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時會帶上山東人最喜歡的香樁,還有院裡自產的荔枝、波羅蜜等土產。 每次離開時,李炳老都會送到巷口大馬路上,看著我們上計程車。 印象深刻的是,鄰近住家或路過行人,看到李炳老,都會行五體投地的大禮,就像看到活佛一樣。 丁觀海 丁觀海2025 抗戰初期避難重慶時,即常出入聖公府駐渝辦公室,與孔先生、炳南先生等熟識。
2005年3月完工,在3月19日臺灣大學杜鵑花節當天,舉行啟用儀式,完工後的廣場,重新命名為「大學廣場」。 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早年求学于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和交通大学,因國共內戰,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入台灣,担任國立臺灣大學工程学教授。 丁肇中的父親丁觀海早年求學於光華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和交通大學,因國共內戰,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入台灣,擔任國立臺灣大學工程學教授。 到了1964年,丁肇中被哥倫比亞大學任命為物理學講師,在前輩黎德曼教授的幫助下,他僅用了半年時間就研究出了“抗氫同位素”,這一發現被當時美國極力推崇。 新聞週刊和《紐約時報》爭相發文為其報道,丁肇中的物理學之路正式開啟。 丁觀海教授、王雋英老師之長子肇中,當時年僅十三歲。
丁觀海: 研究中心
但同時攜帶來臺之孔府墨寶、歷代珍藏共一百三十八支大皮箱無處存放,甚覺煩惱。 幸楊煦大力奔走,商得山東同鄉臺灣新生報臺中辦事處主任鍾平山之首肯,借用新生報位於臺中大坑之倉庫,存放該批龐大國寶,始得解決困難。 至聖公府初抵臺中時,以自由路八十五號新生報樓上為辦公處所,應亦楊煦居中協調借得。 丁觀海 當時,于學長在臺中師範學校任教職,楊煦經其推介,先至臺中豐原中學任教務主任職,後又蒙時任師範學院院長謝東閔之推介,到臺中師範任職並兼農場指導員。 丁肇中故居種德堂,是丁肇中祖父居住的庭院,分東、西廂房,正廳,柴草房,廚房,東、西學堂,是清代北方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群落。
同年6月19日經台大校務會議討論表決,以74票同意票對上64票不同意票,正式通過「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上『三一矮牆』設置說明性文字『紀念一位堅決抵抗國家暴力的勇者』」案。 在校務會議支持碑文設立的台大經濟系王道一教授表示:「很強烈的文字確實不應該存在,但這些強烈的文字是來自本來就不應該存在的陳文成墜樓事件」。 丁觀海2025 丁觀海 臺灣大學總共有二十項體育活動有校隊,包括田徑、游泳、籃球、排球、足球、棒球、橄欖球、羽球、壘球、桌球、網球、軟網、 手球、柔道、跆拳道、劍道、射箭、劍擊、國術、高爾夫二十項運動,男、女校隊共37隊,由學校體育老師擔任教練指導[84]。 種植杜鵑的起源是在1958年至1959年間,由於當時陽明山上進行工程,園藝學系杜賡甡教授接手原植於陽明山上大量的杜鵑花移植至校園內。 從1997年開始,校方利用每年3月杜鵑花盛開之際舉行杜鵑花節。
丁觀海: 中國是恐怖組織擁有一個國家
我當時去考研究所並非想最終走教學路線,主要是感覺所學不很踏實,好像有很多東西不透澈了解。 有趣的是一位同學知道我不會去公共工程局後找我說他特考分發到鐵路局,希望與我對換,我欣然同意,就寫了同意書辦成了。 因為成績優異被保送,這大概是每個學生都羨慕的事情,但對於當時的丁肇中來說,他沒有感到半分喜悅,因為他心心念唸的是臺灣大學而不是保送的成功大學。 在徵得父母同意後,這個執拗的年輕人決定參加全省的聯合考試,勢必要考個狀元回來。 但沒想到, 因為文科拉了分丁肇中失敗了,自那之後他夜不能寐。
