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的研究者用化學藥劑來誘發痙攣,但副作用與成癮性難以掌握。 到了1937年,義大利兩位醫師開始改用電氣誘發痙攣。 由於優點頗多,電氣很快就取代化學藥劑,成為痙攣治療的主要方式。
電痙攣療法(英語:Electroconvulsive 電氣痙攣治療2025 therapy,縮寫:ECT),簡稱電療,指經由電擊腦部來誘發痙攣,以治療精神疾患的療法。 精神科用來治療嚴重重性憂鬱障礙、躁鬱症和思覺失調症,尤其當所有藥物和心理療法都無效時。 早年則因沒有麻醉而易有抽搐造成的骨折或牙齒斷裂的併發症。 電氣痙攣治療 近半世紀以來,因為抗精神病藥物的一一發明問世,電痙攣療法的需求因而降低,但它並沒有消失。 尤其1970年代一系列的研究表明,電痙攣療法在治療憂鬱症上有顯著的療效[5]。
電氣痙攣治療: 電擊型式
尤其是對於藥物治療無效的患者,電療仍有發揮效果的空間。 然而,此電療非彼電療,雖然一樣利用電氣,現代的電療是一種溫和而有效的正統治療,先前所描述的那種以懲罰為目的「酷刑」,只是大家普遍的誤解與想像,現今世界是不存在的。 大部分小說和電影中對電療法都是抱持負面的看法,但在伊利莎白.
- 電痙攣療法(英語: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縮寫:ECT),簡稱電療,指經由電擊腦部來誘發痙攣,以治療精神疾患的療法。
- 同意書是電痙攣療法實施之前必備的文書。
- 然而,此電療非彼電療,雖然一樣利用電氣,現代的電療是一種溫和而有效的正統治療,先前所描述的那種以懲罰為目的「酷刑」,只是大家普遍的誤解與想像,現今世界是不存在的。
- 到了1937年,義大利兩位醫師開始改用電氣誘發痙攣。
反電療法的團體認為大部份病患沒有被告知治療的好處與壞度。 因此目前在治療前,都需經由病患的同意並簽署同意書。 在英國,只要是精神科醫師評估病情嚴重符合適應症的病患,即可不須同意書實施電痙攣療法。 電氣痙攣治療2025 估計在英國一年約有二千名病患接受非自願電療。
電氣痙攣治療: 療效
包括病童詳細的病史、腦波檢查,以及依臨床症狀安排實驗室檢查、腰椎穿刺、電腦斷層掃瞄、腦組織超音波掃描或磁振造影等。 接著,患者放輕鬆,仰臥在床上,取一個小枕頭放在頸部,讓頭部稍微向後伸展,保持呼吸道暢通,接著放壓舌板於大臼齒處,防止治療時咬傷舌頭。
- 因為在電療中有可能因腦壓偏高而造成這些疾患形成腦脫疝的風險。
- 一位匈牙利醫師觀察到:癲癇症患者比較不容易罹患思覺失調症。
- 隨著科技的進步,它的副作用已愈來愈低,目前使用正弦波短時間的有效電波,僅為當年發明時所使用電量的三分之一,如此可減少短期記憶的喪失和電療後的精神混亂狀態。
- 痙攣是癲癇的必然特徵,然而,並非所有的痙攣都叫癲癇。
- 但是由於cardiazol的毒副作用,這項技術很快被放棄。
- 躁症發作期間,心情、活力都顯著提高,高到影響患者的工作、日常生活。
因為在電療中有可能因腦壓偏高而造成這些疾患形成腦脫疝的風險。 電氣痙攣治療 逆推電療的歷史,可追朔至三○年代一位醫師的錯誤信念、勇氣、與過人的幸運。 在過去,對於思覺失調症(最嚴重的精神病之一,患者可能有幻覺、妄想、混亂言語、怪異行為等症狀)的治療非常貧乏:除了心理治療,可說是束手無策,只能把他們關在瘋人院裡。
電氣痙攣治療: 痙攣及癲癇
當電療法開始被使用時,它是直接用在清醒的病患身上,而沒有麻醉或經由肌肉鬆弛,病患經由電流的作用和陷入昏迷,而且會經歷強大的肌肉收縮力量。 因此大部份的病患害怕接受這項治療,也因而它常被當時的精神科用來懲罰不合作的精神病患。 雖然平均對療效有反應者只有約百分之60~70。 但電療法的效果顯著比藥物的作用快,因此在有嚴重憂鬱症,試圖自殺的病患,電療法相當適合。 每次的電療可以提供短時期的治療,因此要達到長效控制仍必須搭配藥物治療。
電氣痙攣治療: 電擊型式
重度憂鬱症與一般所謂「心情不好」不同,重鬱發作的低落心情是更為嚴重與持久、而且會明顯干擾患者的社交、職業、與生活。 接受電療前,得先禁食四個小時以上,以免治療時嘔吐、肺部吸入異物。 若有假牙,也得取下,然後用酒精把太陽穴附近擦拭乾淨,貼上導電片。 在2006年,國際心智失能人權組織公布在土耳其的調查,表示在土耳其非自願電療常是在沒有麻醉的狀態下執行的。 也許電療帶給人們的恐怖印象一時難以改變,但若哪天自己或親友碰上時,不要立刻拒之於千里,多花點心思去了解,對於治療才能真正有所助益。
電氣痙攣治療: 痙攣及癲癇
儘管後來發現,這立論根本就錯誤,無論如何,誤打誤撞下,電療之門就這麼開啟了。 電氣痙攣治療2025 在2014年電視劇《康斯坦汀》(Constantine)中,主角約翰因為一次事件患上重度憂鬱症,並自願進入精神病院接受電療法。 電療的施行頻率一般是每週2至3次,總施行次數因患者的診斷與進步情形而異,但大約在6至15次之間。 有人建議以300秒治療痙攣時間,作為治療精神疾病之足夠劑量,若到達此量仍未改善,則可中止電療。 在一般大眾甚至其他科別醫療人員眼中,大都對電療不甚了解,蒙有一層神秘的面紗,甚至有人對電療存有偏見及誤會,以為這是一種不人道的治療,或者是在懲罰病人。 其實,若是對電療的療效及施行過程有所認識,便可化解這些疑慮。
電氣痙攣治療: 療效
電療法仍然有爭議,而且有少數的精神科醫師反對它。 有很多民眾認為它是不人道和原始、甚至可說是野蠻的治療方式。 電氣痙攣治療2025 反對者宣稱它的治療方式乃是經由殺死腦細胞,但很多接受過電療法的病患認為他們自己的心智狀態因而變得更好,但也有的病患覺得更糟。 在斯洛維尼亞,更有團體在推動禁止這項治療方式。 電療的形式大致可區分為雙側和單側電療,雙側電療又可再細分為雙側顳葉和雙側額葉電痙攣療法。 在雙顳葉電療,電流經由通過雙側大腦顳葉達到療效,電擊放置在頭部兩側。
電氣痙攣治療: 痙攣及癲癇
這就是今天的電氣痙攣療法,也就是所謂的「電療」。 2009年7月,由於電擊療法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禁止用於戒網癮,楊永信宣布停用電擊。 而改用帶鐵片並且會在患者人中處扎針的低頻脈衝療法,繼續治療網癮。 電氣痙攣治療2025 世界衛生組織於2005年出版的刊物中,特別強調電痙攣療法必須有同意書才有執行。