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右邊的17號建築年代最久遠,約為15世紀所建,是里加最古老的磚砌住宅,立面的山形牆屬於哥德式風格,在當時因為課徵窗戶税的關係,窗戶越大,課稅越重。 里加城堡創建於1330年,在1562年前都是做為利沃尼亞騎士團團長的居所。 從17世紀到19世紀間這座城堡經過了持續的重建。
- 位於舊城牆對面的鮮黃色房屋,是18世紀時建立的兵營。
- 隨著條頓騎士團在1561年沒落,里加成為自由城市達20年之久。
- 在二戰期間,薩克森宮被戰火波及受損,德軍下令徹底拆除,但德國士兵拒絕拆除無名塚的所在地,因此無名塚與兩側的廊柱得以保存下來,也成為如今的華沙無名塚。
- 博物館內主要展出波蘭地下國家期間的歷史以及收藏,有書面、影像以及其他文物紀錄,其中也包含了納粹德國時期的罪行,還有蘇聯共產接管後魁儡政府的部分。
瓦津基公園其實相當大,官網的景點地圖做得相當用心,每個景點包含建築、雕像、水池等等,點開都會有完整的介紹,這邊列出幾個必看的景點供大家參考。 博物館內一共有五層樓,收藏超過7,500件物品,內容包含蕭邦的生平與工作等文物,有樂譜的真跡、各種筆記、肖像畫等等,也有他曾經使用過的鋼琴,還能聽到他不同時期作品。 這座圖書館還不只這樣,在後方還有個很厲害的空中花園有對一般民眾開放,它可是全歐洲最大的屋頂花園喔! 真羨慕在華沙的學生,在圖書館唸書累了,還可以到一旁美麗的花園走走、散散心,讓身心靈都得到完整的休息。 事實上這棟建築有許多爭議,有些人認為它與華沙格格不入,破壞了華沙的景觀,有些人表示它是史達林時期,大規模侵侵犯人權下所建造的建築,希望能拆除。 無名塚的起源最初是在1923年時,有位不知名的華沙人,在薩克森宮靠近薩克森花園(Saxon Garden)處放了一塊石碑,用來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之後波蘇戰爭中陣亡的所有無名士兵。
亞畢諾大廈: 華沙自由行博物館及公園免費時段
在幾個世紀裡,里加都使用德語為官方語言,直到俄語在1891年成為新官方語言為止(因為俄羅斯帝國推行俄羅斯化的緣故)。 於是,拉脫維亞人從19世紀中葉開始取代德國人成為里加人口最多的種族。 也因為拉脫維亞資產階級的崛起使得里加成為拉脫維亞民族復興的中心。 1905年發生的俄羅斯革命(由拉脫維亞社會民主工人黨 亞畢諾大廈2025 所主導)則達到社會主義活動的巔峰。
先從10個小知識加深對拉脫維亞的印象,再讓筆者帶你一覽25個必去里加景點,走入不可思議的里加世界吧。 紅軍後來再度於1945年佔領里加,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里加幾乎失去3分之一的人口。 里加也開始工業化,並從拉托維亞其他地區湧入大量的人口進入里加,特別是俄羅斯人,並因此改變人口結構。
亞畢諾大廈: 亞畢諾大廈買樓
雖然對建築並沒有什麼研究,但看到里加舊城與新城各種令人目不暇給的建築,即使不懂也看得眼花瞭亂,里加就這樣默默的成為刻在我心裡的名字,不知不覺就愛上它了。 起初只有四間木營房,後來陸陸續續翻修後才成為石造結構。 多年來,雅各布的兵營一直是各種政府機構,學校和商店的住所. 直到1991年拉脫維亞獨立後,此處經過翻修後才成為今天的飯店、酒吧、餐廳及美容院等商店所在地。 里加三兄弟雖緊緊相連,但其實建築年代完全不同,分別代表著住宅建設的不同發展時期。 在圓頂廣場會有七條街匯合,分別為Smilšu,Rozena,Šķūņu,Zirgu,Pils,Jēkabs和Jauniela。
