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主從世界各地引入各種堅果、穀物等有機食品和生活用品,鼓勵客人自攜容器裸買,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帶進社區。 協會邀請了行政長官李家超丶賽馬會副主席李家祥、賽馬會行政總裁應家柏、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及深水埗區議會主席覃德誠蒞臨主禮。 美荷樓,昔日的H型公共房屋,見簡介導演吳宇森兒時都住係呢個區… 本旅舍已盡力確保網站資料準確,唯本旅舍或香港青年旅舍協會不會就網站任何錯漏資料承擔任何義務或法律責任。 美荷樓生活館2025 「一屋兩伙五人行」1950年代單位只有120呎,平均每人佔24平方呎。 當年政府規定每個單位需容納五位成人,10歲以下小童當作「半名成人」計算。
五十年代那種擠迫、惡劣的生活環境,在今天的社會仍然以不同姿態存在。 說明了被壓迫者的情況是一種社會常態,他們往往不被重視,但他們卻是歷史知識的重要來源。 如果我們能認回博物館所略過、被壓迫者的歷史,或許我們便更能理解今天香港的住屋問題,甚或以現今的社會條件可否多做點什麼。
美荷樓生活館: 成為會員
石硤尾邨舊型大廈重建,第41座美荷樓則獲得保留,耗資2億2千萬港元改建為美荷樓青年旅舍及旗下之美荷樓生活館,於2013年12月開幕。 如上文所言,平常我們對歷史的描述都採用「線性」的時間觀念,歷史事件之間已有既定的因果關係,這也是博物館塑造出來的「回憶」;但回憶很不一樣,回憶是一種獨特的時間體驗,時間不再像在時鐘上那樣不停地流逝,回憶事件沒有必然的次序和關係,卻必然建基於真實的生活體驗。 回憶重要的意義在於豐富我們的人生體驗,不限於個人經歷,不限於空間與時間,讓我們可以不斷在過去的碎片中整理現在的自己。 馬國明進一步闡釋,「歷史的意義本來就是作為過去的記憶,記憶卻有別於回到過去,而是不斷把現在這一刻和過去排列一起」;換言之,回憶就是歷史知識的來源,也是把過去帶到現在的過程。 The post 深水埗美荷樓生活館全新展覽「歲月留情」 與公眾同領略香港精神原點 appeared first on Capital 資本平台.
- 除此以外,青年旅舍亦重現了第一代徙置區的風光,特地由前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丁新豹帶領,由45名舊街訪的口述歷史資料,和他們及房署提供的舊物,建構「美荷樓生活館」,當中設有不同的展室,重置當年的公共廁所、走廊、室內擺設及故事室等,讓參觀者了解50年代居民的生活情況。
- 位於深水埗的美荷樓,為本港二級歷史建築、盛載深厚的社區歷史意義,向來吸引不少文青一族、學校團體,以至一家大小到場參觀,成為受歡迎的「公屋博物館」。
- 香港房屋委員會原先建議保留石硤尾邨第15至18座4幢7層大廈,重新規劃和包裝,並且發展成為集歷史、文化、教育及旅遊一身的主題建築組群,命名為「石硤尾邨生活體驗及旅游活動中心」,不過計劃卻被腰斬。
-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