- 校友涵蓋4名中華民國總統、6名中華民國副總統、諾貝爾獎台灣唯二得主、圖靈獎華人唯一得主、沃爾夫獎台灣唯二得主、20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內含5名外籍院士)與143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24];教職員則有多位各國科學或工程學院的院士。
- 大三開始接觸土木系的核心課,教土壤力學的趙國華教授一口上海腔,他在講一段敘述性的內容時總是把眼睛閉起來不停的說著,我記得一開始他講黃土高原的土被風吹到別處,他用上海腔形容「花拉、花拉」的風聲,他後來不久擔任台北工專的校長。
- 昭和町距離南邊的台北帝國大學和西邊的台北高等學校,皆在步行可及範圍內,所以居民多半是教師,從日治時期起就是台灣學術的發信地。
- 他曾發現一種新的次原子粒子,並把那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
- 土木系的課程及教授 大一時只有一位留學德國的關永山教授是土木系的教授,他教的投影幾何顯然是他滾瓜爛熟的課題,在黑板上畫的圖像精準,講解清晰明快,我得十分專注才跟得上,他卻總是鼓吹我們轉學電機,全班只有一位同學果然在大二時轉去了電機。
- 個案名稱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丁觀海、丁肇中寓所的現狀是保存尚佳,樓梯、二樓之木窗、天花板均為原物。
在丁肇中父母的房間,丁肇中告訴外孫:“小時候,我就在這張床上睡過。 走進種德堂,丁肇中一一給家人介紹著,他掀掀舊時的糧倉,摸摸昔日的衣櫃,坐坐祖父母的床……對家裡的每個地方、每個角落,不厭其煩地向家人介紹著。 丁觀海2025 讓他們也摸一摸,坐一坐,用心去感受那些舊日的時光。 他仿佛要把兒時的每一段記憶都復制並根植在家人的心中,讓第三代人牢牢記住:這裡才是你們的根源。 回家前,丁肇中的夫人蘇珊特意給自己的外孫女和外孫起了中國名字。 外孫女婕德叫“美玉”,外孫則用了丁肇中父親的名字,叫“觀海”。
丁觀海: 中華民國時期
一年後到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擔任講師,1967年起轉到麻省理工學院擔任教授。 他研究的方向主要是高能實驗粒子物理學,包括量子電動力學 (quantum electrodynamics)、電弱統一理論 (Electroweak theory)、量子色動力學 (quantum chromodynamics) 的研究。 1936年,丁肇中出生在美國密西根州的安娜堡,他的父母原本希望他出生在中國,不過當他父母在美國進行學術訪問的時候,他提早出生了,因為這個小意外,丁肇中具有了美國公民的身分。 由於中華民國正與日本交戰,丁肇中的童年直到他12歲之前都未接受傳統教育[1],而主要由他的父母在家裡教育他。 在岀國前聽到盧衍祺老師說博士後最好有兩年工程經驗再去學校教書,我後來確是做了兩年事,但卻放棄了去紐約港務局的機會而去麻省理工學院做了兩年研究工程師。
- 新聞週刊和《紐約時報》爭相發文為其報道,丁肇中的物理學之路正式開啟。
- 他曾在自傳中寫道:“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有過影響深遠的科學發現的國家,我相信隨著穩定,對科學事業的不斷鼓勵和支援,在未來的年代裡,中國必將會對科學做出許多十分重大的貢獻”。
- 臺大的校園規劃及建築特色奠定於帝大時期,為當時的總督府營繕科所設計,採用羅馬式建築風格,大量使用「拱門」、「門庭」等設計元素,展現空間層次及強調入口位置,而建築內部也採用迴廊式的設計。
- 城中校區位於臺北市中正區,佔地14.55公頃,由臺大醫院西址(常德街1號)、臺大醫院東址(中山南路7號)、醫學院(仁愛路一段1號)及公衛學院(徐州路17號,係利用政治學系及經濟學系學生宿舍球場改建)所構成。
- 原位於本校區法學院舊址的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及經濟學系,已於2014年9月遷入校總區新社科院大樓。
- [94]廣場上的紀念碑文「紀念一位堅決抵抗國家暴力的勇者」在啟用不久後即因校內爭議拆除。
- 112年全大運成績:台大榮獲32金21銀34銅佳績,在所有參賽學校排名第6,非體育校院第1名。
