將一些不能回收的物品放進回收箱,卻會弄巧反拙。 事實上,「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只是凸顯3類常見的回收物,環保署已擴展回收網絡和新增回收點,涵蓋其他回收物料,包括玻璃樽,以及慳電膽/光管、充電池、小型電器及四電一腦,可謂「點止3色咁簡單」。 再者,回收並不是對付垃圾的「解決辦法」,頂多只是「最後的守門員」,唯有從源頭減廢、學會「走塑」方為上策。 雖然樂見上門回收有市場有價值,可是實際要進行的工序也涉及不少厭惡性工作,除了要退回尚未清洗的回收物品外,也要游走不同地區屋苑收集廢物。
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 廚餘回收
「粒粒皆辛苦」由細聽到大,如果你從事飲食業,面對每日廚餘,都可以做多步。 惜食堂向本地飲食業回收仍可安全食用的食物,再煮成營養均衡的餐點,幫助有需要人士。 綠行俠回收舊遮後,將它升級再造成為短遮袋,以後毋須在商場索取塑膠雨遮袋!
由辦公室廢紙打成、呈灰白色的濕漿會運到越南的紙廠製成廁紙或抺手紙,並在香港出售。 而用紙包飲品盒打成的濕漿則呈啡色,會出口到南中國地區再造成紙皮箱。 而累積逾17,000人追蹤的「環保生態日記」大便妹,學環保。 主理人就樂見「綠在區區」填補城內一直空缺的回收設施位置,但認為會專程到便利點回收的,仍只是少量「非常有決心的人」,受眾有限。 不過,最理想的回收習慣,當然是能夠隨時隨地回收家中和手上的廢物;無奈「綠在區區」回收便利點只開朝九晚七,恰好撞正大家平日上班上學的時間。
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 源頭減廢方為上策
(獨媒特約報導)「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分類回收在香港實行已久,然而三色回收對降低垃圾量似乎不大見效。 政府近年便開始提議擴建堆填區及興建超級焚化爐,以解決現存堆填區爆滿的問題,政府亦已預告將就垃圾徵費進行諮詢。 三色筒回收計劃雖然實行經年,但回收計劃一直沒有擴展到其他廢物,其中最受批評的便是廚餘及玻璃的處理。
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 DIY in an Elegant Way! 環保家居掛飾
回收的墨盒會被拆解,金屬和塑膠部分,將被循環再造成其他物品的原材料。 目前該社企可以處理逾40種回收物,木筷子、壓縮氣體罐、薯片袋、EVA防撞墊、化粧品容器等。 Jorch笑言,這些物品也是從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留意到的,於是邊做邊加,「有時甚至是見到朋友吃完甜筒後的包裝,也想到可以收集回收再造」,並且在前期研究期間,向不同回收廠前輩請教得悉,「幸運地,他們也十分願意傾囊相授」。 按樽回收,相信大家都試過,但除此以外,香港人似乎沒有玻璃樽回收意識。 其實,玻璃樽在回收後壓碎變成玻璃砂,加入英泥或碎石,可製作成行人路環保磚或其他建築物料。 分類回收桶是把廢物分類後回收的特製垃圾桶,通常用不同顏色來把廢物分類,多由金屬或塑膠製成,可接收各種廢紙、金屬和塑膠。
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 廢紙類:
唯有在增拓回收效率、再生樽的價值以及官商民三方面合作推動及支持,甚至考慮補貼玻璃樽回收業,才能真正有效地開展玻璃回收。 首個紙包飲品盒於 1952 年問世,當時稱為利樂包,是由一名瑞典人發明。 紙包盒的物料有 75% 是 紙、20% 是塑膠及 5% 是鋁箔,共有 6 層,由最面層到最內層的用料順序為膠(聚乙烯)、紙板、黏合膠(聚乙烯)、鋁箔、黏合膠(聚乙烯 )和膠(聚乙烯)。 因此,她再三強調,從大眾每天途經的屋苑回收箱著手改善回收設施,方能長遠維持成效;亦唯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配套,才是真正的環保。
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 意想不到的可回收垃圾!零食袋、紙包飲品、舊遮…香港都有回收點!