這次歷時四年籌備的新展覽「歲月留情」,重現五十至七十年代公屋居民的日常生活面貌,例如居住環境、家居擺設、制水、大牌檔、兒時遊戲和天台學校等。 儘管不少建築、事物都已經不再存在,但常在的,是香港市民無論在任何環境下都不怕艱辛,奮發圖強,鄰里之間守望相助的精神。 美荷樓是二級歷史建築物,記錄了50至70年代香港公共屋邨的發展和生活面貌。 美荷樓生活館 這裏曾是木屋區,1953年的一場大火令接近5萬8,000名居民無家可歸,便興建了「石硤尾邨」,也就是現在的美荷樓,開始了公屋的住宿文化。 馬會一直十分重視傳統文化及歷史古蹟保育和活化工作,支持美荷樓生活館的翻新工程,旨在提升展覽館的參觀體驗和教育價值,透過導賞團和文化遊等多元化活動,讓參加者,特別是年輕一代,了解文物文化保育的重要性,增強社區凝聚力,並藉此促進跨代溝通。
美荷樓生活館: 美荷樓生活館 增互動元素認識舊香港
美荷樓生活館經近一年的翻新後,將於明天(11月2日)正式重開,並增設全新展覽—「歲月留情」,加入10大50及60年代的生活場景讓大家打卡,將當時香港人經歷貧困生活重現,令大家了解到昔日基層市民的生活軼事和光輝歲月。 美荷樓的「歲月留情」展覽結合香港青年旅舍協會、深水埗街坊、贊助機構香港賽馬會等的力量,走過從前,邁向未來。 我祝賀展覽圓滿成功,在座各位身體健康,亦希望美荷樓會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多前來體驗香港的歷史。 「歲月留情」展覽建構出一個年輕人與長輩的橋樑,促進跨世代溝通,增加年輕一代對香港社會歷史的認識。
- 最後引用馬國明的兩句話作為小結:「歷史主義則用一些只有相對意義的口號(如明天會更好)來重新肯定這個目的,代價則是挖空現在這一刻的意義」;「進步論是一種高度簡單化的歷史觀,同時也是一種無法證明是錯誤的觀點,因為未來是無窮的,進步論永遠會有一個未來來自圓其說」。
- 今次榮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生活館得到全面翻新及重新規劃,整個策展計劃歷時兩年半。
- 兩星期前,我發表了我首份《施政報告》,強調要解決「住」的問題,提出要突破性增加房屋供應,打破房屋短缺的長期困局。
- 政府希望保留一座屬於第一代公屋「H」型建築風格的徙置大廈,故選擇了位於徙置區內邊緣位置的美荷樓(方便整體規劃重建),成為香港現今僅存的「H」型公屋(見【圖二】)。
- 展館加入了更多互動及多媒體元素,如聲音效果、體感遊戲、AR擴增實境等,如親臨其境一般,一切市井喧鬧、街坊人情、喜怒哀樂,彷彿活現眼前。
- 香港青年旅舍協會亦建立了美荷樓舊居民網絡,以聯繫昔日居民及記錄他們的故事。
新展覽寄望參觀者特別是年輕人能透過歷史敍述,作多層面的思考,反思上一輩的根源,領略長輩當年那份堅毅打拼精神,增加對社區的認知及歸屬感,與此同時亦提升對建築文物保育及文化傳承的關注。 美荷樓的前身是修建於五十年代的屋邨,近年被活化成旅館,更闢出部分位置作展覽館 。 「賽馬會文化傳承計劃@美荷樓」,更安排了近130多場與展館內容相關的社區外展活動,提升年輕一代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讓市民更了解香港公共房屋和社區的歷史及發展。 再者,為了吸引遊客,古蹟無可避免必須加入現代化的設施,就如以往的古蹟活化計劃,如前水警總部活化成高級購物中心、和昌大押活化成高級餐廳酒吧,美荷樓也同樣被仕紳化,其歷史背景及昔日的簡樸生活被化成懷舊情懷的符號,吸引中產階層消費。 昔日是低下階層的容身之所,經改建後的美荷樓卻絕非低下階層能負擔得起。 青年旅舍的家庭房每晚房租(非假期)約港幣一千四百六十元,雙人房約港幣七百八十元,單人床位每晚港幣約二百五十元;美荷樓裏的呼吸冰室,裝潢及擺設仿照昔日香港的舊冰室,牆上掛上藝術品,配上設計富現代感的椅子,一杯咖啡售港幣四十二元,一個港式早餐售七十多元。
美荷樓生活館: 香港第一代公屋
