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她與載灃聽從了郵傳大臣盛宣懷為飽私囊提出的「鐵路收歸國有」的主張,引起震驚中外的護路運動。 隨後「辛亥革命」爆發,清廷被迫取消皇族內閣。 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無奈頒布《清帝退位詔書》,結束清朝自1644年順治帝入主中原以來共268年的統治,同時也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君主政體。 自頒布退位詔書之後,隆裕太后鬱鬱寡歡。 民國二年(1913年)2月22日(國歷正月十七日),她在西六宮之一的太極殿鬱鬱而終,得年45歲,其謚曰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后,中華民國北京中央政府以國喪規格處理喪事,與光緒帝合葬崇陵(河北易縣清西陵)。 計自努爾哈赤建後金國,至溥儀退位,國祚長達296年;若自順治帝清兵入關起算,則為268年。
- 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大清帝國攝政皇太后的名義與權力代替溥儀下達《宣統帝退位詔書》,讓溥儀正式退位,結束大清自世祖章皇帝入主中原以來長達268年的統治。
- 袁世凱立刻下令停止祝壽活動,「劇宴皆止」。
- 大清國政府結束超過一百年,再同時根據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以及通常法人及非法人组织作品保護期所約定,該類作品已無事實持有者而無論在何地均屬於公有領域。
- 1932年3月1日,日本在滿洲地區正式成立滿洲國。
- 沒有選擇,她依然只能「全權授予」袁世凱。
在革命力量的影響下,清廷內部也開始出現立憲的聲音。 立憲派最著名的領袖,便是代隆裕起草退位詔書的張謇。 1931年11月8日,土肥原賢二製造了「天津事件」,將溥儀從日租界的住所秘密帶出,經大沽街、營口市、旅順口區,最後再前往撫順市。
隆裕太后退位詔書: 皇太后時期
計自努尔哈赤建後金國,至溥儀退位,國祚長達296年;若自順治帝清兵入關起算,則為268年。 隆裕太后退位詔書 許寶蘅《巢雲簃日記》記載,選取年號時,照例是圈點首列二字。 光緒帝崩御、新君即位時,禮部繕單的最初排序是憲昌、憲治、宣統、聖憲。 臨繕單時,禮部堂官忽然令把「宣統」謄於首位,遂被圈點。 [1]宣統三年十二月廿五(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頒布《宣統帝退位詔書》,溥儀身為宣統帝正式退位,清朝滅亡,宣統年號在全中國範圍內被廢除。 隆裕是滿族鑲黃旗,她名為靜芬,小名叫做喜子,是慈禧弟弟的女兒,光緒選妃的時候,她被慈禧欽定入宮,次年便被立為皇后。
若拂逆多数之民心,重启无穷之战祸,则大局决裂,残杀相寻,必演成种族之惨痛。 将至九庙震惊,兆民荼毒,后祸何忍复言。 凡尔京、外臣民,务当善体此意,为全局熟权利害,勿得挟虚矫之意气,逞偏激之空言,致国与民两受其害。 著民政部、步军统领、姜桂题、冯国璋等严密防范,剀切开导。 俾皆晓然于朝廷应天顺人,大公无私之意。
隆裕太后退位詔書: 皇后時期
十一月十三日(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 隆裕太后退位詔書 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游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 在立憲思潮的影響下,大清的執掌者們終於開始考慮這一問題。 1905年12月,清政府派遣以載澤為首的五位大臣出洋,到日本、英國、美國、德國和法國去考察他們的政府,並詳細調查中國實行立憲政體的可能性。 1906年7月,該使團回國,每位成員都推薦立憲政體。
1931年,文繡在天津起訴與溥儀離婚。 隆裕太后退位詔書 此诏书後由原内阁中书张朝墉收藏,与同时发布的两个相关诏书及2月3日的授权谈判诏书合称《逊清四诏》,裱为一卷。 张殒後,由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垣购得,1975年起由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2]。
隆裕太后退位詔書: 溥儀
在此之前的兩個月前,1911年12月29日,自1894年就建立了興中會的孫中山,被17省代表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兩天後的1912年元旦,南京臨時政府宣告成立。 “驅除韃虜”,恢復漢人的統治,當時除開十八行省,還有不少由少數民族統治的省份,這次漢人舉事,一些原來忠於清政府的人便想著該如何“勤王”;而另外一些投機分子,便在思考自己能夠從這次政變中得到些什麼。 雖然清政府已經滅亡,但她的喪事卻絲毫不含糊,民國政府以最高規格處理其喪事,她得以和自己的丈夫合葬。
隆裕太后退位詔書: 宣統帝退位詔書
不唯如此,袁世凱還親自臂戴黑紗,舉哀致祭。 隆裕太后退位詔書 當時的軍政要員紛紛致電名義尚存的清室,對隆裕的病逝表示哀悼。 副總統黎元洪更是在唁電中稱讚隆裕「德至功高,女中堯舜」。 兩岸三地,以清朝皇族後裔自居者中,稱溥儀堂兄弟及其後代者是為常見。
隆裕太后退位詔書: 宣統
[10]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一行人再度回到了紫禁城。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因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在聯軍攻入紫禁城前夕,皇后隨著慈禧太后、光緒帝和其餘宮眷一同逃往西安。 然而,在立憲改革穩步推進的1908年末,已經軟禁的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後去世。 他們的先後去世,帶走了圍繞著他們之間的所有恩怨傳聞,也讓大清朝的改革進入更加洶湧的激流險灘。 清政府希望通過一步步的改革,使統治地位得以延續。
