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麗灣入伙前,馬灣居民的對外交通完全依靠來往深井馬灣碼頭的街渡服務(該街渡航線已於2003年2月永久停止營運)。 馬灣古名又稱「銅錢洲」,據說是因小島的形狀略似舊日的穿孔銅錢而得名。 馬灣及大嶼山東北之間的海峽便是急水門(現稱「汲水門」),故馬灣又被稱為「急水門島」。 明朝《粵大記》附有「廣東沿海圖」當中所謂「仰船洲」被認為是現今的馬灣,而不是今天的昂船洲. 眼前是一望無際的馬灣海峽,身後就是青衣全觀,如此打卡靚位,竟然只是距離市區不遠處的山上! 難怪吸引一眾登山愛好者短途出遊,至此觀看到日落才返程。
- 即馬灣大街和天后廟 附近,跟指示牌行去天后廟就到。
- 先踏小徑出海邊的麒麟亭,欣賞大橋下昂首的麒麟石,然後步回山坳,在消防局前的大橋下,覓路登山。
- 當時預計於2011年第1季開始營運,不過見其狀況,似仍未開展任何工程活動,看來該計劃的進展不太順暢,究竟何時完成並開放給公眾入內參觀這歷史建築,就要拭目以待了。
- 旁邊坡上有塊大草地,那就是位列「港島 6 大草地」的其中一塊,這季節最適宜野餐。
- 為配合機場的交通需要,當局興建汲水門大橋,將馬灣和大嶼山連接,成為連接機場與市區的主要交通幹道的一部分。
- 現時馬角咀的石碑仍保存完好,碑上的「南無阿彌陀佛」字跡仍舊清晰;位於龍蝦灣的石碑據知已經斷裂,並倒在沙灘上;而二轉與拐石石碑的情況則不詳。
路段有不少軍事遺跡、石橋及石澗,沿途林蔭處處,是一條頗好走的山徑,約中午12時前已到達山坳涼亭大休。 馬灣島的東灣仔村曾經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群,有先民遺骸及相關文物出土,被考古學界稱為「馬灣人文化」,更被列入1997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和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海灘北面有一所兩進式設計的天后古廟,相傳由海盜張保仔所建,用作庇佑當地人。 馬灣行山2025 東西兩面分別由兩道海峽隔開:東為馬灣海峽,西為汲水門;馬灣北面的對岸為新界的深井。
馬灣行山: 交通資訊
在基慧小學(馬灣)下車後,沿芳園路前進,先右轉至馬灣公立芳園學校(即馬灣公園古蹟館),其後折返往另一方向的芳園書室,再循木板道一訪馬灣公園。 往後返回公園入口處,在宣道會馬灣堂旁邊旅舍的梯級下降至馬灣大街,由此左轉便是避風塘。 沿徑續走至柳花村,循村屋對面的水泥徑行走至公仔灣岸邊的涼亭,及後返回村屋,再右走便會到達消防局。 在球場右轉沿車道上山,在支徑左走水泥徑,經過墳地走至山頂,再往下走數步便是涼亭。 馬灣行山 續沿水泥徑下降,踏上一段泥徑後,便會再接舊水泥徑下降。
「印證新界租借九十九年期痕跡」,似乎皆是謬誤。 從書室踏小徑,按路牌指示,不需十分鐘,便來到馬灣大街的天后古廟。 翻閱昔日地圖方誌,由明朝粵大記至清朝新安縣志,都以急水門為名,至1834年德國人及1841年英國的Captain Belcher所制的海圖,才出現Mah Wan這名稱。 現時馬灣沒有常規專營巴士服務,而行走島上的居民巴士路則有五條。 三條以珀麗灣為總站之路線由珀麗灣客運營辦,除NR334線外均每天二十四小時提供服務。
馬灣行山: 路線詳情:紅香爐峰|半小時新手行山路線 寶馬山上遠眺維港景色
馬灣(英語:Ma Wan)是香港島嶼,位於新界大嶼山及青衣之間,面積0.96平方公里,行政上屬於荃灣區。 至於關廠,是在1860年代設立以打擊走私鴉片活動,當時馬灣仍屬清政府範圍,至1898年才隨著租借新界給英國,稅關才關閉。 現今在碼頭附近保留著的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九龍關」及「借地七英尺」石碑,除了見證著稅關的遺跡外,亦紀錄著當時清政府向當地村民借地的一段歷史。 坊間有說法,認為借地石是「確認英國向中國借地設置關口」
- 唐代窰爐遺跡原位處馬灣東灣仔海岸,1996至1997年,香港考古學會進行考古調查時被發展。
- 但與此同時,馬灣漁村的發展亦值得大家關心,事實上個人認為馬灣大街一帶相當具有特色,如此凋空實在可惜,但到目前為止馬灣發展仍未有進一步消息。
- 續沿水泥徑下降,踏上一段泥徑後,便會再接舊水泥徑下降。
- 上午,我們去了大嶺頭行山,今次真是簡易行山 ,來回不用一小時,連小朋友都話好易行!