雖然他的氣場非常強大,但其實面對自己的女兒時他就會化身為溫柔的父親。 Coffee of the Day 以簡約純白色為主調,以水泥地板和綠色盆栽為擺設,充滿藝術感,是文青打卡之選。 咖啡店提供咖啡、季節限定特飲及西式輕食,還有咖啡豆及Drip Bag。
美荷樓生活館: 香港
今天能夠舊地重臨,我很高興與各位一同見證「美荷樓生活館」的正式開幕,標誌着這個充滿歷史及集體回憶的歷史建築物,將以一個全新身分和面貌繼續在深水埗區這個充滿人情味的社區中服務大眾。 美荷樓於1954年建成,是香港最早期及現時碩果僅存的「H」形6層徙置大廈,現被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是香港青年旅舍協會在原址設立的私營民間博物館。 美荷樓的誕生源於1953年12月25日的「石硤尾大火」,接近58,000人喪失家園。 美荷樓生活館2025 港英政府為了向災民提供長期的房屋設施,包括美荷樓在內的首批8座六層高的徙置大廈應運而生。
美荷樓生活館: 香港人的生活年華
為了給一九五三年石硤尾大火的災民提供臨時居所,政府於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三年間興建石硤尾徙置區,是香港第一批徙置式的公共房屋,而美荷樓則是石硤尾邨最早興建的徙置大廈之一,而美荷樓於二零一零年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大廈的「H」形設計是一大建築特色,加上其獨特的歷史背景,發展局於二零零九年把美荷樓的保育列入「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翻新並改建成青年旅舍,於二零一三年正式開幕。 青年旅舍的其中兩層改建成美荷樓生活館,重組並展出石硤尾徙置區的發展過程,並以口述歷史的形式,記錄及展出昔日居民的生活的點滴。 常設展覽仿照當年單位的間隔和陳設展出昔日居民的舊物,讓參觀者親身感受當時居民的生活狀況。 香港青年旅舍協會亦建立了美荷樓舊居民網絡,以聯繫昔日居民及記錄他們的故事。 香港房屋委員會原先建議保留石硤尾邨第15至18座4幢7層大廈,重新規劃和包裝,並且發展成為集歷史、文化、教育及旅遊一身的主題建築組群,命名為「石硤尾邨生活體驗及旅游活動中心」,不過計劃卻被腰斬。
美荷樓生活館: 歷史
活化建築在保留舊有歷史建築的同時,會加入現代元素,以打造獨一無二的建築物,引起注目。 這種「舊」與「新」交融的方式成為現今活化建築的慣常空間實踐,以塑造出具歷史特色又富時代感的地區性文化地標。 展內也加入更多互動多媒體元素,例如互動展品、電腦動畫、體感遊戲及實境AR等,一切市井喧鬧及喜怒哀樂,讓大家參觀時仿如親臨其境。 此外美荷樓也會增設130多場與展館內容相關的活動,包括主題講座、口述歷史分享會、導賞團及文化導讀等,希望大家可以認識到更多香港歷史,及提升對建築文物保育的關注。
美荷樓生活館: 打卡景點
香港第一代徙置大廈,主要用作安置1953年石硤尾大火災民,為現時唯一保存下來的第一型徙置大廈,現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於2008年納入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YHA)活化為青年旅舍。 美荷樓青年旅舍於2015年更獲UNESCO 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之榮譽獎。
美荷樓生活館: 【本地遊】美荷樓生活館翻新重開 全新展覽復刻舊香港情懷
