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祀主神:觀音佛祖內門紫竹寺的創建,有一段觀音佛祖「飛爐」顯靈的傳奇故事。 漢人進入羅漢內門墾殖,是在鄭成功據台(西元一六六一年)以後,佛、道教信仰也隨著傳入。 根據史書記載,明朝太僕寺卿沈光文西元一六六三年逃入羅漢內門,結茅為僧,奉祀觀音,以漢文教授番黎,他曾在普陀幻住庵詩中自 稱「逃禪漫學誦經文」,內門區的觀音信仰可追溯到此。 爾後,移民漸眾,祖籍福建省德化縣五穀溪的郭文良,育有六子,根據郭家族譜記載,郭文良死後,其妻朱氏在康熙卅五年(西元一六九六年)與四個兒子,次子元欽、三子元樞、四子元興、五子元章,渡海來台,在現在 內門區觀亭里番子路落腳。 [1]內門紫竹寺特別奉祀觀音佛祖的父親「妙莊王」即為「武功尊王」[2]以及妙音、妙元、妙善三位公主,而根據《香山寶卷》所述妙善公主即是觀音佛祖化身。 探館:各個文、武陣頭,集訓一段時間後,就要前往同類型之友陣拜訪稱為「探館」。
- 本寺位於全區之中心,台三線公路旁,座西向東,庚向甲,地理上為一「浮水蓮花」之地形,寺前屬龍蝦鬥港,環境絕佳。
- 在內門區發展歷史上,內門紫竹寺扮演著相當重要的地位,除了是鄉民祈求吉慶,做為精神慰藉外,因有紫竹寺的號召力,使鄉內保存著濃厚的傳統良風美俗。
- 郭元興將觀音佛祖安奉在家中廳堂內,早晚燒香祭拜,雍正十年,某天清晨燒香時,香爐竟然不見了,遍尋不著。
- 在陣頭比賽之後,活動接續在 2/27(一)、2/28(二) 期間則有『陣頭拜觀音』系列活動;其中最大亮點,在於會有 15 組藝陣團體輪番上陣,並於南海紫竹寺前敬拜觀音,展開藝陣表演。
- 鄉境大小寺廟林立,其中以奉祀觀音佛祖為主神的內門紫竹寺,是內門地區最古老的一座廟。
- 活動期間每天都會有 3 條專車路線,並帶領遊客行經南海紫竹寺、內門紫竹寺,及周邊文史景點。
4.台灣陣頭文化與表演,包含賣座電影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已經跨越國際時空限制,除了可供讀者理解台灣現代地方民俗文化現狀,打破菁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隔閡,成為台灣文化的特色之一。 各個村落的神廟,彼此也都有互通聲氣,每逢神明誕辰,舉行遶境巡遊或進香,儀式隆重場面浩浩蕩蕩。 內門紫竹寺 內門紫竹寺2025 在臺灣南部有「岡山佛祖,鯤鯓王爺」之諺,後者係指臺南北門南鯤鯓王爺廟會,前者是泛指二月份大高雄地區之觀音佛祖誕辰,迎神賽會長達十數天,竟日鑼鼓喧天,民俗藝陣表演日以繼夜鬧熱滾滾。 凡此廟會,當地及鄰近地區寺廟都要迎請神明、派出陣頭共襄盛舉,名曰「相共」或「相挺」,其中陣頭表演最為熱鬧,其目的固在於酬神娛人,但亦有藉此展示寺廟排場盛大之意。 故而各寺廟及所在村落,無不有力出力、有錢出錢,舉村男女老少都參與。
內門紫竹寺: 高雄|郭家香腸、南海紫竹寺:遊內門南海紫竹寺、吃古早味香腸~傳承60餘年在地美食!
