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地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委員苗凱明表示,民政總署於2011年推出「大廈管理專業顧問服務計劃」,委聘物管公司協助管理,其後按建議優化,配對非政府組織和物管公司。 三無大廈定義 他形容,新計劃能夠善用非政府組織的社區網絡,加強居民信任的同時,也令服務更貼近「三無大廈」所需,如自製郵箱、設計地址牌、家訪居民等。 為治理「三無大廈」的消防和衞生問題,深水埗民政事務處於2017和2018年度推動招募居民聯絡大使,邀請他們參加樓宇管理的教育活動,加強與業戶聯絡,鼓勵及協助業主組織法團或重啟大廈管理工作,提升大廈的管理水平和質素。 深水埗區議員劉佩玉形容,非政府組織夥拍物管公司,管理「三無大廈」有一定優勢,惟計劃時效性較短,如果需要長期營運及支援,合約應該以三年或五年為期限,而非一年。 她強調,單憑成立業主立案法團,難以解決「三無大廈」問題的燃眉之急,最好的辦法是有清晰分工,政府聘用專業團隊負責管理,屋宇署專門維修,再向業主收取費用。
- 在推廣策略上,市建局早在2017年開展了樓宇復修新策略研究,因應全港樓宇業主在維修方面的狀况,建議一套適用於私人樓宇的維修及保養策略,希望從根本做起,加強業主對樓宇維修保養的意識。
- 副主席梁美芬指清潔隊已有實踐經驗,香港有很多有心人在空餘時間做義工。
- 今年初,新冠病毒第四波疫情爆發期間,佐敦、油麻地及深水埗等舊區,相繼有「三無大廈」出現確診個案或被納入強制檢測範圍,其可能帶來的安全隱患及居住者的健康風險,實不容忽視。
- 香港文匯報在2021年就三無舊樓的消防安全隱患作專題報道,發現存在消防設施欠奉、劏房林立火警指數增加、商戶消防意識不足三大隱患。
- 部份三無則不符合公屋申請資格,理由是居港未滿七年、部份家庭成員未獲單程證來港、收入超過申請入息限額、他(們)的公屋被其他家庭成員佔用、過往曾申請政府資助買樓或獲得政府賠償等。
- 另外,為了加快有關立法規管物業管理行業的工作,民政署已成立諮詢委員會,協助草擬法例和訂立發牌細節。
她形容未有法團的時候,除非屋宇署介入,否則一般維修要靠居民自發,「大家夾錢,又沒有法團戶口,試過有業主為了收錢,要在樓下地產舖等待另一業主回家」。 市民如欲了解各項大廈管理支援計劃,請瀏覽民政署的大廈管理專題網站( ),或向各民政事務處大廈管理聯絡小組查詢。 在推廣策略上,市建局早在2017年開展了樓宇復修新策略研究,因應全港樓宇業主在維修方面的狀况,建議一套適用於私人樓宇的維修及保養策略,希望從根本做起,加強業主對樓宇維修保養的意識。 為幫助釋放祖堂地的發展潛力,我們會在今年內成立工作小組,連同發展局及鄉議局一起檢視現行的祖堂管理模式,並在尊重祖堂傳統和保障祖堂成員的合理權益的前提下,提出改善祖堂管理和便利祖堂出售土地的建議。 為讓公園使用者與帶同寵物到公園的市民,在共融環境下一同使用公園設施,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於2019年推出寵物共享公園試驗計劃。 因應有關試驗計劃反應理想,我們已將試驗計劃下的六個寵物共享公園恆常化,並由2021年2月起,於各區增設多35個寵物共享公園。