其一是修書至南京孔德成奉祀官府,由孔夫人孫琪方女士接函,敦請速來臺灣云云。 南京孔府官邸僅夫人及子女維鄂、維益、維寧,並秘書李炳南教授和隨侍等人。 丁觀海 戰後,部分住宅由原住戶的日籍教授轉借台籍友人,成為第二代住戶,如足立仁與馬廷英。
丁觀海: 開始棄保? 媒體人揭史無前例怪象「柯文哲淪家裡蹲型總統候選人」
由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等三所比鄰同處臺北市大安區公館地區的公立大學,於2014年6月10日倡議共組的大學系統,於2015年1月正式簽約,2016年3月改為現今名稱。 臺大的校園規劃及建築特色奠定於帝大時期,為當時的總督府營繕科所設計,採用羅馬式建築風格,大量使用「拱門」、「門庭」等設計元素,展現空間層次及強調入口位置,而建築內部也採用迴廊式的設計。 建於帝大時期的建築包括一號館、二號館、三號館、四號館、五號館、文學院、舊總圖書館(今校史館)等,建築外牆貼有13溝面磚,其中一號館的拱門入口有兩個,有別於他棟建築,文學院的拱型窗為四個一組,且在建築兩端有收頭的設計。
丁觀海: 影/「沒有所謂讓6%」侯友宜:人格汙辱不能接受
一九四五年,派任山東省駐渝辦公室,隨即復員至山東省城濟南市,任職山東省立教育廳秘書兼實驗劇院主任。 陳文成事件是發生於臺灣白色恐怖時期,臺大陳文成教授的死亡案件。 1981年7月2日,陳文成被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約談,7月3日清晨被發現陳屍於臺灣大學研究生圖書館旁(今圖書資訊學系系館)。 陳文成具有美國籍,且在美國大學任教,故引起美國政府的重視。 2012年開始,陳文成的友人要求在他身亡之處,為他樹立小型紀念碑,而臺大校方當時便將此付諸討論,並於2年後設立相關紀念物件。
丁觀海: 畢業之後
2015年1月,臺大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校結盟合組國立臺灣大學聯盟[32],2016年3月31日經中華民國教育部正式核定改組為國立臺灣大學系統。 丁觀海 丁觀海2025 1897年,日本人山口秀高在臺北病院開設了「醫學講習所」又稱「土人醫師養成所」,到了1899年改建為「臺灣總督府醫學校」,1918年改制為「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專門部」,1922年專門部與「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1919年創立)合併。 1936年併入「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成為「臺北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今「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丁觀海: 臺大十二景
謝家是書香門弟,三兄弟之父是司法界元老曾任司法院長的謝冠生,也是書法名家,台北東郊有個香火鼎盛的松山寺,它的大雄寶殿兩側刻著頂天立地的一幅長對聯就是他寫的,而承裕之妻是陸志鴻的女兒,一門顯赫但在子女身上看不到驕氣,而又各有所長,這真是難能可貴的。 臺大以自由主義學風著稱,並在臺灣各高等院校中具有最重要學術地位[23]。 校友涵蓋4名中華民國總統、6名中華民國副總統、諾貝爾獎台灣唯二得主、圖靈獎華人唯一得主、沃爾夫獎台灣唯二得主、20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內含5名外籍院士)與143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24];教職員則有多位各國科學或工程學院的院士。 除了學術桂冠得主外,臺大師生、校友亦包括五院院長、部會首長、立法委員[25]、縣市首長、縣市議員等數百位的政界人士,對於臺灣社會具高度影響力。
丁觀海: 台灣