於是在發展半年後開始調整收費至每月128元,並發出「加價通告」,在當中公開、透明地解釋其開支及收入,讓客人理解。 去年志記鎅木廠、回收紙包飲品盒機構「喵坊Mil Mill」等風波,掀起大眾關注本港環保行業面對的危機,對於投身該行業的發展前景更是一大問號。 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 布質衛生巾流行了好一段時間,但是在香港不是太流行,有一些網上購物平台也開始銷售可循環再用的布質衛生巾。
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 零食袋回收
現時的2類生物降解塑膠,一類主要是利用有機物質合成(如糖、碳水化合物等),另一類則在以石油原材料的塑膠中加入添加劑以促進生物降解。 這類塑膠在有足夠的濕度、氧氣與適當微生物存在的自然掩埋或堆肥環境中,可被微生物所代謝分解產生水和二氧化碳(CO2)或甲烷(CH4),對環境危害相對較小。
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 分類回收桶
過往曾經有人將一支仍有飲料的膠樽扔入回收袋,以至其他回收物被污染,不能回收。 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2025 紙張回收步驟則簡單得多,不用清洗,但仍要記得去除萬字夾、便條紙等雜物。 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 「我建議可以撕掉就盡量撕,因為膠帶會纏住回收廠機器的刀片。」Jorch說,不用清理得太乾淨,盡力即可。
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 咖啡囊回收
在宣傳運動中,「慳BB」將在「大嘥鬼」或環運會的Facebook專頁向市民講述環保故事。 其實紙包飲品盒不是不可回收的,外國有不少地區都可回收紙包飲品盒,如日本和台灣的回收率分別就有45%和30%。 但香港卻礙於技術和設施等問題,所以紙包飲品盒一直都是零回收,導致全數 紙包盒都被丟棄於堆填區,從而加速了堆填區的負擔。
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 全港唯一 紙包飲品盒「收容所」
環保署的「玻璃樽源頭分類試驗計劃」目前在第二階段的第二期,除了呼籲私人企業及非政府機構自願性推廣、設立回收筒外,環保署亦配合房屋署在公共屋村設立回收筒,最新階段將擴展至東九龍區二十九個屋村。 房屋署在參與屋苑的住宅樓宇大堂或出入口附近加設一個淺綠色的玻璃回收桶(第四色桶),提升市民回收玻璃的意識。 在上月離島區議會會議上,環保署官員表示第三階段將考慮擴展至屯門、元朗及天水圍一帶。 綠行俠提供咖啡渣回收服務,大家可以使用盛載咖啡豆的包裝袋或者垃圾袋來儲存咖啡渣,並確保當中沒有膠樽、餐具、紙巾、牛奶盒。 不過,此回收服務並非免費,因為機構想製造廢物的一方用者自付,要負責任做好環保工作。 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2025 不過,討論多年的垃圾收費計劃遭遇挫折,立法會垃圾徵費條例草案委員會日前通過終止審議法例。
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 香港獨立媒體 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綠玻璃?
便利點回收箱採用開放式收集口設計,方便大家投入大量回收物,並大致沿用「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綠玻璃」區別不同物品種類,算頗簡潔易明。 收集口下方還會列明「可回收」和「不接受」的物品款式,相信有效改善常見於街頭回收箱的錯誤棄置問題。 「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是連小學生也能倒背如流的廢物回收口號。 今時今日,推行環保生活是為全球大勢所趨,香港的三色回收箱卻屢被指形同虛設,不少市民更曾親眼目睹清潔工人將回收物倒入一般垃圾桶,自此對環保灰心卻步。 環保署推出慳電膽及光管回收計劃,為家居免費回收各類含水銀的舊燈管,包括慳電膽、光管和高強度氣體放電燈,減低環境威脅。 例如某大型打印機品牌於2009年起推出墨盒回收計劃,鼓勵市民回收已用完的噴墨打印機墨水盒作循環再造。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昨日回應事件,指出近月社會情況令相關政府法案受到不同程度影響;會審視相關情況,繼續加強回收減廢。 他又提及,由政府出資的「家居廚餘回收變電」計劃將於今年底推出,邀請屋邨於大廈安裝「智能廚餘回收箱」收集廚餘,廚餘將運往小蠔灣廚餘廠發電,他預計每日處理量至少20噸,能源效益比太陽能更大。 回收玻璃未成氣候 目前香港除環保署的「玻璃樽源頭分類試驗計劃」外,還有兩個主要的民間組織進行回收玻璃樽的工作,包括匡智會的「玻璃樽回收行動」及香港泥頭車司機協會的「玻璃再生璀璨」項目 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2025 。 然而這些計劃尚在草創階段,未能有效解決不斷上升的棄置玻璃樽的問題。