三無大廈定義: 謝偉銓:多管齊下 協助「三無大廈」籌組樓宇復修(刊登於《明報》)
政府正積極推展一系列嶄新的措施,全方位提升大廈管理工作,加強市民對樓宇管理和安全的關注,當中包括今日(十一月十八日)舉行簽約儀式的「大廈管理專業顧問服務計劃」和正式啟動的「居民聯絡大使計劃」。 這兩項計劃的服務對象主要是舊樓,特別是單幢式的所謂「三無大廈」─即沒有業主立案法團(法團)、沒有任何居民組織及沒有管理公司的大廈。 「大廈管理專業顧問服務計劃」-------------- 在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楊立門見證下,民政事務總署(民政署)署長陳甘美華今日與「大廈管理專業顧問服務計劃」的兩間中標公司簽署合約,標誌計劃正式開展。 三無大廈定義2025 三無大廈定義2025 「大廈管理專業顧問服務計劃」將由現時至二○一四年三月三十一日,為全港十八區共一千二百幢私人樓宇的業主及住戶免費提供關於樓宇安全和公眾安全的專業顧問服務,並協助他們成立法團或其他居民組織。 (ii)以物管公司的專業,協助業主克服起步和統籌方面的困難,並循序漸進地培訓業主,最終使他們能為自己的物業承擔管理責任。
此外,寓樂頻道亦會加入2020年東京奧運會精華片段,讓市民深入認識了解香港運動員在國際體壇上取得的成就。 三無大廈定義 啟德體育園佔地約28公頃,其設計、興建及營運合約已在2019年2月展開。 現正進行外牆、室內裝置及設備、標誌、保安及資訊科技等系統的詳細設計及審批工作以配合施工。 在興建方面,工地的打樁、底層結構及地庫工程已大部分完成,現時正進行上蓋結構工程。
三無大廈定義: 套房住戶與公屋住戶的比較
另外,為了加快有關立法規管物業管理行業的工作,民政署已成立諮詢委員會,協助草擬法例和訂立發牌細節。 委員會由鍾沛林擔任主席,成員包括十五位來自物業管理界、測量界、設施管理界人士、會計師、工程師及立法會議員。 楊立門說:「大廈管理問題既複雜又繁瑣,需要各持份者包括業主、租客、法團及物管公司,和衷共濟、持之以恆地互相合作,才能克服困難,提升大廈管理的質素。」 市民如欲了解各項大廈管理支援計劃,請瀏覽民政署的大廈管理專題網站(),或向各民政事務處大廈管理聯絡小組查詢。 特別在「三無」大廈(註)方面,參考立法會政府帳目委員會早前的建議,民政事務總署正計劃在恆常化的大廈管理專業顧問服務計劃下,以試驗方式邀請地區組織/非政府組織參與接觸「三無」大廈業主的工作,鼓勵他們成立業主立案法團。 我們的構思是於2022年第一季首先在深水埗區展開為期一年的試驗計劃,並於推行一年後進行檢討。
為協助「三無大廈」業主維修舊樓,經民聯促請政府「多管齊下」,包括逐步擴展市建局九龍城「聯廈聯管」計劃至更多地區,和組織專門負責「三無大廈」的清潔隊等。 根據2019年數據,全港約有5,300座三無大廈,該會會長余珍指,相關大廈有不少為舊樓,規模較細,住戶又較多長者,部份業主雖有意聘用管理公司,但由於戶數少,無力聘請。 其實想成立業主立案法團,可以請物業管理公司幫忙,物業管理,從來不只是保安與清潔這麼簡單,大廈的大小事務都要關心,甚至連法律都要涉獵。
三無大廈定義: 體育