- 明朝《粵大記》附有「廣東沿海圖」當中所謂「仰船洲」被認為是現今的馬灣,而不是今天的昂船洲.
村中央遊樂滑梯上的911消防號碼,完全反映出昔日美國經援協會的建村資助工作,連遊樂場也是美式產品。 從村後仍可俯瞰海灣漁排,不過和島另一端的高樓大廈相比,就相當不協調了。 2005年嘗作「馬灣輕鬆遊」,事隔五年半,再度重遊,馬灣大街猶如死城,美經援村已變荒涼,而芳園學校亦被改造成馬灣公園古蹟館了。
馬灣行山: 青衣自然徑 路線攻略
馬灣曾經是繁華的漁村,蝦膏、棚屋、也曾是這裏的特色,隨着時代變遷、社會急速發展,馬灣的人口漸漸下降。 及後,青馬大橋的落成、珀麗灣的興建,發展商看好馬灣的發展潛力,逐漸收購馬灣原居民的居屋。 事實上,馬灣公園分為兩部分,上述的挪亞方舟大自然公園和2007年落成的馬灣大自然公園,這個公園則不用收費,可自由進出。 馬灣行山 珍愛地球館、方舟生命教育,透過不同特色主題展館和遊戲作教育活動,具啟發意義。 另外,亦有其他的户外活動區,包括單車徑、躍動天地和跨越奇園,可以玩超高滑梯、攀爬空中繩網,還可以同時欣賞到青馬大橋的景色。
以靚景迎接2024年首個晨曦,除了大路的大帽山、獅子山外,還有不少難度不高的初級行山路線,包括鄰近市區、距離短的,總有一條適合你。 帶備充足保暖衣物、頭燈、水,切勿無準備情況上山,自己垃圾自己帶走,遵守山野不留痕,一同愛護大自然。 青馬大橋下層並不能通往馬灣,故若青馬大橋因颱風而需關閉橋面,特別路線九巴Y41線便會輔助NR330線應急,特准行走橋面。 另外,由於馬灣路只能通往青嶼幹線青衣方向,來往大嶼山的車輛(例如居民巴士NR334線)出入馬灣均須行經青馬大橋東、西行各一次,中途在青衣西北交匯處掉頭。 馬灣是位於大嶼山與青衣之間的島嶼,原名「媽灣」,亦有古名稱為「銅錢洲」的說法。
馬灣行山: 香港文匯網
四人一組沿石水渠街步往藍屋、北帝廟接灣仔自然徑上灣仔峽公園,公園旁車路轉入香港仔水塘方向,岔路口左邊小路入金夫人徑。 馬灣是全港連接香港道路網的島嶼中面積第二小[6]。 東接青馬大橋至青衣;西接汲水門大橋至大嶼山東北部。 循原路返回山上馬路,便可直下走經過地盤,回到消防局。 由此再度回到馬灣大街,穿過無人的街道,上走至山頂的美經援村。 記得幾年前來遊,尚有居民在此生活,但如今已變成另一荒域,只餘下土地伯公繼續守護。
馬灣行山: 青衣自然徑 交通方法
而另有兩條主要服務馬灣各鄉村之路線則由馬灣鄉事委員會委託陽光巴士營辦,途經珀欣路、馬灣鄉事會路及珀林路,以珀欣路為總站。 佔地19公頃的馬灣公園,分為兩期興建,第一期共有三個項目,包括「大自然公園」、「挪亞方舟」及「太陽館」。 其中「大自然公園」已於2007年7月1日免費開放給市民使用,而須收取入場費用的「挪亞方舟」,亦已於2009年5月23日啟用,設有全球最大的挪亞方舟仿製品,出入口設於珀欣路。
馬灣行山: 巴士服務