在美荷樓裏,不論其青年旅舍、冰室及士多,都不能讓人與低下階層產生連繫,但非無法保留及承傳歷史,這些中產品味的消費符號使當下與過去更割裂,身處美荷樓,能讓人專注的只是當下的美好。 美荷樓生活館2025 美荷樓將於11月12及13日舉行開放日,屆時將有導賞團、散步團、舊街坊分享、手作市集、工作坊、攤位遊戲、旅舍客房參觀等活動。 所以在過去一個多月,已經先後為灣仔綠屋「動漫天地」和灣仔藍屋的啟動禮作為主禮嘉賓。
美荷樓生活館: 美荷樓生活館 「歲月留情」
十大主題區讓大家邊打卡邊認識香港歷史,當中必影懷舊雜貨舖,當中擺放多款舊物擺設,如「開門七件事」是日常必需品。 美荷樓生活館2025 以前他們會自備器皿來盛載白米或其他貨品,所以大家在雜貨舖中會見到不少磅秤,用來量度貨品重量。 美荷樓其實係全港碩果僅存的H型徒置大廈,呢座徙置大廈既歷史就要由1953年既石峽尾大火年講起。 美荷樓生活館 美荷樓生活館2025 1953年的聖誔節,本來係普天同慶的大日子,但是石硤尾寮屋區一帶發生左一場大火災,大火就將整個的徙置區吞沒,當時近5萬名的居民無家可歸,所以政府陸後迅速係石峽尾起左呢類型的徒置大廈。
美荷樓生活館: 美荷樓生活館「歲月留情」展覽開幕 李家超:滿載童年回憶及成長足跡
之後於2005年由鄰舍輔導會在17及18座空地開辦「石硤尾人文館」作為石硤尾邨50週年紀念。 美荷樓生活館2025 房屋署最後決定將美荷樓改建,構思將大廈交予非政府團體營運,將最低兩層改建為公共房屋博物館,重現昔日居民的生活。 上層則構思改建成為青年旅舍,吸引外地青年旅客居住,以補貼博物館運作。 不過,並無民間團體願意營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等等亦都拒絕接手,致使美荷樓自2005年關閉後了無寸進。 而房屋署亦不願意投資翻修,以鐵絲網將大廈包圍,而大廈狀況亦日差,外牆油漆脫落、設施嚴重損壞,走廊出現多條長達數米的裂痕、地下糞渠爆裂,而且空置單位雜物堆積發臭,情況不堪而想。 學者Tony Bennett指博物館最重要的社會功能是幫助提高群眾的可管治性(governmentality),每家博物館都有其指定路線,為參觀者定下觀看的次序,美荷樓生活館也不例外。
我們以「低碳本地遊」為切入點,利用網絡媒體與線下行動,去推動大眾關注氣候變遷與本地環境問題。 嘉頓是陪伴香港人成長的品牌,嘉頓烘焙中心位於青山道的嘉頓麵包廠房地舖,設有舒適Café,提供簡單輕食,例如蛋糕、麵包、咖啡、奶茶等,價錢亦相當大眾化。 除此以外,萬豐大廈和金寧大廈的外牆彩繪更由來自馬德里的街頭藝術家Okuda繪製而成,以五顏六色的幾何圖案,構成一個生動立體的狗狗圖案。 這兩座極具藝術氣息的建築物位於大南街與黃竹街的交界,色彩鮮艷十分吸睛,大家記得前往打卡影相。 床單及毛巾會每三天更換一次 美荷樓生活館 (只適用於雙人房、三人房、四人家庭房),另外旅舍亦提供額外清潔服務,更換毛巾費用為港幣30元,更換毛巾及床單費用為港幣60元。
當前,美荷樓主題展覽「歲月留情」更加入口述歷史及各類型展品,以描繪50至60年代基層市民的生活世態,復刻香港精神的原點。 生活館的展覽讓我們看到一段由五十年代到今天、由徙置大廈到現代公共屋邨、由環境衛生惡劣到持續改善設備的香港公共房屋歷史,當中的前因後果亦清晰可見。 生活館最後以「回顧半世紀以來,政府推出不同的房屋計劃,因應基層至中等收入家庭的經濟能力提供了不同的選擇……這些房屋計劃的質量與當年的石硤尾徙置區實在有天壤之別」作結。 從這段話更能清楚看到,博物館把歷史以「一條線」向前發展的方式表達出來,給我們灌輸一種「人類歷史會不斷進步」的概念,或許現在並未令人滿意,但將來一定會更好,因為從過去到現在,社會都是這樣不斷進步,歷史都是這樣發展的。 政府為了讓本來會隨著城市發展而消失的歷史得以「有價值」地保留,使持續發展與文物保育之間能取得平衡,而提出保育歷史建築的政策。