較特別的是在繞境期間,現場會有眾多文武陣頭隨著神轎同行,並有著敬桌、中午敬、羅漢餐、槍刀巷等文化;多種文化儀式也使『羅漢門迎佛祖』成為現今國家指定重要民俗。 2023高雄內門宋江陣將在 2/25 於『南海紫竹寺』揭開序幕,並一路展開至 3/8。 活動期間現場會有各式武陣、文陣、藝陣表演、祈福繞境等多樣活動。 『宋江陣』屬於結合武術及藝術的民俗表演,也是台灣民間最具聲勢的技藝陣頭。 而高雄『內門』不僅有 200 多年藝陣歷史,更擁有全台最高密度的陣頭數量,因而堪稱是宋江陣大本營。 內門紫竹寺 當時的移民習慣,大都將家中原供奉的神像或香灰,隨同攜帶來台,一方面聊慰鄉思,並克服對渡海路途險惡的心理畏懼,另一方面家鄉神明也成為遊子在海外創業時的精神支柱。
高雄內門宋江陣源於羅漢門迎佛祖遶境隨行護駕陣頭,迄今已有2百多年歷史,成員皆由在地居民組成,長期系統性地記錄保存與傳習相關陣法,展現其自發性與草根力量。 內門紫竹寺 宋江陣由強身、保衛、團結鄉里的組織,轉變為歲時娛神的宗教活動,進而成為知名的民俗技藝表演,是臺灣數十年來社會與政治環境變遷的縮影。 今日的內門宋江陣既扮演藝陣傳承創新的重要平台,更是臺灣藝陣文化觀光最重要的代表活動。
內門紫竹寺: 內門宋江陣比賽
公推黃承城先生為重建委員會主任委員,管理人游讚芳先生為副主任委員,負責重建工作。 內門紫竹寺 今日所見巍峨大廟,是民國五十八年七月廿九日(農曆六月十六日)卯時動土興工,群山屏障,頗具靈氣。 1.全圖解台灣國寶文化:陣頭(宋江武陣)的類型與文化,詳細介紹其源流與發展、信仰象徵、陣法與功能之入門書。 2.呈現最具武術特色的宋江陣頭文化,可供各地不同派別之陣頭相互參照。
▼頭旗這項兵器是整個宋江陣最重要的一項,因為是領導指揮中心,所以持旗的人必須武功高強、反應靈敏、有領導能力。 今年宴席最大亮點,主要邀請南海紫竹寺主委總舖師『湯富隆-阿隆師』掌鼎,讓大家能感受最道地的五星級台味手路菜。 整體藝陣表演主要會有結合武術、特技性質的『武陣』,及以傳統樂曲為主的『文陣』;類型包含有宗教儀式、傳統樂曲、雜技、擊鼓等多樣內容。 開館儀式由宋江陣的鑼鼓樂熱場,館主、村長及掌頭旗者就位,全體成員列隊,先拜宋江館諸神,同時也要祭祀水滸傳故事中的人物「梁山泊英雄好漢」。
內門紫竹寺: 內門宋江陣時間、地點:南海紫竹寺舉辦
▼難得老闆與老闆娘同框,還是再度提醒大家一下,郭家香腸僅有這一家,絕無其它分店,如果真的想嚐上一口,那就來高雄內門玩吧。 內門紫竹寺 ▼郭家香腸位於內門南海紫竹寺旁邊透天厝,不過大家要認清楚,郭家香腸是有掛著黃底紅字招牌的攤位,如同圖中左邊就是郭家香腸攤位。 ▼高雄內門區『郭家香腸』在南部地區相當知名,營業至今60餘年,它可是擁有不少死忠的客人,郭家香腸可是有著饕客們探尋的好滋味。 賽事期間,現場還會邀請曾連續三年奪冠的『國立台灣戲曲學院』,以及將前進法國尼斯嘉年華表演的『高雄地嶽殿吉勝堂八家將』帶來特色陣頭表演。 此外『高雄美國學校-街頭藝術表演社』也會進行音樂及熱舞演出。 內門紫竹寺奉祀觀音佛祖、大佛祖妙音公主、二佛祖妙元公主、三佛祖妙善公主、釋迦牟尼佛、韋馱菩薩、地藏菩薩、武功尊王、城隍爺、福德正神、虎爺、十八羅漢、善才童子、龍女娘娘、文昌帝君、六十甲子太歲星君。
鄉民生活既與觀音佛祖關係密切,每屆各項節日中自然要感恩膜拜,更要大事表演民俗技藝以為酬神娛民。 內門鄉習俗,一向要大事鋪張表演三年,然後停止三年休息之後,隔三年又大大熱鬧一番。 內門紫竹寺2025 臺灣的「民俗藝陣」 ,在常民的文化生活中,扮演著一個很重要角色,在舊時農業社會之中,民俗藝陣是迎神賽社,信眾酬謝神明恩典不可或缺的儀禮,而其多采多姿的表演,提供了常民大眾參與,彈唱演出以及娛樂的功能。 ▼最後,讓我們將腳步停留在內門南海紫竹寺的龍造景噴水池,深深地留住這關於美食饗宴及傳統宗教文化的美好畫面吧…. ▼紫竹寺旁有一宋江兵器展示館,宋江陣是台灣民間最具聲勢的民俗技藝陣頭,宋江陣的大本營就在內門區。
內門紫竹寺: 民俗發展-內門紫竹寺