挪亞方舟豐盛閣位於挪亞方舟度假酒店內,設計時尚,坐擁180度海景,大家可在此欣賞到青馬大橋和汀九橋這馬灣的標誌性景致。 位於挪亞方舟旁的太陽村莊Solar Villas, 位置也很方便,鄰近不遠就有商店及景點,獨立的客房散落於村莊中,而村莊則被大自然環繞,窗外都是綠油油的植物,感覺清新。 翌日早晨亦可到挪亞方舟的餐廳享用早餐、租借單車等遊樂設施。 馬灣行山 唐代窰爐遺跡原位處馬灣東灣仔海岸,1996至1997年,香港考古學會進行考古調查時被發展。
馬灣行山: 交通
這條路綫由東熹苑逸熹閣對面,通往筲箕灣配水庫遊樂場的水務署工程斜路開始,途經遊樂場,接康柏郊遊徑,再轉耀東邨上的山腰小徑。 休後前行一段入林上班納山,班納山高海拔212米,可俯瞰港島南區美景。 在山頂標柱打咭後,前行到石堆拍照,賞石後走回林路下山,再走回上水塘。 過壩後,沿水塘路下山到漁光邨體育館梳洗,再沿車路下香港仔中心散隊。 金夫人徑原名金夫人馳馬徑,是第17任前港督金文泰夫人騎馬郊遊的路徑。
馬灣行山: 青衣自然徑|2小時行完!馬灣海峽+青馬大橋絕美日落海景
沿海邊大街走至海邊另一端,經過無葉井和避風港,走上山坳的李氏地界標示。 先踏小徑出海邊的麒麟亭,欣賞大橋下昂首的麒麟石,然後步回山坳,在消防局前的大橋下,覓路登山。 此山徑初段為水泥小徑,並不難走,並可回望欣賞青馬大橋。 走至半山,接上清晰山徑,一直走至大嶺頭山頂的測量柱。
馬灣行山: 路線詳情:半小時直達馬灣隱世沙灘!超美青馬大橋全景+海景日落
後記 馬灣交通真的十分方便,在葵芳乘巴士15分鐘便可到,而且沙灘夠大,兼有青馬大橋靚景,某程度來說真的是九龍市區中交通最便利的沙灘,在此陽光與海灘半天都相當不錯。 但與此同時,馬灣漁村的發展亦值得大家關心,事實上個人認為馬灣大街一帶相當具有特色,如此凋空實在可惜,但到目前為止馬灣發展仍未有進一步消息。 但即使發展也好馬灣漁村的特色亦應好好保留,好子的保育活化一下,應也可以成為一個具特色及吸引力的旅遊景點。 經過思親亭後,故名思義,會抵達原居民墳場,這裡分叉兩條路,先選右路,一直向下往釣魚勝地的大排咀碼頭,途中看見對岸的小島燈籠洲,加上遠景的堅尼地城、薄扶林一帶,景緻開揚優美。
馬灣行山: 青衣自然徑 注意事項
另外,在東灣也發現了一座唐代灰窰及一座清代磚窰[3]。 歎過Afternoon Tea Set,離開酒店餐廳後,不如周圍逛逛當keep fit,趁著夏天日長夜短之便利,來個馬灣輕鬆小郊遊,好奇感滿滿的貓人今次向大嶺頭的全新登山路進發。 跟住去了位於附近的馬灣公園古蹟館 ,展出了清朝古窰,即製作陶瓷之用,同埋唐代窰爐遺跡。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帶小朋友四出走走看看,除了可以放電外,又可親身學到新知識。 在逸熹閣巴士站附近,沿斜坡上的工程斜路通往筲箕灣配水庫遊樂場,那裏樹蔭下有個小公園。 旁邊坡上有塊大草地,那就是位列「港島 6 大草地」的其中一塊,這季節最適宜野餐。
馬灣行山: 歷史
