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接受過他們服務的人都表示令自己身心扭曲,例如變得不再相信任何人﹑性功能倒退,甚至因為失去自我而投身於各種危險活動。 拗直治療違反內地《精神衛生法》,國家衛計委亦曾指示,全國必須檢查醫院、診所是否違反該法。 人權觀察曾去信負責監督執行該法的部門查詢,一名工作人員回覆稱並未發現任何拗直治療。 人權監察的報告亦指,所有受訪者都擔心性傾向被曝光,因此無人向舉報醫療機構。 我們出版《以愛之名》漫畫小誌,希望讓公眾認識香港拗直治療實況,得到一拳書館場地支持進行分享會。 今次活動還得到腦舍與基恩之家的幫手,提供現場即時手語及英語傳譯。
除此之外,他們還發現轉換療法是一種無效、風險高且可能有害的療法。 「轉換療法能治好同性戀」的軼事聲稱亦可被「轉換療法是有害」的軼事聲稱抵消。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指出,有道德操守的從業者應在遵從希波克拉底誓詞的情况下,避免傷害,以及不要嘗試執行轉換療法[168]。 近年研究發現,有些父母在知道子女是同性戀者後,會嘗試各種方法把他們「拗直」,例如會透過介紹異性給他們﹑鼓勵嫖妓,甚至軟硬兼施地把兒女轉介至會提供「拗直」服務的機構接受治療。 拗直治療 除了來自父母的壓力,有些同志更加會主動「拗直」自己,例如主動尋求「拗直」服務,用各種方法壓抑慾望,追求清心寡慾的一生,極端的甚至會強逼自己進入異性戀關係﹑生兒育女。 維多利亞州政府在2016年宣布,將立法禁止所有對LGBTQI人士執行的轉換療法[110][111][216]。
拗直治療: 醫學、科學和法律觀點
刻意混淆性傾向、性別和性表達的定義,然後以各種病態字眼,例如性沉溺等擾亂視聽,目的是讓大家以為同性戀就等於變態和需要改變。 袁不是要否定性慾,反之,他肯定性慾的功用,就是使我們渴望親密關係。 袁說,「放棄同志身分」是讓他從情慾中得到釋放,並跟隨耶穌基督。
- 同性戀研究及治療全國協會(NARTH)為提倡世俗化的轉換療法的最大組織,它在很多時候會跟宗教團體存有合作關係[4]。
- 不過,在當今社會我們不會跑到溪邊喝水﹑不會穴居﹑不會堅持每天徒步上班,甚至會用眼鏡輔助視力,效發自然的標準似乎頗具彈性。
- 不論對同志自己還是他們家人而言,同性戀都是個難以啟齒的話題。
美国心理学会的行為準則規定:「心理學家應尊重所有人的尊嚴、價值、隱私權、保密權,以及自決權」,但仍同時指出:「在個體的自決易受他者的福祉所影響時,心理學家應採取特殊的措施以預防之」[195]。 美國諮詢協會表示「尊重委託人的自主要求是十分重要的,即使該項服務不是由涉事諮詢師提供,其亦應轉介之」,但仍同時表示其應如實解釋此類技術的潛在風險[196]。 美国心理学会指出,不應該強迫任何人以違背自己的意願的方式去嘗試改變性傾向,父母也不應強迫他們的孩子接受轉換療法[197]。 許多位於世界各地的衛生組織都譴責和批評改變性傾向的嘗試[164][165][166]。 美國的國家衛生組織指出過去四十年來轉換療法的效果尚未得到科學驗證[9][167][168][169]。
拗直治療: 相關研究
英國眾多醫學團體在英國衛生部的支持下,於2015年簽署一份諒解備忘錄,為各方制定了一個協定框架,以幫助解決英國轉換療法實踐中所出現的問題。 簽署的除了之前發表聯合共同聲明的專業機構外,還包括英國基督教輔導協會、英國皇家全科醫師學院、蘇格蘭國民保健署及英格蘭國民保健署。 簽署的組織承諾會保護公眾免於承受轉換療法的風險,並承諾將會致力於提高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和心理治療師對轉換療法所涉及的倫理問題的意識;提供培訓,使治療師能夠以適當的方式幫助受苦的客戶[210]。
利物浦的教會為了「治療」同性戀而令當事人挨餓三天的事件傳出後,英格蘭教會便隨即發表聲明稱轉換療法是一種「從根本就錯誤」的療法,並要求政府取締之[149][150]。 與將同性戀稱為「疾病」相比,它們現時較傾向以宗教理由來支持該套療法的合理性[4]。 同性戀研究及治療全國協會(NARTH)為提倡世俗化的轉換療法的最大組織,它在很多時候會跟宗教團體存有合作關係[4]。
拗直治療: 改變性傾向
「太恨拍拖」又怕孤單,令不少年青人只懂盲目追求愛情,忽略了身邊其他人的需要。 跟據2013年中國制定的《精神衛生法》,精神障礙的診斷與治療應遵循診斷標凖,由於同性戀不被視為精神病,拗直治療等同違法。 2017年7月,一名男同志因被強制治療提出訟訴,獲判精神病院賠償及道歉。 拗直治療 雖然法院判案,但Dittrich稱,近年內地拗直治療依然隨處可見,醫療機構看中內地父母會強逼子女接受治療的弱點,大肆宣傳做生意。 根據人權觀察的報告,拗直治療的費用,由每小時數百元人民幣,至「保證成功」的兩個月「療程」3萬元人民幣不等。
- 你不會說耶穌、保羅、艾偉德宣教士、德蘭修女、斯托得牧師沒有真正愛過一個人!