1934年,大學畢業后他們雙雙實現了官費留學美國的願望。 丁肇中(英語:Samuel C. C. Ting,1936年1月27日—),男,祖籍中国山东日照,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安娜堡,美籍华裔實驗物理学家,中央研究院、美国科学院院士及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曾發現一種新的次原子粒子,並把那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 大學畢業 四年中我修了167個學分以第一名畢業,畢業前後做了幾件決定,一是去台中考公務人員任用特種考試,記得台中空氣很乾燥,在台中公園中看到螞蟻在樹幹上爬,結果考上了並分發到我填的第一志願公共工程局。 一是不參加畢業典禮,因為一直認為是無聊的形式也不覺得自己有什麼成就,另外是不參加謝師宴,但把費用與另兩位同學高本綱及黃尚武捐給土木系作訂閱期刊之用,我們三人都報考硏究所也都考上了。
丁觀海: 臺北市政府列管老樹
在大學裡 ,丁肇中揚長避短,側重研讀數學和物理方面的課程,並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在布朗的協助下他申請到了獎學金,還轉到了他心心念唸的物理系。 從密大畢業時 丁觀海 ,他已經獲得了物理學和數學兩門學科的學位,連續取得雙科學位,這對當時的大學生來說很是難得。 另一封寫給楊煦之大學老師王雋英,王即偕其夫丁觀海教授,率子女肇中、肇民、肇華等全家來臺。 抵臺中時,因暫時無適當居住地方,楊牧師便將自己所居住之宿舍讓與王老師全家住下,自己則在學校辦公室打地舖,直至他們找到住所。
丁觀海: 學生宿舍
中心要職分屬4所核心成員大學,主席為臺大校長楊泮池,主任為臺大政治學系歐盟莫內講座教授蘇宏達。 民國49年(1960年)間,臺灣大學醫學院體質人類學研究團隊於馬遠部落Lilieq公墓,未經同意挖掘數十具布農族先人遺骨帶回研究,2017年馬遠村子孫族人輾轉得知便成立自救會,要求臺大歸還先人遺骨,並設立「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布農族骨骸遭不公義取掘事件」基金會,隨後經監察院副院長孫大川申請自動調查[98]。 經清查盤點,因當初資料記載不確實產生落差,馬遠自救會已同意臺大折衷歸還馬遠布農族先人遺骨計43具,惟至2023年尚未歸還,自救會於11月15日前往行政院陳情[99][100]。 2010年,由於不滿臺大校方無預警減薪、遲發薪資、剝削勞動權益,主要由擁有兼任助理身份的臺大研究生發起組織工會。 於2013年4月1日經臺北市政府核准成立,為臺灣第一個以大學專任研究助理、約用人員、校內工讀生為主要發起人,依《工會法》以大專院校為事業單位而成立的企業工會[95]。
丁觀海: 昭和町大學住宅
大門東側舊有建物與運動場已改建為太子學舍水源舍區與修齊會館,大門西側(靠永福橋側)舊有建物保存較完整。 已拆除之護理系、藥學系大樓舊址原欲興建卓越二期大樓,但因發現十三行文化遺址而暫時停工。 5號及6號宿舍原址於2011年起興建卓越研究大樓,2015年初完工啟用,目前設有創新設計學院(D-School)與實作中心。
1985年6月28日,是他闊別故鄉47年后第一次回鄉尋根。 他的心情特別激動,下工廠,進學校,參觀市容……參觀了日照大港后,他揮毫寫下了“欣見故鄉進步,甚覺快慰。 丁觀海2025 盡管他日理萬機,惜時如金,但他總是千方百計擠時間不遠萬裡回家尋根祭祖。 每次回家,他都抓緊分分秒秒,熱心地參觀家鄉的變化。 112年全大運成績:台大榮獲32金21銀34銅佳績,在所有參賽學校排名第6,非體育校院第1名。
臺灣大學竹北校區位於新竹縣竹北市光明六路東一段、莊敬北路路口,佔地22.08公頃,為一開發中校區,校區內第一棟建築為碧禎館[63]。 原位於本校區法學院舊址的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及經濟學系,已於2014年9月遷入校總區新社科院大樓。 原址徐州路21號曾規劃轉交國家級研究中心使用,但並未定案。 2022年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李安妮表示,基金會已與校方確立合作方向,計劃在此修建總統圖書館。 城中校區位於臺北市中正區,佔地14.55公頃,由臺大醫院西址(常德街1號)、臺大醫院東址(中山南路7號)、醫學院(仁愛路一段1號)及公衛學院(徐州路17號,係利用政治學系及經濟學系學生宿舍球場改建)所構成。