「大廈管理專業顧問服務計劃」將由現時至二○一四年三月三十一日,為全港十八區共一千二百幢私人樓宇的業主及住戶免費提供關于樓宇安全和公眾安全的專業顧問服務,並協助他們成立法團或其他居民組織。 在疫情仍未完全退卻下,我希望更多「三無大廈」業主能夠主動向相關政府部門及機構尋求協助,積極面對如何組織成立法團。 而政府、市建局、樓宇復修專業界別及地區服務組織等,可加強協作,制定更有效的舊樓管理方案,多管齊下,才能推動業主成立法團,「三無大廈」才能走出缺乏管理和維修的困局,才能真正解決樓宇安全、環境衛生等問題,解除對公眾構成的威脅。 之前,政府表示有意將「大廈管理專業顧問服務計劃」恒常化,並以試驗方式邀請具大廈管理經驗的地區組織或非政府組織參與接觸「三無大廈」業主,鼓勵及協助成立法團。 試驗計劃於去年6月在深水埗及荃灣展開,截至去年底已協助深水埗及荃灣區分別成立8個及3個法團,並會逐步在「三無大廈」較多的地區推行。
此類公契,部分沒有明文規定業主大會通過的決議對所有業主皆具約束力;故此,為免日後就有關的決議出現意見分歧、籌集費用困難,甚至有可能受到法律挑戰,以致已經開展的工程不能完成等問題,有關樓宇公用地方的維修工程決議須經全體業主一致通過或書面同意。 基於獲得全體業主一致通過決議難度甚高,因此市建局建議成立法團,來籌組維修工程。 這兩項計劃的服務對象主要是舊樓,特別是單幢式的所謂「三無大廈」-即沒有業主立案法團(法團)、沒有任何居民組織及沒有管理公司的大廈。
三無大廈定義: 香港即時
我們會研究進一步推展本港體育事業,在精英化、盛事化和普及化以外,向更專業化和產業化的方向發展。 隨着啟德體育園目標在2023年落成,以及大灣區的發展機遇,將可締造更多體育相關的多元發展,為青年人以至退役運動員提供就業和發展機會。 三無大廈定義2025 至今,已有約270名青年直接或間接透過自薦計劃獲委任至諮詢及法定組織擔任約440個職位。
三無大廈定義: 香港仔
至於長遠解決大廈管理問題方面,本年初成立的《建築物管理條例》檢討委員會正詳細檢視常見的大廈管理問題,並研究是否需要透過修訂《條例》以解決有關問題。 政府在1970年制定《多層建築物(業主法團)條例》,為業主提供一套法律規定,使業主得以成立業主立案法團,管理自己的樓宇。 該條例在1993 三無大廈定義 年作出重大修訂,改稱為《建築物管理條例》,為業主成立法團提供更清晰和簡便的程序,同時賦予業主具體的權力和責任,管理大廈的公用部分,包括大廈外牆、走廊、天花、電梯大堂、窗台和渠管等,以及籌組維修工程。
三無大廈定義: 全港逾5,000幢三無大廈 學會建議推小區管理 集數幢大廈聘物管
透過邀請具廣泛地區網路的組織參與計劃,我們希望能更有效地接觸「三無」大廈的業主,並提高成立法團的成功率。 三無大廈定義 此外,政府亦推出多項支援服務,包括透過民政事務總署在各區設立聯絡小組,就成立法團的程序,向業主提供意見及轉介免費法律諮詢服務。 而市建局在過往推動舊樓復修的過程中,曾委聘法律顧問,協助有關業主查閱其樓宇公契,了解在沒有成立法團的情况下,業主可否根據大廈公契條款,容許業主憑藉業主大會通過有效決議,為樓宇公用地方進行維修及改善工程。
三無大廈定義: 專題 全港近3000幢「三無大廈」缺管理 「聯廈聯管」能否成出路?
