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避免有人「落釘」,即於舊樓重建前買入有關單位以於日後收樓時獲賠償,一般不會預先公開重建項目的地址。 根據市建局過往重建工作程序,市建局會在項目的開始實施日期,即刊憲報當日進行凍結人口調查。 所得資料將被用作日後核實受重建影響人士可獲現金補償或安置安排的資格的基礎,並於公布重建項目當日宣布收購政策。
- 「油旺地區規劃研究」已經完成,並於2021年9月呈交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
- 但韋志成強調,本港暫時未適合採用這種模式,故未來油旺大規模重建時,都只會以政府透過行政手段指定「輸出地積比」的地盤及「接收地積比」的地盤,訂立指引予私人市場參考。
- 歴經4年研究,市建局終於在去年9月28日,將報告提交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市建局提出的油旺改造鴻圖大計才正式曝光。
- 根據基準分析及研究的結果顯示,現有的市區更新模式在嚴重市區老化的高密度地區內,欠缺可持續性和財務可行性。
- 發展局昨日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披露耗時4年的「油麻地及旺角地區規劃研究」(油旺研究)最終結果,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會議將於下周二(28日)開會討論。
- 局方亦擬在旺角東的門戶位置建立一個綜合性混合發展,並在該項目入口處,面對亞皆老街位置興建一個大型露天廣場。
該處亦可發展為高端甲級寫字樓、零售商業、酒店、文化藝術及住宅等混合用途,重建規劃與觀塘裕民坊相若。 根據早前市建局公布的「油旺重建規劃研究報告」,報告建議將旺角至油麻地一帶、面積212公頃的範圍內,分4大方向作為重點重建域發展,包括水渠道城市水道、亞皆老街商貿/聯繫樞紐、旺角街市更新活化、油麻地果欄建築群保育、油麻地南「西九龍門戶」綜合發展。 80年代開始,香港經濟急速增長,土地需求增加,加上戰後興建的建築物開始老化,本港較早發展的地區出現更新需要。 油旺重建 市區重建規劃模式隨著時代一直演變,初時主要由發展商收購舊樓重建,及後政府成立市建局的前身土地發展公司專責市區重建,避免市區環境進一步惡化,以及改善舊區居民的居住環境。
油旺重建: 【房屋問題】樓齡40年殘破不堪 天花冧石屎隨時攞命 高齡屋邨 危機四伏 重建無期
在過去二十年,當局只簽發了五十三份入伙紙,剩餘建築樓面面積只有約為百分之七,分散在研究範圍內較小的地塊,超過八百幢樓宇無重建潛力或其重建潛力為負數。 油旺重建2025 本土研究社陳劍青稱,日前公布重建的長沙灣兼善里項目,市建局早於2019年6月的網誌中提及兼善里重建工作,並於今年6月的網誌重提該項目,指「市區更新資訊系統」可協助規劃工作,包括將官地納入發展。 油旺重建 根據基準分析及研究的結果顯示,現有的市區更新模式在嚴重市區老化的高密度地區內,欠缺可持續性和財務可行性。
姚政希指出早於1990年代,缺乏資金的台灣地方政府為徵收土地提供重建項目內的公共設施用地,在徵收土地時向地主發放「容積比證」,令政府能夠以低成本推展重建計劃。 為了補償地主,政府容許「容積比證」交易,結果一方面令容積比集中到具經濟價值地區的地段,扯高市中心發展密度,另一方面形成「容積比證」炒賣市場,一發不可收拾。 市建局建議透過「連繫地盤」概念,進行地積比率轉移,即是將一些會被降低規劃價值的地點,例如擬改建為休憩空間,或為了保育舊建築等地點的地積比率,轉移到位於策略性位置的大型重建地盤,例如發展節點及活動節點。 其中,市建局建議將現時位於花墟徑的水渠改建為水道,供市民消閒康樂之用,並興建大型水道公園、改建界限街遊樂場及於界限街興建新的政府綜合大樓。 局方亦擬在旺角東的門戶位置建立一個綜合性混合發展,並在該項目入口處,面對亞皆老街位置興建一個大型露天廣場。
油旺重建: 【2023預算案】鼓勵的士純電動 政府為業界提供百分百擔保貸款計劃
伍美琴說,「西面嗰張(概念)圖嗰個樓係好靚,嗰啲商業大廈,我唔能夠想像果欄係會搬到入去。」她批評,重建方案對本土經濟勢必帶來極大創傷。 市建局油旺研究提出的五個核心「發展節點」,包括活化水渠道一帶商業地段,發展成旺角東「水渠道城市水道」 ,伍美琴稱,當區有大量住宅、商業樓宇,但報告未提及有多少居民會受影響,亦無提及小商舖如何維生。 特區政府表示,大致歡迎油旺研究所建議的方向,並傾向採用「正」方案將被採納作規劃願景(見表),為日後逐步改劃相關的分區計劃大綱圖。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6月曾表示,「正」方案仍令該局虧蝕最少1,000億元。
市建局亦打算在位於旺角西的門戶位置,鄰近朗豪坊的旺角街市將成為一個供市民及遊客匯聚的新景點。 油旺重建 研究建議透過在一個特色市集大堂內整合周邊的小販攤檔,重現「街」的氛圍,並加入餐飲和零售,構成一個休閒和社區地標,體現地區文化和特色。 市建局的「油旺地區規劃研究」,建議把兩區分為5個「市區更新潛力地區」,其中建議把旺角東及西發展為「動力商貿區」。
油旺重建: 旺角美食