內門地區的宋江陣歷經時代演進,文武藝陣量多質精,至少超過30陣以上,民國82年(公元1993年)為慶祝台3線公路通車,適逢當地觀音佛祖聖誕,第一次以嘉年華的節慶活動舉辦文武藝陣活動,後來逐步演變擴大。 民國90年(公元2001年)起高雄市政府觀光局每年推動舉辦「高雄內門宋江陣」,之後並結合「羅漢門迓佛祖活動」、增加「全國高中職暨大專院校創意宋江陣頭大賽」系列項目,由交通部觀光局指定為臺灣12項大型地方節慶活動,民國101年(公元2012年)登錄為高雄市傳統藝術。 由此可見,該鄉民俗藝陣與內門紫竹寺淵源之深遠,歷經兩百多年,各個民俗藝陣依舊生氣蓬勃。 因有三百年歷史的紫竹寺推動,使得內門鄉的「庄頭陣」 ,至今依然蓬勃發展,並且深入校園,該鄉許多國中、小學均組有青少年藝陣,為古老民俗技藝團隊注入新血。 內門,是一個山陬小鄉,卻是臺灣傳統民俗技藝的重鎮;緣因這裡有一座「內門紫竹寺」,不僅是內門區民的宗教信仰中心,也是臺灣南部歷史悠久,善信眾多的一座廟。
內門紫竹寺: 旗山老街
移交時館內藏書三千三百多本,目前則擴充至一萬七千多本,是鄉內精神文化食糧的所在,帶動讀書風氣,居功厥偉,而其初基則由內門紫竹寺奠定。 重建之初,寺內存款僅四十萬元,與龐大的重建費相比,簡直九牛一毛,但重建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承城堅持「不主動對外募款」,並未大肆對外募捐,而自開工以來,經費源源不絕,從不短缺。 重建工作歷時十二年才完成,包括堂皇的主殿,及牌樓、功德亭、九品蓮花池、十八天王洞,龍樓鳳閣、九龍壁、香客大樓等附屬建築,共耗資三千多萬元。 內門紫竹寺不但是內門區的信仰中心, 也是全省觀音信仰的中心寺廟,每年農曆二月十九佛祖誕辰日、六月十九佛祖得道日、九月十九佛祖出家日,來自南北各地的香客,絡繹不絕,尤其以二月十九日佛祖誕辰最為盛大熱鬧,這一段香期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平時寧靜的 內門紫竹寺 內門區,這時全鄉幾乎沸騰起來。
內門紫竹寺: 內門紫竹寺
特別是因應宋江陣活動,左營高鐵站在 2/25、2/26、3/4 三天還有規劃直達接駁車;2/25~2/28、3/4 旗山至南海紫竹寺則有免費接駁車可搭乘。 每年活動都會集結全國各地創意陣頭隊伍,年齡從國小至大專院校通通有。 今年比賽共會有 9 組隊伍參加,整體相當精采可期,推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現場感受多元藝陣之美。
內門紫竹寺: 羅漢門八景之紫竹生春
擁有『宋江窟』美譽的內門區,總人口數不到兩萬人,卻有十幾陣宋江陣,實屬難得。 ▼南海紫竹寺建築外觀以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為主,雕刻藝術十分細緻華麗,呈現出壯觀且雄偉的氣勢;內門南海紫竹寺主祀觀世音菩薩,包含三媽妙善、大媽妙音和二媽妙元,配祀妙莊王 (觀世音菩薩在人間的父親),是南海紫竹寺不同於其他觀音寺廟的所在。 準備出發內門的朋友,除自行開車外,也可參考多加利用大眾運輸工具。
內門紫竹寺: 內門免費導覽行程:巴士小旅行路線
其原因為:先民初抵內門開拓之時,天氣披猖,水土不合,加上原住民出沒無常,時有天災人禍之虞,當時官府尚無力照顧到偏遠的山區,祇有求助於宗教信仰,以祈求平安、慰撫心靈。 內門紫竹寺 其次,觀音信仰為國人千百年最普遍、最重要之神祗,諸如至今該鄉許多幼童於襁褓之時,父母都要向觀音佛祖許願乞得平安信符,以一枚古銅錢或香火(以紅布小袋裝香灰)繫以紅絲帶,佩帶於胸前稱為「懸絭」,求觀音保佑平安,一直到長大成人後,再行還願「褪絭」。 臺灣民俗藝陣的發展與寺廟關係密切,內門鄉藝陣之產生與發展,即為最典型之例子;本鄉宗教信仰發達,居民大都以佛、道兩教為主,間亦有天主、基督兩教信徒。
內門紫竹寺: 高雄旅遊網
▼哈哈哈哈哈,好啦,西莉亞承認遇見這一群動物們,這讓西莉亞邊走邊開心的一一叫出動物名稱,然後馬丁表示愛妻這行為非常幼稚這樣~大家不覺得這樣很開心嗎? ▼當然要是無法親自走這麼一趟,老闆娘說也可以利用宅配禮盒,但是宅配費用需要自付,真的可謂自用送禮兩相宜呢! 內門紫竹寺2025 內門紫竹寺2025 ▼郭家香腸也是內門第一家香腸,更是內門最早的古早味香腸,大家要特別記住,要吃郭家香腸除非宅配,否則就一定要來內門才吃的到喔! 反正內門郭家香腸絕無分店嘿,另外這裡除了香腸之外,也販售著臘肉、鹹豬肉、黑豬肉香腸喔….