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 回收環保站 資訊專頁及地址
同時邀請你緊貼綠色和平的塑膠項目,繼續支持我們對抗即棄塑膠垃圾,大家不止盡做回收,更重要是開始在生活中實踐源頭減廢物,為香港和全球的海洋和環境帶來綠色的未來的希望。 【大公報訊】記者胡家俊報道:「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三色回收筒伴隨一句港人耳熟能詳的回收宣傳口號,多年來深入民心。 環境運動委員會與環境保護署再接再厲,昨日開展「減廢回收2.0」宣傳運動,支持香港抗疫不忘環保,「大嘥鬼」更會夥拍新拍檔「慳BB」登場,帶出「慳多啲 點止三色咁簡單」的減廢回收知識,並將回收種類由三款增至八款。
民間努力 香港泥頭車司機協會的「玻璃再生璀璨」計劃兩年前獲政府資助開展,重點針對酒吧區這個玻璃樽垃圾源頭。 「玻璃再生璀璨」項目統籌 April 指,計劃主要由數位核心成員和其他義工支持,他們主動接洽在在灣仔、尖沙咀和蘇豪區的酒吧。 不過他們已計劃在聖誕節期間,到酒吧區及蘇豪區舉行「玻璃不是廢物」的宣傳行動。 例如僅以塑膠分類而言,已有超過6大種類;發泡膠也可分為3大回收類別,惟現時市場罕見其專屬的分類箱,也不是「到到肯收」,大眾也未必知道有這麼多物料可以循環再造。 不過,不時在Instagram教導網民分辨常見塑膠物品類別的她,曾經聽聞有些便利點分有1、2、4、5、6、7號膠收集箱,有些就只以「膠樽」和「其他塑膠」分類。
此外,含過多化學物質的超市單據熱感紙、紙纖維含量太低的便條紙、紙巾等都不應回收。 近年越來越多品牌開設其產品回收計劃,在減少原材料對環境的影響的同時,亦為消費者提供回收方式,甚至提供折扣優惠去吸引消費者選購,可謂既環保又慳錢。 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2025 小貼士:雖然一些物料不能回收,但另外有些看似不能回收的物料,卻可以回收。 其實塑膠回收不只膠樽,還有碳粉盒及光碟、塑膠容器如膠桶和清潔食物盒、膠椅及文具。 黃錦星又表示,已在東區推行廢塑膠回收先導計劃,聘請承辦商回收非工商業廢塑膠,再加工成為塑膠原材料或再造塑料產品;預計觀塘和沙田區的先導計劃於今年第三季展開。 回顧在推出服務首星期已有3位客人,此後亦能保持相若增幅,惟當時僅以48元月費提供服務,「發現有時甚至不足填補車錢」。
立法會剛三讀通過垃圾徵費,學懂如何正確回收,更有可能成為未來的「慳錢大法」! 我們整理了家居回收的步驟,讓大家看清怎樣回收、去哪裏回收,讓它們能真正化廢為寶。 原本從事廣告行業,擁不錯薪酬待遇的黃靖羲(Jorch)選擇繼續向高難度挑戰,針對本港回收再造的市場痛點,設立專攻上門回收的社企The Loops Hong Kong。 「千祈、千祈、千祈;洗手、洗手、洗手!」2003年沙士期間董太說的一句口號,建立了香港人在現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的一點防疫意識基礎… 此後每次持卡回收,就能賺取相應積分;積分可以兌換調味料、飲品、粉麵、廁紙、毛巾等禮品,非常實用和生活化。
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 塑膠分7類 咪亂放入桶 分類清洗回收 化廢為寶
匡智會得到賽馬會及環保署的支持,從2010年運行至今,已回收達920噸玻璃樽,在全港的回收點達158個。 而匡智會每年成功與美酒展合作,單在2012年旅發局主辦,一連四日的「美酒展」,匡智會便回收到1.5萬個玻璃樽,合計起來重達四噸。 匡智會也較具資源可以增設工場,改善工作流程,針對香港在處理玻璃回收硬件上不成熟的弊病。 最重要的問題是,家居其實並非製造玻璃廢物的主要源頭,對於玻璃廢料主要來源如餐飲業,政府卻未有任何行動。 有指「綠在區區」租價不菲,大便妹就認為,在成功達致源頭減廢之前,不論處理回收物,還是一般垃圾,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金錢。 雖然「不爽」設施大量耗費,但相比處理垃圾需要的資本,已算可以接受。
全港唯一的紙包飲品盒回收生產線,過濾塑膠和鋁,提取紙纖維,成為循環再造原料,不過混合了塑料和鋁的物料則暫時還未有回收出路。 本地環保知識網誌wanbo_hk主理人就指,身邊朋友、網民大多贊同「綠在區區」比舊有回收設施更有系統,便利點內外企理乾淨,不再「似垃圾站」,的確是最能直接吸引大眾實踐環保的誘因。 香港首間紙包飲品盒回收漿廠及教育中心喵坊,每日可處理約十噸紙包飲品盒,製成再生紙品如廁紙或抹手紙,絕對值得大家關注和照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