隆裕太后退位詔書: 詔書原文
當時這紙詔書實際由張謇書寫,不過隆裕在閱讀之後,願意簽字,實在是她大功一件。 奉旨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養人者害人。 現將新定國體,無非欲先弭大亂,期保乂安。 若拂逆多數之民心,重啟無窮之戰禍,則大局決裂,殘殺相尋,勢必演成種族之慘痛。 將至九廟震驚,兆民荼毒,後禍何忍復言。 凡爾京、外臣民,務當善體此意,為全局熟權利害,勿得挾虛憍之意氣,逞偏激之空言,致國與民兩受其禍。
隆裕太后退位詔書: 皇帝
溥儀小時候曾被太監欺負,導致他出現畸形性格。 宣統三年八月(1911年10月),爆发武昌起义。 其后,自湖南省开始,漢地十八省中的多省宣布脱离清朝。 在此背景下,南方革命党与掌握清廷实权的袁世凱达成南北議和。 在溥儀皇帝的回憶錄中,記載了隆裕最後接見袁世凱的情形:我坐在太后的右邊,非常納悶,不明白兩個大人為什麼哭。 這時,殿裡除了我們三個,別無他人,安靜得很。
隆裕太后退位詔書: 皇后时期
此後,溥儀曾作為戰犯服刑,後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特赦,並作為特別邀請人士列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光緒帝在南海瀛台涵元殿駕崩,依慈禧太后遺命由宣統帝繼位。 皇后以遺詔得尊隆裕皇太后,稱「兼祧母后」,地位在同治帝的諸位太妃之上,並遷往西六宮的太極殿居住。
隆裕太后退位詔書: 皇太后时期
當時溥儀年僅6歲,無行為能力,由隆裕皇太后垂簾聽政。 隆裕太后退位詔書2025 朕欽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 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
隆裕太后退位詔書: 皇太后時期
1931年9月18日滿洲事變發生後,前大清帝國穆爾哈齊的後裔熙洽,趁著東北邊防軍駐吉林副司令官、吉林省政府主席張作相參加母親葬禮不在吉林市城內,命令士兵開啟城門,向關東軍投降。 熙洽發信邀請溥儀前往祖宗龍興之地,復辟帝國,「救民於水火」,在日本的支持下,先擁有滿洲,再圖關內。 以熙洽為首的前清貴族向日本人提出迎接溥儀至滿洲,建立君主制國家。 關東軍也早已認定溥儀是適合的新國家(滿洲國)君主人選。 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胡景翼和孫岳發動甲子兵變,推翻大總統曹錕。
他們讀到北洋文官武將的奏電,知道大勢已去,便紛紛逃出北京,投向天津租界及大連、青島等地。 隆裕太后退位詔書 隆裕太后退位詔書2025 不過因著隆裕的一紙證書,那些有著花花腸子的人也翻騰不起來了,從而使得這次改朝換代十分順利,除開區域性一些地方還有一些戰鬥力之外,大多地方都十分平靜的接受了這一過渡。 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隆裕在詔書中寫的一句話,那便是五族皆屬中華民國。
隆裕太后退位詔書: 皇太后时期
11月5日,馮玉祥命其部下鹿鍾麟與李石曾和張璧奉「攝行大總統黃郛命令」,帶著《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帶領軍隊佔領紫禁城,命令溥儀簽署聲明,「取消帝號並離開紫禁皇城」,如拒絕,就用多門火炮射擊毀了皇宮。 溥儀別無選擇,只能無奈答應,馮玉祥限其二天內收拾個人物品,帶著遜清皇室離開。 離開紫禁城之後,溥儀先前往父親載灃的宅邸醇親王府居住,並由國民軍監視。 1925年2月24日,溥儀在鄭孝胥、陳寶琛和日本人的協助下,裝扮成商人經東交民巷日本大使館至使館前方的火車站乘車逃往天津市的租界區,先後居住於天津市日租界的張園和靜園[8]。
隆裕太后退位詔書: 皇后时期
換言之,1911年的中國,已經不再是一個統一的中國。 那一年年底,有17個省市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 第二年初,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更是無視清政府的存在。 頒布退位詔書,讓隆裕皇后成為大時代中的點睛之筆,也讓她獲得了死後的哀榮。 如果說1911年的焦點人物是孫中山和袁世凱,那麼,一紙詔書,讓隆裕太后成為了1912年最受關注的人物。 1913年2月22日凌晨,末代皇帝溥儀名義上的母親隆裕太后病逝於長春宮。
溥儀的祖父為道光帝七子、咸豐帝之弟奕譞,外祖父為榮祿,生父載灃為光緒帝之異母弟,後繼承醇親王爵位,母嫡福晉瓜爾佳氏。 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養人者害人。 若拂逆多數之民心,重啟無窮之戰禍,則大局決裂,殘殺相尋,必演成種族之慘痛。 凡爾京、外臣民,務當善體此意,為全局熟權利害,勿得挾虛矯之意氣,逞偏激之空言,致國與民兩受其害。
隆裕太后退位詔書: 詔書原文
1950年8月1日,溥儀與滿洲國其他263名戰犯在綏芬河由蘇聯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後被送往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為期10年的勞動改造和思想教育。 1917年,溥儀在北洋軍將領張勳等人支持下,在北京復辟重登帝位。 但僅僅12天之後便被迫退位(史稱張勳復辟、辮軍復辟、丁巳復辟)。 1911年1月,隆裕太后指定协和医学堂为鼠疫防治中心。 隆裕太后退位詔書 4月23日,隆裕太后宣布东三省鼠疫肃清。
隆裕太后退位詔書: 宣統
而滿洲國康德皇帝只是個象徵性的頭銜,實為傀儡君主。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冬,光緒帝患重病。 11月13日,年僅兩歲的溥儀被抱入皇城,慈禧太后下令養育在宮中。 11月14日,光緒帝崩,慈禧命溥儀繼位為帝,過繼於同治帝,同時兼承光緒帝之宗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