由新行山徑落山至分叉路,右轉便前往隱世沙灘的南灣,由於不是康文署管理,這灘仍開放中,不過灘上岩石不少,游泳就不建議了,但玩玩水浸浸腳也可以。 走回頭路向分叉的另一邊走,便可返回起點的珀欣路;但也有不少人揀右轉的支路,穿過竹林再沿鐵絲網旁走,便是青馬大橋橋底的防波堤,又是一特別的打卡位,引來不少龍友及釣友到此「尋歡」! 本來沿著防波堤便可抵達東灣泳灘,但防波堤嶙峋岩巉,加上東灣疫情期間不對外開放,還是走回頭路比較合適,還可順道遊幾成廢墟的馬灣舊村和馬灣公園。 馬灣原本為漁村,馬灣舊村有超過二百年歷史,最繁盛的時期為1960至1970年代,當時島上居民主要以耕作、捕魚和曬蝦膏維生。 2009年5月25日挪亞方舟博覽館及挪亞方舟酒店落成啓用。
薄扶林樹木研習徑沿盧吉道圍繞552米的太平山而走,路況平坦易行多樹蔭,不論跑步、看維港日出、日落、夜景、親子樂、欣賞植物、了解歷史等,都能滿足到你的需求,親子、拍拖皆宜。 在1990年代以前,馬灣是恬靜休閒的小島,東面設有名為「東灣」的海灘。 村民大多以漁業為生,聚居在西部沿岸,日常出入須靠街渡往返位於荃灣區深井的馬灣碼頭,故此馬灣一直被劃入荃灣區。
餘下的「太陽館」,是香港聖公會與新地合作的項目,於2012年7月啟用。 珀麗灣於2002年12月開始入伙,唯一連接馬灣及青嶼幹線的馬灣路與馬灣收費廣場雙雙同步啟用。 馬灣東灣泳灘毗鄰挪亞方舟主題公園,為青馬大橋及汀九橋標誌性打卡點。 在水清沙幼的泳灘曬曬太陽、與家人朋友野餐、沙灘漫步,感受陣陣海風,好不愜意。
馬灣行山: let’s go hiking 香港行山誌
石澳是周星馳電影《喜劇之王》主要取景地方,超短程路線看完日出,再訪石澳既朝聖這套經典作品,更可連同石澳情人橋及沙灘、拍攝觀星等,就算是行山新手也絕不成問題。 簡介馬鞍山郊遊徑低難度上著名景點昂平高原,俯瞰西貢美景,草原邊看滑翔傘飛翔邊野餐。 短短4.5公里適合行山新手,路線難度不高更可享受親子樂,是初嘗麥理浩徑的理想體驗。 乘的士到馬鞍山村起步,可節省約一小時柏油路上斜。 拾級而上,便來到馬灣山上最高點 馬灣行山2025 — 鳥望台,也是熱門打卡點。 這個觀景台由100支高杆形造飛鳥振翅高飛的概念,象徵愛與和平。
馬灣行山: 香港旅遊優惠
這邊廂堆砌出來的大型方舟遊人如鯽,難叫人提起興趣,倒不如光顧一下附近的公廁(有冷氣的! :P)。 1992年,香港赤鱲角國際機場的工程正式開展,自此馬灣也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為配合機場的交通需要,當局興建汲水門大橋,將馬灣和大嶼山連接,成為連接機場與市區的主要交通幹道的一部分。 據《新安縣志》記載,宋帝曾乘船至梅蔚建行宮[8]。 故有說馬灣是宋朝宋端宗(即九龍城宋王臺所紀念的宋帝趙昰)流亡至香港時的其中一個住處[5] (筆者按:大嶼山梅窩古稱梅蔚;宋端宗亦於梅窩駕崩)。
馬灣行山: 路線詳情:訊號山花園|鬧市中的小山丘 白色螺旋樓梯+遠眺維港海景
大帽山為香港最高點,由荃錦坳經全柏油路登頂,為最容易及快捷登大帽山的方法,看日出必定揀這條路線最快捷。 每年11至12月時大帽山芒草盛放,總有一份吸引力教人多看幾眼。 大帽山風力強勁,必須帶足夠的暖衣物,特別是頸部、頭部、手部等關鍵部位。