在這段時期,波羅的海德國人被強制送回德國,而猶太人則被迫進入猶太人社區,並在開瑟瓦德(Kaiserwald)與Salaspils建造集中營。 里加緊接著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與1917年俄國革命的影響。 德國軍隊在1917年進入里加,而1918年簽訂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則將拉脫維亞割讓給德國。 不過因為1918年11月簽訂的康邊停戰協定,德國放棄拉脫維亞的主權,促使拉脫維亞與其他波羅的海國家宣布獨立。
亞畢諾大廈: 大廈資料:亞畢諾大廈
以比利時與法國為中心,慢慢影響到全歐洲甚至全世界,著名的建築師-安東尼高第的建築風格也深受影響,位於巴賽隆納的聖家堂等作品也都屬於新藝術建築風格。 座堂在不同時期被改做許多不同用途,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改為路德會教堂。 拉脫維亞獨立後,在1921年又改為東正教堂,1960年代初蘇聯政府關閉了主教座堂,將其改為一座天文館。
市政廳廣場附近的槍手廣場,是1970年蘇聯佔領拉脫維亞期間創建的,隔年豎立了一座拉脫維亞步兵雕像,用來紀念十月革命50週年。 羅蘭是8世紀時法蘭克王國時期,查理曼麾下十二聖騎士之一,是查理曼麾下的法蘭克軍事領導人。 羅蘭在他統治的土地上遵守嚴格而公正的法律,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在德國北部成為了英雄,象徵著正義。 狂野的新藝術運動風格(Art Nouveau)到底長怎麼樣?
亞畢諾大廈: 華沙猶太殉難與戰鬥紀念路線(Memorial Route of Jewish Martyrdom and Struggle, Warsaw)
里加是波羅的海國家主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工商業中心。 里加是历史上汉萨同盟主要商业城市,其歷史中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認為里加豐富的新藝術運動建築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2]。 波蘭猶太人歷史館是建於原猶太區內的一座博物館,記錄著波蘭猶太人從第一批到達華沙至二戰期間的1000年歷史。 建築的位置在1784~92年之間是皇家砲兵營的營房,在二戰期間成為了軍事監獄。 到華沙自由行時,除了上一篇帶大家認識的舊城區與周邊景點之外,其實還有許多美麗的公園、宮殿等著大家探訪,以及最令人難過的波蘭二戰時期猶太區歷史事件相關地點。 里加在1522年接受了宗教改革的主張,結束了大主教的統治權力。
亞畢諾大廈: 亞畢諾大廈寫字樓租單位出租
聖雅各主教座堂原名為Rīgas Svētā Jēkaba Romas katoļu katedrāle,因新舊聖經的雅各使用名稱不同,事實上英文名為St. James’s Cathedral,它是里加舊城中唯一仍維持哥德式尖塔的教堂。 教堂於1225年建立,於15世紀才改建為大教堂。 大教堂本體於1211年建立,期間經過多次的翻新重建,因此建築本身也融合了多種的建築風格,包含文藝復興、哥德式以及巴洛克式。
亞畢諾大廈: 亞畢諾大廈相關學校
拉脫維亞國會大廈位於聖雅各教堂相隔一條街的位置,建於19世紀中葉,屬於新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Saeima源自於古拉脫維亞語,意思是「集會、會議、委員會」。 亞畢諾大廈2025 亞畢諾大廈 根據歷史資料,羅蘭的木製雕像在1413年之前就存在於里加。 市政廳廣場的羅蘭雕像,是1894年霍亂疫情時,政府為了提供新鮮自來水,在此安裝了幾口新的自來水井,也為了恢復古老的中世紀傳統,人們決定在其上豎立羅蘭雕像。 里加的主要觀光景點都在舊城區附近,大致上依位置可分為兩個區域來參訪,一區是景點集中的舊城區,另一區則是風格特殊華麗的新藝術建築區。