水利工程是徐世大教授開的,他年紀已很大了,有點浙江口音,他講的多是高層次的水利規劃觀念,最記得的是他說很多水災都是人與水爭地造成的,也就是說在不該開發營造的地方去建造。 聽說他中文造詣很高,很多中文水利用語都是他翻譯而定的,如precipitation一詞,他根據古文翻為霣(音運)落而非一般人用的降雨或降水。 教鋼筋混凝土的陳文奇教授高大壯碩,上課很有勁,假如我們好像沒聽懂他講的,他就很急,馬上加把勁再講一遍,而且內容特多,每次下課鈴響了,他還不停,總要到一段落才下課。 而最重頭的課是結構學,上下學期各三個學分,是虞兆中教授開的,講解清清楚楚,態度一絲不茍,他有次教到一個題材時說以前有位學生自己想到了一個不同的解法,這學生後來在美國當教授,名叫丁啟財。 在講解完一個圖解法後他說了個這方法發展的故事,只記得他最後說發展這方法的人已經完成了他的歷史性的任務了,他講完露岀了一種很欣賞又滿足的樣子使我感受到他對學問的熱情,可是他考試很嚴格,宣佈考試日期後有人問考到那裏,他好像很不欣賞這樣的問題,說教到那裏考到那裏,這門課我學得最有心得。 按丁觀海的說法,他們當時並無意讓孩子加入美國國籍。
下了飛機,丁肇中獨自一人來到了密西根大學,不過,他沒有接受布朗給他準備的住房,而是和其他同學租了一間宿舍。 但在現實的逼迫下,他只能懷揣著未來的理想先進了成功大學的機械工程系,在第一學年的考試中他物理考了91分 丁觀海 ,微積分考了95分,只有工程製圖剛剛及格。 因為在丁肇中的心中,機械工程不是他的夢想,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學才是。 2009年6月,歐洲聯盟選定中臺大在內的7所臺灣高等教育學府聯合組成「臺灣歐洲聯盟中心」,第一期4年補助110萬歐元,規劃用於各校開設歐盟研究課程、歐盟相關研討會、獎學金等。
步道協會亦在臺大校區設計自然步道與數學步道,提供兒童趣味學習的資源。 108年全大運成績:台大榮獲29金23銀32銅佳績,在所有參賽學校排名第5,非體育校院第1名(贏過有體育科系的輔仁大學)。 丁觀海2025 104年全大運成績:台大勇奪19面金牌、21面銀牌及20面銅牌,合計共60面獎牌。 在參賽163所大專校院中排名第5名,更是前五名之中唯一沒有體育運動系所的學校[85]。 2018年12月6日,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國立虎尾科技大學二所大學共同簽署備忘錄,成立「雲林國立大學聯盟」,提升雲林地區的學術研究風氣和競爭力。
水源校區位於臺北市中正區,佔地6.78 公頃,正門位於思源街上的自來水博物館對面,原為國防醫學院舊址。 國防醫學院遷往內湖新院區後,於1999年併入臺大校地,交由護理系使用;後來護理系亦遷出,校區呈現幾近荒廢狀態。 丁觀海 校園草坪中間有陰陽太極水池,草坪繪有八卦線條;在校內違規停放的腳踏車會被拖吊至此,集中放置於原國防醫學院文華館與學生餐廳附近空地待車主領回,同時不定期舉行拍賣會,將以廢車零件拼裝而成、或堪用但長期無人認領的自行車賣出。
大二下的流體力學是門較難的課,用的數學有微積分及簡單的微分方程,是盧衍祺教授教的,他是福建人但沒什麼口音,上課一絲不茍進度很快,習題很多,由兩位助教批改。 還有一門上下兩學期的工廠實習,雖是實習但自己動手的機會不多,只記得用鋼剉去製作簡單的樣品,還有拌和混凝土等,其他如翻沙等難度高又較危險的項目主要由兩位技工示範而已,多年後在美國電視上看到介紹印度理工學院(IIT)的優良制度,上面就有學生用剉刀在製作工具的鏡頭,其實當年我們也有類似內容。 個案名稱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丁觀海、丁肇中寓所的現狀是保存尚佳,樓梯、二樓之木窗、天花板均為原物。 為臺大名教授丁觀海寓所,以及其子國家名學者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丁肇中先生兒時住宅,具人文特色價值。. 國立臺灣大學(簡稱臺灣大學、臺大、NTU),1928年創立於臺灣臺北市,是臺灣第一所高等教育機構,為臺灣學生人數最多的大專院校[11][12]。 前身為大日本帝國九所帝國大學之一的「臺北帝國大學」[注 1],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後經改制與易名始用現名。