潘永祥認為,市建局從「小區發展」模式,進一步發展至「規劃主導」模式重整油旺舊區,引入「轉移地積比」等新規劃工具,可令舊區更新重整規劃更具彈性,並將市區更新的效益發揮更大。 他指出,市區舊樓的剩餘地積比率有限,以「規劃主導」重建,可以提高土地分配運用上的效益,一些較遠離商住中心的位置,可以將本身的地積比輸出予策略性商住位置,而送出地積比的位置可改劃為大型公園,提升區內環境,不單令當區居民及工作的人受惠,外區人士亦可享用更優質的公共空間。 油旺重建2025 油旺重建2025 「觀塘市中心計劃」可說是「地區為本」規劃模式的「先導者」,亦是市建局歷來規模最大的單一重建項目。
油旺重建: 重建4大方案 1. 拆掉八文樓 重建新地標
為鼓勵市場參與,研究制定可由市建局及私營機構共同參與的全新市區更新策略,當中亦包括政策框架及實施機制。 據思匯2017年公佈的休憩用地研究,現時旺角(每人0.6平方米)及油麻地(每人1.5平方米)兩區的休憩用地,均遠低於目前香港的規劃標準(每人2.2平方米)。 本土研究社認為2030+作為指導香港規劃方向的策略報告,清楚表明香港未來的城市發展必須朝著「宜居城市」的方向設計。 策略報告明確提出要藉市區更新,改造舊市區擠迫的情況,空氣質素及噪音環境。 具體措施包括在市區提供更多綠化及休憩用地,以提升舊區市民的生活質素。 若市建局未來透過修改規劃條例,放寬油旺發展限制,允許在舊區興建更多單位,不但令兩區的人均休憩空間變得更低,更有違2030+「宜區城市」的發展原則。
油旺重建: 重建後設甲級寫字樓、酒店
故此,以往部分舊區重建項目,落成後無法改善地區的整體規劃效益,以符合《市區重建策略》所訂明的市區更新目標。 研究涵蓋油麻地及旺角(油旺)地區, 油旺重建2025 面積約二百一十二公頃,涉及超過三千三百幢樓宇。 研究透過以地區為本的市區更新方法,主要目標是為重整和重塑舊區制定發展藍圖,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增加重建潛力。
油旺重建: 研究背景
同時距離廣深港高鐵西九龍總站亦不算很遠,令有關區域於整體西九龍文化區具協同發展潛力。 倘若計劃全面執行,位於水渠道的「金魚街」、亞皆老街先達廣場,以及旺角街市周邊的市集,未來都有可能消失。 事涉一個社區的巨大變化,只花費一周時間便由特首「一錘定音」,這種做法連跟政府打交道多年的區議員也感到驚訝。 對於油旺區的重建工作,URA則是項目的重要持份者和「推手」,必須要與市場產生良性互動。 根據政府統計處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統計資料,油尖旺區的居住人口為307,878人,以每平方公里計算,人口密度為44,045人,遠高於全港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為6,544人的平均數字。 ,比全港人口密度高約6.5倍,是全香港、以至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油旺重建: 市區密度過高
研究包括區內基準研究、規劃及契機分析、市區更新總綱概念藍圖及策略的不同方案三個階段,合共兩年,預計於2019年中完成。 報告建議重建旺角街市,建立特色市集大堂在新大樓內,保留街道特色的同時,並會加入與飲食相關的零售及表演場地,以構成一個全新的休閑和社區地標體現地區文化和特色。 至於旺角方面,報告研究範圍建議將於旺角東水渠道一帶重開鋪面渠,情況類似韓國清溪川般,可於在河道兩旁設綠化公園,並在兩旁興建商住或服務式住宅混合發,沿途亦有商業街,配以特色建築提升吸引力。 雖然項目在不同時間批出合作發展合約予發展商,但各個項目之間將透過「總體設計要求」所訂立的標準,發揮協同效應,加強地區對外、內的連繫。 香港城市大學建築科技學部高級講師潘永祥指出,破舊樓宇是否值得重建,有三大考慮因素,包括樓宇重建效益是否多於維修效益、土地資源能否更有效運用及有否足夠的財政資源儲備。
油旺重建: 研究方向
韋志成提及,在今次的油旺研究中,已檢視透過地積比轉移,可將區內一些未有用盡地積比、並位處於較難大規模重建的建築物,將其「剩餘」地積比取出,轉移予有重建潛力的地盤,令後者可建樓面積提升,增加重建效益。 根據研究報告,發展節點的例子有油麻地果欄毗鄰興建多層商業大廈,果欄以南興建精品酒店,旺角街市活化的住宅和商業混合發展等。 市建局並建議,尋覓合適地點提供「港人首置盤」,在「上海街618」項目提供青年「共居」空間。 油旺重建2025 局方表示,政府現時傾向在市建局確實指定地盤的建議後,以行政方式或《城市規劃委員會指引》公布「送出地盤」和「接收地盤」的選址,以供業界參考。
油旺重建: 旺角暗渠「重光」搞「城市水道」
市區重建局去年9月,公布歷時4年的「油旺研究」結果,包括重建在油麻地的八文樓,以及旺角多幢老舊唐樓,並會增加住宅和商業大廈的地積比率,以吸引私人發展商發展,惟重建方案引起社會反響。 油旺重建2025 施永青認為如果可建樓面面積不增加,還要照顧原區安置居民的話,很難吸引發展商參與重建:「如果不想樓價上升,就應該補多少少地積比率。」施永青說,這樣做的話除了讓市建局可以有更多重建經費,亦能增加房屋供應。 外國政府比香港政府靈活,土地不夠便會增加地積比率,即使讓原業主得益,為了房屋需求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