- 不少同性戀者在接受治療後不但沒有改變性傾向,而且更出現抑鬱、社交障礙等後遺。
-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最新研究指出,大慨有2萬名年約13至17歲的LGBT兒童曾於持牌的心理治療機構接受修正治療,而約有5萬7千名兒童則是從宗教團體或其他心靈健康機構中接受治療。
- 如同漫畫小誌《以愛之名》插畫家阿譚所畫的,步入診所之後只有家寶媽媽與職員對話,身為當事人的家寶只能無助的站在一旁,任由他人擺佈。
- 假如我們都選擇逃避,永遠不出來的話,「世界將依然不變改,只會讓更多罪名埋沒愛。」參考世上所有平權運動,所有平權運動都需要時間,和你我的參與。
哈爾德曼指出行為制約只會減少對同性的愛慕,而不會增加對異性的情感,並引用了蘭加斯瓦米於1982年發表的《激起和增加同性戀者對異性的愛慕之困難:一個個案的研究[注 11]》作例證[74]。 他由聖經裡知道同性戀是罪,但又無法成為異性戀者,令他十分懊惱。 後來他發現,我們不需要視同性戀者為自己的身份,神的兒女才是我們尊貴的身份。 同性戀者不需要成為異性戀者,但要追求聖潔,遠離同性性行為,因為神是聖潔的。 袁幼軒提出聖潔性戀(Holy sexuality),指神一方面要求已婚者要忠於配偶,另一方面則要求單身者持守貞潔。 修正治療俗稱「拗直治療」,透過不同方法改變人的性傾向,如當男同性戀者有性興奮時施以電擊,阻止他們對男性產生好感,又稱這樣下能把同性戀者改變成異性戀者。
拗直治療: 研究性傾向及性別認同歧視法、宗教自由和婚姻、家庭社會文化|本會關注議題:同性婚姻、性傾向及性別認同歧視法、性教育、色情、性工作者/娼妓、終止懷孕/墮胎、跨性別/變性人、同性戀、民事結合、性別承認法等
出埃及國際曾一度支持修復療法,指其能消除「人們所不欲的同性愛慕傾向」[78],但其於2013年6月發表一份公開聲明,於當中承認該組織的原目標和追求是錯誤的,並就對LGBT人群造成傷害此事道歉[79]。 批評尼科洛西的理論的精神分析學家则指同性戀肯定式輔導治疗能取代之[23][86]。 跟據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拗直治療 Watch)於2017年即使中國心理學會在2001年已將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上除名,表示同性戀並不是中國官方認定的疾病,但仍發現有公立及私立醫院提供拗直治療。 該報告紀錄了17位在中國大陸曾接受拗直治療的同性戀者,他們表示接受治療是因為家庭和社會傳宗接代的壓力。 報告中紀錄的拗直治療手法包括服用或注射藥物及電擊等,治療費用高達3萬元人民幣,絕對是有利可圖。
拗直治療: 四成受訪性小眾「拗直治療」後現抑鬱 有人萌自殺念 團體促禁止
他指報告只針對中國內地,暫時未發現香港有機構提供拗直治療,但認為香港亦需要保障人權,為性傾向歧視立法。 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副教授陳俊豪指出,研究顯示無受訪者認為有關療程能成功改變其性傾向,相反不少曾試改性向的人事後出現情緒困擾。 同時,研究發現73%曾進行性向試改的受訪者有宗教背景,其中五成人是受到家人壓力驅使改變性向,主要透過參與坊間機構的「性向試改治療」,以宗教方式如祈禱、禁食、驅鬼等方法,試圖改變自身性向。 真光社公布香港性小眾試圖改變性傾向研究報告,在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期間,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了219名性小眾,了解他們試圖改變性傾向的情況。 結果發現,21.9%受訪者曾接受性向扭轉治療;曾接受治療人中,39.6%在試改性向後出現抑鬱症狀;83.3%曾出現自殺念頭;27.1%更有自殺計劃。 Thomas表示,在輔導期間曾試過讀經悔改、限制自己瀏覽同志色情網站及禁慾等,試圖改變性傾向融入主流社會。