以下將比較荃灣舊區套房(擁有獨立廚廁)和附近兩條公共屋邨--福來邨和石圍角邨,數字乃2009年數字。 其實,「無差餉」和「無獨立電錶」是重覆的描述,因為後者都是租客,都不用交差餉。 部份三無已申請公屋,並正在輪候中,一般家庭要等三年左右,個人申請則需要更長時間,甚至超過十年。 部份三無則不符合公屋申請資格,理由是居港未滿七年、部份家庭成員未獲單程證來港、收入超過申請入息限額、他(們)的公屋被其他家庭成員佔用、過往曾申請政府資助買樓或獲得政府賠償等。 三無大廈定義2025 三無大廈定義 三無指無綜援、無公屋和無交稅[1](或沒有公屋,沒有綜援和沒有獨立電錶[2][3])的低收入住戶。 2008年初,香港社會開始提出「三無」、「四無」、「五無」人士的慘況,對「三無」、「四無」、「五無」人士有不同的定義。
三無大廈定義: 香港文匯網
康文署計劃諮詢地區持份者後,於2022年在18區增設超過60個寵物共享公園,令全港寵物共享公園的總數增加至超過100個,以回應市民對開放更多現有公園讓他們與其寵物共享公園設施的需求。 市建局發言人回應指,歡迎相關建議,強調在缺乏土地和財政資源下,「重建發展」和「樓宇復修」必需雙軌並行,並已增撥資源和制定措施,推廣樓宇復修。 同時,在2022至2023年度,民政總署和18區地區大廈管理聯絡小組負責執行與大廈管理有關職務的聯絡主任由2018至2019年的138人增至2022至2023年的145人,涉及開支為9,890萬港元,並預計未來兩年的人手和開支相若。 余珍又指,先導計劃並無指定地區,但認為上環、九龍城及灣仔等有舊樓群的地區都可試行,只要數幢樓宇集合約40至50伙,便有足夠經濟誘因吸引管理公司,住戶亦可攤分成本。 市建局非執行董事湯棋淯大律師在6月4日《明報》觀點版的文章指出,大廈所有業主均有責任維持公用地方妥善修葺及保持狀况良好;而在籌組樓宇維修工程上,最理想的處理手法以及先決條件,便是業主為樓宇組織法團。 「三無」的定義有兩個:無綜援、無公屋和無交稅,或無綜援、無公屋和無獨立電錶。
三無大廈定義: 全港近三千幢「三無廈」 深水埗中西區成「重災區」
本港市區重建速度緩慢,盧偉國建議政府應該盡快展開大型舊區整體重建計劃。 三無大廈定義2025 立法會議員郭偉强也認同,成立法團未必能紓緩「三無大廈」的困況,自己認識業主因大廈單位數量不足而無法承擔聘請物管和清潔公司的開銷,所以「聯廈聯管」是解決問題的出路之一。 他指出,政府過多地支援「三無大廈」,會對已成立法團的大廈或屋苑業主造成不公,因此,政府有責任透過修例等方式,要求業權人主動承擔更多物管責任。 委員會由鐘沛林擔任主席,成員包括十五位來自物業管理界、測量界、設施管理界人士、會計師、工程師及立法會議員。
三無大廈定義: 香港文匯報
政府將邀請青年發展委員會研究豐富其現有的計劃並推出新的資助措施,資助合資格的非政府機構,舉辦有助培育青年人正向思維的項目,特別是一些涉及跨界別協作,或以青年為主導以推動社區建設的項目。 透過有關計劃,我們期望讓青年建立正面的價值觀,成為有擔當、有理想,願意為國家、為香港未來奮鬥的新一代。 過去數年,我們持續推出不同的措施,回應青年的需要,並透過青年發展委員會的平台,讓相關政策局和非政府組織攜手積極推進「三業三政」工作。 苗凱明估計,深水埗有500幢樓齡超過50年的「三無大廈」,新計劃首期只惠及16幢大廈,相信仍有改善空間,建議政府增撥資源,推動「聯廈聯管」,將區內所有「三無大廈」按地區劃分,吸引更多公司參與管理。 翻查資料,「三無大廈」源於上世紀50年代,大批發展商開始以分層方式出售樓宇單位,當時的大廈公契未有清晰界定發展商、業主和大廈經理人的管理責任,直至港英政府於1970年制定《多層建築物(業主法團)條例》,才令問題得以改善。 由於「三無大廈」普遍於50、60年代興建,樓齡大多接近60年,有樓宇失修、石屎剝落、電線外露等問題,情況令人擔憂。