內門紫竹寺: 內門南海紫竹寺
內門古稱為「羅漢門」,屬於高雄市轄內,地處中央山脈邊緣,北承南化、左鎮,南接旗山、田寮,東鄰杉林,西傍龍崎,是一個四週群山環抱之大盆地。 國姓爺鄭成功來台後,台南成為全台首府,因拜地理之賜,鄰近台南,開發較早,為南部文化發祥地。 本寺位於全區之中心,台三線公路旁,座西向東,庚向甲,地理上為一「浮水蓮花」之地形,寺前屬龍蝦鬥港,環境絕佳。 內門紫竹寺由於歷史悠久,在鄉民宗教信仰觀念中,具有一定之份量。
其目的在於彼此交流聯誼,探館之時必先拜館表示敬意,例如宋江陣探館,主客雙方頭旗揮舞致敬,兩獅相會親暱地「交頸」表示友好,宋江陣看似「粗獷」動作剛猛威武,但也有「幼路」的細膩動作,顯現陽剛之外的溫柔之美。 集訓期間,師父及負責人等最為辛苦,除採買或製作行頭,更重要的是教導子弟們勤加練習,把已經閒散了的成員復員成為一支勁旅,——在遶境活動中,各個藝無不精銳盡出,大家都有個體認「陣輸人不輸陣」。 而人口不多之姓氏或村落,亦因「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之心理使然,也要組成較小的藝陣,因兩百多年前,鄉民為迎接內門紫竹寺觀音佛祖繞境盛典,各庄頭信眾會商,以「約」為單位,人口多者成立「一約」,人口少者成立「半約」 。 「散樂」一詞源自周代,當時是指宮廷樂舞中之「六樂」 、「小舞」以外的民間樂舞,據《周禮.春官.旄人》記述說:「掌教舞散樂,舞夷樂⋯⋯。」這「散樂」指的是民間俳優歌舞雜奏。 到了漢代百戲發展得快,節目內容愈加豐富,有「扛鼎」、「跳丸劍」 、「履索」一類的雜技幻術,亦有裝扮人、神以及動物的化裝歌舞節目;同時也出現了「東海黃公」的角觝,因為帶有簡單的故事性,所以稱為「角觝戲」。 ▼西莉亞透過鏡頭看著老闆專注的表情正將香腸一條條不停反覆地翻動碳烤著,而獨特碳烤味道就這樣一陣陣撲鼻而來….我想這也是台灣道地小吃最美好的畫面….西莉亞真的非常喜歡喔….