美荷樓生活館: 美荷樓生活館 .公屋博物館
這種被選擇的記憶,塑造了「美好」的集體回憶,讓博物館的展品能夠冠冕堂皇地展現於人前。 以往博物館是尊貴和權力的象徵,彷彿是一座只屬於皇室貴族的收藏庫,直至法國大革命後,才逐漸開放予大眾參觀,轉化成一個保存歷史文物及教育民眾的地方,社會亦漸漸重視歷史建築的保育工作。 美荷樓生活館 博物館及歷史建築都保存著社會的共同經歷與集體回憶,然而,我們在參觀的時候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些並不像我們腦海裡的回憶片段,而是一片片被堆砌出來的歷史。 即使是由第一代公屋改建的美荷樓,它本身作為一座歷史建築,以及那裡的博物館「美荷樓生活館」,所展示的公屋歷史似乎都是廣大市民過去的共同生活體驗,但亦是被刻意塑造的「美好」集體回憶。 或許透過理解美荷樓如何呈現歷史,我們會對歷史建築和博物館,以至歷史和回憶有不一樣的看法。 還記得二○一一年二月,我當時是以發展局局長身分來到美荷樓出席活化項目的動土典禮,當時與不少嘉賓好像寬姐和其他街坊一樣,一同見證回顧美荷樓舊居民的生活點滴。
美荷樓生活館: 最新文章
參考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發行的「古蹟展新機II」小冊子(2016年6月製作及印製),頁2、21。 麥華章與父母及三名弟妹在火災前一直住在石硤尾木屋區,慶幸沒有被大火波及。 ……他在入讀石硤尾官立小學四至六年級期間,得老師的激勵,發憤圖強努力讀書,獲派皇仁中學,後考入香港大學。
可見當時徙置區內有多座徙置大廈(見【圖一】),但保育歷史建築需要龐大經費進行修葺工程,因此必須篩選。 政府希望保留一座屬於第一代公屋「H」型建築風格的徙置大廈,故選擇了位於徙置區內邊緣位置的美荷樓(方便整體規劃重建),成為香港現今僅存的「H」型公屋(見【圖二】)。 政府對外宣傳時,亦經常強調美荷樓「H」型建築特色的重要歷史意義。 把歷史建築從既有的歷史脈絡中抽出,歷史建築其實已經失去本來的歷史意義;美荷樓被抽離原有的徙置區建築群,重新放置在重建後、現代化發展的石峽尾社區內,只剩下它作為「H」型公屋的建築特色。 雖然建築風格也是呈現歷史的其中一個面向,但我們普遍以此視覺觀感來衡量歷史建築的「歷史價值」,而忽略背後的歷史。 1樓的展廳則保留舊有的展覽,聚焦於美荷樓的居住環境,以街坊的口述歷史還原初期的單位,展示昔日擠迫環境。
生活館的參觀路線展示的是低下階層生活質素的進步,以及政府的公屋政策如何惠及低下階層,卻未有記錄低下階層生活在惡劣環境的無助,及反思政府一直忽視低下階層的住屋問題。 即使今天香港經濟發展蓬勃,自稱國際大都會,但仍有不少人需要露宿街頭,或住籠屋、天台屋、劏房等,低下階層的居住環境未獲全面解決,是公共房屋政策下,未被兌現的承諾,但生活館對此卻隻字不提。 從這個角度分析,生活館記錄的只是一種進步論,而未有在當下把時間停頓,把過去帶來當下,反思政府對低下階層未兌現的承諾。 美荷樓生活館作為一所私營民間博物館,與傳統的歷史博物館不同,在內展出的不是價值高昂的文物,記錄的不是主流論述的歷史事件,而是展出五、六十年代生活在香港低下階層的日用品和生活狀況,記錄他們生活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