陳甘美華介紹計劃的內容時表示,計劃的服務對象主要是樓齡三十年或以上的住宅大廈或綜合用途大廈、單位的平均應課差餉租值不高於十萬元、大廈的公用地方失修或破損而需要進行保養及維修工程,以及尚未成立法團或法團已停止運作。 在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楊立門見證下,民政事務總署(民政署)署長陳甘美華今日與「大廈管理專業顧問服務計劃」的兩間中標公司簽署合約,標志計劃正式開展。 三無大廈定義 「聯廈聯營」亦可協助那些已成立了法團、不再是「三無大廈」的樓宇,但基於業主的年紀、能力等,對樓宇的維修及日常管理欠缺積極的情况,做好物業管理的工作。
【點新聞報道】「三無大廈」泛指未有成立法團、居民組織和聘請管理公司的大廈。 據統計,全港約四萬幢私人大廈中,有近3000幢屬於「三無」,主要集中在九龍區。 目前「三無大廈」缺乏管理,衍生大量衞生、治安、消防、管理、維修問題,嚴重影響居民生活和社區安全,有意見認為單憑成立法團未必能紓援困況,建議政府採取「聯廈聯管」的方式管理「三無大廈」,長遠要修例促使業主履行職責。 三無大廈定義 余珍表示,為解決三無大廈問題,建議應在相關大廈較多的區域,試行「小區管理」模式。 她表示,已接洽部份管理公司及業主,暫時反應頗為正面,不過由於相關做法涉及不同大廈,需要《建築物管理條例》修例配合,期望政府會考慮。 (大公文匯全媒體 記者 袁由)「三無大廈」泛指未有成立法團、居民組織和聘請管理公司的大廈。
學會建議本港嘗試推行「小區管理」模式,於較多三無大廈的地區,劃出指定範圍,集合數幢大廈,如有40至50伙為一區,便可合力聘請物業管理公司,改善居住環境,並攤分有關成本。 三無大廈定義 三無大廈定義2025 市建局積極協助「三無大廈」申請個案的業主,以及透過非政府機構的合作伙伴,為有需要協助的樓宇業主申請樓宇復修計劃,及在籌組維修工程的會議上提供文書支援服務。 此等支援服務均發揮了「起動」作用,至今已收到逾100宗協助公契審視的要求,並成功促使12幢舊樓業主成立法團。 筆者將在這篇文章內集中探討舊樓,尤其是「三無大廈」的業主應籌組法團的迫切性,建議政府應結合市建局、樓宇維修業界,以至民間組織的力量,協助住戶成立業主組織或法團,申請市建局的資助,進行與樓宇維修相關的工程,改善樓宇公用部分的管理。
三無大廈定義: 相關推薦
面對「三無大廈」數量龐大,當局認為管理大廈是業主的責任,部門只是擔當政策推動者的角色,例如,民政總署以多管齊下的方式,提供不同支援措施,協助「三無大廈」業主更妥善地管理大廈,當中包括「大廈管理專業顧問服務計劃」。 三無大廈定義2025 因此,在加強配套措施方面,筆者認為政府可以在現行的各項支援服務上,探討如何進一步實踐以「業主為本」的策略,協助業主提升組織能力,例如結合非政府組織的力量,為他們安排「個案主任」,詳細了解業主在組織法團上的困難,按其需要提供支援。 相對現時只解答業主查詢及提供資訊為主的「被動」服務,「個案主任」角色是可主動「統籌」業主籌備符合法定要求的業主會議,以議決成立法團,例如聯繫大廈的其他業主並邀請出席會議、安排會議場地、講解相關程序等,在整個成立法團的不同階段,給予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支援。 香港有不少「三無大廈」,即大廈既無業主立案法團、又無居民組織,亦無管理公司,當中大部份為單幢式舊樓。 香港房屋經理學會今日(19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揭露三無大廈,衛生欠佳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