亞畢諾大廈: 里加火藥塔(Powder Tower)
這裡有許多商店、咖啡廳跟餐廳,學生讀書累了馬上能就近休息補充體力,而這裡也是旅客在旅遊逛累時,悠閒休息用餐的最佳地點。 1942年至1943年間,超過300,000名來自華沙猶太區的人,通過這條苦難和死亡之路前往納粹滅絕營。 19世紀末,又加上 了漢薩同盟的標誌以及四尊鍍鋅雕像,由左至右分別為海神尼普頓Neptūna、團結神Vienības、和平神Miera、商神墨丘利Merkura。 萊瑪時鐘於1924年建成,最初被稱為大鐘錶(Lielais pulkstenis)。
亞畢諾大廈: 中環嘉豪大廈2房戶 494萬元獲承接
華沙起義博物館於2004年7月31日開幕,用來紀念華沙起義60週年。 亞畢諾大廈2025 博物館內主要展出波蘭地下國家期間的歷史以及收藏,有書面、影像以及其他文物紀錄,其中也包含了納粹德國時期的罪行,還有蘇聯共產接管後魁儡政府的部分。 里加在2008年的人口為719,613人,也是波羅的海國家中最大的城市,雖然自從1991年開始人口就逐漸減少[26]。 有些人估計里加的人口在2050年時可能只剩下目前的50%[27]。 亞畢諾大廈 根據2008年資料顯示,拉脫維亞人佔總人口的42.3%,俄羅斯人則佔41.7%,白俄羅斯人佔4.3%,烏克蘭人佔3.9%,波蘭人為2.0%,其他民族合計為5.8%[28]。
亞畢諾大廈: 瑞典門(The Swedish Gate)
諾茲克猶太會堂是Próżna街附近的一座猶太教堂。 根據統計,在二戰前華沙曾經有超過400間教堂,但戰後僅剩下諾茲克猶太會堂,是唯一殘存下來建於戰前的猶太教堂。 如果你也希望在旅遊時,能夠自由自在的漫步在城市巷弄間,又想細數了解各個景點所發生的人文歷史故事,歡迎你跟著我們的腳步一同啟程,優遊地探索世界。 大基爾特的活動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1965年後,已改建為音樂廳的規格,現在已屬於拉脫維亞國家交響樂團(Latvian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的表演大廳。 另一個版本,是那位富有的商人,在與里加市議會發生爭執之後,將兩隻憤怒的貓雕像放在塔樓屋頂的建築上,尾巴朝向里加市政廳。 位於舊城牆對面的鮮黃色房屋,是18世紀時建立的兵營。
亞畢諾大廈: 市政廳廣場(Riga Town Hall Square – Rātslaukums)
由於在鄉下,英文基本上不太能溝通,所以建議先準備好要去的地方寫下來然後比手畫腳,買票要記得一次買兩張,因為不確定回頭有沒有辦法買到票,然後車上也不一定有售票機。 自1925年11月2日起,無名塚中央放著一名在倫貝格戰役(Battle of Lemberg)陣亡且身分不明的年輕士兵的屍體。 在那之後,波蘭士兵戰鬥過約40場的戰場泥土也被裝入14個瓶內,放置於棺材旁,柱子上則刻著一戰至波蘇戰爭期間,波蘭士兵參加的所有戰爭名稱與日期。 目前殘存的圍牆遺跡主要有Sienna街55號和Złota街62號以及Waliców街11號,大部分的圍牆都已與新建築融合在一起,仍能在牆上看到許多彈孔痕跡。 我們是一群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旅人,都曾以一年的打工度假時間,踏上各自嚮往的國度,享受不同的文化衝擊。 亞畢諾大廈 旅行不只是走馬看花、拍照打卡,更多的是想對歷史、文化的了解,體驗在地人的生活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