拗直治療: 沒有拗直,只有扭曲
不過他指,接受有關「治療」不但未能成功轉變性向,一旦破戒便深感內疚,自覺自己是失敗者。 Thomas提及當時十分討厭自己的同志身份和「污穢」思想,「照鏡嗰陣我好難望得耐,望得耐我會覺得好羞恥」。 哈爾德曼於總結中指出此一無效的手段可稱為酷刑,並指「接受這種治療的個體不但不會出現異性戀傾向,且反而會為『對同性的愛慕』而感到羞恥、擔憂,並產生內在矛盾」[75]。 同志權利團體和心理健康相關團體擔心修復療法可能有機會使人患上抑鬱症,以至自殺。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其後於1987年從DSM-III-R移除了自我不協調同性戀(ego-dystonic homosexuality)此一診斷,並公開反對像診斷其他疾病般對「同性戀」和「自我不協調同性戀」進行診斷[53]。 有文章的受訪者周先生不認同後同性戀者(離開同性戀生活的人)的選擇,認為他們保持單身,便是沒有真正愛過一個人,浪費人生。
拗直治療: 美國
不論對同志自己還是他們家人而言,同性戀都是個難以啟齒的話題。 家長大多期望子女能夠走上大多數人的路:和異性結婚丶誕下下一代﹑養孫活兒。 要家長接納孩子的同性性傾向,彷彿就好像叫他們從美夢中醒過來。 拗直治療 而對同志而言,我們也會帶著愧疚和壓力,期望可以透過改變性傾向來安撫父母。
拗直治療: 香港性文化學會
修正治療使用的方法由催眠到電擊也有,其他技術還包括噁心治療,令他們看到同性相片的同時產生噁心和嘔吐感;又或在他們手腕戴上橡筋,每見到同性相片就彈一次,從而產生痛感。 當我們以為世上對LGBTQ群體愈來愈接受的同時,事實還有一群人視此為病,仍覺這需要治療。 據估計,約有7萬7千名LGBT的美國兒童曾接受「修正治療」(conversion therapy)。 拗直治療 主角叫家寶,當時未成年嘅佢,因為想與媽媽修補關係,選擇配合接受「拗直」。 好多研究已經清楚指明「拗直」不但毫無效用,反而令當事人受到心靈傷害,更有引致抑鬱、焦慮以及增加自殺嘅風險。
拗直治療: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
他建議政府參考外國的做法,盡快立法禁止本地任何機構舉辦「拗直治療」課程。 彭牧師(Joe)是一名馬來西亞華僑,來港已有八年,他21歲開始讀神學,一兩年後漸漸發現自己的同性性傾向。 「如果(教會)發現你係同志,一係就見輔導;二係教會內自己幫你祈禱;三係守行為,即係你可以繼續鍾意個人但唔可以有性行為;四係如果你係教會嘅工作人員要即刻停止……如果你覺得自己冇錯,就請你離開教會。」Joe說,當時的他是最後一類。 但在出櫃之前,他也曾有所懷疑,試過在輔導老師建議下與女子拍拖,也曾試過進行「拗直治療」。 拗直治療2025 有人認為合乎自然是最好的,而一男一女的結合就是最效發自然的做法。 不過,在當今社會我們不會跑到溪邊喝水﹑不會穴居﹑不會堅持每天徒步上班,甚至會用眼鏡輔助視力,效發自然的標準似乎頗具彈性。
拗直治療: 拗直治療在中國大陸死灰復燃
該法律於2017年2月正式開始執行[112],並設立健康投訴專員,容許其採取行動抵制任何「作出虛假陳述並以使人的身體、精神或心理健康、安全或福址曝露於危險中的行為」。 拗直治療2025 其為世上首個同時禁止執行者對成年人及未成年人進行轉換療法的法律[217][218]。 西澳大利亞州和澳大利亞首都領地也於2017年9月表示正在考慮立法打擊轉換療法的執行[113]。 禁止轉換療法的提倡者認為,此項法律需從規管衛生專業人員,進一步延伸至規管宗教團體[219]以及非醫學諮詢部門的活動[113]。