在40分鐘,尼馬禁區個人盤帶連續擺脫多名防守球員後窄角度射門,皮球「省」到對方球員身上改變方向入網。 下半場踢了不久,尼馬的拍檔便換上了李康仁和馬高阿辛斯奧兩名新援,主帥安歷基希望這幾位進攻球員可以盡快培養起默契。 而在85分鐘,後備入替的法比安彭拿中場精準直傳,尼馬接應形成單刀機會,推前幾步輕鬆射入第二球。 尼馬近些年經歷過幾次傷患,其中2月份可說是這位巴西射手的惡夢,這次腳踝傷勢亦是從2月開始一直避戰,直到今個夏季的亞洲熱身之旅隨PSG出發,終於讓球迷看到了復出的希望。 馬灣行山2025 不過,尼馬頭三場比賽都只是坐在後備席,昨天在韓國對陣當地球隊全北汽車,尼馬才終於復出登場,擔正領銜鋒線夥拍艾傑迪和加比攻堅,並在第40分鐘及第83分鐘取得入球。
馬灣行山: 大埔太和邨: 九龍坑山
展覽由四位藝術家 (石家豪|林嵐|林東鵬|黃麗貞) 邂逅四幢老房子 (孫中山紀念館|三棟屋博物館|王屋村古屋|羅屋民俗館) 而開始。 看到居民放在空地的燒烤爐及碰到居民遊玩後,駕著小艇拿著漁獲而歸,這種生活真的讓人羨慕,我想住在馬灣呢。 意大利畫家專程到港,用一個月時間打造的彩虹牆,以7種顏色表達7種不同層次的愛,亦即寬恕、情侶、天倫、大自然、追本溯源、無私、朋友,左右兩邊開始看同一幅畫作會有截然不同的畫面。 方舟花園裏有67對動物雕塑,如長頸鹿、獅子、河馬,是打卡的熱點,也同時介紹了各種動物,增加場內遊客對牠們的認識。
馬灣行山: 路線詳情:大尾篤行山|20分鐘行完!船灣淡水湖全景+八仙嶺+大美督日落
配合馬灣的大型發展計劃,該遺跡安排於馬灣公園內重置和展示。 本港發現的同類唐代窰爐遺跡不少,大多位處沿海的沙堤,常發現伴出貝殼和珊瑚等,因此研究者常指此等窰爐的功能是生產石灰。 初次到訪,事前沒有做好功課,錯過了上述的大部分古蹟,只到訪馬灣公園古蹟館。
馬灣位處的急水門水流湍急,居民除供奉天后外,也在海濱豎立鎮流碑,以保平安,並將水道改名為汲水門[4][5]。 據說汲水門水道兩岸原有四座鎮流碑,分別置於馬灣的馬角咀與龍蝦灣、大嶼山二轉與拐石的海傍[6][7]。 現時馬角咀的石碑仍保存完好,碑上的「南無阿彌陀佛」字跡仍舊清晰;位於龍蝦灣的石碑據知已經斷裂,並倒在沙灘上;而二轉與拐石石碑的情況則不詳。 馬灣行山 走出竹林後,看到鐵絲網前有分叉小路,向左走,可回到巴士站;而愛不斷探索的貓人,則轉右往青馬大橋橋躉方向,走上約8分鐘即看到石灘及近觀橋躉,又是另一個打卡位。
1.4億年前超級火山爆發,令西貢呈現世界級地理現象,六角形岩柱、斷層角礫帶、彎曲岩柱、海蝕洞等目不暇給。 萬宜地質步道為香港重點推廣行山路線,介紹牌詳解萬宜水庫形成過程和歷史。 鶴咀路況平坦又有多個香港罕有景點,是郊遊、初級新手行山路線,親子樂、拍拖、日出、日落甚至觀星好去處。 座落於鶴咀「天涯海角 」的香港第一座燈塔與鯨魚骨為筆者心目中6大景點並列首位。 馬灣位處汲水門,是香港境內往返中國內地主要水道之一,海路運輸相當繁忙,早在清初時已有士兵駐守,抗衡肆虐的海盜。 1897年,清政府設置「九龍關」,負責檢查來往船隻、徵收稅款、邊境巡邏及防止鴉片走私等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