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八事變─1932年1月28日,日本藉口上海抵制日貨,砲轟吳淞要塞,中國的十九路軍奮起抵抗,日軍沒法得逞。 中三中史2025 萬里長征—1930年底,蔣介石集中力量對付中共的江西根據地,先後進行了五次大圍攻,前四次均被紅軍擊敗。 合作形式—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召開大會,通過「聯俄容共」方針,共產黨員可以個人資格加入國民黨。
合作背景—孫中山看見歷次革命失敗,決心擴大國民黨的基礎,要打倒軍閥和帝國主義,必須先建立革命軍隊,唯有借助外力。 ─為了擴充私人的武力,準備發動內戰,袁世凱未經國會同意,向外國銀行團借款二千五百萬鎊,下令將國民黨籍的都督李烈鈞、胡漢民等免職。 ─臨時政府裏有不少人都希望和袁世凱妥協,孫中山亦不願延長內戰,多受戰爭的痛若,不得已與袁世凱協議,讓位給袁世凱。 袁世凱的野心—袁世凱別有用心,派舊部段祺瑞、馮國璋南下,攻佔漢陽,顯示他的實力;一面借助革命軍來要挾清廷,另一方面又以兵力威迫革命軍,來實現他的野心。
中三中史: 學生自學資源專區
當時毛澤東提出了「以鋼為綱」的口號,希望藉著鋼鐵生產,改變工業落後的狀況。 公元1958年底,全國展開「全民煉鋼」,修造幾十萬個小高爐,用土法煉鋼。 結果煉出來的鋼鐵質量太差,廢品很多,造成極大的浪費。 鳴放和反右運動─毛澤東在1957年推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運動,鼓勵黨外人士批評共產黨,並提出「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批評的言論越來越激烈,當時中央針對這種情形,指批評者為「右派」,並在全國進行「反右派鬥爭」,不少發表過不滿言論的人都受到逼害。 西安事變─1931年,日本不斷對中國發動侵略,但國民政府堅持採取「先安內後攘外」的政策,引起了不少軍民的不滿。
- 也要記緊用marking scheme的那種精簡的方式來寫中心句和筆記(簡短句子包含了全部的論點要點)。
- 亂平後,日本不但不撤兵,還拘捕朝鮮國王,清廷知戰事難免,即派兵萬餘人馳赴朝鮮平壤,又海運千餘人往牙山增援。
- 其中「企業核心文化」、「員工自我意識」與「企業數位化」部分更高於產業平均分數 20% 以上,顯示公司與員工互動的正向回饋,以及員工對於博弘核心精神與服務的肯定與認同。
- 三面紅旗─中共在1953至1957年實行「第一個五年計畫」,取得了初步的成就。
- 公元l911年5月,清延宣布「鐵路國有」的法令,令當時湖北、湖南、四川和廣東各省人民頗為不滿,使他們蒙受損失。
- ─不少原是立憲派的分子,也投向革命的行列。
民國成立—同年12月初,革命軍克復南京,籌備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推選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黎元洪為副總統,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正式成立。 中三中史 各省獨立—武昌起義成功後,各地革命軍紛紛響應。 不少省份看到清政府大勢已去,都宣布獨立,清廷所能控制的只剩下直隸、河南和東三省。
中三中史: 中國歷史
戰爭爆發—1840年,英使懿律率領艦隊先陷浙江定海,將林則徐撤職,另派琦善到廣州和英軍交涉。 中史的考試範圍廣、內容散,所以最好每一天都溫一點點、溫一下不同課題,以使知識能成為長期記憶,而每次都可以試默一下每個課題的mind map/ flow chart。 另外,有時有些好用的史實都是書中沒有的,宜用便條紙則在書中相關內容旁,一是方便溫到該課題時可以一併記憶,而且用便條紙比只是書寫在書頁上易找,一時忘了也能很快地找出來。
庚子事變—公元1900年,義和團在北京大肆進行排外活動。 日本公使館的書記和德國公使也在混亂中被殺。 列強除提出嚴重抗議外,並準備對我國用兵;但朝廷裏圍繞著慈禧太后的-班昏庸頑固的大臣,全都認為這是洗雪國恥的良機,終於決定向各國宣戰,並命令義和團進攻各國駐北京使館。
中三中史: 第一冊
─1949年9月,中國共產黨在北平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制定國家主席、國旗、國徽、國歌,定都北京。 北伐開始後,共產黨積極推行農民及工人運動。 1927年北伐期間,國民黨展開清黨行動,在上海捕殺共產黨員,中共亦被國民黨的軍隊擊敗。 寧漢分裂—北伐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國民政府卻因為容共、清黨兩種意見的衝突,造成內部分裂。 以左派分子汪精衛為中心的「國民政府」,主張繼續「聯俄容共」;以蔣介石、胡漢民為首的反共分子則在南京另組「國民政府」,決議取消共產黨員的國民黨籍,史稱「寧漢分裂」。 革命起因—甲午戰爭慘敗後,列強瓜分中國的危機日益嚴重。
府院之爭—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為大總統。 段祺瑞想乘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擴充軍隊,提出中國參戰案,黎元洪與國會並不同意,下令免除他的職務。 孫中山史—孫中山,公元1866年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曾在香港就學,藉著行醫來宣傳革命。 背景—庚子事變後,日俄戰爭在中國東北境內展開,以遼河東部為交戰區,結果日本戰勝。 當時國人多認為日本強盛,是由於實行君主立憲制度,於是人們深信如不立憲,國家便無法圖強。 背景—從鴉片戰爭到甲午之役的五十年裏,清廷簽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