在內門區發展歷史上,內門紫竹寺扮演著相當重要的地位,除了是鄉民祈求吉慶,做為精神慰藉外,因有紫竹寺的號召力,使鄉內保存著濃厚的傳統良風美俗。 每逢觀音菩薩誕辰,民俗技藝陣頭出動,舉鄉男女老幼參與,迎神賽社遊行各村落,從而保留了豐富的民俗技藝團隊,各種傳統民間技藝文武陣頭約有五十餘團隊,大者多達百人,小者亦有十數人,其特點為純粹是鄉民組成之「庄頭陣」,向受民間藝術研究者的推崇,而譽為「民俗技藝重鎮」。 內門紫竹寺2025 ▼內門南海紫竹寺除了建築外觀為最大特色外,更以宋江陣聞名全台,內門區民俗藝陣以宋江陣最為有名,因此有『宋江窟』的美名。
內門紫竹寺: 內門南海紫竹寺
郭家四兄弟渡海移居內門時,從家鄉奉迎三尊觀音菩蕯神像同來,先在當時內門漢人開墾最興盛的中埔番子路一帶落腳,後來逐漸發展而分枝,元欽奉迎大佛祖移居東勢埔,元樞、元章奉迎二佛祖遷往石門坑,四子元興仍留在番子路奉祀三佛祖。 郭元興將觀音佛祖安奉在家中廳堂內,早晚燒香祭拜,雍正十年,某天清晨燒香時,香爐竟然不見了,遍尋不著。 內門紫竹寺 幾天後,才在今內門紫竹寺寺址的石榴樹三叉枝上發現,令人詑異的是,爐內依舊香煙裊裊,香火未熄。 經郭元興請回後,香爐再次不翼而飛,又再次在寺址的石榴樹三叉枝上發現,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這個神奇的現象,終於引起庄民注意,大家議論紛紛,最後由當時分駐羅漢內門的台灣縣丞葉文炳提議請示神意:以石榴樹處為香火地,郭氏獻佛,庄民共同建寺。 庄民聞悉,熱烈響應,依據台灣縣志記載,殿宇工程在隔年的雍正十一年(西元一七三三年)就完成。
第五停車場(遊客服務中心旁):可停大型車 50部;小型車 內門紫竹寺2025 內門紫竹寺2025 50部。
年年歲歲如此循環,周而復始,這樣的莊稼活動,不僅生產工作辛勞,生活也非常單調;於是乎聰明的先民就在四季循環裡,按著季節配合神佛誕辰,創出一連串的歲時節慶,用來調劑生活、生產的步調。 臺灣的「民俗藝陣」 ,在庶民百姓的宗教信仰、文化生活中佔有一席相當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酬神必備的儀禮,更是民眾娛樂的重要資源。 在臺灣的民俗藝陣,概略可分為文場與武場二類,內容包括了民間的小戲、舞蹈、曲藝及民俗體育雜技等,這些遊藝所表演的內容,也是我國多采多姿「百戲」的遺緒。 「百戲」在我國民間技藝歷史長河裡源遠流長,它涵蓋了散處在民間的樂舞、雜劇、雜技、幻術、武術等表演藝能;最早也稱為「散樂」及「角觝戲」。 如果想要深度認識內門在地文化,這次配合宋江陣活動,現場也會在 2/27、2/28、3/4、3/5 期間提供免費巴士導覽服務。 活動期間每天都會有 3 條專車路線,並帶領遊客行經南海紫竹寺、內門紫竹寺,及周邊文史景點。
在時代變遷下,陣頭雖歷經多次改朝換代的衝擊,以及人們生活步調的轉變,不復原始風貌,但難能可貴的是,各族群先民所傳承的文化,總算在這片土地上保存了下來,陣頭也成為台灣的國寶文化之一。 本書以最具陣頭系統的宋江武陣為重點,包括宋江陣、流行於南高兩地的獅陣(或謂金獅陣、宋江獅)、台南地區的白鶴陣、五虎平西和宋江鹿陣、高雄地區的四遊記、屏東地區的白鶴展翅陣等,完整梳理並全面介紹本土另類的鬼滅之刃,台版收妖降魔之宋江系統,是關心與認識民間草根陣頭文化的入門好書。 舊時台灣幾乎無職業性的藝陣,即使是戲班亦甚少有職業「歌劇團」 。 民俗藝陣,多由民間庶民百姓「志同道合」,或者由地緣關係組合而成;後者如各「庄頭」 、「角勢(村落)」居民組成,而村落多半有神廟,藝陣則依附神廟,稱為「神明駕前陣頭」 。 歲時節慶、迎神賽社是舊時「社火」遺俗,莊稼人家春季播種之時,都要先向土地神祈願以期豐收叫做「春祈」,祈願當時也要表演民俗遊藝、戲曲以示隆重,這種濃厚的社會習俗,在閩粵地區尤為興盛,先民渡海臺這種習俗,也隨農業社會經驗一併移植到臺灣,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臺灣的歲時節慶與宗教信仰可謂一體兩面,兩者相互依存,從而造就多采多姿的常民生活文化,迎神賽社即為最為顯著的表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