世界衛生組織附屬機構進一步指出,未成年的同性戀者時會被迫參與這些「治療」,剝奪其自由,有時甚至會要其在數月中孤獨地生活——多個聯合國機構已發現並報告了相關情況。 泛美衛生組織建議譴責這種實踐,並指治療提供者應依據各國法律受到制裁和處罰,因為他們已違反衛生保健倫理原則,並違反國際共同维護的人權[212]。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於1998年發表一份聲明,稱其反對任何基於「假設同性戀本身就是一種精神障礙,及當事人應改變其同性戀傾向」的療法,但對嘗試改變當事人的性傾向的療法並沒有正式的立場。 他們在2000年補充道,有道德的從業者在更多研究出現以前,不應嘗試改變客戶的性傾向[8]。 學會於2008年時則指出,迄今仍没有充分的科學研究表明旨在改變性傾向的治療是安全及有效的[202]。 同性戀研究及治療全國協會於2012年指出,拒絕為要求改變性傾向的求診者提供治療,並告訴他們唯一的選擇就是認同同性戀本身,在倫理上也可以遭認定為不可接受[203]。
拗直治療: 【21世紀荒誕故事】19歲Girls’ Love被母反對 「拗直治療」經歷被畫成漫畫 插畫家阿譚:故事代替數字控訴社會荒謬 (ACOO 2023-01-
今日同志依然是個被歧視的社群,難怪有人會希望透過「變直」來免受歧視之苦。 不過試回想,正正因為我們曾經被歧視過,所以知道不公義和孤立無援的感覺。 假如我們都選擇逃避,永遠不出來的話,「世界將依然不變改,只會讓更多罪名埋沒愛。」參考世上所有平權運動,所有平權運動都需要時間,和你我的參與。
斯皮策強調他的研究存有局限性,並指成功轉化成異性戀者的同性戀人數可能「十分低」[105],同時承認受測者對宗教超乎尋常的虔誠[106]。 沒有可靠的證據表明性傾向是能夠改變的,且醫療機構警告稱轉換療法是无效的,並可能帶來嚴重有害的後果,但仍有一些轉換療法的支持者聲稱轉換療法在使同性戀成為異性戀(脫離同性戀)上取得部分成功[1][2][3][4][5][6][7]。 美國、英國的醫學機構及政府機構均認為轉換療法有潛在危害[8][9][10][11][12][13]。
袁指出這是錯的,即使是異性戀,這種想法也是不對的,因為外遇、婚外情、亂倫、婚前性行為等等,雖然是在「異性戀」的範圍裡,但都是神不喜悅的。 我們不要成為情慾的奴隸,反而要駕馭我們的情慾,馴服它在主面前。 「當我見到我們收集的數字之後,難以想像有這麼多的兒童是於持牌的心理治療機構中接受修正治療,原來這類的修正治療仍舊持續進行。」負責是次研究的Christy Mallory說。 拗直治療2025 研究又發現,除了兒童外,又有70萬年齡介乎18至59歲的LGBT成年人士曾接受修正治療,當中有35萬名人士指他們是於年青時接受修正治療。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最新研究指出,大慨有2萬名年約13至17歲的LGBT兒童曾於持牌的心理治療機構接受修正治療,而約有5萬7千名兒童則是從宗教團體或其他心靈健康機構中接受治療。 研究團體指,這類修正治療有機會令兒童患上抑鬱、焦慮、甚至自殺,應該馬上停止相關治療。
修正治療不僅被證明無效,而且又會帶來不良的健康影響,如抑鬱,焦慮,吸毒和自殺的風險增加等。 該法並規定,精神障礙的診斷和治療應當遵循維護患者合法權益、尊重患者人格尊嚴的原則。 於西方精神病學發展初期,同性戀被認為是一種精神病,故此當時的精神學家便發展出「拗直治療」,企圖透過不同方法改變同性戀者的性傾向。 真光社主席黃政光指出,坊間的拗直課程無法改變性傾向,且會危害當事人的身心健康,惟社會上仍有機構以「全人發展」、「關係復元」等主題巧立名目,引導性小眾參加其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