”的正確性,隨後來到麻省理工學院任物理系副教授,他精心挑選人才 ,親自掛帥上陣,嚴格把控實驗過程,對所有事情處理慎重。 丁觀海2025 作為一個科學家,丁肇中的一貫信念是成功沒有方程式,對前人的經驗和公式需要借鑑和效用,但不能視為不變的東西,他重於思考和理解,從不迷信書本和權威。 他曾說過一件東西除非加以度量,除非經實驗證明, 否則就等於不存在。
我這時一心一意畢業後在台做工程師,完全沒有岀國留學的打算,所以大四時選修了很多門設計及實務的課,在大四前都是必修課,大四時可按自己興趣選課,營造機械這門課好像是必修課,是位兼任教授教的,他很帶勁的說「標」呀「標」的,我不知他說什麼,原來他說的是輸送帶(Belt)。 鐵路工程是樊祥孫開的,他形容早年去美國在施工時實習打鐵軌的道釘,他後來主持交通部辦的中華顧問工程司,我在土木系主任任上與他打過交道,他很慷慨的捐助五名碩士生全額獎學金。 目前臺大已經逐步拆除長年荒廢之舊有建物,並新建校舍。
丁觀海: 國立臺灣大學
雲林校區位於雲林縣虎尾鎮,佔地57.03公頃,其中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虎尾院區佔地5公頃,校區中第一棟建築農業創新及教育推廣中心於2016年4月21日舉行動工典禮。 臺大校地面積約為34,164公頃,約佔臺灣的0.94%,校區分佈臺北市、新竹縣、雲林縣、南投縣等地。 校總區位於臺北市大安區,並有水源校區、城中校區(醫學院、公衛學院)、農業試驗林場等機構。 臺北帝國大學成立之初,僅定位為醫學和農學的實業大學,之後由臺灣總督伊澤多喜男改變辦學方針而成為綜合大學[36][37]。 在2015年,臺大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校結盟合組國立臺灣大學聯盟[32],於2016年3月31日正式核定成為國立臺灣大學系統。 而自己是在第一線選舉的立委候選人,並沒有失望的空間,加上過去這段時間跑行程的過程中,不是只有藍白的支持者希望在台中海線有新的立法委員,就連原本民進黨的支持者,也有人和她說,他們希望換人做做看。
本系教師各年齡層人數分布均衡,平均年齡不到50歲,除了學術研究各有特色且能互補合作外,在教學上也一直深受學生與校友肯定,在社會服務上也持續有傑出貢獻。 本系在實作課程的推動與資源投入上,一直是國內土木工程領域之冠,實驗室配置有技術人員6名,協助實驗之教學及器材之準備,系辦公室設有職員4名、約聘人員數名及技工友5名等,支援各項教學行政及服務相關事宜。 畢業後,他立志要從事研究工作,於是選擇了在瑞士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一份薪金較低的工作。
丁觀海: 丁觀海
同學期上了工程地質學及實習,是位地質系教授教的,實習是在實驗室認岩石標本,但有一次他帶全班上陽明山去看山岩結構,他帶了把小鎯頭,在山邊敲敲打打,指給我們看岩石的走向等等。 丁觀海 同學期的應用力學課現在都不記得教授是誰了,但下學期的材料力學是滿口四川話的身材略胖的朱紹鎔老師教的,他要言不煩,講解清楚,有次考試我雖未全答對但他卻給了我高分,他說是我從來不作弊之故。 大二下時修了工程畫,是王燦汶老師教的,他講課聲音低低的,但很清楚,每堂都有作業,我只記得我必在上課期間畫完當天的作業交去,不帶回家去做,因為家中可沒有方便的可調角度的工作桌。 同學期也上了陸志鴻教授的工程材料學,他頭髮略禿,有江浙口音,上課非常認真,總在下課鈴響後才慢慢結束,當時不知他是何許人,後來才知道他早在大陸中央大學就是有名的材料專家,來台後曾擔任過台大校長,但他一點也看不出來有什麼架子,只是個平常的老學究的樣子,他用的課本是他著的一本非金屬材料及一本金屬材料,兩本都相當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