中三中史: 2 筆記
經過—康有為知道風氣未開,變法不易,便大力宣傳維新思想。 中三中史 中三中史 他在北京組織「強學會」,刊印雜誌;他的學生梁啟超又在上海主編《時務報》,極力鼓吹變法,各省紛紛成立學會,都以變法圖強為宗旨。 外交育才:近代的外交政策和觀念,亦在這期間形成,像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派遣外交使節。 在培育人才方面,派遣學生分赴各國留學,設立同文館培養翻譯人才,又透過「翻譯學館」,把許多西方的新知識傳給中國知識分子。 戰端引起—1839年,林則徐到達廣州,迫令外商交出鴉片,在虎門銷毀;並且要各國商船保證以後不再販運鴉片,只有英國不肯。 1839年,英水手在九龍尖沙咀醉酒行兇,打死村民林維喜,義律不肯交出兇手,於是中、英關係更惡劣。
中三中史: 筆記
「文革」時期冒起的江青、王洪文等仍然握有一定的黨、政權力,並不斷對周恩來、鄧小平等老幹部發動攻擊。 中三中史2025 ─總路線─公元1958年,中共確定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方針,即是「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號召人民振作精神,高速度地、大規模地進行建設。 政治協商會議─《雙十協定》雖然簽署了,但國共之間的戰爭並未停止。 1946年初,國共雙方達成《停戰協定》,由於國共雙方各自堅持不同的立場,終於正式決裂。 抗戰時中共勢力發展─八年抗戰其間,中共軍力迅速發展,土地面積達100萬平方公里,人口發展到1億2千萬,軍隊發展到120多萬,民兵發展到220萬。 形勢轉變─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突襲美國珍珠港,從此中、美、英共同作戰,1943年中國入緬作戰,維持滇緬公路暢通,軍緩得以源源輸入,大大增加作戰能力。
中三中史: 重視人才深耕培育 積極培養海內外雲端人才
有識之士普遍醒覺,出現了兩個不同的救亡運動。 傳統的知識份子想從政制改革方面挽救清朝,於是推行維新運動;但少數有遠見的人士則認為只有推翻清朝,才可以挽救中國,於是掀起革命風潮。 近因—1.(亞羅號事件)1856年亞羅號懸英旗入廣州,水師發現該船執照過了期,便把水軍扣留。 於是英艦炮轟廣州市,使廣州市民焚燒各國商館。 四個現代化─鄧小平在1977年復出,領導國家改革,力求在二十世紀末實現農業、工業、國防、科技四個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的國家。 ─大躍進─我國自古以農立國,工業一向落後。
中三中史: 2 筆記
到清廷下詔宣戰後,聯軍再佔領天津,並攻破北京。 光緒帝年青有為,早有變法圖強的意念,公元1898年初,德國強佔膠州灣的消息傳出後,全國震動。 康有為再次上書,光緒皇帝深受感動,於是決心變法。
中三中史: 中國歷史
事後清廷不加追究,結果埋下日後軍閥割據的禍根。 失敗原因—光緒帝召見康有為,擢用譚嗣同等人在軍機處幫助起草命令和批閱奏章。 一百日之間,頒布了幾十項變法維新的政令,推行太快。
中三中史: 第一冊
影響— 中三中史 立憲的騙局把清廷的保守頑固完全暴露出來,真正立憲人士的夢想完全破滅,從此對清廷不再存有希望。
中三中史: 筆記
4月5日,民眾借悼念這位已故總理,反對江青、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等四人幫的運動,爆發了「天安門事件」;江青認為這是鄧小平策劃的反革命運動,因此罷免他黨內外一切職務。 戰勝成果─1942年,美英等國聲明放棄在華特權。 日本投降後,東北、台灣和澎湖群島,重歸祖國懷抱。 1945年10月聯合國成立,中、英、美、法、蘇同為「安全理事國」常任理事國,擁有否決權,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中三中史 戰勝原因─我國的策略是利用自己遼闊的國土,眾多的人口,採取長期消耗持久戰。 由於得道多助,我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援,雖然付出了沈重的代價,憑著萬眾一心,團結一致,終能獲得最後的勝利。
中三中史: 學生自學資源專區
1931年,共產黨紅軍的總數已經超過十萬,在江西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政府。 第二次北伐—公元1928年,國民政府復合後,蔣介石復出。 張作霖在退回東北途中,被日人預埋的地雷炸死。 他的兒子張學良宣布歸附國民政府,於是北伐大功告成,全國出現形式上的統一。 五四運動—原因—巴黎和會處理不公的消息傳來後,舉國憤怒。 北洋政府出動軍警鎮壓,拘捕學生數十人,各校的學生全體罷課以示抗議,全國各地學生紛紛響應,發起抵制日貨行動。
中三中史: 重視人才深耕培育 積極培養海內外雲端人才
鴉片戰爭暴露了清廷的腐敗和無能,從此列強的侵略接踵而來,揭開我國近代史上苦難的一頁。 發展─毛澤東認為當時的黨、政、軍、文化領域中的領導權,已被大批「走資派」所掌握,一定要發動一場全面性的革命運動,才能把權力爭回來。 同年,毛澤柬發表了「我的一張大字報」,號召群眾去「破四舊,立四新」,主要是針對當時的國家主席劉少奇。 中三中史 中三中史2025 全國紅衛兵組織迅速發展起來,並在全國掀起奪權武門的風暴。 1967年,解放軍接管各地的礦場,鐵路,以阻止兩派武鬥,學校,新聞出版單位和文藝團體都駐有「工宣隊」和「軍宣隊」。 中三中史2025 影響—日本在中國設廠,列強紛紛效法,嚴重打擊我國的工商業發展;割地和賠款更刺激了西方列強從中國爭奪利益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